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登山宝训?

耶稣关于美好生活的教导

作者: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 – 2023年12月7日

登山宝训是耶稣最著名的教导,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耶稣在两千年前讲述了这篇讲道,而这些话语的影响至今仍然令人震惊地相关且有意义。

耶稣强调谦卑、宽恕以及慷慨地关爱我们的邻舍,他鼓励人们选择上帝的爱之道,而这最终将更新整个受造界。他称这个被恢复的世界为“上帝的国”。这是一个天国与世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境界,一个没有不公、痛苦和死亡的地方,在这里生命得以繁荣。

我们不确定耶稣是否以一场完整的演讲形式讲述了登山宝训,还是马太收集了耶稣的关键教导,并将其整理成一场讲道式的场景(记载于《马太福音》5-7章)。无论哪种情况,这篇讲道包含了圣经中最严格的道德要求。它包含一些令人惊讶的观点,比如“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爱你们的仇敌”以及“为逼迫你们的人祷告”。

这些观点可能被认为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在我们的现代帝国中,它们显得荒谬(且软弱),因为在现代世界里,领导力通常意味着力量和权力,而不是脆弱和爱。

为什么要在山上讲道?

在《马太福音》中关于登山宝训的记载中,耶稣被有意地描绘为站在一座大山(或山丘,太5:1)上,对一群受苦的犹太农民和劳工们讲话。他们长期受罗马(以及其他强权国家)的压迫。他们厌倦了被欺凌、嘲笑,并被统治者课以重税而陷入贫困。而正如他们的希伯来祖先曾在残暴的埃及暴政下为奴一样,他们也在等待一位拯救者。

这时,拿撒勒人耶稣出现了——那个大家低声议论的谦卑教师。家人和朋友对他评价不错,但那些掌权者对他所说的一切都感到不满。

到了登山宝训的场景,许多人已经把耶稣看作像摩西一样的大先知。马太记载,众人聚集,耶稣登上一座“山”。这种在山上教导受压迫百姓的场景似曾相识——想想摩西在西奈山上向刚刚从奴役中解放的希伯来百姓传授诫命。所有这些象征交织在一起,使许多在场的人开始思考耶稣是否会成为某种拯救者:“这个耶稣是一个新的摩西吗?”

马太将耶稣与摩西进行比较,但他小心地表明,耶稣与摩西并不相同,他的教导也不仅仅是对摩西律法的简单重复。在《马太福音》5:17中,耶稣说他不是要废掉摩西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的教导加深并扩展了摩西所传授的第一道训诫(希伯来文:torah)。

要更好地回答“什么是登山宝训?”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前面简要提到的三个关键区别点。我们需要看看:

  1. 马太如何将耶稣描绘成新的摩西
  2. 耶稣的教导如何“成全”希伯来圣经的律法
  3. 耶稣谈论的“上帝的国”是什么意思

耶稣作为新的摩西

在整本圣经故事中,上帝以多种方式教导人们,但摩西和耶稣成为两个最主要的人类教师。摩西是唯一一位“面对面”经历上帝的人(出33:11),而耶稣则是上帝自己道成肉身的显现。在《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中,上帝通过耶稣显现,就像一位新的摩西,来到世间不仅要拯救以色列,更要拯救全人类。

因此,马太不仅把耶稣塑造成新的摩西,还描绘他为超越摩西的那一位。在耶稣的讲道中,他从未要求人们尊敬他或向他跪拜,但众人仍然在他的言语中感受到强大的权柄。他的教导似乎充满真理的分量,并且符合他们早已熟知的希伯来圣经教导,同时也让他们完全惊讶(太7:28)。

耶稣正在颠覆他们世界中的普遍期望。摩西的教导同样也颠覆了埃及帝国及其希伯来奴隶的普遍期望。摩西教导一群奴隶如何获得自由,不是通过暴力,而是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上帝,跟随他的引导,信靠他的指示——这成为《出埃及记》叙事的核心主题。对于奴隶来说,这听起来一定很疯狂。只需跟随上帝并信靠他会处理他们的敌人?但他们确实如此行了,而上帝也如他所应许的那样,使他们得到了自由。

像历史上的大多数人一样,聆听耶稣讲道的群众认为,邪恶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建立军队所需的财富来消除的。然而,耶稣完全避开了这一思维方式,也没有提出任何依赖武力、胁迫或暴力的观点。他用自己的生命承诺,上帝的爱之力,以及选择接受这种爱的人,最终将胜过并消灭世上的一切邪恶。

耶稣说,不要用邪恶的力量来对抗邪恶。相反,要与上帝一同在全地创造美善。如果耶稣的门徒听从他的话,他们将开始以邻舍的眼光来看待敌人,并视他们为上帝的奇迹,值得被爱。耶稣教导说,所有的邪恶和一切压迫者最终都将被击败,不是靠刀剑,而是靠上帝创造性、更新性的爱。

摩西的律法一直都在指向这个确切的方向。它的最终目的始终是塑造它的跟随者成为充满爱的人,他们通过祝福地上的万族来荣耀上帝(见创12:1-3)。而耶稣现在正在实现这一目标,他正在完成——或“成全”——摩西律法所开启的工作。

耶稣如何成全律法

在《马太福音》5:17-43中,耶稣以六次重复的陈述开头:“你们听见有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 其中的“你们听见有话说”指的是原本的律法(妥拉)。有些人认为耶稣反对这最初的教导,但耶稣明确表示事实恰恰相反。他并不认为旧律法有缺陷或已经过时,而是认为它的范围有限,因此他提供了更完整的解释和例证。

虽然最初的律法确实旨在塑造人的内心,但它的指示可能会被人徒然遵守——即以一种没有真正影响的方式来解读和实践。例如,耶稣认同摩西关于禁止杀人的诫命,但他的教导表明,避免谋杀只是一个表面的目标。一个人可以表现得和善、不使用暴力,但内心仍然充满鄙视和仇恨。然而,即使一个人行为端正,怀有仇恨的心在上帝的国度中也无法存在。因此,耶稣重新引导他的听众,让他们关注自己真实的内心,并诚实地审视他们真正爱的人和事物。

按照耶稣的描述,真正的人生和美善并不仅仅是拒绝杀人,而是主动去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朋友还是敌人。耶稣教导人们对所有邻舍(而不是某些特定邻舍)都要持有公正无私的爱。耶稣的生命成全了律法,耶稣的教导成全了律法——他使摩西的律法得以“充满”。

耶稣所谈论的上帝的国是什么?

想象一个普通的社区或村庄。如果它的居民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做出祝福他人的决定,而不是积攒资源或为之争斗,会怎样?如果整个社会把脆弱和善良视为权力和荣耀的最高形式,又会怎样?在这样的世界里,公民之间相互的爱使得邪恶不再可能继续存在。

完全的和平。完全的安全。完全的供给。人人都能享受美好生活。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耶稣在登山宝训的开头如此说(太5:6)。这里的“义”来自希腊文 dikaiosune,意思是与他人建立正当的关系。按照耶稣及《新约圣经》的教导,要成为一个公义的人,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与所有人建立正确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习如何去爱我们的邻舍。

耶稣说,美好生活属于那些渴望正当关系的人,“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根据上帝的应许,他们最终将在一个天地合一的世界中生活,在那里,所有人都会渴望建立正当关系——这就是上帝的国。耶稣的听众中,许多人无疑渴望立刻进入这个国度。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并没有承诺直接将这些受压迫的加利利人从他们的困境中带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也没有简单地摧毁他们的罗马压迫者。他在教导他们,一个自由的世界并不是通过伤害或消灭敌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实现的——那就是上帝的爱。

他如何帮助人们在当下经历上帝国度的自由

耶稣帮助人们在上帝的国度中当下就能经历自由,这自由源自他们选择将注意力转向他和他所教导的爱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耶稣邀请众人“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6:33)——让他的登山宝训指引他们走出旷野,进入那应许的国度之路,并比任何事物都更渴望这一切。

他告诉人们,热爱这种生活方式,将带来一个世界,在那里,每个人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每一滴眼泪都会被擦去,每一份生命的美好都将被所有人所经历。

耶稣教导说,不要让对基本需求的忧虑主导你的决策。相反,要把追求上帝国度的生活方式和与他人的正当关系放在首位。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会发现,人生中最基本的需求已不再是问题(太6:31-33)。当所有人都这样生活时,恐惧和暴力就不再有意义,因为整个世界已经变得美好。这正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谈论的国度。

上帝的世界将如何被改变

摩西在埃及时就已经参与了这项更新生命的工作。而马太将耶稣描绘成新的摩西,表明耶稣正在做同样的事情。他正在继续上帝早已开始的拯救工作。然而,通过登山宝训,他引入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打开人类的眼睛,使他们看见摩西律法更深层的意义。

耶稣的教导表明,世界的修复并不会通过消灭人的敌人来实现,也不仅仅是逃离这个世界,进入云端的某种乌托邦。上帝的世界——在地如同在天——将因人的内心改变而得以更新。

耶稣的加利利听众可能对这个信息感到不满,就像我们今天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他们希望上帝的能力消灭他们的敌人,而不是祝福、医治并爱他们。然而,马太记载,在登山宝训的最后,群众被震撼、惊讶、感到不可思议。

尽管他们听到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道德教导,比任何律法专家或宗教领袖的教导都要严格,但他们仍然清楚地知道耶稣所讲的是真理。而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内心深处,我们更倾向于仁慈和爱,而非仇恨和轻蔑,不是吗?

马太在结尾写道:“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稀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太7:28)。

本文由 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共同撰写。研究员 Aaron Shaw 负责初步研究与写作,学者 Dr. Brittany Kim 和 Dr. Ben Tertin 提供编辑支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