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脚本
Jon:大家好,我是 BibleProject 的 Jon。欢迎来到我们关于古代宇宙观系列的第五集,也是最后一站。在古代人的想象中,水既带来毁灭——就像海洋的混沌之水淹没大地,也带来生命——就像泉水从地中涌出,灌溉园子。在《创世记》第一章中,上帝用祂的话语和祂的灵制服了海的混沌之水。而在《创世记》第二章中,我们看到神使用那些现在被土地覆盖、已被制服的混沌之水来滋润干旱的大地。
Tim:意思是,一旦在地底下的混沌之水被驯服、被制服,当它们通过泉眼冒出来时,它们就变得清甜了,变得甘甜了。
Jon:有了这些甘甜的水,上帝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园子,可以在其中居住和享受。这就是伊甸。在《创世记》第二章中,我们得到了对一条从伊甸流出的河的详细描述,这条河分成了四条河,流向外邦,为万国带去生命之水。
Tim:当人们在旧约的故事中遇到那些带来生命的泉水或水井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是一个新的伊甸泉眼在此地涌现。这是天堂的生命闯入地上荒凉旷野的一种体现。
Jon:以色列人被命定要居住在一种新的伊甸之地,并且要将神的祝福延伸到列国。但相反,他们却发现自己被掳到了——
Tim:巴比伦,而那正是很久以前伊甸河之一所流经的地方。
Jon:以色列的先知们告诉他们,不要与巴比伦争战,而是要持守他们的呼召,寻求万国的平安,成为——
Tim:巴比伦的生命之水。太酷了。
Jon:所以今天我们要谈论以色列继续成为万国生命之水的使命。我们会看以西结的异象——有一条河从圣殿流出,使死海都活了过来。我们也会看到神如何设想有一天万国都将流归耶路撒冷。
Tim:这是一个奇妙的“反向伊甸”画面:不再是一条河流出并分成多条,而是象征人类的多条分裂之河将合而为一,回到新的伊甸。
Jon:感谢你们的收听。我们开始吧。对我来说,水有两种:咸水和淡水。
Tim:哦,是的,是的,是的。
Jon:古代人会重视这种区分吗?因为我总是把深渊想象成咸水。
Tim:是的,因为它是海洋。这可能正是它混乱本质的一部分原因。它看起来像是能给你生命的东西,但其实会害了你。
Jon:对,你不能喝它。那么,那些从地底冒出来的又是什么,它们是淡水?
Tim:是的,没错。在这个观念中,大地是由柱子支撑、悬在下方水域之上的,而你可以称那些水为“河水”,因为它们是一切江河的源头。这个观念认为,一旦在地底下的混沌之水被制服,当它们通过泉眼冒出来时,它们就变得清甜了。它们被变得甘甜,变成了可以饮用的水。是不是叫“potable water”?我其实从没念过这个词,只是读过它。我这次真的读出来了。
Jon:应该有一本字典会给你发音……来吧,“potable”。
Tim:“Potable”。好,就是这个。
Jon:这词真奇怪。
Tim:确实怪。
Jon:我们在这段对话的开头就提到了这一点,在旧约其余的部分,尤其是当人们在旧约故事中遇到那些带来生命的泉水或水井时,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新的伊甸泉眼在这里冒出。它是天堂的生命突破地上旷野死寂的显现。所以,在《出埃及记》十五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在他们过红海之后,他们唱完《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的颂歌,下一节就是——他们从那里起行,在旷野中走了三天。他们没有找到“水”(Mayim),就是没有找到水,因为他们在旷野,这是一个中性词。所以他们来到了“苦地”,马拉(Mara)。这是一个地名,但它的意思就是“苦”。他们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他们去了马拉,找到了水,但却不能喝那水。
Jon:苦水,就是咸水?
Tim:他们是找到一个咸水泉吗?
Jon:这说不通啊。
Tim:对啊,但它就是不能喝的水,是苦水。我觉得这跟“不宜饮用”(non potable)有关。是的,就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肯定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所以他们开始发怨言——这是他们在旷野中第一次发怨言。他们说,我们要喝什么呢?于是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那棵树扔进水里,水就变甜了。水被医治了。苦水被一棵树转变成了甘甜之水。然后他们就喝了。
Jon:他把一棵树扔了进去?
Tim:这故事里有太多层意义我们都来不及说。但重点是,“不可饮用的水”在这里叫“马拉”(mara),它不是“深渊”(tahom),不是混沌的深渊之水,但它是那种阻止生命繁荣的水。它们必须被改变,而当它们在这里被改变时,它们就成了——“甘甜”的水。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甜”,就像蜂蜜一样。是同一个动词,而不是“蜂蜜”这个词本身。
Jon:那么,在希伯来文中有没有另一种说法来区分咸水和淡水?
Tim:这也是我想讲这个的原因。我认为更根本的区分是:水能不能喝,是不是生命的源泉。我觉得这才是区分点。所以它可以是阻碍生命的苦水,也可以是“深渊”(tahom),就是咸水。但这个观念是,当神使清泉从地里涌出,那就是伊甸的礼物,因为他驯服了“深渊”,使之变成了“水”(mayim)。
Jon:驯服了的水?
Tim:对。“Mayim”就是那种中性的水,是可以饮用的水。所以,“深渊”(tahom)被转化为“水”(mayim)。
Jon:我还以为你在说“哈马因”(Hamayim)。原来只是“Mayim”。
Tim:“Mayim”和“Hamayim”的区别就是“ha”是定冠词,意思是“那水”。在《创世记》第一章中,使水发生变化的媒介是“灵”;而在这个故事中,是一棵树。
Jon:我总是……我觉得也许……那个词是不是翻译成“枝子”?
Tim:它可能被翻译成“棍子”。
Jon:因为我从没想象过是一整棵树。我脑海里一直想的是一根棍子。
Tim:原文就是这个词。
Jon:这就是《创世记》。
Tim:也就是《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第二十五节。它是“树”这个词,是伊甸园里“树”的同一个词。就是“那棵树”。你在所有这些“泉水”叙述中都会找到伊甸的词汇。
Jon:是啊。
Tim:NIV 的翻译是“一块木头”。
Jon:把一块木头丢进水里显然比扔整棵树容易多了。也得看树有多大啦。
Tim:是啊,那是沙漠树,可能也比较矮小。
Tim: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教会历史中寓意式或象征性解经的传统时,是通过一个奥古斯丁的例子——希坡的圣奥古斯丁。他曾在讲道中用过这个故事,并将“树”象征为“各各他的十字架”,然后他将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苦变为甜,通过耶稣的死和复活。所以,他传起道来真是精彩极了。
Jon:讲得真是太好了。
Tim:而我曾经长期认为——但这只是一个极佳的讲道例证罢了。我能说这是作者本意吗?那有点牵强。但现在我能明白——其实,这种连接并不是把树直接对应到十字架,而是反过来,是把这树的意象追溯回伊甸园中的树。
Jon:十字架也是。
Tim:是的,十字架也同样是在延续伊甸园中树的象征意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确实是在把整本圣经作为一个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来阅读。但有时候这种象征式阅读会失控,变得武断。不过就这样吧。你刚刚问的是关于咸水与甜水的区别。
Jon:对。
Tim:我认为这背后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饮用,是不是生命之源。
Jon:我们之前讲过水的“双重性”——它既能摧毁生命,也能带来生命。所以,“深渊”(tahom)是毁灭性的水,或者说是那种混乱、不受控制的水,使生命无法孕育。
Tim:然后就有了“水”(mayim)……
Jon:就是“mayim”,那种中性的水。而在《创世记》第一章中,我们有“深渊”(tahom),其上有黑暗覆盖,你该感受到一种画面感:看起来我们完蛋了。
Tim:对啊,如果故事就到这为止了。讽刺的是——那只是故事的开头。
Jon:那是故事的起点。
Tim:但神的灵来了,“深渊”就变成了“水”(mayim)。接着我们在《创世记》第二章中看到,泉水从旷野涌出,滋润全地,变成了泥土。
Jon:变成了泥土,然后神用这泥土造人,对吧?“Ed”变成了……
Tim:不,“Ed”变成了“Adamah”(土地),用以造出“Adam”(人)。
Jon:我记得我小时候读《创世记》第二章,读到那几条河的时候——
Tim:对,对。
Jon:我真的很困惑:“为什么这里要讲这些河?”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在描绘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可能是伊甸园的地图?但这段文字总让我感觉很突兀。所以我们讲到这四条河,它们都源于一条从伊甸涌出的泉水,然后分流。你读那一整段经文,一条河流向埃及,一条流向靠近埃及的地方,古实(Cush)——
Tim:但重点是——那其实就是耶路撒冷的泉水之名。
Jon:耶路撒冷的泉水之名——基训泉(Gihon)。
Tim:对。
Jon:还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Tim:它们跟亚述和巴比伦有关。
Jon:亚述和巴比伦。
Tim:没错。
Jon:所以你看到,神从伊甸园驯服了“深渊”,然后使生命之水从地中涌出。突然间,就有了丰盛的生命和良善。但它并不止步于那“喜乐之地”,而是继续流向全地,包括圣经叙事中我们以后会遇到的一些“重量级”地方:埃及、巴比伦、亚述。而这份生命的恩赐本该流向全地。这也为后续的圣经故事定下基调。
Tim:没错,这就是从伊甸流出的水,流进圣经叙事世界中的意象。这成为神渴望将伊甸之善扩展到列国的一个基础意象。
Jon:Sam,你那时候讲到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到达埃及时,圣经竟然把埃及描述为“一个园子”,我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
Tim:完全是。
Jon:我当时有点卡住了,因为圣经作者用“园子”来形容埃及确实有点奇怪——毕竟埃及后来成了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地方。但你的意思是——那条“生命之河”是要浇灌列国。
Tim:对,上帝希望这个家庭成为祂的——你说他们是“生命之河”——祂希望他们成为列国的祝福。他们出现时,如果他们活出应有的样子,埃及就会成为美丽之地。而在巴比伦也是一样。
Jon:当列国意识到,神拣选了“女人的后裔”,也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来成为列国的祝福之源,当他们认出并祝福这个家庭时,他们也会在自己的地上经历伊甸的祝福被释放。这正是《创世记》结尾那位“好法老”的画像:他认出了受苦的亚伯拉罕后裔——约瑟,升高了他,让他执掌政权,结果他们免于饥荒。约瑟以智慧的王者身份,成就了一个梦,把埃及在饥荒中变成了伊甸。这些故事彼此呼应,真的太丰富了。对,就这样。伊甸成了一个小型伊甸园。你就会说:“哦,对耶。这跟《创世记》第二章简直遥相呼应。”伊甸的生命会流向埃及——通过比逊河。
Jon:比逊河流向哈腓拉,就是靠近埃及的地方。那为什么——在《创世记》第二章中,既然指的是埃及,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写“埃及”?
Tim:我觉得这就涉及到圣经叙事的“若隐若现”的特性。它们会留下“面包屑”,吸引你继续读、反复读。因为下一次“哈腓拉”在故事中出现的时候,是有人在前往埃及的路上。
Jon:谁?是夏甲吗?
Tim:是的。夏甲,然后是她的儿子以实玛利,他们在“书珥”地找到了一口井,而那地方是在通往哈腓拉的路上。那就是这个家族后来定居的地方。回到我们“如何读圣经”系列:圣经中的地点并不是仅为记录档案而列出,它们是随着故事推进,不断积累象征意义的,这样你就可以将这些线索串联到整体情节中。
Jon:所以你看到,有一个伊甸,水从那里流出,祝福大地。然后随着叙事的推进,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那被描述为一个新的伊甸。他们理应成为流向列国的祝福之水。于是他们到了那里,但事情并没有顺利进行。
Tim:呃,这发展得就像一贯的发展方式。
Jon:有时候是好的。
Tim:是啊,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所以我现在想到的是所罗门的故事,大卫的儿子。因为大卫建立了耶路撒冷,把会幕带到那里,并宣告那里将成为未来圣殿的所在地。所罗门——
Jon:这一切都在呼应伊甸。
Tim:哦,是的,《撒母耳记》中有很多内容在引导你把耶路撒冷看作伊甸园——在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的地土中设立的伊甸。所以等你读到所罗门时,他被呈现为“亚当”,也许是亚当5.0什么的吧。而他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寻求分别善恶的属天智慧来治理的“孩童”。
Jon:对。
Tim:他还爱动物。我们还没谈到这个。《圣经》中还有一句提到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会研究它们,还整理了大量的笔记和观察,他对动物无所不知。但之后他就毁了这一切。
Jon:他娶了外邦女子,建立军队……
Tim:那些女子都是政治联姻,跟敬拜别的神明有关系。这就完全呼应了《创世记》第三章。
Jon:是啊,从“女人”的角度来看……
Tim:那个女人与某个邪恶的神灵实体相连,或者以某种方式成为带领神子民偏离正路的媒介。
Jon:所以他们回到了伊甸。你应当把这一幕看作是伊甸故事的重演,或者说,你该把“伊甸”看作是浓缩版的以色列故事。
Tim:没错。
Jon:结果就是,以色列又被掳走了。
Tim:所罗门建造了圣殿,那是个完全象征伊甸的地方——有基路伯、有黄金、有珠宝,应有尽有。然后他的堕落,引发了整个国家通向巴比伦被掳的不可逆道路。
Jon:这正是人类离开园子之后所发生的事——他们最终流落到巴比伦。你显然应该把这两条线视为双重的故事。
Tim:是的。
Jon:所以我们刚讲到以色列现在被掳在巴比伦,而他们开始思考:“难道我们不该在伊甸——神的同在之地,作为祂拣选的子民,将祝福带给全世界吗?可现在我们却在巴比伦。”
Tim:是啊,我们现在身处巴比伦。于是回到了耶利米写给那些被掳之人的那封信。
Jon:在这里种点园子吧。
Tim:没错,来吧。这是《耶利米书》二十九章。这是耶和华对那些在巴比伦被掳之人的话:“建造房屋,栽种园子,吃那园子的果子,娶妻生子,使你们的儿女也嫁娶。”接着说:“使他们多起来。”
Jon:哇,他用了“多起来”这个词。
Tim:这是全套的伊甸语言啊。
Jon:哇。
Tim:“要寻求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城的平安。”
Jon:寻求“平安”(shalom)其实就像是在“治理”。
Tim:没错,正是这样。你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吗?这就是“智慧勇士”形象的体现。这是一种不去反抗掳掠者、而是选择活出颠覆之国的方式。这就是伊甸的生命。所以突然间,这个家庭被逐出伊甸,或者说像一条从伊甸流出的河,讽刺地流到了被掳之地。而他们恰好流到了很久以前伊甸河流经的地方。
Jon:是啊。
Tim:太酷了。要成为巴比伦的生命之水。
Jon:是的。能让巴比伦成为美丽之地。是啊,是啊。这真的违反直觉。你原以为,面对巴比伦,就是“低调点,苟住吧。”
Tim:对,没错。
Jon:别被同化,甚至考虑搞个叛乱什么的。但神却说:“进去吧,种园子,寻求平安。”而我想到“寻求平安”这词,就会想到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他们身处王宫,帮助治理国家。
Tim:是的。我们现在一直在用希伯来圣经的象征语汇,这是对的,我们就该这么做。但我们不妨暂停一下,把它延伸到新约。这正是耶稣和使徒们所讲的国度伦理:即便世上的列国尚未承认神的国已经降临,但神的国已经在这里了。耶稣复活、圣灵降临——而圣灵常常被用“水”来形容:被浇灌、被充满,这就是伊甸之水的意象。因此,同样地,一个活在圣灵里的群体,将成为众多巴比伦中的一个小型伊甸。这是一种相同的模式。
Jon:对。
Tim:只是新约中使用的是耶稣和圣灵的意象。
Jon:太棒了。
Tim:真的很棒。所以这就是其中一条线索:尽管这里没有直接提到伊甸的水,但“巴比伦中有神子民”的观念,已经预设了伊甸祝福进入巴比伦的图景。
Jon:就像水从伊甸流到巴比伦一样。
Tim:然而,神的子民身处巴比伦并非理想状态,因为巴比伦搞砸了一切。即使你成了他们的祝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领情。
Jon:对。
Tim:就像尼布甲尼撒王并不总是那样,他的儿子伯沙撒更是如此。
Jon:是啊。人们仍然感觉需要某种“东方的伊甸”被重新创造出来。
Tim:对,所以这图像其实有两种发展路径。其一是我们在“隐喻系列”中讲过的,就是《以赛亚书》。在《以赛亚书》第二章一开始他说,“末后的日子必有这事”。希伯来文是“末后的日子”。那是什么事呢?“耶和华殿的山”,也就是耶路撒冷的山,“必坚定,超乎诸山”。我们讲过这个观察点。
Jon:对,你前几天刚提过这点。显然,那并不是地理上最高的山。
Tim:我想到的是我们站在那里,抬头望去,那感觉太明显了。橄榄山——
Jon:比它高。
Tim:对,明显比它高。
Jon:嗯嗯,确实如此。
Tim:所以这个意象是,它将被在“宇宙意义上”升高,可以这么说,超越众山。现在想想,如果你在山上有水,或在山坡上有水,显然水会顺着重力流下。但在这里,重力被反转了。将会有溪流向上流到新耶路撒冷的圣殿那里。但这些溪流是什么呢?它们是列国。
Jon:列国将“涌归”那里,流入其中。
Tim:这是一个奇妙的“反向伊甸”图景。不是一条河流出并分成多条,而是许多“人类之河”——象征性的“河”——将会汇聚成一条,回到新的伊甸。
Jon:你指出的很有意思,这个词实际上跟“河”是同一个词,还是动词。
Tim:对。
Jon:那个“stream”(涌流)这个词,在 NIV 中翻成“stream”。
Tim:在 ESV(英文标准译本)中翻成“flow”(流),NIV 翻作“stream”(涌流)。在希伯来文中,它和名词“河”(nahar)是同三个字母。“nahar”是名词,指一条河,而一个河所做的事,就是“nahar”——“河流”。
Jon:对我们来说,河是“流淌”。
Tim:对,“河流”,而“列国”则“河流”回到新伊甸。所以这里的预设是:诗人反思了《创世记》中的那条伊甸之河,并意识到其中象征性的意义——它是伊甸祝福流向列国的形象。
Jon:你对此非常肯定,因为很显然,伊甸就是一个“圣殿”,它位于一座山上,就像圣殿在锡安山上一样。
Tim:对,没错。尤其是,《创世记》中伊甸的那条河流向的是埃及、亚述、巴比伦这些地区,而其中一条河甚至就叫耶路撒冷泉水的名字——也就是众人要归回的地方。而谁是圣经中的三个主要帝国势力?就那三个,在《以赛亚书》中都会大大登场:埃及、亚述、巴比伦,都是以赛亚书中最重要的反派势力。所以,这其实就是——“河水在人的身上象征性地归回”。以西结书中最著名的图像出现在第47章——就像但以理一样,以西结也身在巴比伦。这位先知在书的开头看见神荣耀之车的异象,那荣耀的宝座,像伊甸园一样被基路伯托着出现了。而在本书结尾,他看见的是新耶路撒冷的异象。这个异象从第40章开始。
Jon:他说,“我们被掳二十五年”——也正是禧年五十年周期的一半之时——“正月初十日,城被攻取十四年后”,他说耶和华的手临到我,把我带到哪里?
Tim:耶路撒冷。就像是个异象。
Jon:对。其他地方写的是“主的灵抓住我”或“引导我”。他是在异梦中被带去——明显是被带到耶路撒冷——是在“神的异象”中。他带我进入以色列地,使我安置在一座极高的山上。
Jon:好,那如果这是耶路撒冷的山,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是耶路撒冷山呢?
Tim:哦,我认为他刻意没用“耶路撒冷”这个名字,因为他想把这个画面建构在《创世记》第二章中伊甸之山的语境上。哦,没错,完全是这样。好,他在用的是先知们描述伊甸和新伊甸时的语言,也就是新耶路撒冷。而且他说,看哪,有一座建筑,就像是一座城。这就是重点,一座在极高之山上的城,与耶路撒冷有关。
Jon:他说是在南边。
Tim:什么?
Jon:NIV说是在伊甸的南边。
Tim:说是在南面,是的,这很重要,但我一时想不起为什么。细节太多了。总之整个背景就是,他被带到新耶路撒冷的山上,他看见有座像城一样的建筑。
Jon:但不是在山顶上,而是在山的某一侧。
Tim:哦,我明白了。
Jon:我猜这段写的是“在南边”。但“边”这个字在希伯来文中并没有,它只是说“向南”。
Tim:对,从南边来的。我现在也不确定那为何重要,但我知道那确实有意义,只是一时想不起了。不过,总之,在那里有一座像城的建筑。然后他要开始参观了。在第五节,“看哪,圣殿的外面有一道墙”,他要参观的是一个位于新耶路撒冷之高山上的新圣殿。这就是整个结构。其实这是《以西结书》中最无聊的一段。如果你一口气读下来,就像在看一份建筑导览。他走进各道门,查看窗户、祭坛等等。但等到导览结束,《以西结书》第47章——
Jon:哇,那可是从第40章开始的,整整七章的异象圣殿导览。
Tim:没错。然后到了47章第一节,“他带我回到殿门,见殿的门槛下有水往东流出。”因为殿的朝向是东,就像圣殿,也像伊甸。你记得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时,是往东出去的。这里写道水从门槛下流出,是从殿的右边,也就是南边,从祭坛的南边流出。然后“他带我从北门出去”,从外面绕道朝东的外门,然后你看,水从南边渗出。
Jon:它是从南边渗出的,但方向是往东流?
Tim:对,没错。
Jon:所以是从南边冒出?
Tim:我是说它是从圣殿南边的门槛下渗出,但它往外渗出之后,方向是东流。
Jon:明白了。
Tim:这意味着它往山下流。
Jon:如果这是在耶路撒冷,那就是流向死海。
Tim:没错。无论是否真的是那里……是的,人们对此有很多争论。
Tim:然后有一个人——是天使,但经文从未称他为天使,只叫他“那人”——他出去量水,走了一千肘,然后带我过去,那水到了脚踝。
Jon:他又走了一千肘,水就到了膝盖,再走一千肘,水到了腰部,又走一千肘,我已经无法过河了。
Tim:对。重点是,在很短的距离内,那水就变成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河。这一连串描写的重点就在这儿——我看到一千肘,一肘大概是一英尺半的长度。所以重点是,从一点点渗流开始,在几千英尺的范围内,它就扩展成了一条深而宽的河。然后他带我回到河岸,我看到沿岸两边长满了树木。
Jon:在两边,满是树。他说,这些树要一直长到亚拉巴地区,然后进入死海。你猜怎么着?那个地球上最荒凉的地方,将要——变得“得医治”。
Tim:是的,“水被医治”。
Jon:而“fresh”(清新、淡水)这个词其实是意译,希伯来文原文说的是“水得医治”。
Tim:是的,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希伯来文。经文说水“下到海”,然后那里的水被“医治”了。
Jon:那些“水”(mayim)被医治了。
Tim:对,它们被医治了。就是说,它们流入了海——那是地球上盐分最重的水域之一。
Jon:哇。
Tim:你看,这太酷了。这就像是“深渊”(tahom)——是“死亡之水”。
Jon:对。
Tim:我们现在能从耶路撒冷开车去死海,我想大约只需要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
Jon:好吧。
Tim:你一路是往山下开的——他们当年为了修这条路还用炸药炸山。这些沙漠山丘上炸出了这条路。但在那条高速公路出现之前,从耶路撒冷下去需要好几天。一直往下,往下,进入这个荒凉、炽热、几乎没有生命存在的地方。是啊,那片死海地区就像是“死亡之地”。而在以西结的异象中,这地方竟然变成了“伊甸”。
Jon:“深渊”。
Tim:是的,“深渊”。
Jon:那么死海——它其实就像一个封闭的水域。但约旦河会流进那里吗?
Tim:约旦河——对,它最终汇入了死海地区。老兄,你知道吗?这可是我去年才得知的一个新发现,一个考古新发现。不是那种阴谋论式的东西,我现在说的可是在《福布斯》杂志、《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以色列时报上都有报道的——是一批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对死海地区进行大规模调查的时候得出的发现。死海就是所多玛和蛾摩拉曾经存在的地方。那片地区曾有一整套城邦体系。你还记得吗?当罗得选择住在那里时,圣经还特别提到那地方像是“耶和华的园子”。
Jon:所以死海以前就是“死”的吗?
Tim:不是的。以人类历史记忆而言,它并不总是死的。太疯狂了,老兄。
Jon:以前那里像是个湖?
Tim:曾经是个湖,是个繁茂的园地。新研究发现——我现在读的是福布斯的摘要——他们认为,一个强烈的“空气爆炸”,也就是一颗流星撞击大气层引发的空中爆炸,是造成公元前3700年死海南部青铜时代文明毁灭的最可能原因。考古发掘点是约旦的塔尔·哈马姆(Tall el-Hammam)。许多人认为,那就是圣经中所说的所多玛。三一西南大学(Trinity Southwest University)的考古学家菲利普·席尔瓦(Philip Silvia)在那个地点已经研究了十三年,并在“东方研究学校联合会年会”上发布了报告。我也是去年十二月才知道这事。
Jon:什么是“空气爆炸”?那是什么意思?
Tim:他们在遗址中采集的样本显示,一场极其炽热的爆炸事件摧毁了方圆将近200平方英里的圆形平原,几乎摧毁了区域内100%的中青铜时代遗迹。换句话说,他们的调查覆盖了200平方英里,而这个定居点的毁灭时间点是一致的,全是烧毁痕迹。
Jon:全都同时发生?
Tim:是的,全都在同一时间。所以这些研究人员还推测,这种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Jon:是指那种从陨石爆炸中产生的冲击波?就是陨石进入大气层之后?
Tim:对。我理解的是,一个巨大的陨石在大气层中解体,然后像猎枪一样碎片散开,集中撞击某一地区。它在多个地点几乎同时爆炸。这些研究人员推测,正是这种爆炸引发的冲击波——
Jon:你是说从空中的爆炸产生冲击波?
Tim:我也不确定具体是空中的爆炸,还是撞击地面后的爆炸。你刚才的意思是……
Jon:我是在问,冲击波到底是来自天空中的爆炸,还是撞击地表的爆炸?
Tim:这个我不太清楚。
Jon:好吧。
Tim:但这种爆炸会使整个区域覆盖上一种超高温的盐卤,就像死海里那种无水硫酸盐的盐分。
Jon:哦,那就是让这里变成咸水的原因?
Tim:嗯哼。这个研究小组还说,他们有考古证据表明,这一地区的植物群花了600年才恢复生长。
Jon:哇哦。
Tim:因为土壤被严重污染。所有的证据都描绘出一个图景,跟1908年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发生的那起事件类似。
Jon:哦,通古斯事件——我其实不太了解那是什么。
Tim:就是有一个火球出现在天空,然后发生了多次爆炸,大片的西伯利亚森林被夷为平地,彻底毁灭。
Jon:天上飞来的太空岩石。
Tim:太可怕了。为了说明一点——在一个健全的有神论世界观中,这并不等于说:“啊哈,你看,原来不是上帝毁了所多玛和蛾摩拉。”
Jon:哦,是陨石搞的。
Tim:不对。这是个错误的二元对立。在我看来,这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Jon:等等,因为在《创世记》的所多玛和蛾摩拉故事中,有“盐”的意象,对吧?比如有人变成了“盐柱”。
Tim:对啊,没错。换句话说,这地方的毁灭记忆被整个区域保留下来了,在圣经中也被保留下来。这记忆是:这曾是一个繁华的文明地带,罗得曾选择定居于此,最终被毁。而神则拯救了亚伯拉罕的一部分后裔,免于那场灾难。这个记忆被保留在这些故事里。而且,这故事被嵌入在神学叙事结构中——它预示着神对那整片区域的不义所施的审判。以西结认为,神审判所多玛的理由是对穷人的不公。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是因为那是一个恶待来访者的城市——这些人是来寻求庇护的,却被集体强暴。这就是《创世记》第十九章。总之,我觉得你会觉得这个挺有意思。
Jon:确实很有意思。
Tim:对吧?
Jon:有趣的是,现在有这么多考古学家在研究这些事,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是陨石造成的。因为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Tim:对啊,就像一场超级侦探案一样。
Jon:是啊。
Tim:你有所有的毁灭层遗迹,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
Jon:是的。
Tim:在盐和水中发现的化学痕迹,还有植物死亡的记录。他们把这些拼凑起来,得出的结论是,这看起来和之前一些事件的结果很相似。
Jon:哦,我明白了。
Tim:尤其是——像那种最严重等级的流星雨所造成的后果。总之,这片区域,在以西结的异象中,被转变为新的伊甸。新耶路撒冷伊甸的神圣生命,甚至能使所多玛这片区域恢复生机。
Jon:和蛾摩拉,一个在他们集体记忆中,被神审判、因人类邪恶而毁灭的地方。
Tim:完全正确。
Jon:但即便是在那里——
Tim:即便是在那儿,神也会使那咸苦之“深渊”之水恢复生命,转化成新的伊甸。
Jon:医治这水。
Tim:没错。真是太有力量了。
Jon:是啊。
Tim:另外还有两位旧约先知,我们不用展开讲太久,但可以简单提一提。他们也使用了这类图像。第一位是约珥先知,在第三章。他用了一整组意象开场:“到那日、到那时候,我使犹大和耶路撒冷被掳之人归回”,这是那首诗歌的背景设定。然后诗中写道:“到那日,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要流奶,犹大的溪河都必有水流,有泉源要从耶和华的殿中流出来,滋润什亭谷。”
Jon:所以这又是同样的意象——有泉水从一个我们认作伊甸象征之地涌出,滋润……什亭谷是哪里?
Tim:我正打算查一下,《Anchor圣经词典》里是这么说的:什亭是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的安营地点——哦!是在死海东北方。对了,正好和以西结一样,都是往死海方向流。这就对上了。啊,而且什亭就是以色列人陷入拜巴力和淫乱行为的地方,发生在“巴力毗珥”事件。他们在那里开始拜巴力,还和摩押女子行仪式性交。那地方,竟然被生命之河医治了。我以前还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
Jon:那是什么时候?是在他们……
Tim:是在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之前。对,就在他们进入之前。
Jon:好吧。因为那时他们正准备进入那地。
Tim:没错。下一位是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太精彩了。《撒迦利亚书》十二到十四章是一整组关于“耶和华的日子”的预言。里面有很多审判的意象——列国和那些暴力、不忠的以色列人将被排除、被审判、被毁灭。但到了第六节,“那日,必没有光”。不会有光。
Jon:所以像是——真的糟糕。
Tim:对,我们又回到了《创世记》第一章的意象。
Jon:对,我们又回到了……
Tim:是的,所以经文说,“没有光”,那就是“混沌与空虚”,对吧?
Jon:对,没有日头、没有黑暗。那天将不会有光。
Tim:对。希伯来文的原文就是“将没有光”。
Jon:那后面怎么说?
Tim:然后希伯来文里写的是,“贵重之物将结块”。
Jon:什么?
Tim:是的。
Jon:那是说死海里结晶的那种现象吗?
Tim:哦,那天将……哦,对了,我记得,这段经文希伯来文确实很难翻。我们的英文译本在这里有很大出入。
Jon:是吗?我刚才查了一下。我现在切到 ESV。
Tim:对对,我记起来了。ESV 在这里处理得不错。它翻译为:“那日,必没有光,也没有寒冷、冰霜。”然后在脚注中说明,这种翻译是根据七十士译本(希腊文)、叙利亚文、拉丁通行本和亚兰文他尔根的版本。原始希伯来文的意思不确定。
Jon:我也看到了。
Tim:所以对,没错。我其实觉得“没有光、没有寒冷、没有冰霜”这种翻译,在这里是说得通的。
Jon:好。
Tim:然后经文继续说:“那日必是独一的日子。”希伯来文说的就是“Yom Echad”。
Jon:对,你一听就知道——“第一日”。
Tim:我们回到了“第一日”。“那日惟独耶和华知道。”你记得耶稣曾被问到“那日”什么时候到来,他说,“没有人知道,连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他脑中很可能就是这节经文。“那日无昼无夜”,当然如果“没有夜晚”,那就没有“日夜”的交替。
Jon:对,也就意味着时间还未开始。
Tim:对。而“到晚上有光发出”。所以你看这两小句,完全是在“致敬”《创世记》一章一至三节的图像。“必无光”,那是“空虚混沌”,我们又回到了“第一日”。
Jon:是啊,是在“第一日”之前。
Tim:对,没错。
Jon:嗯。
Tim:没错,是“混沌空虚”(Tohu vavohu)。
Jon:黑暗临在深渊之上。
Tim:对。然后写着,“到了晚上”。真奇怪。
Jon:很奇怪。我猜他是说,从我们的时间概念来看,那是“白昼将尽”的时刻。
Tim:但此时已经“无昼无夜”了。
Jon:根本没有白昼或黑夜。“将有光。”
Tim:我觉得他是在重现“光进入黑暗”的那一幕,《创世记》第一章的图景。
Jon:第一日来了。
Tim:没错。“到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去”(那是死海),“一半往西海流去”(那是地中海),“夏天冬天都是如此”。你知道,有些溪流是雨水汇成的,在夏天会干枯。但这里的“活水”是永恒的,从耶路撒冷涌出,不只往死海流,也……
Jon:两个方向。
Tim:两个方向,对。而且注意这里的图像非常紧密相连:“那时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而“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申命记》六章四节“示玛”中的那句话。太棒了。“那全地必变为平原。”后面还有很多更奇幻的图像,但这部分已经足够说明重点了。你看得出来,他在做什么。
Jon:是的,他——
Tim:他完全是把《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宇宙毁灭与重建”的象征符号在阅读。而“生命之水”——它又出现了,为新创造带来生命。
Jon:所以这些先知——全是以色列的先知——他们都在说,“我们现在不在伊甸园,不在应许之地,圣殿被毁,某些事必须改变。”而他们思考“那将是什么样子”的方式是:神的日子到来——
Tim:对,没错。
Jon:结束人类历史——就像“洪水”那样。
Tim:让世界交回混沌之中,因为人类的暴力。这就是“洪水”,是一次“反创造”(de-creation),就像洪水一样。而新创造则从旧世界中诞生。
Jon:他们描述那“新创造”的方式之一,就是“生命之水从伊甸流出”。
Tim:对。
Jon:就是我们在《创世记》第二章中看到的那个意象。
Tim:就是这样。
Jon:而在撒迦利亚书中,他甚至用上了《创世记》第一章的语言。
Tim:是的。
Jon:彻底强调这个核心主题。
Tim:对。
Jon:感谢你收听我们关于《圣经》古代宇宙观的系列节目。接下来我们将有两场学者访谈,然后我们会以一个“提问与回应”环节作为收尾。所以如果你想为我们即将录制的Q&R环节提问,我们很欢迎你。提问截止时间是6月18日。你可以录一段音频来提问,尽量控制在20到30秒左右,并告诉我们你的名字、你来自哪里。请在6月18日前将音频发送到 info@bibleproject.com。
Tim:本期节目由 Zach McKinley 和 Dan Gummel 制作,节目文稿由 Lindsey Ponder 撰写,主题音乐来自 Tense 乐队。BibleProject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人们体验圣经是“一部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这也是我们做这个播客的原因。我们还有视频、研读资料、研究课程,全部免费,靠的是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人慷慨支持。所以衷心感谢你与我们同行。
Jon:大家好,我是 Matt,来自英国。我最初是在大学时通过朋友了解到 BibleProject。我用它来做个人研读,也在课堂上使用。BibleProject 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可以吸引所有年龄和能力层次的人。我们相信圣经是一部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我们是一个众筹项目,由像我这样的人支持。欢迎访问 bibleproject.com,观看免费视频、阅读研读资料、收听播客、参加课程,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