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脚本
Jon:试着去想“什么都没有”。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认真地想一想,什么都没有意味着什么?也许你会想到漆黑一片,也许你会想象自己漂浮在太空的真空中,毫无目标。但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事物”的宇宙中,有星星、有泥土、有树、有云。但在这些事物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东西”是什么样的?
Tim:我想如果我们能和这些圣经作者坐下来,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宇宙观,我觉得他们会希望我们把“深渊的黑水”这个图像,与我们现代的“虚无”观念联系起来。
Jon:大家好,我是 Jon@BibleProject,我们正在进行一个系列节目,探讨古代的创造故事,包含以色列邻国古代近东的故事,以及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所记载的故事。本周我们将深入《创世记》第一章,阅读开头的四句。在起初,当神创造天地的时候,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那“渊面”就是深邃混乱的海洋,在希伯来语中是“tahom(深渊)”。
Tim:“深渊”将会在圣经叙事的象征地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深渊将与各种负面混乱联系起来。所以正是圣经开篇的这些句子,确立了这种基本画面:深渊是与神为这个世界所欲建立的良善秩序相对立的。
Jon:接着,神的灵出现了,在深渊之上运行。但这一次,它不再被称为“深渊”,因为有神的介入,我们看到一个中性的词:“水面”。
Tim:所以“水”和“深渊”是指同一种现实的两种表达。但“水”是中性的,事实上水是好的,水带来生命。所以这两句话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水。当黑暗笼罩大地时,那些水被称为“深渊”,是混乱、威胁、扰乱的象征;但当神的灵出现时——神那看不见的临在的力量——
Jon:那些水就成了神创造生命的画布。他不是用一场史诗之战来实现创造,而仅仅是用他说话的能力。今天的播客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创世记》的头四句,因为这四句中蕴含着一个完整的宇宙。事实上,它描述的是我们的宇宙。感谢你们的收听。我们开始吧。我们要一起读《创世记》第一章,对吧?
Tim:是的。实际上我们只会读前两句话。
Jon:哦,就只读这两句?
Tim:对这个视频来说,我们要处理的就是这两句话,然后我们会提及《创世记》第一章的其他部分。
Jon:哦,我还想多读一些。
Tim:好吧。
Jon:好吧,那会很快的,如果我们只读两句。
Tim:那要花多久?我这有很多内容要讲。
Jon:好吧。
Tim:很好。
Jon:如果你听过上一集——对不起——那我们就快速回顾一下那些故事,帮助我们在阅读《创世记》时保持清晰。我们第一个探讨的是埃及的创造神话——关于阿吞(Atum)的故事。他从哪里出来?
Tim:从水里出来——虚无之水。
Jon:他从水中升起,水从他身上退去。他从水中自行产生。
Tim:他是从水中浮现出来的原始之丘。
Jon:对,他像一个蛋,一切都在其中处于胚胎状态。
Tim:一切都从水开始。
Jon:对,从水中开始,自我生成,从“虚无之水”中浮现。
Tim:对。
Jon:这就是埃及的创造神话。我们还看了巴比伦的创造神话,它是苏美尔文明的延续。
Tim:对,苏美尔——这个文明的延续。
Jon:在巴比伦的神话中,有一条混乱之龙。
Tim:没错。古代诸神在水中建立了天地的秩序。
Jon:所以天地从水中诞生,一整套古老的神祇系统。
Tim:对。
Jon:天地从水中诞生。
Tim:是的。你有淡水和咸水的融合,万神由此产生。
Jon:这是苏美尔神话。
Tim:这也是巴比伦神话的开端:咸水海洋女神提亚玛特(Tiamat)与淡水神阿普苏(Apsu)融合,万神由此诞生,然后建立了最初的秩序。
Jon:好吧,所以淡水神和咸水神结合,生成了其他众神,这构成了整个世界秩序。人类是其中一部分。但后来秩序陷入混乱,而混乱则由咸水象征。
Tim:对,大海。
Jon:大海覆盖了一切——这很有道理。如果你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你会习惯洪水,也知道海洋的危险,它可以席卷一切。
Tim:没错。你知道河水泛滥的危险,你也观察到海岸上水波拍打沙滩,日复一日,混乱不息。
Jon:在他们的古老意识中,他们知道曾有海啸席卷一切。所以咸水海洋女神提亚玛特的混乱之水,是她和一群邪恶势力的故事。
Tim:半神的可怕生物。
Jon:黑夜中要来作战、征服的一群怪物——这就是末日图景。然后英雄马尔杜克(Marduk)出现,对抗提亚玛特。他出现了,锁定她,用网将她困住。她是混乱之水,但也被描绘为一条龙。
Tim:对。
Jon:在他们的想象中,混乱水域中住着海龙。这一条被网住,愤怒不已,想要撕破渔网,吞下马尔杜克。但他早有准备,他召唤风之神,驾着战车。
Tim:风暴战车,云中之车。他很威风。
Jon:我也不懂为什么。他张口欲吞马尔杜克之际,狂风灌入口中,显露出她的腹部和心脏,马尔杜克趁机射箭入她腹中,将她剖开,摧毁混乱之力,再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升上天,一半留在地上。马尔杜克因战胜混沌之龙,成为主要的神,是巴比伦的守护神。巴比伦人说,是他让我们存在,他是我们的神。
Tim:对,这是将巴比伦和其神描绘成英雄、秩序的奠基者和守护者的一种方式——只要你纳税就行。
Jon:所以我们看到两个古代文明,都是以色列的同时代人,甚至在以色列的圣经中也有出现。
Tim:以色列人曾在埃及为奴和被掳,度过了几代人。而他们最早的祖先亚伯拉罕的家族,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那也是以色列人后来被掳之地。
Jon:所以这些文明,既是他们的邻国,有时也是他们的压迫者,都拥有关于世界是如何产生以及为何如此的主导叙事。
Tim:没错。
Jon:因此,在了解了这些之后,让我们看看古代以色列人是如何讲述他们的创造故事。
Tim:我们会发现,以色列人对宇宙的描绘,也就是他们的宇宙观,和这些文化有一些共同的假设,但也有重要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如今将变得更加鲜明。
Jon:太好了。那我们就来看《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从这里开始。它是七日创造的序言。《创世记》第一章的结构是这样的:有一个引言性陈述,它设定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然后你会看到接下来的六天,被安排成两列对称结构——我们稍后会讨论这一点。最后用第七天作为总结,呼应开头的序言。
Tim:《创世记》第一章是一个七日结构。先是序言,然后是七天创造,接着是一个结尾总结段。那就是“神创造天地的来龙去脉”——像是个尾声。
Jon:这是开头四句经文,它们的发展顺序。它不是诗歌,但第一句到第四句的结构却很有诗意。
Tim:不是诗歌,但很有诗意。
Jon:它不是诗歌——它没有希伯来诗歌的特征。
Tim:对,但它们是四行富有张力的散文句,我来读一下。
Jon:这些句子大家都很熟悉。开头是……这是哪个译本?
Tim:这是我自己的翻译。《圣经》的第一句话有两种翻译方式。我们一开始就遇到分歧了。你说一个你熟悉的版本。
Jon:“起初神创造天地。”
Tim:好,另一种翻译方式是——
Jon:“当神开始创造天地时。” 但这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异是“of”这个词。什么意思?
Tim:“当神开始创造天地时,现在这地是空虚混沌的。”
Jon:好吧。“起初,神创造了天地。”这是我熟悉的说法。或者说“当神开始创造天地时”。好吧,我们之后再讲这个。感觉怪怪的。
Tim:这不是好的英文。
Jon:确实,不是好的英文。
Tim:但这是很好的希伯来文。
Jon:“当神开始创造天地时。”那时地是空虚混沌的,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Tim:是的。圣经的开头一句语法非常奇怪,语法爱好者称之为“句法结构”。这里有两种选项。一种是它是完整句,这是我们传统译本的方式。
Jon:“起初神创造了……”
Tim:“神创造了天地”——这是个完整句。
Jon:如果这是你第一次听“天地”……
Tim:对,“天”就是“天穹”或“天空”,“地”不是指地球,而是“陆地”。
Jon:所以你选择“天空和陆地”,是因为……
Tim:我认为这样能更贴近他们的世界观。所以,要么这句话是完整句,那么接下来的句子就得回答:那和前一句是什么关系?因为如果“天空和陆地”意味着万有,那整个宇宙就是在那一刻被造好了。
Jon:也就是“我脚下的”和“我头顶的”,所有都在其中。
Tim:对,那就完成了。那接下来的章节是要说什么呢?
Jon:我一直把它当作概要句来读。
Tim:对,很多人翻译为完整句,就是将它当作一个标题或摘要。然后你会问:“那是怎么发生的呢?”
Jon:“我们来深入看看。”
Tim:“我们来深入看看。”在希伯来叙事中,有一种动词形式表明这句话是接续上一句的事件顺序。他们在动词形式上就能体现出“这是在那之后发生的下一件事”。
Jon:英语中我们没有这种方式。
Tim:没有。在希伯来文中,他们也有办法标记一句话是脱离叙事顺序的,是在提供附加信息,或暂停叙事,补充背景,甚至倒叙。他们有办法标记这些。因此,《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每一句都是不在叙事顺序中的。
Jon:希伯来语的叙事句开头是……
Tim:先是动词,然后是动词的主语。
Jon:那会是“于是荒凉混沌的是这地”?
Tim:不,因为第二节中的每一句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想用希伯来语标记一句话为脱离叙事顺序,你就会写“和……(and)”加名词再加动词。所以,在英语中,词序非常重要。我们总是要把名词放在动词前,否则你就听起来像尤达大师。
Jon:对。
Tim:我们会说“这地是荒凉的”,而不是“荒凉的是这地”。但在希伯来语中,两种顺序都可以。而你选择哪种顺序,意义非常重要。
Jon:它是叙事顺序的标记。
Tim:没错。换句话说,第二节其实是把你带回到第一节的时间点。让我来试着意译一下:“起初神创造了天地。那地在神创造它时……让我倒退一下,告诉你神创造之前这地的状态。” 换句话说,第二节是在倒叙回第一节的时间,然后开始说明这地的状态。“神创造了天地。”哦,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告诉你,这地当时是“空虚混沌”的。
Jon:我就是这样理解这段经文的。“起初神创造了天空和陆地。”
Tim:那创造之前的状态是什么?神是从什么起点开始的?
Jon:是从“这地”开始的吗?
Tim:让我来告诉你,这地是“空虚混沌”的——这是神的起点,空虚混沌。而且渊面黑暗。这就是一切开始的样子。所以我们暂时先停在这里。《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预设了一个创造之前的状态,那是一个——
Jon:黑暗的水世界,这和其他古代近东宇宙观是非常相似的。
Tim:几乎所有的古代宇宙观,都是用“混沌之水”来描绘创造前的状态。
Jon:对,特别是我们提到的埃及和巴比伦。但那些故事中并没有用“荒凉”或“黑暗”这样的词。
Tim:没错。
Jon:它们只是说那是代表创造前状态的广大水域。
Tim:所以这是一个例子,说明圣经作者与其他文化在某种非存在状态上的假设是一致的。他们都将创造前的“虚无”描述为水——这里是黑暗深渊的水。但“水”在我们的宇宙观里并不等于“虚无”。在我们的宇宙观中,水是——
Jon:水是氢和氧的结合,对吧?
Tim:对,是的。H₂O 的存在依赖于之前存在的其他元素。
Jon:比如恒星。
Tim:对,要经历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的时间。但那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我们不应该将这套看法强加在他们的宇宙观中,不该说“水”就等于“虚无”。我如果那样说,其实是在用我的语言重述他们的宇宙观。
Jon:好吧,那你用他们的语言该怎么说?
Tim:我认为在他们的宇宙观中,创造就是神带来秩序。
Jon:这才是关键的区别。我们上次也谈过这个。
Tim:没错。
Jon:创造并不是让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出现。
Tim:没错。这是我们现代人对“存在”的理解——即“被创造出来”意味着从无到有。
Jon:但对他们来说,“创造”意味着把没有意义、没有秩序的东西,赋予意义和秩序。所以在他们看来,万物在被创造之前的状态,就是水——混沌、无序的水。
Tim:那就是“虚无”的状态。我认为,如果我们问他们:“那之前是什么?”我觉得他们不会有这个范畴。所有古代宇宙观的起点,都是“水的虚无”。那就是他们“虚无”的概念。从我们的语言来看,这其实就是“从无中创造”。
Jon:用我们的语言说,是“从无中创造”?
Tim:是的。我们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那就是“从无中创造”这个概念。但他们对“无”的理解,和我们的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的世界图景不同。
Jon:“起初神创造了天空和陆地。”
Tim:摘要。
Jon:那是怎么发生的?
Tim:是怎么进行的?
Jon:这地是空虚混沌的。有“地”。
Tim:对,然后接下来的两句话中,它被称作“深渊的水面”,以及“水面”。
Jon:一开始是“地”,接着被称为“深渊”。我一直以为是水覆盖在陆地之上。所以,像是——有地,但它在深渊中。就像是海底。
Tim:对,虽然他们那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海底的样子。如果非要说,那水是在“地”之下。这是要变成“地”的那个东西。因为在第三天,旱地要从水中显露出来。
Jon:所以它被称为“地”,是因为它将成为“地”,而不是因为它现在就是地。
Tim:对。因为在第三天,神说:“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参《创世记》一章九节)
Jon:让我再试着说一遍:“起初神创造了天空和陆地。”好,那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现在将要看到的“陆地”,一开始是这样开始的——它是空虚混沌的。
Tim:空虚混沌,也就是“黑暗覆盖着……”
Jon:“深渊”,还有“水面”,神的灵运行在其上。
Tim:对了。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关系,共同点在于“地”这个词。“起初神创造了天空和陆地”。接下来,“那地”——让我告诉你它是如何开始的。它还不是陆地,但将成为陆地。
Jon:明白。
Tim:它起初的状态是“空虚混沌”,意思是无秩序、无人居住。而接下来的六天,就是神要分别对这两个状态进行处理:第一至第三天是解决“混乱”问题,通过分离天空、陆地、旱地和水域来建立秩序;第四至第六天则是让这一切被居住——神造生物进入这个秩序中。
Jon:那“空虚混沌”在希伯来语中是个很酷的表达。
Tim:它押韵,没错。“tohu va-vohu”(空虚混沌)。
Jon:未被秩序化的、无法居住的。没有那种气势。
Tim:对。
Jon:无法居住。
Tim:哦不,就像“空虚混沌”(wild and waste)——这是 Everett Fox 的翻译。
Jon:对,这样说有点气势。
Tim:“wild and waste”押头韵。所以这句“地是空虚混沌的”,和下一句其实也有平行的结构:“地是空虚混沌的”,然后是“黑暗覆盖深渊的表面”。哦,什么是“空虚混沌的地”?
Jon:是“深渊的水面”。是黑暗的,是深渊的水面。
Tim:对。
Jon:“深渊”是什么意思?
Tim:“深渊”就是“极深之水”。在希伯来语中,“深渊”是“tahom(תְּהוֹם)”。你看我现在在指黑板上的“提亚玛特”(Tiamat)这个词。
Jon:就是那个“混乱之水”、混乱水之神、混沌之龙,需要被打败的那位。
Tim:闪族语言的学者对此有争论,但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是有根据的:希伯来语中的“深渊”(tahom)与巴比伦语中的“提亚玛特”(Tiamat)之间有关联,它们的辅音序列相同。所以我并不是说《创世记》中的“深渊”就是“提亚玛特”,我的意思是,它们之间的语言亲缘关系和语义共通性是确实存在的。
Jon:如果你是巴比伦人,正在读他们的创造故事,你可能会想:“哦,神悬停在我们所说的‘混乱之水’之上。”
Tim:是的。他们所称为“女神提亚玛特”的东西,在这里只是一个未被秩序化的状态。
Jon:是“地”的前身。
Tim:对,就是“深渊之水”。而当陆地浮现出来之后,“深渊”就成了“在陆地之下的水”。另外从希伯来语的文字游戏来说,圣经作者常常会用词语之间的相似性来玩味。“深渊”(tahom)这个词的前三个字母,和“混乱”(tohu)是一样的。所以当你用希伯来语阅读这两句,“这地空虚混沌”,下一句是“黑暗覆盖深渊之面”,这两者之间就有了联系。
Jon:好像在说:“这地混乱如深渊,黑暗覆盖其上……”
Tim:对。所以此时画面是负面的。在埃及的宇宙观中,一开始的水是中性的。阿吞就从水中升起。而在巴比伦宇宙观中,水一开始是中性的,但后来变得像提亚玛特一样是邪恶的,发起对世界的攻击。所以我认为圣经作者在用词的时候,也在描绘一个负面的图像。他是在向巴比伦邻居“眨眼”,用一个和提亚玛特押韵的词来描写这地。
Tim:还有另外几件事——神将要对“深渊”说话。那些黑暗翻腾、令人畏惧的深水,对神毫无威胁。比如,马尔杜克必须真正地与提亚玛特对抗。
Jon:那是一场史诗级的战斗。
Tim:对,她可能会吞了他。但在《创世记》第一章中,没有“深渊”带来的任何阻力。然而有意思的是,“深渊”在圣经故事中始终被视为危险的威胁。我在这儿列了几个例子。“深渊”这个词在希伯来圣经中出现了36次。下一次出现是在洪水的故事中。
Jon:也就是洪水从那里来的地方。
Tim:对。在《创世记》第七章十一节中写道:“挪亚六百岁那年……深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所以在《创世记》第一章中,神用陆地封住了“深渊”,并将上方的水封闭。而洪水的故事则是这些界限的“反创造”——天与深渊的水再次冲破。这时的“深渊”是神允许的威胁。
Jon:在《出埃及记》第十五章中,当神击败法老的军队时,是“深渊”将他们淹没,他们如石头沉入深处。
Tim:没错。
Jon:我原以为那是条河。
Tim:你可能是想到了约旦河的故事。这里讲的是红海,是“深渊”将他们淹没——这是一种诗意的描写。看看《诗篇》第七十一篇,很有意思。诗人向神祷告说:“你使我多经历重大急难……你必使我从地的深处(tahom)再上来。”
Jon:因为“地的深处”是……
Tim:是坟墓,是阴间。
Jon:而它被称为“深渊”。
Tim:对。在圣经的宇宙观中——我们之后还会深入探讨——地之下是“阴间”,是坟墓,是“深坑”,是“深渊”的领域,是混乱之水所在的地方。
Jon:也就是说下面还有更多的水。
Tim:对,是地下的海洋。
Jon:他们为什么会认为地下有海?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认为地下有淡水。
Tim:哦,不是“海洋”。
Jon:因为“深渊”在巴比伦是咸水生物。
Tim:提亚玛特代表的是咸水海洋。在《创世记》中,“深渊”指的是地下的水。你之所以知道下面有水,是因为水会从泉眼和河源涌出。
Jon:对。
Tim:所以重点是,“深渊”成为圣经诗人表达“死亡”的方式之一。想想《创世记》开头的句子,你看到的是黑暗、混乱、深渊——这些最终都成为死亡的象征。这些都是对创造秩序的威胁。而神只需说话,便能胜过它们。
Jon:我们之前也讨论过,这种将“深渊”视为混乱威胁的理解是很直观的,因为那里有怪物,也有风暴。
Tim:而且那里不属于你。不是人的居所。
Jon:人进去就会死。而我们也讨论过《启示录》里提到的那句话:“海也不再有了。”
Tim:没错,这就是为什么。
Jon:因为“海”代表死亡和混乱。
Tim:完全正确。这么总结会很有意思。所以我之所以列出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深渊”在圣经故事的象征地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与各种混乱、无序、毁灭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正是《圣经》开头这几句经文中首次出现“深渊”,确立了这一基本图像——“深渊”是与神为世界所设秩序相对抗的东西。
Jon:“未创造”的状态。
Tim:“未创造”的状态,没错。所以《诗篇》第七十一篇的诗人可以把濒临死亡描述为与“深渊”的相遇;洪水的故事、战胜法老的故事,都可以视为神“释放深渊”攻击敌人。这就是基本图景。我们来比较第三和第四句,我们还在第二节里。第三句是:“黑暗在深渊之上。”但接下来的第四句是:“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两句的结构几乎是完全平行的:“黑暗覆盖深渊之面”,“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之上”。所以,“水”与“深渊”是指同一个现实。但“水”是中性的,甚至是积极的,水带来生命。
Jon:因为那两个词是不同的吗?
Tim:对,“水”是“hamayim”。如果我们要用图像来表示,没错,这不是一个球体(地球),我们只是像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那样看待:创造前的状态是水。从一个角度来看,是黑暗——当黑暗的权势掌控水面时,它就是“深渊”、未创造、无序的象征。但当神的灵运行在这些水面之上时,你就可以用另一个词来称呼这些水:“hamayim”——带来生命的水,带来成长与滋养。这时候画面并没有改变,唯一的不同就是“上面覆盖的是谁”:是“黑暗权势”,还是“神的灵”;是“深渊”,还是“生命之水”。
Jon:太酷了。
Tim:真的很酷。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水”将在下一章《创世记》第二章的创造故事中扮演关键角色——从伊甸的山上涌出的水,将流出伊甸园,灌溉全地。
Jon:水从泉源涌出,形成园子,对吧?
Tim:对,没错。
Tim:这儿有两位学者对《创世记》第一章中“水”的评论。第一位是迈克尔·莫拉莱斯(Michael Morales)。他说,在圣经和古代近东文学中,水通常被视为生命的对立力量的象征,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符号,既象征生命,也象征死亡。当水失控时,比如洪水太多,或干旱太少,它就象征死亡;但当它被控制时,它就带来成长和繁荣。所以水成了生命与死亡、秩序与混乱的完美象征。这也总结了《创世记》一章第二节的“黑暗深渊之水”如何转变为第二章伊甸园中“使地结果的江河”的过程——也就是说,陆地浮在水面之上。
Jon:我们还没讲到那部分呢。
Tim:对,我们还没讲到。然后这些被控制的水——变成“从伊甸山涌出的山泉”。所以从《创世记》第一章中“黑暗混乱的深渊之水”,到第二章中“使人结出果实的江河”——“fructifying”是“结果”的意思。
Jon:那是个特别花哨的词,虽然你大概能明白意思,但确实挺高级。
Tim:“结果的”。这句话是关键:“在希伯来圣经中,这种对水的决定性控制,是神的特权——祂掌管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世记》第一章中的“深渊”,代表了水的负面、威胁性一面;而“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则代表了在神掌控下,水的正面意义。所以我们再回头看埃及的创造故事,水是一个中性的、创造前的现实。
Jon:对。它们甚至是所有万物的来源,它们就是原始的神,是一切产生的基础。
Tim:但阿吞本身——那个他们的创造神——是从水中升起来的。
Jon:哦,那是埃及的。
Tim:对,是埃及。
Jon:对。
Tim:在埃及的宇宙观中,水是最先存在的。在巴比伦的宇宙观中,也有水,从水中产生出众神,他们建立了世界。但水本身也太强大,以至于会威胁世界——提亚玛特会出来攻击众神。在《创世记》第一章中,从一开始,神就出现在水的中央,透过祂的灵显现。然后祂只需开口,水就完全照着祂的意思行事。正是为了与其他宇宙观形成对比,才在一开头就聚焦于水。有没想过,《创世记》为什么一开始讲这么多关于“水”的事?
Jon:是啊,为什么会讲这些?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这一点,甚至都不会去问“为什么是水?”——因为我们脑海中根本没有这个类别。
Tim:要注意的是,在他们的邻国——他们的当代人看来,水是在神之前。神是从水中出来的。
Jon:是的,在埃及和巴比伦的宇宙观中,神都是“出自水”的。
Tim:没错。
Jon:但在《创世记》中,是“神”先存在。
Tim:神是起点。
Jon:祂存在,而水也存在。
Tim:对。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水是“虚无”的概念,是尚未秩序化的“非创造”状态。
Jon:“虚无”,而那个将要带来秩序的存在,并不是从水中出来的,而是早已超然于水之上。
Tim:换句话说,在这套宇宙观中,“深渊的黑水”不是“某个东西”,它是“不是东西”。“事物”是那些被神赋予秩序的东西。
Jon:你一直这么说,但我还是很难真正理解。
Tim:确实很难。
Jon:“黑暗之水”是“秩序的缺失”。我能理解这一点。
Tim:对,是秩序的缺失。而在这套宇宙观中,哪里没有秩序,哪里就什么都不是。那里没有“东西”。但这不是我们宇宙观的观点。
Jon:在我们的观念里,哪里没有秩序,哪里就没有生命、没有意义。如果你所谓的“虚无”就是“没有生命、没有意义”,而他们的意思也是如此——那我们称之为“虚无”不是更合适吗?
Tim:这背后其实是个哲学问题。就像圣经学者约翰·沃尔顿(John Walton)说的,这是“本体论的冲突”。你的“本体论”(ontology)定义了你认为什么叫“存在”。到底什么才算“有存在”?
Jon:就是“存在着”。
Tim:在我们的现代宇宙观中,“存在”意味着“有物质”。但在那些古代宇宙观中,“存在”意味着“在一个有秩序的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意味着有“意义”。所以如果我们能和圣经作者坐下来,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宇宙观,我觉得他们会希望我们将“深渊的黑水”与我们现代的“虚无”概念划上等号。
Jon:你这么认为?
Tim:对,我认为他们会说:“我们说的‘黑水’,其实就是你们所谓的‘虚无’。”
Jon:那我们所谓的“虚无”是什么意思?
Tim:这是个好问题。
Jon: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虚无”这个概念。我们好像直觉上觉得我们懂,但你一细想,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只是意味着“没有某物”。但“没有某物”本身不是“某物”。
Tim:没错。
Jon:“虚无”不是一个“东西”。
Tim:对,宇宙中的任何东西,即使是空无的真空,也是在某个空间之内,是存在的。
Jon:所以我们最接近“虚无”的东西,就是……
Tim:宇宙的真空。
Jon:但那也是一个“东西”,因为它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宇宙本身就是“一个东西”。
Tim:对。即使你把宇宙中所有物质都拿掉,只剩下真空,它仍然是“一个东西”。
Jon:而“真空”只是大爆炸之后剩下的空间——宇宙膨胀太远之后留下的空隙。
Tim: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但这“空间”本身也是“一个东西”,因为它属于“时空连续体”,那也是“一个东西”。
Jon:我明白了,没错。
Tim:因为如果你在那个空间中放入某样东西,它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Jon:所以即使是“那样的空间”,它也是“一个东西”。
Tim:它属于“时空结构”。对。我们最接近“虚无”的方式,也许就是到达膨胀宇宙的边缘,去看看宇宙到底在向外扩张到哪去。
Jon:对啊,我们应该去那看看。
Tim:对,没错。
Jon:瞥一眼“虚无”。
Tim:你知道吗,NASA 有个探测器在 2019 年 1 月刚刚飞过了一个叫“Ultima Thule”的天体,距离地球约 40 亿英里。
Jon:哦,我刚才没怎么在听。
Tim:是个冰质天体,就漂浮在太空中,探测器飞过它,速度是每小时 36,000 英里。
Jon:哦天哪。
Tim:他们形容那场景就像两颗子弹在太空中擦身而过。
Jon:它在加速吗?
Tim:哦我不确定,但它就是一个冰块,或者说冰冻的岩石球。
Jon:“Ultima Thule”?谁给它起的名?
Tim:我想那是那两个球体的名字,一个叫 Ultima,一个叫 Thule。
Jon:Thule,Thule,Thule,Thule……好吧,我们终究会到宇宙边缘去的——时空的边缘。总之,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不要再用“虚无”这个词,因为那是以我们的框架为前提。
Jon:而我们现在正努力要脱离那个框架。
Tim:对,没错。我们现在的重点,就是要摆脱它。
Jon:好吧,我明白了。那我们不要再用“虚无”这个词了。混乱、无生命。“水”所呈现出来的是:人类无法生存、无法有爱、无法有群体生活的状态——这就是水所阻碍的东西。
Jon:对啊,我是说,如果你只有水,那人要住哪?
Tim:没错。
Jon:没地方可住。而且我觉得,这里的“水”也不是说那种很酷的海底世界——不是说下面还有什么海洋生物。而是……
Tim:不,这“深渊”就是——
Jon:“虚无”!我说出来了!
Tim:我摆脱不了它,是吧?哈哈,对。
Jon:哦,天哪。
Tim:对啊。但当神的灵临在其中时,“深渊”就开始……
Jon:转变。
Tim:神的灵使它转化为“水”,为“生命之水”。
Jon:神能够对付它——虽然它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
Tim:改变的,是神是否在其中。之前神不在其中。
Jon:好吧,这太有意思了。所以你有一个状态——圣经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是水。但如果我们把“水”拿掉,只想象那种“纯粹的混乱”,那里没有生命,也没有秩序。那么我们最接近这种东西的例子是什么?像是……
Tim:这是个好问题。我不确定在我们宇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东西。
Jon:但我觉得“黑洞”会带来类似的直觉感受:凡是进去的,就不会出来。没有秩序。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它会吞噬生命,吞噬一切。没有什么可以逃脱。那是我能想到的最恐怖的东西。
Tim:对。
Jon:我和我七岁的儿子帕克斯顿(Paxton)谈起黑洞。他看着我说:“我们附近有黑洞吗?”我说:“没有,别担心,离我们很远。”他就说:“哦,好吧。”
Tim:哈哈,真好。
Jon:所以你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画面——纯粹的混乱、毫无生命的状态。
Tim:那是一种可能性。
Jon:那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它的自然状态。然后你加上神的临在,突然之间,那东西就充满了潜能。
Tim:对。一个“无秩序、无产出的状态”,可以因这位美善存在的心意,而被赋予生命的潜能。
Jon:是因那位“存在”的临在。
Tim:对。原本没有潜能。但因着这位能够从死亡中带出生命、使无变为有的那一位——那才是这里所描绘的图像。
Jon:你认为我在读这些句子时,应该有这种感受?
Tim:这就是那“黑暗混沌之水”的意义所在。
Jon:“黑暗覆盖深渊之面”——
Tim:对。“哇!”这就是——“虚无”——对不起!
Jon:“混乱”。
Tim:“无秩序、无产出、混沌”。
Jon:“无意义”。但然后,“神的灵”现在“运行在水面上”。
Tim:“水”。
Jon:哦,那“深渊”……但“深渊”其实就是“水”。
Tim:神有能力胜过“深渊”,将它转化为……
Jon:充满生命潜能的东西。
Tim:老兄,这就是《创世记》的开篇。这卷书接下来要讲的是什么?是人类不断犯下愚蠢错误,做出糟糕决定,使人际关系和社区陷入死亡、混乱与暴力的状态。
Jon:对。
Tim:而在《创世记》每一组人物的故事中,你都会看到神如何“借力打力”地应对他们的错误,重新导向,使混乱中诞生出生命之水。整部故事的关键就是:自然状态本就是“无产出、无秩序”。
Jon:对,人类的起点也是如此。神为其设立秩序。
Tim:对,神建立秩序,而人类又……
Jon:人类不断破坏秩序,然后神又重新设立秩序。
Tim:没错,这样的循环不断重复。所以突然之间,你会意识到:任何美好与秩序的存在,都是那位创造主纯然的慷慨与恩典。这一切都从这前两句经文中涌现——这是一个宇宙的根基,字面意义上的“宇宙”就蕴含在这些开篇之句中。
Jon:你知道吗?要达到这样的领悟,其实不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埃及和巴比伦的故事……
Tim:对,完全不需要。那只是增加了一点立体感。
Jon:但我们还是花了一个半小时。
Tim:对,我们的确花了。
Jon:我们一整天都在讨论这个。
Tim:这是乔治·兰迪斯(George Landis)的一段引言——他是一位研究圣经与古代宇宙观对比的学者。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中描绘的“黑暗与深渊之水”,是否刻意呼应了神与叛逆之水争战的母题?还是它只是表达神对水的掌控与权柄,为了将水用于创造的目的?换句话说:我要把神看作是与“深渊”交战吗?“深渊”是一股对抗力量吗?还是……
Jon:那只是祂的画布?
Tim: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在文本中看到作者有暗示任何暴力抗衡的迹象,所以我们最好的理解是:神在水面上运行,以祂的权柄引导与设序。
Jon:所以,这不是一场战斗——这是祂的画布。“混乱”是神的画布。
Tim:对马尔杜克来说,“混乱”是个威胁,他必须应对;但对耶和华以罗欣(Yahweh Elohim)来说,它只是一个中性的画布,祂可以“使深渊为祂效力”。
Jon:那才是真正的能力的极致体现。
Tim:是的,没错。
Jon:能够面对一个完全混乱的状态,并把它变成充满潜能的东西——那就是终极的能力。
Tim:没错。乔治·兰迪斯接着说,与巴比伦的观念相对比,巴比伦神话中,提亚玛特必须被杀死、被毁灭之后,宇宙才能被创造。而圣经的画面不是那样——不是摧毁水或深渊,而是耶和华在祂创造的宇宙中对水的控制与安排。他还指出,这其实与埃及的创造传统也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在埃及,神是从水中浮现出来的。
Jon:祂是从水中出来的。
Tim:所以圣经的画面是这样的:神能够使那“无产出的混乱状态”成为祂目的的一部分,引出终极的秩序。对祂来说,这并不是威胁。如果你好好想想,其实这些开场经文——是《创世记》第一章中唯一引入“剧情冲突”的地方。换句话说,在整章中,并没有挑战或张力。
Jon:对,然后你就只是看到神在做祂的事。就像看罗斯作画一样。
Tim:对。
Jon:一切都很轻松。快乐的小树。
Tim:鲍勃·罗斯(Bob Ross)。他的节目里是没有剧情冲突的。
Jon:真的没有。
Tim:除了开头那点。你会稍微觉得:“哦,对啊——这一切的秩序本可以不存在。”这个“剧情冲突”是“非存在的可能性”。
Jon:对。冲突在于——如果这位有创造力、有能力的存在什么都不做,那我们就不会存在。剩下的只有“混乱”。
Tim:只有混乱。在他们的宇宙观中,那就是“黑暗混乱之水”。但耶和华不是从水中浮现出来的。那些水是祂的画布,祂也不需要与它们争战。
Jon:“起初”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是指什么的起头?
Tim:约翰·塞尔哈默(John Sailhamer)在这方面有很重要的研究。“Bereshit”(起初)在希伯来语中,其实并不是指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如果你想表达一个明确定义的时间点,希伯来语中有另一个词——“tehillah”。而“reshit”指的是一个未明确界定的时期。比如在《约伯记》中,它可以用来指约伯受苦之前的整段人生时期。
Jon:也就是“之前的某个时期”?
Tim:对,它通常的意思是“某段尚未定义的时间”。
Jon:所以说,在一个不明确的时间段里——在我们今天所认知的“现在”出现之前的那个时期——神带来了秩序。而当我们说“创造”这个词时,我们会立刻联想到“从无到有、让某物在物质层面存在”。但在古人的观念中,“创造”是一种“从混乱中带来秩序”的行为。所以在那“先于现在的某个不明确时期”,神带来了秩序——秩序于天上之物与地下之物,天与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Tim:对。一切的状态是什么?神的画布是怎样的?就是“tohu va-vohu”(空虚混沌)——黑暗、深渊之水。但对耶和华来说,那“空虚混沌、黑暗的深渊之水”并不是“tahom”,而是“hamayim”。
Jon:那不是问题。
Tim:那只是“水”。
Jon:那不是需要恐惧或畏惧的东西。不,那是“潜能的画布”——生命的潜能。
Tim:所以神是如何从这“黑暗的水”中带出潜能的?“神说”——然后故事就展开了。
Jon:祂对它说话,而它就照着去做。
Tim:它顺从祂的命令。没错。我们因此才说“神是位王者艺术家”。祂是“君王”——只需说:“去做”,事就成了。
Jon:对,祂也是一位“艺术家”。
Tim:没错,艺术家。
Jon:对,对。
Tim:所以神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黑暗说话”。黑暗是“空虚混沌”的首要特征。
Jon:对,“黑暗覆盖着……”
Tim:对。于是神自己就成为了“光的源头”,祂称那光为“昼”。
Jon:神成为光的源头?你是指……
Tim:“神说:要有光!”
Jon:“要有光。”
Tim:“要有光。”那“光”是什么?神称“光”为“昼”——一个时间段。那黑暗呢?它已经在那里。
Jon:对,它早已在那里。
Tim:现在黑暗被纳入了一个祂所设定的秩序系统中——透过光的设立。于是黑暗被称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样一来,黑暗就不再是一个混乱的力量,而是一个被安排在时间系统中的时段。神用光将黑暗界定出来。
Jon:所以你有“水”,有“黑暗”覆盖其上,是持续不断的黑暗。神的灵来临,运行其上。然后神将黑暗限定为“夜晚”,而其他时间段则是“光”。你刚才说的意思是——“光”是什么?唯一在场的,除了黑暗之外,就是“神的临在”。所以我作为读者,应该理解为“光”其实就是“神自己”吗?
Tim:我觉得是的,没错。不是太阳。
Jon:不是太阳——因为太阳要到第四天才被创造出来。
Tim:对,太阳是神的光在第四天的一个“象征呈现”。约翰在《启示录》里就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其实以赛亚也说过。以赛亚在描绘“新创造”的时候说:“到那日,耶和华的光要比太阳强七倍。”约翰也引用了这个观念。他说:“我们不需要太阳”。
Jon:因为我们有“创造主”。
Tim:对。而且,连在这一章的语境里也说得通:黑暗将被纳入神设立的时间秩序中。所以“黑暗”是被“限定”的,是要服务于神的目的——也就是“引出光明”的过程。整本圣经的故事,其实从第一天就开始了:一个神允许的黑暗阶段,将成为祂带出光明的途径。对吧?那为什么《约翰福音》第一章一开始就讲“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Jon:对,“光照在黑暗里”。
Tim:“黑暗却不能胜过光。”
Jon:对。
Tim:所以你会意识到,原来是神掌管着“黑暗与光”的时间秩序。这意味着,即使是在黑暗时期,神也没有失去对整个局势的掌控。
Jon:所以当祂说“要有光”的时候,祂并不是在说“现在有了我”,而是在说“让黑暗只出现在夜间”。
Tim:对,而且是纳入到一个有序的时间系统中。
Jon:“让时间有秩序”。
Tim:没错,“时间的秩序”。夜与昼的秩序——而神是那位设定者,因为所有其他的……
Jon:当祂说“要有……”,祂其实是在设立“祂自己以外”的某种事物。对吧?“要有空气之间的分隔”,“要有植物”或类似的,“要有太阳、月亮、星星”。但“要有光”是唯一不是在设立“外在事物”的时候。
Tim:对。祂并不是在“创造光子”。这里并没有“实体”被制造出来。相反,“神说:要有光”,然后祂设立了“黑暗”只能存在于被限定的时间段里——“夜与昼的顺序”。而“夜与昼”也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段”——对人类而言,充满意义的时间段。这是一个关于神创造目的的深刻神学宣告:在没有祂的临在时,这世界的自然状态就是“混乱与黑暗”。
Tim:哦,这点很有意思。神在第一天,在设立了光与暗之后,说“这是好的”。第二天——神说“众水要相互分开,有空气在中间”,也就是设立“穹苍”(rakiya)。但那天神并没有说“这是好的”。
Jon:哦?祂没有?
Tim:然后是第三天——“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神看着是好的。
Jon:而第四天是“双重的好”——不是,是第三天有两个“好”。
Tim:对,第三天有两个“好”。因为那天不仅有“陆地”,还有“植物”。“植物”也被称为“好”。
Jon:完全正确。是塞尔哈默(Sailhamer)最先让我注意到这点,他的看法是:第一天是为了人类而设立的,是朝向“为人类预备”的方向迈进的一步——光。
Jon:对,良善的秩序与时间。
Tim:第二天——水从水中分开,设立穹苍。
Jon:嗯……对,这是个问题。
Tim:我们确实需要这个安排……
Jon:但因为“洪水”正是从这两个地方来的。
Tim:对,那天从人的角度来说,没有获得“净收益”。因为人类需要的,是陆地,是生长在陆地上的食物。所以第三天补回了“两个好”——一个是“陆地”,一个是“植物”。
Jon:而且整段创造叙事中,一共是七个“好”。
Tim:对,是七次“神看着是好的”。所以,“水从水中分开”——在这点上,巴比伦人就会期待听到“提亚玛特被劈开”的场面。
Jon:“祂劈开了巨龙”,而“那龙”就是“水”。概念类似。
Tim:概念一样。但神并没有与谁争战。祂只要说话,水就照着祂的命令去行。这是一条“地平线”——原本是混沌之水,然后神将它分开。部分的水被放到了“穹苍”之上——所以天空是蓝的,那是因为上面有水。而下雨时,水从那儿落下。
Jon:天空是蓝的,因为那是“水”在上面。
Tim:接着还有下面的水。那是第二天。而第三天,“旱地从水中升起”,就像阿吞一样。
Jon:等等,“穹苍”是什么时候造的?
Tim:第二天。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分为上下。”
Jon:啊,然后……
Tim:然后祂设立了“穹苍”,分开了“上方的水”与“下方的水”。
Jon:所以如果你是初次接触这些内容,因为我们之前还没详细讨论古代宇宙观——古代的看法是:我们头顶上有一个“穹顶”。你提过“雪花球”的比喻,这很形象:一个巨大的透明穹顶覆盖其上。而那“穹苍”之上是水,有时会渗下来——这就是下雨的原因。那上方的水是怎么来的?神从“混沌之水”中将它分开,一部分放到穹苍之上。
Tim:没错。那是第二天——水从水中分开。
Jon:那是必要的安排,但对人类没有净收益。
Tim:对,我认为这就是塞尔哈默对第二天没有“好”的解释。而第三天与埃及的宇宙观也有相似之处——像阿吞一样,陆地从水中浮现。
Jon:对。
Tim:所以在第三天,神不是“从水中出来”,而是吩咐水退去,让“旱地显现”。
Jon:而这“旱地”,就是《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里提到的“地”。
Tim:对,没错。
Jon:我们终于等到了“地”的出现。
Tim:我们终于到了“地”的那部分。对。所以意思是,水从它上面退去。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深渊之水”仍然在它之下。所以整幅图景就像是一个“山形圆盘”漂浮在水上。然后就是“地的柱子”——“耶和华立地在柱子上”是《诗篇》中常见的意象。首先是“旱地”,然后是第三天的第二个命令:“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
Jon:我猜“树”接下来在故事中会很重要。
Tim:对,树在这里就被“种下”了,双关意味十足。第三天结束时,整个“混乱”的部分已经被处理好了。前三天完成的是“秩序的建立”。
Jon:现在我们看到——陆地漂浮在支柱上。
Tim:对,悬浮着。
Jon:悬浮在“混沌之水”之上。“混沌之水”已经被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在“穹苍”之上。然后陆地上有植物,有水环绕着圆盘,水在下面也支撑着它。
Tim:对,陆地上有植物。这一切都“是好的”。现在它不再是“wild(混乱的)”,仍是“waste(空虚的)”——尚未被居住,但不再混乱了。
Jon:你说得对,每一天的内容,其实都在与埃及与巴比伦的故事“对话”。“创造前的状态”——和他们一样,“是水”;但不同的是:神很有兴趣。神不是从水中出来的。祂早已超然其上。祂也不视它为敌人,而是机会。
Tim:完全正确。所以神带来秩序的第一步,是“将黑暗限定在一个时间段内”;然后祂“向黑暗注入生命的源头”——也就是“祂的光”。
Jon:祂将黑暗加以限制,然后祂将混乱之水一分为二——
Tim:我们的巴比伦邻居听了会说:“哇哦!”
Jon:这不就是马尔杜克做的事吗?
Tim:你们的神——耶和华以罗欣(Yahweh Elohim)——连汗都没出一滴。
Jon:对,马尔杜克得驾着风暴战车,用风灌入提亚玛特的喉咙,再射出箭矢将她劈开、剖开。
Tim:对。
Jon:那可是一天的苦工。
Tim:确实是“工作一整天”的概念。而神的“工作日”则是——祂说话就行。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是第三天,“让天下的水聚在一处,使旱地显露”。而你的埃及邻居可能会说:“等等,‘阿吞’就是旱地,我们的神就是旱地。”而你们的神只是“对旱地说话”,水就照着做。
Jon:就连第三天,圣经也没有把“地”称为神,也没有将任何其他受造物当作神明。而唯一可能有点像的,是第五天我们还没讲到的那些“活物”。
Tim:没错,对。我们来总结一下,用《诗篇》第七十四篇作结。它证明《创世记》第一章的语言确实是在对这些其他宇宙观进行回应。在希伯来圣经中,这种“创造者与海怪之战”的母题反复出现。《诗篇》第七十四篇就是经典例子。我们看到一位以色列诗人引用并挪用这些“神战海怪”的传统,说:
Jon:马尔杜克与海龙战斗。
Tim:对。《诗篇》第七十四篇开头是哀诉——“神啊,祢为何丢弃我们直到永久?”“祢的忿怒为何向祢草场的羊发烟?”接着他描述:“耶路撒冷被毁,我们身为以色列人被掳。”耶路撒冷成了荒场,圣所被仇敌破坏。敌人举起斧头,用斧子和铁锤砸碎一切,将圣所焚烧。他们说:“我们要完全毁灭!”然后是第九节:“我们不见我们的标志;不再有先知;我们中间也没有人知道这事要到几时。”
Jon:完全是混乱状态。“空虚混沌”。
Tim:对,然后他在第十二节说:“神自古以来就是我的王。”所以在圣经信仰中,即使面对最深的混乱与破坏,信徒也要记得:“这本就是世界的本相。”不该感到惊讶。这些混乱,并不会真正威胁神的王权与创造权柄。“祂在地中施行拯救。”接着出现这句话:“祢曾用能力分开海水。”你会觉得,“噢,这是《创世记》第一章的语言!”水被分开——
Jon:海水分开了。
Tim:“祢打碎了海中大鱼的头。”
Jon:我不记得《创世记》第一章中有那段。
Tim:是的。“祢打碎了利维坦的头”——那是一种海兽、蛇形怪物。
Jon:它确实出现在第五天,被当作海中活物之一。但没说神打碎了它。
Tim:对。所以这里这位诗人,是用巴比伦神话的语言来描述“神的胜利”。把耶和华放进马尔杜克的位置上。然后又说:“祢使泉源和溪流流出;祢使长流的江河干涸。白昼属祢,黑夜也属祢。”
Jon:听起来像是在《创世记》和巴比伦神话之间来回切换。
Tim:没错。他是在借用巴比伦宇宙观的语言,来表达“耶和华神学”。将耶和华放入马尔杜克的位置上。然后说:“是的,马尔杜克打败了提亚玛特。但实际上,我们的神才是那位真正击败混乱之海的人。”接着说:“白昼属祢,黑夜也属祢。”这正是《创世记》第一章的语言——神将“黑暗”纳入祂的秩序之中。
Jon:所以他是回忆“创造就像是一场战斗”。
Tim:但我们刚刚说过,《创世记》里并没有战斗。
Jon:那他为什么要说这像一场战斗?
Tim:这两种观念可以同时出现在圣经中。而对希伯来圣经的编辑者来说,这完全没问题。说明这两种角度都是有价值的。
Jon:所以这位诗人其实是在说,在巴比伦的神话中,马尔杜克必须劈开海龙,那是一场战斗,然后创造世界。而他现在说:“真正劈开海的那位,其实是我们的神。”但在《创世记》里,神不是以战斗方式实现这一切的,而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
Tim:对。其实我想更正一下我几分钟前说的。我现在突然觉得,我应该稍微调整我的说法。这很有帮助。
Jon:好。
Tim:我现在觉得,就连在《诗篇》第七十四篇中,我们依然看到《创世记》第一章的核心信息被保留。即便是在巴比伦神话中,事情也可能会彻底崩溃——提亚玛特可能得逞。她有成群的蝎子军队,景象非常骇人。马尔杜克若不出手,一切就完了。《创世记》第一章则说:“不会,神根本不受威胁。”水不是对神的威胁,它们对“创造”而言是个问题——是“虚无的象征”——但对神来说不是威胁。祂将黑暗限制,封住深渊,使其服从祂的目的。
Jon:所以这位诗人其实是在说:“耶路撒冷刚刚被巴比伦摧毁了。这是像马尔杜克与提亚玛特的对战场景吗?难道我们的神也正被威胁吗?”
Tim:因为在巴比伦人眼中,他们的神是马尔杜克。
Jon:对。所以他们可能在想:“耶和华是不是败给了马尔杜克?”看起来马尔杜克赢了。
Tim:对。但第十二节诗人说:“不不不——我记得,《创世记》第一章说:我的神才是永恒的王。”那些“海怪”,那些马尔杜克必须战胜的存在——其实是耶和华打碎的。而“白昼属祢,黑夜也属祢”——这就很像《创世记》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即使是“黑暗”,也在神的计划之内。我想这就是他的意思。
Jon:太美了。
Tim:即便是这场“黑暗”,也在祢的主权之下。因为祢是宇宙中终极的掌权者,它必然在祢的计划之内。这不是对祢的威胁,而是祢允许存在的时刻——一个“黑暗的时期”。我想这就是他的意思。
Jon:我明白了。那他为什么说:“耶和华打碎了海怪的头”?因为祂没有。祂从未那么做。
Tim:嗯,从某个角度说,当祂“把水从水中分开”的时候……
Jon:因为那和马尔杜克劈开提亚玛特是同一种概念。
Tim:对,完全是。所以他在说:“你们以为马尔杜克是至高神,因为他击败了混沌巨龙。但我们的神才是真正那样做的一位。”只是祂不是靠战斗,而是“说话”。
Jon:所以那“打碎海怪头”的画面,其实就是“让水从水中分开”的结果。
Tim:没错。而且他在说的“海怪”,不是指第五天神创造的那些大鱼。
Jon:没错。因为在《创世记》第一章中,那些只是……
Tim:在水里游泳的生物。
Jon:对,和其他鱼一起游泳。
Tim:对,祂所造的生物。而在《诗篇》第七十四篇中,“海怪”被带入“提亚玛特”的角色中,象征混乱与毁灭。
Jon:我明白了。
Tim:而诗人说:“不,就连这个也无法威胁到神。”但与此同时,你也可以看到《创世记》第一章的独特性。
Jon:《创世记》第一章中,神分水没有任何暴力;而在马尔杜克的版本中,却有血腥战斗。所以诗人是在说:“马尔杜克杀了海怪,你们因此崇拜他。但我们的神做了同样的事——而且只是说了一句。”
Tim:对。也就是说,在《创世记》第一章构建宇宙观的时候,它清楚知道巴比伦的宇宙观,并选择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目的是显示:他们的神没有敌手。
Jon:我喜欢那句:“白昼属祢,黑夜也属祢。”
Tim:对,那和“耶和华将黑暗纳入秩序”是一样的说法。祂允许黑暗存在一段时间——它将服务于祂的目的。但最终,祂是“光的创造者”。唔……太多奥秘了。也太多丰富的图像了。就这些。
Jon:就这些。感谢大家收听本期 BibleProject 播客。下周我们要看《创世记》中的第二个创造故事。
Tim:第一段叙述和第二段叙述,并不是协调一致、线性展开的。它们其实是在讲类似的故事,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创世记》第一章讲的是从混乱无序到秩序世界的转变——以“七日”为框架,开篇是“混沌之水”。而第二章却是一整天,没有时间的标记。而混乱不再是“海水”,而是“旱地荒漠”。人们几千年来都注意到这点:第一章中人类最后出现;第二章中人类最先出现。
Jon:如果你想为我们即将开始的问答系列投稿问题,我们很乐意听到你的声音。请录下你的问题,保持在20到30秒之内,并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和来自哪里。你可以将音频发送至 info@bibleproject.com,如果可以的话,也请在邮件中附上问题的文字稿,这对我们很有帮助。
Tim:本期节目由 Zach McKinlay 与 Dan Gummel 制作;节目笔记由 Lindsey Ponder 撰写;主题音乐由乐队 Tents 演奏。BibleProject 是一家非营利组织,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将圣经视为一个通往耶稣的统一故事。为此我们准备了各种资源——全部免费——感谢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慷慨支持者。所以谢谢你,感谢你和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