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三段爱情故事,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浪漫

圣经对浪漫爱情的看法

作者:Shara Drimalla & BibleProject 团队 – 2023 年 2 月 8 日

你如何理解浪漫爱情?

当你想到浪漫爱情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一束红玫瑰?是彼此的吸引力?是在月光下共舞,或是在烛光晚餐中相视而笑?

也许浪漫爱情意味着你被某人深深吸引,无法想象没有对方的生活。或者,浪漫爱情意味着找到你的“灵魂伴侣”或“那个人”——就像电影《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中的台词:“你使我完整。” 但这真的是爱最本质的部分,还是仅仅其中的一部分?

真正去爱一个人,是否意味着我们会有如同发现珍宝般的兴奋感,觉得自己找到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还是说,真正的爱是某种不同的、更加深远的东西?

圣经中的爱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浪漫爱情概念,在圣经中并没有被直接提及。这部分原因是圣经的作者在很久以前就写下并整理了这些内容,而那时还没有“浪漫主义时代”。尽管《雅歌》中有一些大胆的爱情诗篇,我们也能在圣经中找到关于亲密关系和婚姻的故事,但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现代约会的情节——没有“男朋友”和“女朋友”,也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伴侣”关系,更没有钻戒和盛大的求婚仪式。

那么,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学到什么关于浪漫爱情的教导呢?

让我们来看圣经中三段爱情故事,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浪漫爱情的核心——不是现代社会对爱情的种种期待,而是真正爱的本质。

第一对男女

在《创世记》第一章,神通过话语创造世界。然后,我们被带到一个充满树木、河流和动物的花园(《创世记》2章)。圣经的作者不断强调神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希伯来文:tov)。但随后,作者故意引入一个问题——神看到那人(希伯来文:adam)独居,便说:“不好。”(《创世记》2:18)但为什么呢?

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将亚当一分为二(《创世记》2:21)。我们常常认为神只是从亚当身上取了一根肋骨,然后用它造了夏娃。但在希伯来文中,“肋骨”一词(tsela)在圣经其他地方从未作为解剖学术语出现。在《创世记》2章之外,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会幕或圣殿的结构(例如《出埃及记》25-38章;《列王纪上》6-7章;《以西结书》41章)。圣经的作者用“tsela”来形容约柜的两半、圣殿的两半,以及新耶路撒冷的两半。因此,神创造夏娃的过程,其实是将亚当一分为二,并从其中的一半建造了夏娃。这幅图景展示了两个人类,他们彼此相依,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亚当的美好与生命取决于夏娃,而夏娃的生命也取决于亚当。

接着,神称这位女性为“‘ezer kenegdo”。希伯来文“‘ezer”可以翻译为“帮助者”,但它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助手”或“帮手”。“‘ezer”并不是一个次要的角色,而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引导者,若没有她,神所计划的美好就无法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圣经中唯一被赋予这个称号的另一个角色是神自己。可见,这个“帮助者”远非普通的助手。

至于第二个希伯来词“kenegdo”,我们可以用“镜像”的比喻来理解其核心概念。一个较为贴切的翻译可能是:“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能拯救他、使他完成神圣使命的同伴,一个与他彼此映照的人。”(《创世记》2:18)

圣经的作者将这种深深相连、彼此合一的关系描述为神为人类设立的美好设计。《创世记》2:24中所说的“成为一体”,不仅仅指性的结合(尽管那是体验合一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一体”的概念,与现代流行的“你使我完整”有什么不同呢?

亚当和夏娃“使彼此完整”,并不是因为他们满足了彼此的个人欲望,而是因为他们成为了无法分割的伙伴,彼此寻求对方的益处。今天,人们通常将爱情理解为“满足我的需求”,但《创世记》的作者却描绘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伙伴”之爱,这种爱是人类繁荣和“tov”(美好与和谐)存在的基础。

在《创世记》2章的最后一节,我们看到男人和女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这是纯粹信任、敞开、脆弱和安全的画面。当人与人真正合一时,便无需自我保护或伪装出一个虚假的自我。在最脆弱的状态下,男人和女人都感到安息。他们之间没有隐瞒、没有谎言、没有权力斗争、没有等级制度或虐待,只有一幅和平的爱情图景。

路得对忠贞之爱的表达

另一段帮助我们理解真爱的故事来自《路得记》。有些人认为《路得记》是希伯来圣经中著名的爱情故事:女孩在田里拾取麦穗,男孩看见了女孩,女孩揭开男孩的脚(这个部分我们稍后再解释),男孩娶了女孩,婴儿出生。故事结束。这听起来像是一部浪漫的电影,对吧?或者其实并不是?如果它根本不像现代的爱情故事呢?

故事开始于摩押地的一个以色列家庭。拿俄米和以利米勒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是路得,另一个是俄珥巴。不幸的是,拿俄米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去世了。现在,路得和俄珥巴只剩下她们的婆婆拿俄米,而拿俄米一无所有,无法给予她们任何东西。拿俄米决定返回自己的家乡伯利恒,并告诉路得和俄珥巴应该留在摩押,与她们的族人一起生活。她说:“我还有儿子在腹中,可以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不要跟随我,因为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路得记》1:11-13)拿俄米已经无法给予路得或俄珥巴任何能“成全”她们或满足她们的东西,她甚至警告她们,若是跟随她,只会经历更多的苦难。

俄珥巴同意拿俄米的逻辑,选择留下,但路得却以深切的承诺向拿俄米表达了真正的爱。她说:“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记》1:16)路得承诺要一直陪伴在拿俄米身边,照顾她。随着故事的发展,其他人看到路得对拿俄米的忠诚,称她的行为是“慈爱”(希伯来文:khesed)(《路得记》3:10-11)。Khesed 代表深厚的感情,并通过慷慨、宽恕和对他人福祉的承诺来表现出来。这是真正之爱的外在表达。

路得的 khesed 之爱不是有条件的,也不是基于拿俄米能给予她什么。她的 khesed 是一种恩赐,是她内心爱意的自然流露。

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波阿斯注意到了路得的忠贞之爱(《路得记》3:11)。他祝福她,而她也以慷慨的爱回应,这最终促使他愿意娶她。作者将波阿斯对路得的承诺与路得对拿俄米的忠贞相提并论——波阿斯也选择了忠贞之爱的道路,去爱护这个家庭。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难道婆媳之间的爱也能教会我们如何去爱一个人,甚至是如何去爱一个伴侣吗?圣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真爱的美丽画面,尽管它与大多数现代浪漫爱情的观念并不完全吻合。但如果我们所能体验到最美好、最深切、最充实的爱情关系,恰恰是一种彼此保护、彼此滋养、彼此成全的爱呢?如果真正的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呢?如果真正的爱是把对方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呢?如果真正的爱是愿意谦卑地牺牲自己,为彼此带来祝福、平安(希伯来文:shalom,意为“平安”或“完全”),以及 tov(美好、和谐)呢?

约瑟如何爱一位怀孕的马利亚

最后,我们来到新约中的圣诞故事——等等,什么?我们通常将天使、牧羊人和博士与圣诞故事联系在一起,但浪漫爱情呢?请继续读下去,这个故事中有一位角色,他没有说过一句话,却能教会我们关于爱的深刻真理。

《马太福音》告诉我们,约瑟已经与马利亚订婚。在他们的文化中,订婚比现代的婚约更加正式。两人虽然尚未同居,也未完成婚姻的结合,但他们在法律上已属于彼此。然而,在这个订婚期间,马利亚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孩子并不是约瑟的(《马太福音》1:18)。试想如果你是约瑟,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这对马利亚和约瑟而言,都是极大的羞辱。

约瑟对马利亚的爱体现于他的决定——他计划暗中休了她(《马太福音》1:19)。这看起来似乎不像是爱的表现,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就会明白他的决定其实充满了恩慈。约瑟本可以选择保全自己的名誉,公开羞辱马利亚。他完全可以向所有人宣布,马利亚怀了一个与他无关的孩子,让她独自承担所有后果。但约瑟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怜悯马利亚。

圣经的作者指出,约瑟之所以决定暗中休妻,是因为他是一个“义人”(希腊文:dikaios)(《马太福音》1:19)。在希腊语中,这个词具有深刻的关系意义,形容那些愿意按照神的公义行事、并且尊重他人如同神所创造的珍贵之物的人。还有什么比以尊重对待他人、承认神创造他们的尊贵价值、并在他们身上施行恩慈更具爱的意义呢?约瑟不愿意伤害马利亚,他选择以仁爱对待她。

后来,约瑟在梦中被天使唤醒,天使指示他不要休掉马利亚(《马太福音》1:20-21)。从约瑟的角度来看,一个迅速而低调的离婚似乎是对所有人最好的选择。但他选择相信天使的话,再次作出一个照顾马利亚、祝福马利亚(或使她得生命)的决定——这是一幅真正之爱的画面。

我们大多数人不会收到天使的指示,让我们知道该与谁保持浪漫关系。要是能有这样的指引,那该有多好?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像约瑟那样,以爱去行动。我们是因为对方能为我们做什么才去爱他们,还是为了让他们得到建立、被关怀、被祝福而去爱呢?无论对方能为我们做什么,我们是否仍然愿意选择以爱待人,并行出公义呢?

耶稣展现了爱的终极典范

我们最初的旅程始于一座园子,如今,我们再次来到一座园子,见证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爱之典范之一。

在客西马尼园,耶稣正面对注定的死亡。他被出卖,杀害他的人正在步步逼近。他可以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即便这意味着要遭受残酷的折磨和死亡;或者,他可以偏离神的旨意,要么以暴力反抗,要么干脆逃走。面对这一选择,他挣扎着:“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路加福音》22:42上)他恳求天父,若有可能,希望有别的道路可走。像所有人一样,他本能地想要存活。但他并没有仅凭本能行事,而是顺服地说:“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下)即便他知道,神所要求的这一切将带来极大的痛苦,耶稣仍然选择留下。他为了全人类和整个受造界的益处,甘愿献上自己。在爱中,他舍己,为他人付出。

耶稣是神的 khesed(慈爱)的具象化,他的爱恢复了神与人类之间的生命与关系。在谦卑中,耶稣选择看别人比自己更重要。他不单顾自己的事,更顾别人的事(例如《腓立比书》2:3-4)。这样的爱会问:“对他人来说,最好的是什么?我怎样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人,使他们得生命?”

使徒约翰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约翰一书》3:16)真爱的核心,是甘愿为他人舍己,创造一个以“他人为中心、舍己为人的爱”所维系的生命共同体。这不正是许多人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爱吗?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对于那些对流行的浪漫爱情观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寻找“那个对的人”或找到一个“能让你完整”的伴侣,并依靠他们满足你一生的需求,听起来可能是荒谬的。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满足你的所有需求,让你永远幸福,或彻底实现你最深层次的渴望。圣经的作者或许也会认同这个结论。

圣经中的故事似乎共同表达了一个观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满足你的一切需求,而这种期待可能最终只会带来失望和困惑。但如果这并不是坏消息呢?如果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情观其实是一种误区,而它并不是真正的“浪漫”之爱呢?如果圣经对真正的爱的定义是更深刻的、更充满激情的、也更符合人性的呢?

当浪漫的爱成为一种外在的表达,会发生什么?如果爱意味着彼此协作,共同努力让世界更加美好和充满tov(美善),会怎样?如果爱意味着无论遭遇何种苦难,甚至是以牺牲自己的即时满足为代价,都愿意行公义、照顾对方呢?如果爱意味着采取行动去保护和成全对方呢?

如果浪漫爱情并不是一种“陷入”的情感,而是一种选择——一种既困难又充满意义的决定呢?

或许这听起来并不理想。玫瑰、香槟、海滩漫步似乎更具吸引力。也许,爱情可以始于吸引和渴望,而这种最初的感觉可以在双方不断为对方的益处而努力时逐渐加深。当彼此都愿意把对方的福祉置于自身之上,爱情就会成长和深化。你能想象有人看见你——无论你的平凡、独特,还是缺点——却仍然坚定地选择陪伴你吗?不仅仅是留下来,而是关怀你、宽恕你、祝福你,并永远爱你,而你也同样这样去爱他们?

在所有的关系中,无论是浪漫的还是其他形式的关系,愿我们都能仰望耶稣,因为他是爱他人的终极榜样。这是何等奇妙的爱!“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福音》15:1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