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圣经是如何写成的?》
希伯来圣经,或称旧约圣经,是由24卷经卷组成的一部作品,这些经卷经过世代传承,讲述了古代以色列那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但这些经卷是谁写的?它们又是如何被汇编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最终形式?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书卷是上帝的声音”这一说法呢?在本集中,Jon 和 Tim 将探讨希伯来圣经的形成过程,以及塑造其中故事、诗歌和律法的那群人如何将其打造成精巧的文学作品。
《希伯来圣经是如何写成的?》
总时长:1:03:20
分集章节:
- 导言
0:00 – 2:56 - 妥拉中最早提到的写作
2:56 – 13:01 - 作为受圣灵引导的多世代文学群体的先知们
13:01 – 36:30 - 神圣灵感下多样化的文学拼图
36:30 – 61:31 - 节目制作鸣谢
61:31 – 63:20
经文参考:
- 创世记二章16-17节
- 出埃及记十七章8-16节
- 出埃及记十七章14节
- 出埃及记二十四章3-12节
- 民数记二十一章14节
- 申命记三十一章16-22节
- 申命记三十二章
- 申命记三十一章30节
- 创世记二十二章11-14节
- 创世记三十六章31节
- 申命记三十四章10-12节
- 列王纪下十七章13节
- 但以理书九章10节
- 撒母耳记上十章25节
- 约书亚记十章12-13节
- 撒母耳记下一章17-27节
- 士师记十八章30节
- 以赛亚书八章16节
- 耶利米书三十六章32节
- 撒迦利亚书七章12节
- 希伯来书三章7节
- 希伯来书四章7节
- 提摩太后书一章3-10节
- 提摩太后书三章14-16节
- 提摩太后书三章8节
-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3-15节
参考资料:
- 约翰·沃尔顿(John H. Walton)等人的《失落的世界》系列
- 《经文的失落世界:古代文学文化与圣经权威》(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约翰·沃尔顿 & 布伦特·桑迪(Brent Sandy)合著
- 《著作的结构》(The Shape of the Writings,Siphrut系列)——尤利乌斯·斯坦伯格(Julius Steinberg)与提摩太·J·斯通(Timothy J. Stone)编辑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欢迎查看 Tim 的书库,那里列出了推荐书目和其他资源。
播客脚本
[Intro 0:00—2:56]
Jon: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基督徒所说的旧约,是由二十四卷书卷组成的合集。这些书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讲述了以色列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那么,是谁写下了这些书卷?它们又是如何最终被编集成册的呢?
Tim: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套被犹太传统称为“塔纳赫”或“希伯来圣经”的书卷合集的文学起源。
Jon:在希伯来圣经的核心部分,是被称为“妥拉”的五卷书。在这些书卷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摩西,一般认为大部分内容是他写下的。
Tim:从某种层面上说,我们理应将这五卷作品视为一个整体——就像你我今天所见的一样——它们是延续摩西权柄的成果,且打上了摩西权威的印记。
Jon:但摩西并没有写下全部的妥拉,也不是将妥拉整理成最终形式的那一位。
Tim:妥拉中有些零散的部分并不隐瞒它们来自摩西以后的视角。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五本书,实际上是一种“马赛克式”的汇编,里面包含了以色列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材料。
Jon:后来的书卷在谈到谁写了妥拉时,会提到一个被称为“先知”的群体,他们不仅塑造了妥拉,也塑造了其余的圣经。例如《列王纪下》第十七章。
Tim:“要遵守我吩咐你们列祖遵守的全部律法,就是我借我仆人众先知传给你们的。”这就将妥拉归于那个叫作“先知”的群体。
Jon:今天我们将探讨这个文学性的“先知团队”,他们承担起祖先故事、诗歌、律法传统的保管工作,并将其形成一个精心设计的文学作品。
Tim:圣经并没有试图把自己伪装成某一个或某两个受感动的人的作品。它没有掩饰自己是一个跨世代、分阶段成形的过程。
Jon:我们也会探讨这样一个主张: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在传达神的声音。
Tim:写作始于摩西,而那也开启了一个由先知和文士组成的长久合作关系——他们继承前人的内容,又为其增添,接着下一代再继续编辑与重塑。所以,这是一种传统文学。而神的子民也承认,这个过程是由神的灵所引导的。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不只是听见摩西、不只是听见大卫或以赛亚——而是听见神亲自向我们说话的作品。
Jon:今天我们将一同来看看希伯来圣经的形成。谢谢你的收听,我们开始吧。
【Part 1 (2:56—13:01)】
Jon:嘿,Tim。
Tim:你好,Jon。嗨。
Jon:嘿,我们刚刚开始了一场关于圣经如何被写成的对话。圣经是如何成书的?
Tim:对。
Jon: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从最初开始讲起。
Tim:对。我们要回到过去,我将带你看看我是如何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
Jon:关于圣经是如何被写成的?
Tim:对。所以——回到最开始,然后一路往前推进。
Jon:好。
Tim:我们来看看这套书卷的文学起源。我们称之为——其实不是我们称的,是犹太传统称之为塔纳赫,或希伯来圣经。
Jo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约。
Tim:基督徒所称的旧约。所以,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开始这场对话,关于旧约或希伯来圣经是从哪里来的。那么我这边只尝试从一个角度出发,假设你从第一页开始阅读,接着一路追踪每一次提到“有东西被写下来”的时刻,会发生什么?
Jon:好的。
Tim:这看起来会是一个有启发的路径。这是一种方式,并不是——
Jon:对。
Tim:唯一的方式。
Jon:对。
Tim:但这是一种方式,而且是个有趣的方式。
Jon:对,好。
Tim:所以我就打算这么做。
Jon:好。
(笑声)
Tim:你要读到旧约的第六十七章,才会第一次看到有东西被写下来的记载。
Jon:哦,OK。那是很多章。很有意思。我们以前经常谈论创世记一到三章。神来临,向亚当和夏娃发出命令。他没有说:“嘿,把这个写下来。”
(笑声)
Tim:没有。
Jon:他只是告诉他们命令而已。
Tim:没错。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甚至希望根本不需要写下来。
Jon:对。
Tim: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Jon:当然。
Tim:就好像你有一个朋友,你要跟他说一些很重要的事——可能是希望他改变对你的态度,或做一些他现在没有做的事——你会希望你只说一次,他因为在乎你就会去做,而不需要你把它写下来。你懂我的意思吧?
Jon:当然,当然。
Tim:所以这也说得通。但你刚才指出的是,这是神的第一句话。
Jon:对。神说的第一句话是——
Tim:哦,是:“要有光。”
(笑声)
Jon:对。对对对。
Tim:对。
Jon:我猜那句话后来是被人写下来的。
Tim:对。但圣经没有说那时候有人写下来。
Jon:明白了。
Tim:所以这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有点像是个“元”问题:圣经在哪一刻首次提到了“写作”这件事?
Jon:对,对,对。
Tim:那是在出埃及记——圣经的第二卷书——第十七章,才第一次出现“写下”某件事的记载。那时以色列人正处在旷野中,他们已经离开埃及,出埃及的事都已经发生了。他们此时已经在旷野里走了几个月。他们刚刚得到了些意外的水和天上掉下来的“天糕”。他们在旷野中前进,这时一个古老的亲族部落出现了,他们是亚玛力人,是以扫的后裔——
Jon:好的。
Tim:也就是雅各的哥哥的后代。他们在旷野里看到了这群从埃及逃出来的奴隶,就像在想:“战利品!”
Jon:是——
(笑声)
Tim:他们看到了金银财宝。
(笑声)
Jon:OK。
Tim:于是他们就发动攻击。
Jon:对。
Tim:但奇妙的是,以色列人竟然能自我防卫,还击败了亚玛力人。怎么做到的?那就是摩西的故事——他走上山顶,举起手臂。约书亚和另一个人扶着他的手。最终以色列人赢得了战斗——出埃及记十七章十四节:“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将这事写在书上作为记念,念给约书亚听。’”
Jon:这句话是指刚发生的那件事?
Tim:没错。“这事”指的就是刚才发生的——
Jon:明白。
Tim:这是一段拯救的故事——一个得救的事件——把它写在书卷上作为记念。在约书亚面前念出来。这就是了。圣经中第一次提到“写下圣经”的地方。
Jon:我们其实默认了很多事情。比如,他们才刚刚逃离奴役。
Tim:对。
Jon:就是匆匆离开的那种。
Tim:完全是。但我们也被告知他们带走了许多东西。
Jon:他们确实带了很多东西。
Tim:对。
Jon:所以他——
Tim:他带着一些纸草纸——
Jon:带着书写技术。
Tim:对。对。
Jon:而且他会写字。他知道怎么写。
Tim:因为这里默认他是识字的。
Jon: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
Tim:对。
Jon:我们可能会想:“对啊,谁不会写字?”但在古代世界里——
Tim:对,完全是。
Jon:尤其是在摩西的时代——
Tim:对。
Jon:识字是非常稀有的技能。
Tim:没错。尤其是在奴隶群体中。你知道,古代埃及,特别是那个时期,正处在古埃及文学高度发达的巅峰。
Jon:是这样吗?
Tim:他们有象形文字传统——
Jon:对。
Tim: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
Jon:对。
Tim:所以他知道如何写字,是默认的设定。
Jon:对。
Tim:有趣的是——无论他写的是什么——我们都假设他是用希伯来文,而不是埃及文。
Jon:我们会这么假设,是因为我们现存的最古老的手稿是用希伯来文写的?
Tim:不,是因为这些故事本身是用希伯来文写的。
(笑声)
Jon:对。对。
Tim:你懂的?
Jon:但希伯来文那时候已经存在了吗?
Tim:存在。是的,存在。
Jon: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吗?
Tim:呃,我们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希伯来文书写证据是在摩西之后。
Jon:嗯。
Tim:但属于希伯来文语言家族的闪族语在那个时期早已存在。
Jon:对。
Tim:绝对存在。
Jon:对。
Tim:对。
Jon:不过埃及有象形文字,那闪族语言有自己的——比如——
Tim:书写传统。是的。我们最早的证据——
Jon:对。
Tim:关于闪族字母的证据,在摩西的时代早已存在,具体要看你如何给摩西定年代。
Jon:哦,那它已经存在了。
Tim:对。这是个很好的提醒。这段故事就默认他拥有材料与能力来写作。
Jon:对。
Tim:所以注意,圣经第一次提到“写作”时,是关于一个小故事,一段他们如何得救的故事。换句话说,他们所写下的内容,并不只是简单的档案记录。
Jon:对。
Tim:他们是在保存那些塑造身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记忆——这些是神与祂子民生命中的关键事件。
Tim:圣经中第二次提到“写作”的地方,也仅在几章之后,仍然是摩西。这是在摩西上上下下地登山好几次之后,并在神与以色列之间促成了立约的伙伴关系。
Jon:是在旷野中的那座山——西奈山吗?
Tim:西奈山。
Jon:对。
Tim:谢谢。所以这一次,“写作”与两个当事方之间的正式协议有关——
Jon:OK。
Tim:也就是神——
Jon:对。
(笑声)
Tim:以及一个整个人群。
Jon:对。
Tim:于是摩西下山,他手里带着十诫,还有那十条诫命之后的许多其他律例。这一切都代表着神要求以色列遵行的准则,以成为祂在万民中的代表——祭司的国度。所以《出埃及记》二十四章中,摩西来,把耶和华的一切话告诉百姓。也就是说,他这时只是口述出来。
Jon:OK。
Tim:百姓齐声回答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要遵行。”接着,摩西把耶和华的一切话都写下来了。这就是重点。
Jon:对。
Tim:所以精彩之处在于——圣经的起源基本上根植于这两个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被这两个事件象征化了。因为希——旧约或希伯来圣经,首先是一个关于神所作之工的故事,讲述祂如何塑造这个家族与民族,使他们成为祂的伙伴,通过他们在世上施行计划。
Jon:对。
Tim:这就是第一个场景所代表的含义——
Jon:对。
Tim:写在书卷中。
Jon:没错。
Tim:你甚至可以说,从《创世记》到《列王纪下》,所有的圣经叙事都源自这个核心理念。这是一个塑造身份的家族故事,它被写下来,不只是为了记念,更是为了让每一代人都看自己为这个传承的一部分。而成为这个传承的一部分,也意味着每一代人都活在与以色列的神之间那个真实、持续、活泼的立约关系中。这也是西——西奈山所象征的。所以你可以说,希伯来圣经的起始点——写作的开始,是为了形成一系列文件,告诉我们这个家族的故事,我们为何存在于世,以及我们相信神要通过我们的家族成就什么。然后,另有一系列文献,是为了阐明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立约关系。实际上,希伯来圣经的几乎全部内容都可以归类于这两个基本主题之下。
Jon:对,对对对,很有道理。
Tim:既有叙事,也有通过律法或诗歌等形式,强调我们与神之间关系的本质,以及那关系的进展。所以,圣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Jon: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里——
Tim:这里是写作的起点。
Jon:这里就是写作的起点。
Tim:在此之前发生的事件,比如——
Jon:亚伯拉罕。
Tim:亚伯拉罕。所有这些——
Jon:以撒,雅各——
Tim:对。
Jon:约瑟。
Tim:所有这些素材,在摩西活在以色列中时,大概是通过口传记忆、甚至可能的书写传统被保存下来的——后来某个时间点被写成文字。
Jon:对。
Tim:但那些都是摩西继承下来的材料,而在他之后,又作为资料来源传承了下去。有趣的是,我们知道摩西使用了资料来源,而我们今天手中的前五卷书——也就是妥拉,是由这些资料组成的。事实上,其中有一个资料来源是被直接点名的。
【Part 2(13:01–36:30)】
Tim:在《民数记》第二十一章中,有这样一个时刻:以色列人正从一个地方出发,前往另一个地方。当他们穿越一个叫摩押人的古代亲族部落边界时,叙述者停下来插话说:“哦,对了,这就是为什么《耶和华战争之书》上写着——”然后他就引用了一段古老的诗歌,描述那些古代民族疆界的建立。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妥拉本身并不是摩西一次性写成的。它实际上是由一些与摩西写作相关的材料组成的,但也包含比摩西更早的材料。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妥拉五卷书,是一种“马赛克式”的组合体,它实际上包含了以色列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内容。有些材料早于摩西,有些来自摩西时代,甚至还有一些明显来自摩西之后的时期。
Jon:“耶和华战争之书”——这是摩西可以接触到的文献,还是可能是——
Tim:呃——
Jon:后来的——
Tim:我们——
Jon:文士写的?
Tim:对。我们并不知道。
Jon:对对。
Tim:这是唯一一次提到它。但从妥拉中引用《耶和华战争之书》的这段文字,使用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希伯来语体。
Jon:哦,是吗?好。
Tim:那种语言听起来就像是曾祖父那一代人会说的希伯来语。
Jon:摩西爷爷?
Tim:摩西爷爷——对,他当年说话大概就是这种调调。
Jon:好。所以——
Tim:所以——
Jon:这是一个很古老的——
Tim:给人的感觉是:“哇,这像是从某个古老文献中引用出来的。”
Jon:明白。你刚才给我们看了一些摩西写下故事或神的命令的例子——
Tim:对。
Jon:就是出现在妥拉中的那些。
Tim:对。其实在我们之前提到的那几处之后,摩西还有几次被提到写作。
Jon:哦,还有其他的。好。
Tim:对。
Jon:但并没有一个故事——不是说一定需要——但也没有一个故事是讲摩西坐下来,把所有内容编成一个合集,称为妥拉,对吧?
Tim:在《申命记》末尾,也就是他在应许之地边缘、快要过世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展示的是他文学工作的“收尾”。这段出现在《申命记》第三十一章。有意思的是,他不仅与妥拉中的叙事写作有关,也与立约律法的书写有关。神还在《申命记》三十章和三十一章中告诉他说:“听着,这些百姓在你死后进入那地,他们会失败。他们会违背约。我要你写一首诗,预示那场灾难,并作为对每一世代的见证,表明你早已预见此事。即使以色列犯罪,也不会终止这约。我将来还会施行更新、恢复与拯救。但这诗现在必须写下来,好让将来的人看到时能明白:‘这是个见证——呃,是先知性的见证。’”于是他写下这首诗,我们称之为《申命记》第三十二章。然后我们被告知,在《申命记》末尾,所有这些内容被整合在一起。所以我现在要读的是《申命记》三十一章,这里说:“摩西将这律法的话写在书上,直到写完为止。”
Jon:好。
Tim:这里提到的,是——我们很难确定,但它——它显然包括了那首诗,还包括了立约的律法。
Jon:所有的律法内容,没错。
Tim:还有——
Jon:他写下的其他故事。
Tim:那些其他故事。所以问题是:“他完成的这个版本,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读的那一版妥拉?”
Jon:是我们现在读的这版吗?
Tim: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回答。我认为,在一个层面上,我们确实被鼓励将这五卷完整的书视为延续摩西权柄、由他权威印记所盖章的作品。但也有一些内容——妥拉中的某些部分——并没有刻意隐瞒自己来自摩西之后的视角,它们就像“闪烁的红灯”,清楚地标明这些内容是出于摩西之后的时期。圣经作者对这点也没有掩饰。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妥拉与摩西的先知性权柄与见证紧密相连,但这并不排除后来对妥拉进行的整合与编辑,使之成为更大文集的一部分。我能给你看几个例子吗?
Jon:当然可以。
Tim: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出现在《创世记》中。那是在摩西还未被提及时,仅是讲述亚伯拉罕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献以撒。当天使阻止亚伯拉罕,说:“住手,不要献你的儿子——”然后叙述者插话说:“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必预备’。”接着叙述者继续说:“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你就会想:“咦——什么?”
Jon:“直到今日”是哪一天?
Tim:对。“今日”是哪一天?
Jon:对。
Tim:“耶和华的山”又是指哪座山?
Jon:对。
Tim:“耶和华的山”这个短语,在希伯来先知书中反复出现,用来指耶路撒冷的圣殿山。
Jon:对。
Tim:这段经文将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毫无保留地献上一切,与耶路撒冷圣殿中进行的献祭仪式联系起来,表明这是一种象征和重演。耶和华赐下这个制度,是给我们的礼物。
Jon: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编者按。
Tim:对,是来自未来某人的声音。
Jon:对。
Tim:对。就在那里。如果你把这段当作是摩西时代写的,其实是说不通的。
Jon:对。
Tim:《创世记》第三十六章中有整整一段家谱,追溯的是以扫——也就是雅各的哥哥的后裔。当这段家谱在讲述以扫的后代时,突然说:“在以色列人未有君王治理以前,以下是在以东地作王的名单。”你就会想:“等等,我们以色列人要有君王,是摩西之后好几个世纪的事。”
Jon:OK,所以又是一个“未来声音”介入的例子。
Tim:又一个未来声音。《申命记》第三十四章——妥拉的最后一章——叙述了摩西的死。然后继续讲述摩西死后的事。妥拉最后一段说:“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所以至少这段结尾,是在以色列历史上很后期才写成的。那么我可以再给你看一个例子吗?
Jon:当然,当然。
Tim:这非常有意思。希伯来圣经中关于妥拉起源的后续记载,会将妥拉归于摩西和“先知们”。这点很值得注意。在《列王纪下》中叙述者发表的一段演讲中提到,北国支派被亚述帝国征服——大约是在主前700年代。叙述者说:“是的,这非常悲惨。它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些支派没有信守与神的约。”然后他说——这是《列王纪下》十七章十三节:“耶和华借众先知和先见劝戒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说:‘要离开你们的恶道,谨守我的诫命律例,就是我吩咐你们列祖、又借我仆人众先知传给你们的。’”所以在这里——
Jon:摩西甚至没有被提到。
Tim:对。他是被归入“先知”这个群体中。他当然是最具代表性的先知。但这里将妥拉归属于一个叫“我仆人众先知”的群体。这段话的意思是:其实有一整套与立约相关的神圣教导,在这里被称为“全部的妥拉”,而它是“借着我仆人众先知传给你们的”。
Jon:“全部的妥拉”。
Tim:对——是通过“我仆人众先知”而来的。顺便给听众一个笔记参考,如果你在做记录的话,可以记下《但以理书》九章十节,《撒迦利亚书》七章十二节——这两处也提到律法(妥拉)是通过“神的众先知”传给以色列的。《但以理书》说:妥拉是借着祂的仆人众先知赐下的;《撒迦利亚书》说:妥拉和神藉着祂的灵借先知所传的言语——所以在这些记载中,人的媒介其实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神藉着祂的灵在说话。而《撒迦利亚书》中直接指出,是“圣灵”赐下了妥拉。
(笑声)
Jon:是藉着先知。
Tim:藉着先知。
Jon:是一个群体——对。
Tim:摩西是第一位——起头的那一位。
Jon:好。
Tim:所以在希伯来圣经自身的叙述里,妥拉被看作是一个“马赛克”拼接体。
Jon:“马赛克”是指?
Tim:是指它是由来自不同时代与地区的材料组成的。它不是在某个时刻一次性完成的作品——
Jon:OK。
Tim:不是某一天——
Jon:对。
Tim:不是在西奈山脚下那一天,也不是在摩西生命结束时。
Jon:对。
Tim:而是一份编纂体。而圣经本身告诉我们这一点,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它也显示出,这些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与摩西的活动有关,但也涉及发生在摩西之前的事情——所以这些内容都来自某个地方。同时,摩西并不是唯一参与妥拉成形的人,这份文献其实是交由一个被称为“先知”的群体所传承的。有趣的是,在希伯来圣经的结构中,它的前两个主要部分就被称为“妥拉”和——
Jon:“先知书”。
Tim:“先知书”。
Jon:对。
Tim:那么,“先知书”都在讲什么呢?基本上就是在叙述摩西所预言的那件事——
Jon:对。
Tim:也就是:“你们将要进入那地,但你们会失败,会被放逐出那地。神会说:‘我早已告诉你。’但故事并未结束。”这基本上就是希伯来圣经接下来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他们进入那地,一切进展很糟糕,最终被赶出去。然后你看到其他所有先知的著作:《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还有“小先知书十二卷”。这些书卷开头的部分都设计得与“妥拉与前先知书”的主线互相链接。这些先知被塑造成“像摩西”的人物。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某种“荆棘火焰”式的神圣相遇。他们每个人都根据十诫向自己的世代宣讲警告信息。他们每个人都传达灾难的预言,也都带出希望的应许。他们像是一个个“迷你摩西”。这就是妥拉与先知书如何连接的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先知书——里面也有写作活动的记载,虽然只是零星出现。例如,撒母耳是《撒母耳记》中关键的人物,虽然很有趣的是,撒母耳在《撒母耳记》半途中就死了。
Jon:OK。
(笑声)
Tim:尽管这卷书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Jon:摩西死在《申命记》最后一章。
Tim:对。而撒母耳在《撒母耳记》中段就死了。
Jon:撒母耳在书中间就死了。OK。
Tim:所以他显然并没有写下大部分内容——
Jon:对。
Tim:但他确实写下了一部分——例如,在《撒母耳记》上第十章中,我们被告知他写下了与百姓关键事件相关的一些话。此外,在先知书中还多次提到引用其他资料。例如有一本书叫《雅煞珥书》,在《约书亚记》第十章与《撒母耳记》下第一章中都有引用。《以色列诸王记》与《犹大诸王记》的卷轴在《列王纪上下》中总共被提及约二十次。所以你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将《约书亚记》至《列王纪》,再加上所有先知的著作,看作是一个“马赛克”结构——来自不同的时期,但某个时间点开始,这些资料被整合成彼此关联、文学上连贯统一的整体。
Jon:在某个时间点,它们被整合起来,这些清晰的编辑标记也说明——比如:“这是在有王以前的时期”,或者:
Tim:“为什么在耶路撒冷我们会说这句话——”这些显然都是后期编辑者的声音——
Jon:对。
Tim:那是这些文献被整合的时期。
Jon:对。我再给你一个例子。你在先知书中看到“前先知书”(former prophets)——它们讲述了以色列进入那地,结果事态变得一团糟。《士师记》讲述的是摩西死后不久的时期,有约书亚,然后他去世——
Tim:对。
Jon:接着就是“士师时期”。
Tim:对。有一段故事,出自《士师记》第十八章,讲的是一群以色列人建了一座有偶像的神龛。然后在第30节中说,那些建立这神龛的以色列人——他们的领袖是“约拿单,是摩西的孙子、革舜的儿子”。这就是摩西的亲孙子——
Jon:OK。
Tim:他在那地建了一个偶像的祭坛。
Jon:OK。
Tim:而且经文说:“他和他的子孙在但支派中作祭司,直到那地被掳去的日子。”这句话所指的是——
Jon:对。
Tim:就是北国支派在主前700年代被亚述掳去那件事。所以写这段文字的人,是在讲述主前1000年代的故事——
Jon:对。
Tim:但明确提到了三百年后的某个事件。
Jon:OK。
Tim:所以写这句话的人,显然生活在更晚的时期。
Jon:是的。
Tim:这是另一个例子。
Jon:所以显然,最终的定型发生在——
Tim:后期。
Jon:在很后期。
Tim:对。但它是由许多早期材料组成的。
Jon:对。
Tim:对,就像妥拉一样。
Jon:对。我们也没有一整套文献记录——
Tim:没有。
Jon:来追踪这些过程。
Tim:没有。
Jon:所以我们现在所知的这一切,只能说是——我们选择相信他们说的话。
Tim:这是推论。对,是一种——他们确实说自己是在引用某些卷轴。
Jon:对,好吧,这倒是。但当他们说:“摩西写下了这件事”,或者——
Tim:我们是照字面接受的。
Jon:我们是照字面相信的——
Tim:对。
Jon:可能他们真的有这样一个文献,就说:“这是我们从摩西那里继承下来的文献——”
Tim:对。
Jon:虽然不是原件。
Tim:没错。
Jon:但我们也只是推测。
Tim:我认为这不只是猜测。这是合理推论。
Jon:对。
Tim:就是说,这些文献不可能是凭空冒出来的。
Jon:当然。
Tim:而这些文献在其自身内部提供了关于其起源的解释。你当然可以说:“我不信这些。”
Jon:对。
Tim:“我认为这都是以色列人在被掳到巴比伦时编出来的。”好吧,如果你想这样主张,那你就得为每一部分文献,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提供合理解释。而你很快就会陷入很多困境,如果这是你的假设的话。
Jon:对。
【Part 3(36:30–1:03:20)】
Tim:你可能会问:“一个人怎么会知道五百年前那片土地的地理或历史?”
Jon:对。而且他们确实提到了具体的书卷,这就很容易——
Tim:对。
Jon:推断那时已经有文学传统存在。
Tim:哦,完全是这样。如果持一种过度怀疑的观点,不愿意照字面阅读这些内容,那其实是不合理的。我知道有人不同意,但我尊重地持不同意见。
(笑声)
Jon:所以,关于“先知们”这部分——
Tim:对。
Jon:我们讲的是整段历史中的人物——
Tim:从摩西开始。
Jon:从摩西开始。
Tim:对。
Jon:但这其中也包括像以赛亚这样的先知人物。
Tim:对,没错。实际上,在以赛亚的诗歌和关于他的叙述中——甚至整本《以赛亚书》的成书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妥拉成书过程的一个缩影。《以赛亚书》中提到了他写作的过程,但整卷书的成形,是由某个人尝试将其与《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以及《申命记》协调编排在一起而完成的——于是突然之间——
Jon: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Tim:我们不知道。圣经称他们为“先知”。
Jon:他们被称为“先知”。
Tim:没错。
Jon:但这个“他们”并不是说耶利米自己编排的。这是——
Tim:也许是他。
Jon:也许是他。
Tim:他当然也有参与。
Jon:好。
Tim:对。
Jon:但当时确实存在某种“编辑团队”——
Tim:团队。
Jon:团队。
Tim:是——支持性的。
(笑声)
Jon:有圣灵的帮助,把一切编缀在一起。
Tim:没错。
Jon:是他们在进行最后的整理——
Tim:对。摩西在《申命记》结尾提到,他把他的书卷交给一个被称为“利未人”的群体。以赛亚则提到他身边有一个群体——他称他们为“塔木丁”(Talmidim)——也就是门徒。在《以赛亚书》第八章中,他将他的书面材料交给了他们。他称自己写的东西为“律法与见证”(Torah uTeudah)——这也是摩西称他作品时使用的术语——律法与诗歌见证。然后他把这些交给了塔木丁。
Jon:塔木丁。
Tim:他的门徒们。
Jon:好。
Tim:耶利米有一个书记——
Jon:对。
Tim:一个名叫巴录(Baruch)的朋友。有趣的是,在《耶利米书》中有整整一章,讲述了这卷书的起源故事。你会得知,我们今天所读的至少是第二版,因为第一版被一位王烧毁了。而在《耶利米书》第三十六章的结尾写着,巴录“又将许多这类的话添在其上”。
Jon:哦。
Tim:也就是说,巴录确实为我们今天所称的《耶利米书》作出了贡献性的写作。这一点圣经没有掩饰。这正是妙处所在:圣经并没有试图把自己伪装成一两个“受感动的伟人”的作品——
Jon:对。
Tim:孤立完成。
Jon:对。我——
Jon:这或许是我们想象中的图景,但这并不是圣经自己呈现的样子。
Jon:我——对,我认为人们是这样传达给我的。并不是正式地,比如我上过“圣经是如何成书的”课。
Tim:对。
Jon:也不在教义声明里。但大家经常会说的是:圣经完全可信——毫无错误。你可以信靠它。这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Tim:对。
Jon:从小就这样。
Tim:对。
Jon:而我猜想,为了让人能够相信圣经,那就不能有这种“混乱历史”,不能有太多人参与。
Tim:对,对。
Jon:就好像:“神一定是直接对一个人——摩西——”
Tim:或者一系列的人。
Jon:或是一连串的人——
Tim:对。
Jon:在历史不同时期,一次只用一个人,就像是:“这就是我要说的话。照着写下来。”
Tim:对。
Jon:就是这样一个“更干净”的故事,使人更有信心地说:“那么——”
Tim:对。
Jon:“那么我就能信了。”
Tim:没错。这确实是个更干净的故事,更简单。呃,我认为问题出在圣经自己身上。
Jon:对。
Tim:就是——
Jon:它并没有隐瞒这些。
Tim:它并没有隐藏它的成书过程是一个跨世代、多阶段的文学历史。《撒迦利亚书》第七章十二节说:“万军之耶和华借着他的灵,藉从古时的先知所传的律法和话语。”我认为这里很可能他指的就是他所认识的“律法和先知”。他生活在被掳之后。
Jon:对。
Tim:所以他对这套——
Jon:作品集。
Tim:作品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就是:这些是神的灵藉着先知所赐下的话语。《但以理书》也在类似时期表达了相同的认知。
Jon:你刚刚提到耶利米和巴录。
Tim:对。
Jon:巴录是一个书记。
Tim:他是专业的书记。
Jon:所以他不被认为是先知。耶利米是先知,巴录是书记。
Tim:对,完全正确。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真正重要的是“神的话藉着先知而来”。那才是关键所在。人们听到耶利米传讲时,起初认为他疯了,是个叛徒。只有等到他所说的预言应验了,人们才意识到那是神的声音藉着他发出的。但与此同时,巴录一直在身边,帮助整理、安排那些材料,使后代也能通过这卷我们称之为《耶利米书》的作品,听到神藉着耶利米所说的话。
Jon:但《撒迦利亚书》中说的是——他说圣灵藉着先知运行。他并没有说圣灵也藉着书记运行。
Tim:哦,对,对。我听到了,你说得对。所以——巴录的工作是在为“神藉着先知所说的话语”服务。
Jon:明白了。那么——
Tim:那么——
Jon:书记是在为先知服务?
Tim:也许这里关键在于“作者身份”的概念。
Jon:对。
Tim:我们理解“作者”的概念,是被过去五百年印刷术以来的思维方式塑造的——
Jon:对对对,就像:“谁写了《白鲸》?”
(笑声)
Tim:对。
Jon:这个答案很简单。
Tim:没错。
Jon:就像——
Tim:我们要问的问题,更像是:“谁写了《荷马史诗》?”
Jon:啊。
Tim:是不是有个“荷马”?我认为合理的推论是确实有这么一个人。
Jon:有意思的是,关于莎士比亚也有类似的争论。
Tim:对,确实有。
Jon:关于他这个历史人物——
Tim:对。
Jon:到底写了多少?
Tim:没错。你看,这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于“作者身份”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对此有兴趣,我们多年来多次提到的一位希伯来圣经学者约翰·沃尔顿(John Walton),他写了一系列书叫作《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帮助我们用古代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圣经。他写过一本特别相关的书叫《失落的经文世界》(The Lost World of Scripture)。那是一本关于古人如何理解文本的入门书,也讲述了他们如何理解“圣经文本”。他在其中详细讨论了“作者”的问题,非常有帮助。在古代,当人们提到某个名字时,并不是说那个人写了其中的每一个字。
Jon:对。
Tim:而是说,这个人是那部作品起源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神的话语藉着这作品向历代人传递的中介。所以人物很重要,但重点不是说,我们手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人死之前亲手写下的。
Tim:我们刚刚简要讲了“妥拉”和“先知书”。
Jon:对,没错。
Tim:接下来讲的是塔纳赫的第三部分——
Jon:哦,好。
Tim:“著作”(Ketuvim)。
Jon:就是 Ketuvim。
Tim:对。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多样化的文本合集——呃,其中很多是诗歌类的内容,比如《诗篇》。
Jon:对。
Tim:《诗篇》共有150首诗歌组成的合集。我们倾向于认为它主要与大卫有关。
Jon:没错。
Tim:因为在希伯来圣经传统中,这150首诗里有73首是和大卫有关的。
Jon:哦,73首“大卫之诗”。
Tim:嗯,“大卫的诗”——
Jon:对。
Tim:或者说“与大卫有关”。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诗人也在诗篇开头被提到。
Jon:对。
Tim:有一个叫希幔(He-Man)的人。他是我最喜欢的。
(笑声)
Tim:还有以探(Ethan)——以及许多署名不明的诗篇。但所有这些都以某种方式与在圣殿中歌唱的利未人诗班有关。
Jon:好。
Tim:其中还有一篇是摩西的诗,一篇是所罗门的。但你可以看看一个来自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作者,他的名字我们不知道,不过他的作品出现在新约中。
(笑声)
Jon:哦,好。
Tim:我们称这本书为《希伯来书》。这位写《希伯来书》的作者非常喜爱《诗篇》——真的是非常喜欢,尤其是我们称为《诗篇》第九十五篇的那一首。当这位《希伯来书》的作者引用第九十五篇时,他将这首诗归于两位作者。第一次引用时,他说:“圣灵说。”
Jon:好。
Tim:所以他将圣灵作为以色列说话的神圣声音放在最前面。但在第四章他再次引用这首诗时,他写道:“就如大卫所说的。”
Jon:所以现在,我们同时有了一个属神的作者和一个属人的作者。两者都与《诗篇》第九十五篇有关。如果你回到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第九十五篇,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明确标明是大卫所作。虽然有73篇诗是明确归于大卫的,但第九十五篇不是其中之一。所以很明显,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关键在于我们是在通过《诗篇》听到圣灵的声音。
Jon:对。这是出自大卫传统的内容。
Tim:而且大卫与许多诗篇密切相关——
Jon:对。
Tim:也与诗篇传统的源头——也就是圣殿——紧密相连,所以作者可以在另一处简单地说:“就如大卫所说的。”但他所指的,其实是整卷《诗篇》,而它明确告诉我们,这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所写。对我来说,当这个例子让我真正理解时——
Jon:对。
Tim:我意识到,这是理解整本希伯来圣经的极好方式。关键在于圣灵通过这些作品说话。而我们可以提到那一小部分关键人物的名字,同时也承认有大量书记围绕着这些人物存在——整部作品的形成过程,都包含在圣灵对祂子民说话的方式之中。
Jon:所以这就是关键。关键在于有一个非常大胆的信念——
Tim:对,这是一种主张。
Jon:就是神的灵——
Tim:对。祂通过这些人说话——
Jon:在那些拥有各种文学传统的人中运行——把这些传统汇聚、整合成你所说的“马赛克式”的组合体——
Tim:对。
Jon:并把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过程中有先知,也有书记参与。它并不是一次性写成的,而是圣灵引导下的结晶。
Tim:对。对。没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张。这恰恰也是使徒保罗在新约中写给提摩太的那封非常著名的信中所表达的观点之一。所以他现在代表的是耶稣所差遣的使徒群体。
Jon:保罗。
Tim:保罗。
Jon:好。
Tim:他写了一封信给一个年轻门徒,名叫提摩太——嗯,这是个很好的名字。非常好。
(笑声)
Jon:你知道吗?我从来没仔细想过这事。
Tim:什么事?
Jon:你和提摩太同名。
Tim:哦,对啊。
Jon:你和他。
Tim:对,提摩太,没错。
Jon:对。
Tim:所以在我们称为《提摩太后书》的这卷书中,他写道:“提摩太,你要继续在你所学习并确信的事上,因为你知道是从谁学的。”他说:“你从小就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所以他说的是——不是新约。
Jon:“圣经”。
Tim:因为新约那时还没有形成。
Jon:对。
Tim:所以他说的是——
Jon:塔纳赫,也就是旧约。
Tim:希伯来圣经。
Jon:希伯来圣经。
Tim:我们这里可能是提摩太读的希腊文译本。其实这也与我们下一集的内容有关——
Jon:好。
Tim:关于希伯来圣经如何被翻译成希腊文,并在早期基督徒运动中流传。所以他显然是指“圣经”。接着他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他使用了一个词——甚至可能是自己造的新词:“theopneustos”,意思是“神所吹气的”。他把“神”和“灵”这两个词合成一个复合词,这表达了与《但以理书》或《撒迦利亚书》相似的观点,也就是:“人是关键,但他们所写的文本正是神的灵通过人运行的产物。”这就是保罗的意思。他没有说:“摩西和以赛亚受了感动”——尽管这是真的。但他说的是:“这些经文本身是神所默示的。”这太有意思了。
Jon:圣经是神所默示的。
Tim:圣经是——最终形成的文本是。所以他——
Jon:哦。
Tim:他没有将“受默示”这个词用在“人”身上。
Jon:那什么才是最终形式?因为就像你说的,他们读的是希腊文译本。
Tim:对,完全正确。
Jon:读的是——
Tim:对。
Jon:希伯来圣经的希腊文版本。
Tim:没错。对。所以我们下一集将继续这个话题:希伯来圣经如何被接收——
Jon:回到我刚才问的问题——
Tim:对。
Jon:我们是什么时候——
Tim:下一集讲。
Jon:正式地说:“这就定了。定稿了。可以出版了。”
Tim:下一集。
(笑声)
Tim:因为记住,我们是从最开始讲起的。
Jon:对。
Tim:但从最开始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马赛克”结构。但这并不是毫无章法。这是关于神拯救祂子民,并邀请他们进入立约关系的起源故事。记得吗?写作的两个起点就在那里——《出埃及记》十七章和二十四章——讲述的是:
Jon:对。
Tim:神如何拯救我们,以及以色列如何根据这些约的要求生活,以在万民中代表神的形象。这基本上就是——
Jon:希伯来圣经的核心。
Tim:希伯来圣经的核心。而它的写作始于摩西,接着他把这些内容交托给身边的利未人。这就开启了一个由先知与书记组成的长期合作过程——他们承接前人的工作,又加入他们自己时代所发生的事,以及神在他们当代说的话。下一代接手后继续编辑、增补。这是一部“传统文献”(tradition literature),它融合了许多世代的文学努力。
Jon:而这一切都是圣灵的工作。
Tim:而神的子民所承认的是:这一切都是由神的灵所引导的过程。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这部作品,就是一个我们能从中听见——不只是摩西,不只是大卫——
Jon:对。
Tim:不只是以赛亚——而是听见神向我们说话的文献。
Jon:对。目的是得着那通向——
Tim:对。
Jon:拯救的智慧。
Tim:得拯救,并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式的生活方式,在世界上忠实地代表神。这些文本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代表神的群体。
Jon:啊。也就是保罗所说的,用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
Tim:对,没错。
Jon:对。
Tim:我们其实可以继续讲很多内容——
Jon:对。
Tim:关于希伯来圣经成书的速成课。我们将在下一集继续讲下去。因为我想要讲的下一部分是:这部由三大部分构成的希伯来文本,如何形成最终定稿——其中最后的事件出现在《以斯帖记》——
Jon:对。
Tim:或《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中。那时候是公元前400年代——
Jon:好。
Tim:整套文集的最后几本书——
Jon:对。
Tim:无论哪一本是最后被加入的,它与全集的连接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相互之间全部链接起来。换句话说,当《以斯帖记》被加入时,很可能全集其他部分也做了一些细微调整,使它能被“接纳进家庭”。
【结尾段(1:03:20–结束)】
Jon:听起来就像是,我们并不是在谈论“把某些文件放进档案柜”而已,而是在谈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集合体。
Tim:对。
Jon:就像是《圣经》的完成,最终成为一个文学结构统一、主题一致的整体。
Tim:对,它不仅是一本故事书合集,或者律法书、诗篇、箴言的合集。我们已经看到,这些文本彼此之间是有连接的。《以赛亚书》的某一部分会提到摩西或约书亚,《诗篇》会引用大卫,也会回应《创世记》的诗歌。你会发现它们在文学上互相回应、构成对话。《诗篇》第一篇其实就是整卷《诗篇》的开篇引言,而那首诗引用了《申命记》第二十八章。所以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这意味着有某些人——一个先知/文士群体,他们正在有意识地将所有这些作品重新组合,汇编成我们今天称为“希伯来圣经”的作品。那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内容。
Jon:好。
Tim:但我们讲了很多内容。
Jon:对。
(笑声)
Tim:让我们稍作总结。我们一开始谈到“写作”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出埃及记第十七章。以色列经历了一次拯救经历,神对摩西说:“把这事写下来。”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意识地记录一个重要的、塑造身份的事件。然后我们看到摩西写下了以色列与神立约的文本内容。他最后在《申命记》中完成这项工作——这或许是《申命记》里最晚的那段文本。他将所写内容交给利未人保管。我们接着看到,摩西的写作传统被传递给一个先知团队,而他们持续地保管、补充、并将这些圣文汇编整合。《列王纪下》甚至说——“妥拉是借我仆人众先知赐下的”。这意味着,这份文集是一代又一代神子民,凭着信心与智慧参与、共同完成的产物。而他们也相信,在这整个过程之中,是神的灵在引导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听见摩西的声音、以赛亚的声音、大卫的声音,但超越这一切的,是神向我们说话的声音。
Jon:你前面提到一个很棒的图像,比喻整个希伯来圣经的成形过程。你说,这不是某棵独树一帜的大树在独自成长,而是一个连根共生的树林。
Tim:对,我是在描述一个果园,或者说是一整片“山楂树丛”。
(笑声)
Jon:好——你喜欢山楂。
Tim:我喜欢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个很棒的东西。那是种果子,对吧?
Jon:对,好像是的。
Tim:好。所以这些山楂树长在一起,有许多树干。但如果你从地底看,它们其实是连着的一个根系。
Jon:是。
Tim:如果你砍掉一棵树,它们会彼此传递资源,让那棵树再长回来。所以你会看到一个树林,其实是一体的一个生命体。对我来说,希伯来圣经就像是这样。这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时刻写出来的作品,而是一整片树林。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果实,是几百年不断编修、传承的成果,而圣灵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推动者。
Jon:我们下一集将继续讨论这个树林最终是如何定型、如何被接纳为神的圣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圣经”的。我们下次见。
Tim: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