马太福音 7:1–5(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是什么意思

探讨耶稣关于论断他人的教导

由 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撰写 —— 2024年10月3日

“不要论断人,”有些人说,“并且总要行对的事。”但如果不做出判断,谁能分辨什么是“对的事”呢?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马太福音 7:1,和合本)常被误解为对一切判断的禁止。然而,耶稣特别是在警告不要定人的罪。用于“论断”的希腊词是 krino,它既可以表示“分辨”,也可以表示“定罪”。耶稣劝诫我们不要定别人的罪,而要操练自我省察和谦卑。他教导我们,自己用什么标准论断人,也必用什么标准被论断,这样的教导是在鼓励我们以怜悯代替定罪。

耶稣所说的“论断”是什么意思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导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耶稣当时的语境,理解他关于“判断”语言的细微差别。

在约翰福音中,我们读到耶稣来“不是要定世人的罪”(约翰福音 3:17,和合本),但在几章之后,耶稣却说他来世上的目的是“为审判”(约翰福音 9:39,和合本)。耶稣要么是讲得前后矛盾,要么是他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审判这个问题。因此,在我们考察更大的圣经叙事背景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与审判相关的词汇。

马太福音 7:1 中的“论断”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krino,可以表示分辨或决定。但它也可以指定罪,无论是在法律法庭中还是在我们日常关系中。注意上下文将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思。耶稣是在说“不要分辨”,还是在说“不要定罪”?

以下是 BibleProject 对马太福音 7:1–2 的整段翻译:

不要论断人(krino),免得你们被论断(krino);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krino),也必怎样被论断(krino);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紧接着这个教导,耶稣告诉听众应当如何面对行为不好的人(马太福音 7:3–6)。不久之后,他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所结的果子来分辨人的真实本性(马太福音 7:15–20)。

耶稣在地上的时候,他活出他所教导的内容,并且经常(而且很坚定地)指出人们的有害选择。因此,如果他说我们不能在关系中或在更大的世界中进行分辨,是没有道理的。

相反,在这个语境中,耶稣使用 krino 是在指定罪他人,或是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他人。他说的是我们判断别人不够好,因此看不起他们或认为他们不如我们。

一个定罪式论断的例子

当我们用自己的判断来定罪他人时,会发生什么?耶稣与一些宗教领袖的互动可以提供例子——他们常常很快地论断别人——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神是如何回应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想一想那位用玉瓶膏抹耶稣的女人的故事。她亲吻耶稣的脚,用眼泪洗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然后把那贵重的香膏倒在耶稣脚上(路加福音 7:36–50)。同时,一个名叫西门的宗教领袖——也是这城里的重要人物——在观察这女人。他知道她的坏名声,心里想着:“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路加福音 7:39,和合本,加重点)

西门凭外貌判断,决定这女人不配得到耶稣的关注。他的想法定了她的罪。但耶稣知道西门的心思,也知道这女人的爱使她做出这勇敢而脆弱的行为。

于是耶稣转向西门,用一个问题回应他内心的想法。耶稣说:设有两个人欠债,一个欠的多,一个欠的少,债主都免了他们的债。这两人中,谁更爱那人呢?

“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西门回答说(路加福音 7:43,和合本)。然后耶稣指出,自己作为客人进入西门的家时,西门并没有按照礼节行事——没有亲吻、没有水洗脚,也没有用油抹头。相对地,这女人却用极大的爱心完成了这些欢迎的行为。她认识到自己对耶稣的需要,就像那被免了大债的人一样,被爱所驱动。

而西门并没有看到自己对耶稣赦免的需要。事实上,他对自己正面的判断使他看不起这女人,并错误地定了她的罪。

这正是耶稣在说“不要论断人”时所指的那种轻蔑。耶稣对西门的回应,说明了他所说“免得你们被论断”的含义。耶稣把西门的批判性思想转向他自己,好像一面镜子反照出来。西门一直在数算女人的缺点,却忽略了自己缺乏爱心以及自己对耶稣的需要。耶稣的回答既温柔又坚定,使西门为他扮演神的角色并用不公平的标准自我辩护、却定罪别人而负责。

耶稣对论断他人的建议

通过西门的例子,我们可以开始理解耶稣为何下达“不要论断人”的命令。但那种分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基本判断行为又如何呢?

在教导人不要论断(定罪)彼此之后,耶稣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他的门徒在面对需要分辨的问题时应如何彼此相待:

马太福音 7:3–5(和合本,加重点):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耶稣的话暗示,在我们看到问题时,确实有说话的时机与方式。像耶稣一样,我们可以指出错误,但不是以定罪或贬低他人的方式。但请注意,直到比喻的最后一句,耶稣才说到评估他人行为。大部分的教导内容是在讲“自我省察”的重要第一步。

记得耶稣对西门的回应吗?耶稣将西门评断性的思想转向他自己,指出他必须先处理自己的问题——也就是那“眼中的梁木”——然后才去看别人“眼中的刺”,也就是错误的行为(马太福音 7:5)。

认识、承认并处理我们自己的失败是一个使人谦卑的过程。就像那在耶稣脚前哭泣的女人,我们会被提醒我们对神的极大需要。从这样一个诚实谦卑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太可能去定罪他人或轻看他们。

跟随耶稣的人应以谦卑和温柔对待所有人,总是以饶恕和恩典为基础行事。这种人不是出于自我重要感而行事,而是因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所描述的爱心而受激励——这种爱“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哥林多前书 13:7,和合本)——选择尊重每一个人,视他们为神所创造、被神所爱的奇妙存在。

论断他人的后果

耶稣明确表示,他的门徒不应以定罪的方式来判断他人。在整篇登山宝训中,耶稣讲到他能清楚地看见我们内在的动机——那些塑造我们生活的隐藏现实——这些是别人无法看透的。他顾念我们的悲伤、失望、渴望被注意、对未来的担忧,以及我们讨神喜悦的真诚心意。

因此,当我们看不起别人时,我们就是在表现自己仿佛也能像神一样看透人的内心。我们实际上是在扮演神。而我们从整个故事的开始——创世记第1至第3章——就知道,扮演神从来没有好结果。记得人类就是因为试图自己判断善恶——凭着自己眼中看为好的和坏的——而为自己带来了败坏和死亡。在创世记和耶稣的教导中,我们都听到神在说:“作为有限的受造之物,你们没有能力凭自己做出如此复杂的判断。我创造你们时,已赋予你们深切彼此相爱的能力——你们要持续去彼此相爱,而将判断的事交给我。”

黄金法则的方式

我们在耶稣的一个更大段落教导中看到“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这条命令,而耶稣用以下这句话总结了这一段。

马太福音 7:12(BibleProject 译本)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和合本)

想象一下,生活在一个每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用我们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彼此相待的世界——带着公平、仁慈、慷慨和爱心。不再彼此衡量、试图判断谁更好谁更坏,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选择彼此相爱,因为那是我们希望被对待的方式。

遵行所谓“黄金法则”会怎样改变我们判断他人的方式?如果我们不是急于判断,而是急于思考:“当我失败、犯错时,我希望人们如何对待我?”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会缓和我们的反应,增加我们的智慧,并且最重要的是,使我们与邻舍建立更深的彼此相爱的关系。

黄金法则帮助我们践行神最大的命令——尽心、尽性、尽意爱神,也爱人如己。

当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他并不是说所有的判断永远都是错误的。他是在呼召人们以一种新的、更美好的方式彼此相待。我们不再彼此定罪、轻看对方,而是可以凭着神的怜悯之力来运行,这怜悯能医治破碎之处(而不仅仅是憎恨它)。与耶稣同在时,我们可以实践黄金法则,用我们也希望被赋予的尊严和尊重之爱来对待他人。

Dallas Willard, Divine Conspiracy: Rediscovering Our Hidden Life in God(伦敦:HarperCollins,1998年),第241页。

本文由 BibleProject 奖学金团队合作撰写。Tamara Knudson 博士负责初步研究与写作,Brittany Kim 博士和 Ben Tertin 博士参与编辑支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