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达目标、扭曲良善与违背信任
作者:Shara Drimalla & BibleProject 团队 – 2023 年 2 月 24 日
流行文化有时会对不良行为着迷——谁做了错误的事情,谁说了不当的话,谁该为此负责。我们最受欢迎的电影和书籍往往依赖于“好人与坏人”的叙事。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都在关注罪。
在教会文化中也是如此。牧师和神父在主日讲道时谈论罪,小组领袖鼓励人们认罪。耶稣和使徒们从不避讳提及罪,而教会历史上也设立了四十天的大斋期(Lent),专门用于反思罪及其持续的影响。
但究竟什么是罪?圣经如何定义罪?
也许你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份罪的清单。根据你的成长背景,这份清单可能包括道德上的错误,比如撒谎、欺骗、咒骂、情欲、酗酒等等。
也许罪曾被用来对你进行恐吓,以火狱的刑罚威胁你。许多人也习惯用“罪”来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我比那个人好吗?”、“我做得还可以吗?”、“我是个‘好’人吗?”、“我值得被爱、被宽恕、被接纳吗?”
然而,与某些流行的观念相反,当圣经作者谈论罪时,他们所指的不仅仅是行为准则上的对错,也不仅仅是“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 他们谈论的是对神美好世界的腐化,这种腐化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类的选择之中。这不仅是人所做的事,也是一种在人类世界中持续发生的现象。
圣经的故事开篇描述神创造万物,并多次称之为“美好”(tov,טוֹב,参见创世记 1 章中的七次提及)。但随后,一条蛇进入故事,腐化了这份美好。随着叙事的发展,圣经作者用**“罪(Sin)”、“罪孽(Iniquity)”和“过犯(Transgression)”**等词汇来描述这种腐化及其带来的伤害。因此,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这些词的含义,以理解圣经作者对罪的看法。
罪的定义:未达目标
希伯来文 khata’(חָטָא) 最常被翻译为**“罪”。这个词的本义是“失败”或“未达目标”**,并不总是用于道德上的错误。
例如,在士师记 20:16 中,我们读到一位甩石机高手可以精准命中目标,“不失手”(lo’ yakhtu’, לֹֽא־יַחֲטִ֖א),意思是**“没有失败”或“没有偏离目标”**。
类似地,在箴言 19:2 中提到,仓促行事的人可能会khata’——即**“错失方向”或“未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地”**。
那么,如果罪意味着未达目标,那么人的目标是什么呢?
神在创造人类时,已设定了这个目标。
在创世记 1:26,神说:
“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这节经文提醒我们,神是三位一体的——父、道(子)、圣灵,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彼此独立的,永远处于不可破裂的爱之中。
因此,人类最根本的本质是“神圣的爱”。
活在爱中——爱神、爱彼此、爱受造界——是我们作为人的首要目标。
当人选择不去爱,就会使神创造的美好世界受到腐化,这就是khata’——罪。
在创世记 3 章,最初的人类在选择善恶时忽视了神的指引,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了“好”与“坏”,从而错失了爱神的目标。他们的决定破坏了自己与神之间的关系,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死亡。
在接下来的创世记 4 章中,我们第一次看到khata’ 这个词。
该隐面临一个选择——要么真正活出人的本质,去爱他的兄弟;要么腐化自己,并通过谋杀亚伯来腐化别人。
神警告该隐: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khata’)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创 4:7)
在这里,罪被描述为某种外在的力量,像一只伏在门口的猛兽,等待着攻击并毁灭生命。 但神告诉该隐,他仍然可以选择抵挡罪,掌控这只潜伏的野兽。
从希伯来圣经对“khata’”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罪既是一种明确的概念,也带着某种神秘性。
罪像一只潜伏的野兽,在我们之外,伺机扑向我们,引诱我们远离爱神和爱人的目标,进而腐化自己和世界。
但同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拒绝罪,选择对准那最真实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无限爱神、爱人的人。
罪孽的定义:扭曲良善
希伯来文 avon(עָוֹן) 也是“罪”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它带有不同的细微含义。我们通常将其翻译为**“罪孽”**,它为我们对罪的理解增添了另一个层面。
圣经作者使用 avon 来描述扭曲的道路(例如耶利米哀歌 3:9),或者弯曲变形的背脊(例如诗篇 38:6)。以赛亚书 21:3 也使用 avon 来形容“迷惑与困惑”。
avon 指的是对原本美好和良善事物的扭曲,圣经作者用它来形容谋杀、奸淫等行为。除此之外,这种扭曲还包括诡诈、不忠、暴力及其他形式的伤害。
avon 也指扭曲所带来的结果和后果——受害的人、破裂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报复循环。当我们被欺压和利用时,我们正在经历 avon——罪孽。
罪的选择往往始于一种自私的冲动——只考虑“我自己”,而忽视我们作为人的真正目的。神创造我们,是为了像爱自己一样去关心他人,像神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人。但当我们忽视或贬低他人,以满足自身利益时,我们就让那只“伏在门口的猛兽”主宰了自己,变得弯曲、扭曲,并最终伤害自己和他人。
在圣经中,我们不断看到人们未能达成目标(khata’),或扭曲美好(avon),他们要么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么更糟的是,他们以为自己是在行善。有时,我们深信自己做的是好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有时,我们只是单纯地不知道自己已经偏离了目标。即使出于最好的意图,我们仍可能做出弯曲扭曲的事情。
感谢神,他以怜悯、指引和宽恕来回应我们,并最终医治我们及我们的罪的后果。
还记得耶稣(神道成肉身)在被钉十字架时,如何宽恕那些正在杀害他的罗马士兵吗?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 23:34)
耶稣并不认同他们的所作所为,但他也不因而定他们的罪。圣经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既反对罪、要彻底消除罪,又比我们更了解罪的神。他始终乐意宽恕罪人。
当我们看到神坚定的慈爱,我们也能得着力量,以他的方式去宽恕他人。 这正是活出我们作为人类真正目的的一部分——去爱所有人,就像神爱我们一样。
过犯的定义:违背信任
圣经作者通过希伯来文 pesha(פֶּשַׁע) 来表达罪在人际关系中的后果,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过犯”**。pesha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对信任的破坏,例如背叛一段关系。
比如,在出埃及记 22:7-9 里,有一条关于偷盗的律法:
如果一个人趁别人出远门时潜入家中偷窃,这就是普通的盗窃。但如果偷窃者是你的邻居,那就构成了 pesha(过犯)。
为什么?
因为邻居应该是你可以信赖的人。
人与神之间也会发生这样的信任背叛。旧约先知控诉以色列人的 pesha,指的是他们敬拜别神,背叛了与耶和华的关系(例如 何西阿书 11 章)。
先知们也把 pesha 与虐待或忽视穷人和弱势群体的选择联系起来(例如 阿摩司书 2:6)。因为这样的行为腐化了人与人之间本该充满爱的、赋予生命的关系。
先知们观察到,领导者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忽视甚至合理化对人的不公待遇(例如 阿摩司书 1:9, 1:13),而他们称这种行为为对人性的背叛——一种对神形象所造之人应当存在的普遍信任的破坏。
因此,pesha(过犯) 指的就是信任的破裂、不忠诚、缺乏诚信,最终导致痛苦,并伤害所有相关的人。
耶稣:罪的胜利者,我们真正的目标
圣经呈现耶稣基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并且他从未犯过罪。
他从未错失爱神、爱人的目标(khata’);他从未扭曲良善(avon);他从未破坏信任(pesha’)。
他教导门徒,神最重要的诫命,也就是归结律法和先知的核心,就是: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 22:35-40)
他在这里重申了人真正的本质与目标。
使徒彼得说: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彼得前书 2:22-24)
因为神对我们的爱永不改变,我们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罪:
- 我们错失目标(khata’/罪)
- 我们扭曲美好(avon/罪孽)
- 我们破坏信任(pesha/过犯)
我们可以不再陷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对谁错”的争论,而是选择像神一样去爱每一个人。
这样,我们就能让罪被耶稣的光照亮,并开始认识到,罪在神的爱面前是多么软弱无力。 我们可以学习去胜过罪,而不是被罪辖制。
旧约的作者所讲述的故事,都在指向耶稣。新约的作者则教导我们:耶稣向人类展示了如何“向罪死,向义活”。
当我们浸泡在耶稣的故事中,我们会逐渐明白,远离罪的关键,在于与神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像**大斋期(Lent)**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反思罪及其腐化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圣经中记得:
耶稣就是标杆,是唯一真正的目标。像他那样去爱别人,就是远离罪的败坏,并成为真正的人,真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