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在说,只有极少数人能进天堂吗?
撰文: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 – 2024年11月1日
在《马太福音》7章13-14节中,耶稣使用“窄门”和“宽门”的比喻来对比两种人生道路。窄门代表发自内心的、真实且舍己的爱之道路;宽门则象征外表虔诚但内里败坏的生活方式。耶稣劝勉人走那通向真生命的窄路。
马太福音7:13-14(和合本)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跟随耶稣是否困难?
在《马太福音》的关键时刻,耶稣安慰人们说,跟随他并不困难:
“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30)
“你们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9)
这是令人鼓舞的应许。但接着,在他著名的登山宝训中,他却画出“宽门”与“窄门”的图像,似乎暗示相反的意思。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跟随耶稣是否能带来心灵的安息?还是说,这条基督徒的道路如此困难和“狭窄”,以至于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找到?
许多人将这段经文理解为:耶稣在对比完全的宗教敬虔与彻底的不道德——“行善很难,作恶很容易。”或更简单地说,“几乎没人配得上神,大多数人走向灭亡。”
但如果耶稣的轭是容易的,如果跟随他能带来真安息,那么他所说“通往生命的路是窄的”以及“通向灭亡的路是宽的”必定还有更深的含义。
乔纳森·彭宁顿指出,基督教历史上一项源自敬虔主义传统的解释,将“窄门”与“宽路”视为道德与非道德行为的分别,或敬虔与不圣洁生活的对比。但耶稣在此并非作如此对比。彭宁顿指出,耶稣在对比的是表面的宗教行为与真实的内心转变。这也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反复强调的主题。
为了更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仔细查考耶稣的教导背景,包括希伯来圣经中的相关经文,再聚焦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窄门”的含义。
两种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
在马太福音7:13-14中,耶稣使用了两个广为人知的圣经比喻——窄门与宽门、窄路与宽路。他并非在讲具体的门或道路,而是人生的不同道路。
在希伯来圣经及其他犹太文献中,常用“道路”或“门”来比喻义人与恶人所走的不同人生选择。
例如,神警告亚当的儿子该隐,不要顺从那伏在“门前”的罪: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创世记4:7)
你不需要屈服于它,神说。要选择生命。《诗篇》第一篇也生动地对比了义人与恶人的道路。
谈到神子民的罪,以赛亚说:
“他们的脚奔跑行恶,他们急速流无辜人的血。他们的意念是罪孽,所行的路都残害毁灭。平安的路,他们不知道;所行的事,没有公平。他们为自己修弯曲的路;凡行其上的,都不知道平安。”(以赛亚书59:7-8)
虽然这些犹太教训常将“恶路”与败坏、放纵等行为联系起来,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却表达了不同的重点。他指出,谨守宗教礼仪却没有内心更新,同样会带来毁灭。仅仅依靠外在行为和看似美德的操守,依然是在走那通往灭亡的宽路。
外表义与内心义的区别
在宝训前段,耶稣引用了圣经关于不可杀人的诫命: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马太福音5:21)
接着,耶稣提出对这律法的更深解读: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5:22)
耶稣指出,一个人内心的态度——仇恨、嫉妒、轻视——才是导致杀人的根源。因此,这条诫命的真正目标,并不仅是阻止人互相残杀,而是要铲除那些引发杀人的恶念。耶稣极力强调:通往生命的路,从我们诚实面对内心开始。
虽然不杀人当然是好事,但即使在外表上对人彬彬有礼,我们仍可能心怀恨意。如果我们藐视他人或某个群体,同时自认遵守“不可杀人”的律法,那我们表面上虽看似虔诚,实则走在宽大易行、终致毁灭的路上。
反之,不怀敌意、不存轻视之心,甚至爱那些与自己为敌的人——这才是窄路。主动寻求和解、愿意为爱人付出牺牲——这也是窄路。
“表面义”与“真实义”的路径之别
彭宁顿写道:
“那条通向毁灭的宽大之路,正是耶稣所说的外表宗教义行的生活方式;而那条窄而艰难的路,则是耶稣所描述的内在义——不仅仅是行为,而是全人向神敞开的属灵生命。宽大的路是法利赛人的路,他们的义容易界定,可以靠外表遵守律法(不奸淫、不杀人)来实现;而窄路是耶稣的愿景,是需要深厚根基并让整个人被神更新的义。”
宽路代表那种刚硬的心灵,自我定义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选择性地执行律法,只为使自己和亲人更轻松。这种人外表遵守诫命,却拒绝真正地爱人。这是一条看似合理、实则毁灭的道路。而那些走窄路的人,则刻意选择按神更深的智慧生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律法。他们借着祷告和默想圣经,让神的话进入心里。在圣灵帮助下,他们努力遵守耶稣的教训,效法他舍己的爱。耶稣的道路使我们的心、人与神的关系得修复。他赐下爱与平安,这种安息正是希伯来文“shalom”(平安)的真实体验。耶稣为疲惫者带来真正的安息与好生命。
选择窄门
在耶稣的“八福”中(与马太福音7:13-14形成呼应),我们看到神的国度本质在于体验并实践牺牲的爱与与人和睦——哪怕要承担个人风险。
耶稣呼召我们进入这样的人际关系:除去怨恨、自私、针锋相对的模式,以神的爱与和平彼此相待。这样的关系本身就是天国的缩影,是最终的赏赐。
可见,窄路不仅是通向将来的天国,也让我们现在就能经历神国的真实。耶稣的轭是轻省的,与他同行能尝到属天的安息与美好。
但耶稣也给出了一个严肃的提醒。
英文的“narrow”(狭窄)一词,在希腊文中是 thlibo,在此语境中带有“苦难、迫害”的含义。耶稣警告我们,选择窄门、行走窄路,意味着要有被人误解、逼迫的心理准备——正如他自己被逼迫一样。
对当时的门徒而言,意味着他们会受到宗教领袖和社群成员的敌意与误解。
今天我们也一样,走窄路可能会带来关系上的摩擦或其他挑战。人们可能不明白我们为何如此生活,而这种不理解常常带来误会与痛苦。
面对这些挑战,耶稣的比喻也提醒我们:那新天新地终将来临,一切不义将得修正,一切痛苦终将变为喜乐。
使徒保罗显然也有这样的盼望,他写道: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8:18)
通向“平安”的窄路
若从登山宝训的整体语境及圣经全书来看耶稣在马太福音7:13-14的教导,我们就能避免那些过度简化的解读——比如耶稣只是比较“行恶容易,行善困难”;或者更糟的解读,认为只有极少数人配得上神。
更广阔的语境使我们看见,耶稣在对比两种人生道路:一种是用外在行为遮盖内心败坏;另一种则是渴望被神转化内心的道路。耶稣所说的“窄路”,是学会在任何地方、任何人之间,真实地去爱。
这也意味着,那通往毁灭的宽路,不仅仅是指那些公然作恶、放纵的生活方式,也包括那些自夸不杀人、却内心充满苦毒、怨恨、藐视他人的人——那些靠遵守律法自以为义、却拒绝真正去爱神爱人的人。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在社会上可能很“正常”,但耶稣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宽路,终至灭亡。
我们可以像耶稣那样,进窄门,信靠他所指引的生命之道——他那“良善的轭”。虽然这条路有重量,需要我们愿意受苦,但他是用爱与光明编织出这轭。这轭是合理的,不是重担,反而使我们活过来。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4)
这条路终将引我们进入神所更新的创造,进入真正的“平安”(Shal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