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脚本
Jon:大家好,我是 John@BibleProject。欢迎收听我们“古代宇宙观”系列的第四集。在本系列中,我们探讨了巴比伦、苏美尔和埃及的创造故事。我们发现这些创造故事中有很多共通的观念和图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查看了《创世记》一章一到二节,看到《创世记》的创造故事是在与这些古代宇宙观对话。在圣经中,上帝不是从混沌中出现的,也不需要与混沌争战。圣经中的上帝是在黑暗的深渊之上运行,用祂的话语把它当作画布,带来生命与秩序。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我们要来看《创世记》中第二个创造故事。
Tim:《创世记》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叙述,并不是按事件顺序线性编排、协调对应的。它们其实是在描述类似的故事类型,只是角度或视角不同。
Jon:当你读到《创世记》第二章时,可能会以为创造的故事要继续下去:世界已经被造并被充满了。但事实上,《创世记》第二章重新开始,这次是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人类的创造。
Tim:在这里只是一整天的描述。《创世记》第二章中没有时间标记。而混沌的景象也不是洋海,而是旷野。几千年来,人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创世记》第一章中人类是最后被造的,而在第二章中人类是最先出现的。
Jon:所以今天的节目,我们要谈谈《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创世记》第一章是从混沌的水开始的,上帝需要用祂的话语制服这些水。《创世记》第二章却是从干旱的土地开始,急需水的滋润。感谢你的收听,我们开始吧。
Tim:没错。所以在《创世记》一章第二节中,那些水首先用希伯来词“t’hom”(深渊)来描述,它们具有令人恐惧、阻止生命的特性。t’hom 就是当水是致命的,要么阻止生命,要么摧毁生命时的称呼。在《创世记》一章第二节中,黑暗笼罩着水面,黑暗与虚无的领域覆盖着水,那就是 t’hom。但紧接着下一句说,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然后这些水被用另一个希伯来词称呼,“hamayim”,这是在中性或积极、赐生命的语境中用于描述水的词。河流、小溪、灌溉渠,类似的东西。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两种不同的意义,取决于是谁在水面之上——黑暗或神的灵。《创世记》第一章的其余部分就是在讲神的气息,当神说话时,祂的气息出去。
Jon:“出去”这个词与“灵”或“气息”是同一个词。
Tim:没错。这讲的是神的气息藉着祂的话语出去,将这些水分开,使它们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环境。这一切都在第二节中就体现了。有位学者,Michael Morales,是一位希伯来圣经学者,他写过一本你能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利未记》圣经神学书籍。他在这一主题上也有很多精彩的见解。这本书叫《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还有一本更学术性的研究叫《帐幕的预像》,探讨《创世记》一、二章如何将世界和伊甸园呈现为原型帐幕。我们以后还会谈到更多。他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让我注意到的人。他基本上是这么说的:你如何从“t’hom”的黑暗之水,过渡到《创世记》第二章中,从伊甸涌出的泉水,使园子得生命,又继续流向世界的其余地方,带来生命?对他而言,从这些“水”的两种呈现中,有一个叙事的弧线存在。
Jon:是水的转变。
Tim:没错,它们起初存在于黑暗的领域,作为 t’hom。但紧接着神的灵出现,抵消了它的负面性,从中创造出潜能。这就是《创世记》第一章的内容。最后你会发现,人类在园地上统治受造之物,一切井然有序。第二天水被分开,上下之水隔离。在《创世记》第一章的后续中,你几乎不再听到关于水的描述了。直到在描述伊甸园的那段略显突兀的插入段落中,才再次提到了水——关于那些河流的叙述。伊甸园中的那条河非常重要,并在整本圣经中不断出现。
Jon:你是指《创世记》第二章中的那条河,它一开始是一个泉源,对吧?
Tim:没错。这个观念是这样的:在《创世记》第一章中,旱地从被神分开的水中显现,从 t’hom 中显现。所以你会有一个概念:土地是从水中浮现出来的。这是《创世记》第三天的内容。在《创世记》第一章以及整本圣经中的观念里,土地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漂浮圆盘,一个被海洋围绕的界限圆盘。我们头脑中可能会想到大陆,而这些作者的观念是:宇宙从“海到海”构成,是从海的彼端到彼端。这块地浮在下面的黑暗之水之上,或者是被柱子支撑着。土地之所以不会沉下去,是因为神设立了柱子来支撑。
Jon:没错。你刚才提到的一些经文我记得。《诗篇》第二十四篇的开头写道:“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因为祂立了地,用的是建筑语言,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众水之上。
Tim:在《诗篇》二十四篇中使用的词是“Yamim”,是《创世记》一章二节中“Mayim”(水)这个词的集合体,用于描述大片水域或水体。但后面的那个词是“河流”,Neharot。
Jon:祂将地建立在“河流”之上。这句话听起来很奇怪。
Tim:在我们的宇宙观里听起来确实很奇怪。但在那种宇宙观中,这样的表达并不奇怪。那些黑暗之水对耶和华来说并不是敌人——不像马杜克那样要与之争战。把土地放在水上就是一种驯服或限制。所以,在那种宇宙观中,河流是什么?河流是从深渊中涌出的泉源,逆重力而上,从土地中渗出。你挖井时发现下面有水,这很自然。
Jon:对。
Tim:有时候水会从地里喷涌出来,但却是以一种受控制的方式涌出。人们可以围绕着这样的泉源建村落,这水永不枯竭。
Jon:所以人们会觉得地下有许多这样的泉源,而土地就盖在这些水源之上。
Tim:没错。或者说,水就在下面,而土地建立在这些地下的河流上。这些地下河流将深渊的水导引出来,但正如 Michael Morales 所说,土地就是耶和华对水的控制,是祂成为“掌水者”的方式。
Jon:就像神用光限制了黑暗一样,祂也用……
Tim:土地来限制水,并设定界限,对水说:“你不可越过此地。”那就是海岸线。然后,祂只允许少量深渊之水从地底下流出,以一种受控的方式,使它们不至于毁灭,反而带来生命。而在洪水的叙述中,这些水源被打开,就像天上的窗户也打开了,混沌之水从上方倾泻而下。因此耶和华被视为混沌之水的主宰者。下雨,是祂仅仅放出一点点来赐人生命;泉水也是祂放出一点点来供人生命。所以这个观念是这样的:土地建立在海上。地下有河流,如果不是耶和华控制,它们将摧毁一切。
Tim:所以当你来到《创世记》第二章中的伊甸园时,基本的叙事顺序是这样的:正式叙述从第二章第五节开始。第四节是第一段与第二段宇宙观叙述之间的过渡。所以第五节接着说,现在请听,地上还没有田野中的灌木,也没有田间的菜蔬长出来,因为首先,天还没有降雨,其次,也没有人类。你还记得我们读过的那一段吗?我记得是某个苏美尔的宇宙观,它的“前创造状态”也集中描述文明的缺席。因为文明是由神明创造的,这是描述一个过去原始状态的方式。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土地是荒凉混沌的状态。只不过这次的混沌不是混沌之水。
Jon:对,而是一个未经耕种的荒原。
Tim:我们能回头讲一下吗?我觉得为了听众跟得上,有件事我们还没提到——其实有两个创造故事。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讲过这个。
Jon:对,有两段叙述,在《创世记》的开头。
Tim:而我们并没有完整讲完第一个故事,我们只讲到了第二节,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二个故事。
Jon:说得对。
Tim:第一个叙述是七天的结构,到第七天为止,你已经得到了整个宇宙观:人类在土地上,四面环水,头上是穹苍之水,然后人类开始治理。而在第七天神安息了。你会觉得,一切都太棒了。
Jon:对,进展顺利。而那段叙述在《创世记》二章三节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尾。神在他所创造的万工上安息了。这与第一节的关键词呼应。然后你会看到第四节的一个过渡说明:“这是耶和华神创造天地的来历。”——幕落,第二幕登场。
Tim:对,像中场休息。
Jon:然后帷幕再次拉开。我本来的预期是,故事会从之前的情节接着讲。
Tim:也就是说人类在土地上耕种,有动物环绕。
Jon:而第七天我们在安息,一切美好。但故事却并未接着上文展开。我们回到了一个没有植物的土地状态,也就是第三日之前。而在第三日,有了植物。所以现在我们又讲到了土地的第三日,同时也讲到了人类与动物的创造——这是第六日的内容。所以这段叙述深入细节讲述了第三与第六日。
Tim:没错。换句话说,《创世记》中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叙述并非在事件的时间序列上协调安排。它们实际上是在以不同角度,描述相似的现实。第一章讲述的是从混沌与无序到有序与宇宙的过程,采用的是七天时间框架,并且从混沌之水起头。而在第二章中,这是一整天的叙述,完全没有时间标记,混沌也不是洋海,而是旷野。这一点数千年来人们都注意到了。第一章中人类是最后被造的;而在第二章中人类是最先出现的。在第一章中,动物在先,人类在后;在第二章中,动物在后,人类在先。而园子与植物在第一章中是在人类之前出现的,在第二章中则是在人之后。所以总结来说,这两段叙述是从不同视角呈现相似的真实。《创世记》第二章特别关注的是干旱的土地。
Jon:没错。
Tim: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看到没有植物、没有农作、也没有人类。但神是掌水者。接着在《创世记》二章六节,我们读到有一道水流从地里升起,滋润全地的表面。这是一个潜能的图像。这里有潜力,并不是像莫哈维沙漠那样完全枯竭,而是这里有一股泉源。这股泉源与神即将展开的作为有关。我们大多数英文译本都说这是一道“雾气”从地里升起。我们以前也谈过这个。
Jon:有的翻译是“溪流”。
Tim:NIV说是“溪流”。而那些把它翻译为“雾”的译本通常脚注里会写“泉源”或“水流”,像 ESV、NASB 都是如此。所以你在这里读到有一个泉水。你会想,“哦?居然有泉水,那挺不错的。”这就是深渊之水从地下渗出。
Jon:它滋润了整个地面。
Tim:对,完全没错。
Jon:湿润了整个地表。
Tim:是的。这样就形成了泥土。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神从这湿润的泥土中造人。英文里的“尘土”这个词让人觉得是干的,但在希伯来语中并不一定如此。从尘土——哦,而且这里有文字游戏。第六节中“水流”这个词是“ed”,希伯来字母是 Aleph 和 Dalet。而神所造的“人”是 Adam,字母是 Aleph、Dalet、Mem。所以是 ed(泉源)造出 mud(泥土),从而造出 adam(人),源自 adamah(土地)这个词。
Jon:所以 ed…
Tim:ed 造出 adamah,然后从中造出 adam。
Jon:太妙了。
Tim:你如果不懂希伯来语,是完全察觉不到的。
Jon:我曾经试图想象用英文怎么表达这个,因为我们有一个词叫“humus”,表示土壤,但它太少见了。
Tim:对。
Jon:所以我想找一个押韵的词,比如含有“hum”的流水词。但实在想不出来。有没有英文中带有“hum”的水流词?总之接下来神将生命之气吹进这湿润的泥土,使它成为有生命的活人。我们可以在这里停留很久,但暂且往下讲。
Tim:接下来,神在伊甸栽了一个园子。下一句话可以有两种翻译方式:一种是“在东方的地区”;另一种是“从太古起”(原文是希伯来语 miqedem),这是一个在希伯来语中表示“很久很久以前”的标准用语。希伯来语中有一些短语,用来表示时间的概念,比如“在前”与“在后”。而“在你身后”的方向就是东方,所以“从东方”这个表达也可以表示“从过去的时光”。学者们对此有争议。我觉得就这位作者而言,两种含义都存在也不奇怪。
Jon:嗯,可能是双关语。而在那里,祂把所造的人安置在园中。
Tim:哦,注意这点——这对我们以后讲“伊甸是圣殿”的那集很重要。你可以想象他正在绘一幅地图。他画了一张非常精确的地图:你有整个大地,然后在这片大地中,有一个较小的区域叫做“伊甸之地”;而在伊甸之地内,又有一个更小的区域,就是园子。它不是“伊甸园”——不是整片伊甸就是园子——而是“一个在伊甸中的园子”。伊甸这个词的意思是“喜乐”或“愉悦”。所以在那片称为“愉悦之地”的伊甸中,有一个园子。
Jon:你有这片大地,然后某处是喜乐之地“伊甸”,而在喜乐之地之中有个园子。
Tim:接下来第九节提到两棵树。第十节,再往后是河流的描述。所以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叙事进展,非常合逻辑。一开始没有人类,也没有植物。然后叙事在此暂停。《创世记》二章十节的希伯来文语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整段在希伯来文中是以括号方式呈现的,作为背景说明。
Jon:希伯来文怎么表达括号?
Tim:哦,它可以在句子中标注出哪些信息是背景信息或“闪回”内容。在英文中你可能看不出来,但在希伯来文中,当你看到“名词+动词”这样的语序,而不是“动词+名词”(这是希伯来叙事常规结构,即“和 + 动词 + 名词”)时,就说明作者在告诉你:“叙事暂停,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但这并不是接下来发生的事件。”
Jon: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的翻译里不用括号标出来呢?
Tim:有时候会在翻译中加括号标注,但这一段是非常长的“括号内容”,它从第十节一直延续到第十四节。
Jon:对。
Tim:突然之间,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转向那条从伊甸流出的河。
Jon:对,我们来谈谈这条河。
Tim:有一条河从伊甸流出来,浇灌园子。
Jon:这条河和之前那条是同一条吗?
Tim: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我们之前被告知那道泉水,是因为它使土地变成泥土,而那又与“人”这个词的文字游戏相关。那么问题是:这是同一条河吗?
Jon:对,那这重要吗?
Tim:我不确定。但我很喜欢这种连贯的观念:曾有一道泉水,使土地成为泥土,进而造出人类。然后神种下园子。如果这股水流最终成为伊甸的那条河,那就太妙了。因为正是从那泉水中,人类得以被造出来,“象征性地”说。
Jon:而这两个地方用了不同的词。前面是“泉水”(ed),大概是为了文字游戏;而在这里是“河”。
Tim:对,这是一条“河”(nahar)。就像我们在《诗篇》二十四篇开头读到的那样,大地建立在“海”之上,立在“河流”之上。所以这里这条从地下深渊流出的支流,被神驯服并引导,成为一条带来生命的水流,从伊甸流出,首先灌溉园子。但我们还被告知一个细节:它从伊甸流出后就分开了。从伊甸流出时它是一条河,然后分成四条河,是“四个源头”——“头”的意思是源头。
Jon:明白。
Tim:接着我们被告知这四条河的名字与简短描述。第一条名叫比逊(Pishon),它环绕哈腓拉(Havilah)全地。
Jon:哈腓拉那地有许多金子。
Tim:没错。顺带一提,那地的金子是“好的”(tov)。
Jon:嗯。
Tim:还有珍珠(bdellium)和红玛瑙。我太喜欢这段了。圣经真是有意思。
Jon:显然这些东西很重要。
Tim:非常重要。bdellium 是某种芳香、黏性的树脂。
Jon:哦,好像是。
Tim:像是树脂那类的东西。
Jon:我的翻译里就是“树脂”。
Tim:然后是玛瑙(onyx)。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物质都非常稀有,在希伯来圣经中都很少见。那种芳香树脂或 bdellium,在整个希伯来圣经中只再出现过一次,是用来描述“吗哪”的外观。
Jon:哦,是这样我们才觉得吗哪是黏黏的?
Tim:对,那是伊甸之粮。哦,是伊甸的粮食赐给旷野中的人。
Jon:不,是哈腓拉的粮食。
Tim:没错。所以哈腓拉在去埃及的路上。哈腓拉在圣经中多次出现,通常是在你抵达埃及前的最后几个站点之一。所以这条河与埃及有关。而“比逊”这个词的意思是“喷涌者”,词根“push”在希伯来语里有“喷出、涌出”之意。所以“比逊”就是向埃及方向喷涌而出的水流。而那片土地的“美好”(tov)体现在它的金子与宝石上。
Tim:第二条河的名字也是“喷涌者”,只是用了不同的希伯来词根。它叫基训河(Gihon),绕过古实(Cush)全地。这条河让人困惑很久。“基训”这个名字在整本希伯来圣经中只再出现过一次,是耶路撒冷的水源泉。特别是,它后来成为圣殿的水源,通过一条导流通道引入圣殿。所以这很有意思。但“古实”通常指的是埃及以南的埃塞俄比亚地带。
Jon:第三条河是底格里斯河(Tigris),这个我们熟悉,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
Tim:它流经亚述(Assyria)全地。
Jon:第四条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我们也知道,它流经巴比伦。
Tim:对。
Jon:所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
Tim:没错。
Jon:而比逊和基训我们就不确定它们指的是什么。
Tim:对。所以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种是古代近东的学者,他们依据古代宇宙观的框架来研究这些河流。在圣经的宇宙观中,如果土地是一个有边界的圆盘,那它就有一个中心。事实上,有一幅古巴比伦的宇宙地图,是从俯视角度画的,就像从雪花球的顶端往下看。你猜世界的中心是什么?
Jon:巴比伦。
Tim:对,你看过我给你看的那幅图。
Jon:对,你给我看过。
Tim:那张图上标有两条河。
Jon: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Tim:对。所以这个想法是:这里是世界的中心。而给予世界中心生命的,就是这两条河。所以这四条河的观念也是这样来的。有些学者认为,这整段经文是要我们联想到美索不达米亚,于是他们就尝试把“基训”和“比逊”与美索不达米亚中的河流或地理对应起来。那是其中一种研究方法。一位叫 Ephraim Spizer 的学者写过一本重要著作,专门钻研这四条河。
在近代,也有一些人持年轻地球观点。对他们来说,这里描述的是“洪水前”的地理,那种地理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这些描述是对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地理世界的保存。这是另一种观点。
我认为还有一种方法——就像圣经中大多数地理描述一样——这是一种“神学性地理”描述。什么意思呢?就像你读诗歌,比如以赛亚书中说耶路撒冷将被高举,成为地上最高的山峰,那说的其实不是字面上的地壳抬升,而是在讲耶路撒冷在列国中的神学意义。我们为此还做过一整部视频,讲圣经中的“场景设定”。圣经中的“地点”常常因其所发生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而被赋予神学意义。
于是你看,这不也很有意思吗?比逊与埃及有关,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与巴比伦有关——这些都是在圣经叙事中非常关键的地方。
Jon:那基训呢?基训是……
Tim:是耶路撒冷水源的名字。它流经古实之地,而古实正是以色列要去的地方,因为它在埃及以南。他们会往那个方向去。
Jon:也就是说他们流放时会去的地方。
Tim:对,当他们被掳之时就会去那里。而这些地区——埃及在约瑟带兄弟们去那里时——被描述得就像是伊甸园。确实如此。法老出现时,说:“这是好地。”那地富足繁荣,成了一个暂时的伊甸之地。但后来以色列人在那里变成奴隶,那片伊甸就变成了“巴比伦”。
同样,在关于巴比伦的叙事中,巴比伦也被描述为一个临时的伊甸。耶利米说:“嘿,这地方也不坏。你们在那儿要建房、种园。”——“种园”是伊甸的语言。所以他在说的是:“在巴比伦中,做耶和华在《创世记》二章中在伊甸所做的事。”这正是耶利米的用意之一。
而耶路撒冷当然就是一个“伊甸式”的地方,它的圣殿中有基路伯。
Jon:这很有意思。我知道耶路撒冷和圣地会被描绘成伊甸。我听你或其他人说过这点。
Tim:先知们称“新耶路撒冷”为“新伊甸”。以西结就是这样讲的。
Jon:约珥也说过。探子们在上山途中发现硕大的果实。他们准备好了。
Tim:完全是这样。
Jon:但很有趣的是,圣经作者居然会用“伊甸”来形容埃及与巴比伦。
Tim:这其实非常合理。关于亚伯拉罕家族的整个故事是这样的:“嘿,亚伯拉罕,我要赐福给你,赐下伊甸的福气,使你生养众多。”凡祝福你的,我必赐福。亚伯拉罕的家族成为将伊甸祝福带给他们所遇见之人的“通道”。
有时,亚伯拉罕家族行为不义、诡诈,于是他们就成为列国的咒诅,带来死亡与毁灭。但有时,列国若祝福亚伯拉罕家族,他们就会得到“伊甸的小爆发”。
所以在《创世记》结尾,法老接待亚伯拉罕的家族、款待他们、把最好的地给他们——那位法老也因此蒙福。亚伯拉罕的家族拯救了埃及,使它免于饥荒。——这是祝福。
但接下来的那位法老,或者是几代之后的法老,他不认识约瑟,于是把他们变成奴隶。所以,“咒诅你们的,我必咒诅”。
Jon:明白了。所以亚伯拉罕家族与那条河之间,有个有趣的类比。
Tim:哦,完全可以这样说。伊甸的河成为神愿意把伊甸生命带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意象。而亚伯拉罕的家族就像是一条“生命的水流”,要带给万邦。当他们忠心时,这就会成真;当列国接纳并祝福亚伯拉罕的家族时,就会有“伊甸的小爆发”。
但这些爆发通常只是暂时的,这也是我说它们是“暂时的伊甸”的原因。
Jon:他们被呼召要成为“生命的水流”。
Tim:是的,我现在正在发挥这个比喻。
Jon:哈哈,但圣经没有哪节经文直接说“你们就是生命的水流”。
Tim:没有。但这个图像存在——伊甸是神创造生命的中心,祂制服了混沌之水,使它们完成祂的旨意,成为赐生命的水。从伊甸的那条河里流出的,是将混沌之水转变为生命之水。而那水流能流出,带来祝福、丰富与丰产。
而我们在《创世记》第二章中读到的那些被水滋润的地方,正是以色列人后来会被掳到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成为生命的源头——或祝福,或咒诅。
我们正在被预备好,要在埃及、巴比伦、亚述这些地方看到一场关于“祝福还是咒诅”的对决。
Jon:这段经文所描绘的,好像是一个预告片,提前告诉我们故事会怎么展开。
Tim:没错。
Jon:它是在说,“接下来故事要往这些地方发展。”
Tim:而现在,当我被这种神学逻辑“编程”之后,每当我看到有泉水或水从地中涌出——尤其是在旷野中——我就会觉得,那是一个恩赐,是伊甸从地下冒出来的一小部分。
这些都是神想要将混沌变为秩序、将干地变为园子、将咒诅变为祝福的时刻。你照着这个逻辑走下去,真的会发现很多线索。你可以拿一份经文汇编(concordance),去查所有发生在井边或泉水边的故事。你会发现,那些地方都写着“伊甸”的影子——伊甸的回声。
而这个主题最终的发展方向,正是福音书作者所描绘的“各各他”:那是一座山,从那里流出宝血。特别是在《约翰福音》中,这个主题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把耶稣描绘成一个“生命的水流”,从祂自己里面流出,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时。
Jon:你是说祂被枪扎后,水流了出来。
Tim:没错。然后故事高潮就是“新耶路撒冷”,从神宝座下流出“生命水的河”。
Jon:这就是那条“生命的水”。
Tim:对,这条“生命的水”从神的宝座流出。伊甸是天地交汇之处。我们来到圣经最后一页,也就是《启示录》的最后一章,那里描绘了神和羔羊的宝座;生命树在那里,为万国的医治而设立;而生命的河正是从宝座下流出来。
那是《创世记》第二章中所引入的那条伊甸之河的图像。但这些水流并不仅仅出现在圣经的开头与结尾之间,它们贯穿整个圣经叙事,在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突然出现。就像人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见异象,或经历神的同在一样。
Jon:你举个好例子。
Tim:一个完美的例子就是夏甲的故事,《创世记》第十六章。
Jon:亚伯拉罕的妾。
Tim:对。《创世记》十六章开头写到亚伯拉罕和撒莱。你会首先看到一句话:“撒莱不给亚伯兰生儿女。”
Jon:真惨。
Tim:确实。而神在前一章刚刚说过:“你要有自己的孩子。”
Jon:但还没实现。
Tim:对。但撒莱心里想:“我倒是有一个奴隶。”她是埃及人,名字就是“外来者”。
Jon:哦,哇。
Tim:“外来者”这个词就是“移民”。他们是在哪里得到这个埃及奴隶的呢?
Jon:我正想问这个。
Tim:你还记得那次亚伯拉罕说谎吗?他逃到埃及去。
Jon:哦,对。
Tim:因为那地遭遇饥荒。法老想要他的妻子,他却撒谎,说那是他的妹妹,把自己妻子的安危置于不顾,只为保命。法老以为真的是他妹妹,开心极了,就赏赐亚伯拉罕许多金银、骆驼、男仆女仆。所以这个奴隶,就是因为亚伯拉罕的欺骗与诡计才出现在他们家中的。
Jon:所以她一出现,就带着不祥的暗示。
Tim:她唤起你对亚伯拉罕当初诡诈行为的记忆。撒莱说:“既然耶和华不使我生育,你就与我的婢女同房,我可以藉着她得孩子。”然后,亚伯拉罕“听从了妻子的话”——这句话跟亚当和夏娃在园中的情节一模一样。
Jon:对。
Tim:于是,当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之后,他的妻子撒莱就将埃及人夏甲给了他为妾。亚伯兰与夏甲同房,夏甲就怀孕了。当她知道自己怀了孕之后,她就“轻看她的主母”。
Jon:这在第4节,她怀了孕之后就开始藐视她的主母。
Tim:所以夏甲怀孕后,她就有了优越感:“我是那个能生育的。”
Jon:种子要从我而来。
Tim:在“尊荣与羞辱”的文化中,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在家族中提升地位的机会。
Jon:我们能稍微倒带一下吗?啊,可能我们不该在这里花太多时间。
Tim:对,我其实只是想快点讲到“泉水”。
Jon:对,说说泉水吧。
Tim:等哪天我们能一起慢慢读完整本圣经,再回到这里细讲。
Jon:好主意。
Tim:总之,她羞辱了撒莱,现在大家彼此伤害。亚伯拉罕夫妇利用了这个他们本就不该拥有的奴隶,然后她又反过来羞辱撒莱。一团糟,正如人们所说。
于是亚伯兰对撒莱说:“你看,她在你手下,你怎样待她都可以。”这又是《创世记》第三章的语言——男人对女人说:“你看着办吧。”于是撒莱“苦待她”,这个词“苦待”正是描述法老在《出埃及记》中如何对待以色列人的动词。他们现在正在扮演“法老”的角色——以色列人奴役埃及奴隶。这是一种出埃及记的颠倒。
Jon:但这还发生在出埃及记之前。
Tim:对,这是出埃及记的“前传”。夏甲从她面前逃跑了。
Jon:她跑走了。
Tim:对。然后,“耶和华的使者在旷野的泉旁遇见她”。
Jon:是夏甲。
Tim:对,是在泉水那里,在通往书珥(Shur)的路上。如果你追踪地理位置,书珥是在通往哈腓拉的路上。
Jon:书珥通往哈腓拉,而哈腓拉通往埃及。
Tim:对。
Jon:她是在回家的路上。
Tim:而如果你脑中有《创世记》第二章的那四条河,你就会说:“等一下,她现在正在前往书珥的路上,书珥是去哈腓拉的路,而哈腓拉又在去埃及的路上。”——那其中有一条河正是流经那里的。于是,在旷野的某处,有一股“伊甸的清泉”遇见了她。她遇见的是谁?是耶和华的使者。
Jon:对,确实。
Tim:这个地方就成了耶和华对她说话的所在。祂说:“是的,这一切确实很混乱,但你要回去,顺服你的主母。”然后祂向她应许:“我要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甚至不可胜数。”——这正是“伊甸的祝福”。她在旷野中、在伊甸的泉水旁得到了伊甸的祝福。
Tim: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这些都是小小的叙事暗示,但它们不断出现。所以从那一刻开始,圣经中所有的泉水与井旁,都成为了“生命、祝福与多产”之地。
雅各就是在井旁遇见他未来的妻子。以撒的妻子利百加,也是仆人去井旁找到的。
Jon:确实,圣经里很多人在井边遇见配偶。
Tim:没错,而这一切都带有“伊甸”的意象——在“生命之源”旁,男人与女人相遇。这是伊甸图像的一部分。
在旷野中,以色列民向神呼求水喝。然后神使磐石裂开,为祂的百姓流出水来。紧接着的故事讲到他们饥饿,于是神又从天上赐下吗哪。而那吗哪看起来就像……
Jon:像你之前提到的那种树脂。
Tim:英文叫 bdellium。对,所以神正在为他们供应伊甸的水和伊甸的粮。
Jon:而他们身处在旷野中。
Tim:对,那是出埃及记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所以这些事情一再发生——这就像是神出人意料的恩典,伊甸的恩典,在祂子民意想不到的时刻临到他们。
这些就是贯穿整部圣经叙事的方式。那我们现在再往前走一步。以色列在进入应许之地的路上,靠着伊甸的生命得以存活。应许之地与耶路撒冷就像是“伊甸2.0”,是神对伊甸的一次“重启”。
Jon:耶路撒冷是高山之上,就像伊甸被描述为山一样。圣殿山坐落在其顶。
Tim:建造圣殿的是所罗门,大卫的儿子。当神问他想要什么来治理国家时,他在《列王纪上》第三章里这样说:“我不过是幼童,不知道分别善恶。求祢赐我智慧。”——这是对《创世记》第三章的反转。
Jon:亚当与夏娃是自己伸手摘取智慧;而所罗门则是向神求智慧。
Tim:对,他说:“我不会自己决定善恶,我要祢来教导我。”
Jon:这个“伊甸2.0”的奠基者,让我们充满盼望。
Tim:对,我们会觉得:“哇,终于出现一个愿意顺服神智慧的人类了。”
Jon:神也很喜悦。
Tim:完全是。但接下来几章开始为我们描绘一个复杂的耶路撒冷图像。一方面,他确实建立了这座城市,“金子多得像尘土一样”,圣经这么说。但你还记得我们在“主的日子”系列中慢慢研读的时候,所罗门开始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
Jon:比如去埃及买马,建立庞大的奴隶劳工队伍为自己建宫殿。
Tim:对,而且他还在圣殿里摆满了各种东西……
Jon:对,还有石头雕刻的狮子什么的。
Tim:对,那些石狮子。你看到这些,就会觉得:“等等,伊甸的祝福让他冲昏了头脑。”他开始像法老一样,为自己建“积货城”。
Jon:人类真是容易滑落啊。
Tim:对,太容易了。所以他也就此开始带领以色列走向被逐出“伊甸2.0”的道路了。
我们这里讲得很简略。因为我真正想说的是,当先知们展望被掳归回之后、对“新耶路撒冷”的期待时,他们不断在讲的,其实是一个“新伊甸”,一个“新耶路撒冷”,其中有一条新的“生命河”从中流出。
而这,正是下一阶段的圣经文本所要带我们进入的内容。
Jon:感谢收听本期的 BibleProject 播客节目。下周,我们将结束这段关于“古代宇宙观”的对话。接着我们会安排两次学者专访。之后,我们会进行一次“听众问答”。
如果你想要提问,我们非常欢迎。请录音发来你的问题,控制在20到30秒之间。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和来自哪里,然后发送到 info@bibleproject.com。同时,若你也能将问题的内容附上文字,那将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因为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本期节目由 Zach McKinlay 与 Dan Gummel 制作;Lindsey Ponder 编写节目录;主题音乐来自 Tense 乐队。
BibleProject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大家以“指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来理解圣经。所有关于“驯服黑暗”的内容,最终都在耶稣的生命中得以成全。
虽然我们不会专门做一集关于“古代宇宙观”的视频,但我们在很多其他主题上有大量视频,你都可以免费观看。我们还有学习笔记、神学院级别的课程——所有资源完全免费。这一切都归功于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支持者。感谢你与我们一同参与这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