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工程|如何读经系列播客|第二集:你的圣经里有什么?

Loading

PodCast要点

  1. 圣经的本质
    圣经既是神圣的,又是人的作品。它是通过人类历史中的真实过程写成的,但同时传达的是上帝的启示。这种张力构成了圣经的独特性质,类似“道成肉身”的教义——既完全是神的,也完全是人类的产物。
  2. 圣经的编排与结构
    • 希伯来圣经(Tanak)分为三部分:妥拉(Torah)、先知书(Nevi’im)、圣录(Ketuvim)。这种三重结构不仅在内容上彼此呼应,还通过卷轴开头和结尾的“编辑接缝”展示出一致性。
    • 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和新约则按不同逻辑编排,强调以色列的历史、诗歌智慧书、先知书,以及耶稣的生平与教导。
  3. 文本历史与“最终版”问题
    圣经文本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形成和编辑过程。学者们通过“文本鉴别学”研究不同手稿(如死海古卷、中世纪抄本等),确认了我们今天所持有的“基本最终版”。
  4. 圣经的核心焦点:指向耶稣
    虽然圣经是神人合著的书卷,但它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人建立与书本的关系,而是引导人认识耶稣——这位复活的弥赛亚。圣经的中心是基督,无论旧约还是新约,都在指向祂。
  5. 新约书卷的编排和意义
    新约四福音书的顺序(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和书信的排列(通常按长度排序)揭示了早期教会的传统与偏好,例如为何《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没有被放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不同位置。
  6. 启示录的角色
    《启示录》被放在圣经的最后,既符合其关于末世的主题,也给基督徒提供了从“故事终结”出发看待当前处境的天国视角。这本书是在特殊历史情境中诞生的“犹太-基督徒启示录”。
  7. 现代误解与再思考
    文中反思了现代西方对于“确定性”和“神圣启示”的固有观念,指出我们往往误以为圣经应当是一本一开始就完美无误、无需编辑的“神圣书籍”。然而,圣经自身的写作和编辑历史告诉我们,上帝选择通过人类的过程来完成祂的工作。

整体来看,这篇讲稿深入探讨了圣经的历史背景、结构逻辑、文本形成,以及作为基督徒如何理解这本“既是神的,也是人的”经典,你是否需要将这些要点整理成演讲稿或进一步展开成书面分析?

PodCast原文

E2:作为神圣文学艺术的圣经

Jon:在这一集《The Bible Project》播客中,Tim 和我继续讨论圣经的组成,以及这本书作为上帝神圣话语的意义。

Tim:这里存在一种张力。圣经是从以色列的历史中产生的。但与此同时,经文的作者们也提出另一个主张,那就是这些著作本身也是出于上帝的话语。因此,这把我们带入了……你可以称之为圣经的悖论,或者说是圣经的独特类别。它们宣称自己既是神圣的,也是人的话语,同时存在这两者。

Jon:我们将深入探讨圣经的结构,从头到尾,从旧约开始,旧约主要是关于古代以色列的历史。

Tim:希伯来圣经是关于以色列历史的“少数派报告”,它是从一个在被掳前的以色列历史中属于少数群体的视角讲述的,这个少数群体就是那些相信自己在保存摩西以来真实遗产和历史的先知们,他们认为以色列的大多数人已经偏离了正道。

Jon:接着我们会谈到新约的书卷,以及耶稣的门徒们如何宣称,以色列的故事通过耶稣的生、死和复活得到了延续。这是我们“圣经是什么”概览的一个精彩总结,最后都浓缩成了一段可以在我们 YouTube 频道上看到的视频。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开始吧。

所以,在上一次的播客中,我们谈到了圣经是如何组成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希伯来圣经、天主教圣经、东正教圣经和新教圣经之间的差异。然后我们谈到了圣经作为文学作品——作为一本书意味着什么。我们谈到不同类型的书卷。

接着我们创造了一个比喻,把圣经看作一个艺术项目,并花时间讨论了圣经的文学天才之处。我们谈到了作为“圣经之民”的身份,以及这如何成为我们基督徒身份的一部分。然后我开始问你一些问题,关于这一切对我们如何教孩子圣经有什么影响。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一点讨论。

所以,在这次谈话的下半部分,我想做的是带大家浏览整本圣经,谈谈里面到底有什么,以及它的顺序,并给大家一个鸟瞰图式的整体概览。

Tim:是啊,很好。这可不是件小事,要在一集播客里总结完。如果你是英文圣经的读者,翻到旧约,但只是看看开头的目录,你不会注意到,其实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分为四个小部分。

Jon:就是目录里不会把它分成那些部分吗?

Tim:对,它不会给你留出小空隙。它就只是一长串的书卷列表,从《创世记》一直到《玛拉基书》。

Jon:但你是可以把它们分成四个部分的?

Tim:对。从历史上看,这样分是有道理的,一旦你看明白了,这很清楚。第一部分是前五卷书,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就被称为“摩西五经”(Pentateuch),意思是“五”和“卷轴”的结合,是古希腊语的词。所以就是“五卷书”。

Jon:所以就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这五卷?

Tim:没错。

Jon:摩西五经?

Tim:对。它们在传统上都与摩西这个人物有某种联系。它讲述的故事从创世到亚伯拉罕,到出埃及,再到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的经历,穿越旷野,准备进入应许之地。

Jon:那里面有很多关键的故事。

Tim:是的。然后它以摩西的去世结束。接下来就是另一大块书卷。故事继续发展,但这个部分你可以称为,或者说传统上称为“历史书”。接着是《约书亚记》;他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士师记》讲述的是以色列人进了那片土地之后的时期,那时他们是按支派组织的,但没有中央集权的治理结构,没有王。

Jon: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士师角色会——

Tim:他们就像部落的首领,会兴起拯救他们脱离敌人。

Jon:我真希望它叫“敌人部落首领”,而不是“士师”。那会让它听起来有意思多了。

Tim:我知道。“士师”这个词在英文里不太合适,因为英文里的“judges”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含义,而这个含义跟原来的意思其实对不上。

Jon:那我们为什么叫他们“士师”呢?

Tim:哦,那是一个很古老的英文翻译,用来指那些带来秩序的人。这个是对的,但他们可不是坐在椅子上穿着长袍来做这件事的。他们就像是——

Jon:看着什么宪法之类的。

Tim:对,他们是那些拯救百姓的部落首领。

Jon:希伯来文的词是什么?

Tim:Shaphat。

Jon:Shaphat。

Tim:Shaphat,就是“士师”。然后在《士师记》之后,你会读到《路得记》这个短篇故事,因为《路得记》的第一句话就是:“当士师秉政的时候。”

Jon:哦,所以它发生在那个时期。

Tim:接着是《撒母耳记上下》,这名字其实挺奇怪的,因为撒母耳在《撒母耳记上》快结束的时候就死了。

Jon:它其实也不是主要讲撒母耳的,更像是讲——

Tim:是讲大卫的。它应该叫《大卫记上下》。

Jon: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大卫王。

Tim:没错,就是大卫王。

Jon:所以,这个时候以色列的历史是从这些部落和部落首领——

Tim:从一个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然后《列王纪上下》把我们带到所罗门的故事。

Jon:大卫的儿子。

Tim:大卫的儿子。然后他死后,差点爆发内战,接着这些支派就分裂了。北方的支派组成了独立的王国,南方的支派则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组成了犹大人。最后,这两个民族就一直在紧张共存,直到《列王纪下》结束时,巴比伦来攻占,把他们全都掳走了。

Tim:《历代志上下》有点可怜,因为它们基本上就是把《创世记》到《列王纪下》的故事重讲了一遍。

Jon:整个历史又来一遍?

Tim:《历代志》的第一个词是“亚当”。然后《历代志》的最后一句是宣布百姓可以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回去——回到那片土地。

Jon:就好像你刚刚读完整个故事,现在要再读一遍简版的。

Tim:对,没错。《历代志上下》大部分是重述了《撒母耳记下》和《列王纪上下》。所以你会觉得,“我不是刚读过吗?”但它其实不一样。我们会谈到这个。它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不同的,虽然只是稍微不同一点。所以,现代读者在这个顺序里……

(交谈重叠 00:06:50)

Tim:对,大多数人都会跳过它,直接读《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其实它们本来是一本书……实际上,早期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里它们就是一本书。它们是在中世纪时期才被分成两本的。我本应该知道为什么,但现在想不起来。并不是因为卷轴太长。还有别的原因,但我忘了是什么。

然后《以斯帖记》是一个发生在波斯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居住在波斯的犹太社群。

Jon:是在被掳时期,还是在被掳之后?

Tim:被掳之后。被掳只是一个记忆了。

Jon:但还是有犹太人住在那里?

Tim:对,那是一个社区,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Jon:所以那是前两部分?

Tim:两部分。摩西五经和历史书。

Jon:就是从《约书亚记》到《以斯帖记》都是历史书?

Tim:嗯哼。然后当你继续往下看目录时,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进入了诗歌书,这一部分就是按照诗歌书来组织的。全部都是诗歌书。所以有《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

Jon:我记得小时候,如果你试着把圣经从中间打开,通常都会翻到《诗篇》。一般都会翻到《诗篇》。

Tim:对,而且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Jon:是啊,很多时候你都会翻到它。

Tim:完全正确。

Jon:所以这些书都是统一的——

Tim:这些书99%都是用诗歌写成的。它们整体上都和大卫、所罗门有关联,尽管这些书本身……其实150篇诗篇中,明确和大卫有关的不到一半。里面提到了各种其他人、其他作者。

《箴言》开头说是所罗门的箴言,但书里其实也提到了别的作者,不同章节都有。《传道书》和《雅歌》也是如此。《约伯记》是一本无名氏的作品。

在诗歌书之后,就是15本先知书。前三本是大的。

Jon:那三本大的。《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

Tim:哦,不好意思,抱歉,我已经跳得有点快了。这部分总共有17本书。

Jon:这部分有17本书?

Tim:对,完全正确。犹太人的顺序是15本。

Jon:我们会谈到犹太人的顺序吗?

Tim:我们马上就会谈。你会看到那三本大的:《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然后中间夹了几本比较小的书。《耶利米书》后面是《耶利米哀歌》。然后《以西结书》后面是《但以理书》。接着在基督教传统里,就是12本小先知书。

Jon:它们叫“小先知书”是因为它们篇幅短吗?

Tim:是的,就是因为这些书的篇幅。

Jon:不是军衔那种等级?

Tim:不是,跟它们的重要性没有关系。这些书其实都非常重要。这就是基督教旧约的结构。

Jon:基督教旧约: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书、先知书。我记得小时候刚开始熟悉旧约的时候,摩西五经就是那些很古老的故事。然后是历史书,里面有很多血腥、奇怪、疯狂的内容。

然后是诗歌书,我们的很多敬拜诗歌都来自那里。《箴言》也在里面,所以我们得到一些智慧。《传道书》也在里面,那是一本有点奇怪的书,我们差不多是忽略它的。然后是先知书,就有点像,“嗯,好吧,祝你好运。”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从《以赛亚书》里找点东西出来。但除此之外,我们就觉得这些是奇怪的希伯来诗歌。我们搞不懂。然后就直接跳到福音书去了。这就是我对旧约的理解。

Tim:就是这样。这里有个有趣的历史小知识。这个旧约的顺序和结构,我们所拥有的最早的证据,并不是出现在希伯来文圣经中,而是在一本希腊文圣经中。

Jon:希腊文翻译的?

Tim:对,是希腊文翻译的。

Jon:说希腊语的人觉得,“我们想把希伯来文圣经翻译成我们的语言。”

Tim:没错。“我们说希腊语。”这是一本由基督徒抄写员制作的基督教手稿,时间大约是在公元300年代中期。

这些是我们拥有的最早的大型整本圣经手稿,时间是公元300年代。有很多更早的单卷手稿,但要说整本圣经的希腊文抄本,最早的就是300年代中期。而且它就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所以这很有意思。从我们的角度看,这个顺序在一本文本中最早的硬证据大约有1700年历史了。这已经很老了,非常老了。但旧约比这个要古老得多。而且它原本不是用希腊文写的。

Jon:它不是用希腊文写的。

Tim:对。

Jon:而且那不是一本基督教的文献。

Tim:对,是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的。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小知识。再叠加一层有趣的事实。

当你回顾耶稣自己是如何提到圣经的时候,对他来说圣经就是旧约,他是按部分来称呼它的。而且当他说到这些部分时,他不是说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书、先知书。

在路加福音的复活故事结尾,他显现并和门徒们一起进行那场很棒的查经课,和他们一起吃鱼,这在《路加福音》24章44节。他说:“嘿,伙计们,听着,你们为什么对这个周末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

Jon:“因为那位死了的人复活了。”

Tim:对对,完全正确。这就是他们感到惊讶的原因。但接着他说:“听着,这正是希伯来圣经一直在指向的。”他说:“这就是我还与你们同在的时候告诉你们的:‘摩西的律法、先知书和诗篇上所记的一切事都必须应验。’”你也可以理解为,他只是在挑出重点。

Jon:他只是挑出了旧约的一些重点。

Tim:所以“摩西的律法”,我猜可能指的是西奈山上的律法,先知书当然有很多,诗篇也是。如果你把“律法、先知、诗篇”这三个词拿来和你的英文旧约对应,那就好像是在随意挑出几个不同的点,没有特定的顺序。

他没有提到诗歌书。《创世记》里的故事似乎也不算在内。有《约书亚记》、《士师记》这些历史书,你会想,“那些历史书在哪儿呢?它们可不是关于预言未来的。”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参考的只是……

Jon:耶稣只是挑出了旧约中能让你看见他与之相关的部分。看起来好像是这样。

Tim:是的,没错。这是解读耶稣在那里的做法的一种方式。不过,这样解读实际上是把他的话放在了错误的语境中。它假设我们英文圣经中的顺序就是耶稣所拥有的圣经的顺序或结构。

Jon:我们确切知道那并不是这样的。

Tim:我们确切知道那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所知道的是,大多数犹太人——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甚至是最早期的基督徒——他们阅读希伯来圣经的方式,他们理解圣经的方式,并不是分成四个部分,而是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妥拉(Torah)、先知书(Prophets)和圣录(Writings)。妥拉、先知书和圣录。我们在与耶稣同时代或更早的犹太文献和作家中,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举个例子,在进入天主教次经(Deuterocanon)的第二圣殿时期的著作中,有一本叫《便西拉智慧书》(The Wisdom of Ben Sira)。这本书有一段序言。Ben Sira,他的名字是Yeshua——耶稣。这本书的主要智慧内容是由一位名叫耶书亚·便·西拉的老先知写的。但他的孙子在书的开头写了一段小序言。

他说:“许多伟大的教导是通过律法、先知和跟随它们的其他著作赐给我们的。因此,我的祖父耶书亚特别致力于研读律法、先知以及我们祖先的其他著作。”

当他谈到希伯来圣经的结构时,他的理解是和耶稣一样的三部分结构:律法、先知、其他著作。

Jon:但耶稣没有说“其他著作”。他说的是“诗篇”。

Tim:他说的是“诗篇”。我们会谈到这个。死海古卷中有一卷提到了整个希伯来圣经,并称之为“摩西的书卷”、“先知的话语”和“大卫的话语”。所以再一次,我们看到了“摩西的律法”和“先知”。

Jon:那他们说的“其他著作”,现在是指“大卫的话语”吗?

Tim:就是第三部分?

Jon:对,第三部分。

Tim:对,没错。

Jon:“其他著作”、“大卫的话语”或者“诗篇”。

Tim:最后再补充一点,斐罗(Philo),他住在埃及,是一位犹太哲学家,面向希腊观众写作,他试图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哲学学派中发声,作为一位犹太哲学家。

他经常提到他的圣经。他把自己的圣经结构称为律法、先知们受启示而说出的神谕,还有诗篇,以及其他能增长知识和虔诚的书卷。

Jon:所以他那是四个类别吗?

Tim:嗯,是律法、先知们得到的神谕、诗篇,还有其他书卷。

Jon:哦,是算作一个整体?

Tim:对。

Jon:诗篇和其他书卷。

Tim:完全正确。现在,对于这第三部分,我们有律法和先知,这很明确。

Jon:已经成了标准。

Tim:标准了。而在这两者之外的另一组书卷,我们看到耶稣说的是诗篇,我们看到的是“其他书卷”,还有“大卫的话语”,以及“诗篇和其他书卷”。所以从头到尾都有这种意识,即希伯来圣经是这个三部分的结构,而且那第三部分是和大卫有关的,特别是诗篇。那是圣录中唯一被提及的书卷。

然后当我们看犹太教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圣经结构,它恰好就是这种三部分的结构,并用一个首字母缩写词表示,就是“坦纳克”(Tanak)。T-A-N-A-K。

Jon:那是一个首字母缩写吗?

Tim:是一个缩写。T代表“Torah”,对应摩西五经——前五卷书。但有趣的是——

Jon:就是Torah,我们翻译成“律法”的那个词?

Tim:没错。对。这个词进入希腊文之后,再进入英文,被翻译成“律法”。希伯来文这个词的最基本含义是“教导”或“指引”。律法当然可以教导你,但一首诗或者一个故事也可以教导你。

Jon:因为摩西五经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故事。

Tim:大部分是故事,其次最多的是法律性条文,然后排在第三的其实还有相当多的诗歌。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导。

所以你有了妥拉,这就是Tanak的T。N代表希伯来词“Nevi’im”,意思是“先知”。妥拉——律法,还有先知书。

在英文的顺序里,先知书是排在最后的。但在希伯来文的顺序里,先知书是排在妥拉后面的。你看先知书里面的内容。先知书的前四本书是《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

Jon:那些是历史书啊。

Tim:对。在我们基督教英文的排序里,我们认为那些是历史书。但在犹太传统中,那些书被视为先知书。

Jon:因为我心目中的先知书是那些诗歌书,是那些说很多疯狂话语的人写的。但《约书亚记》、《士师记》这些是讲以色列历史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把这些书看作是先知书呢?

Tim:原因有几个。首先是犹太传统里一直流传下来的信念,认为整个希伯来圣经都是先知性的作品。它是先知们的结果和工作。因此这些书是以色列历史的叙述,但视角是从先知的角度讲述的。

第二,这些书实际上是关于以色列未来的。它们通过重述过去的历史来激发对未来的盼望。

Jon:所以它们不仅仅是为了讲历史而讲历史?

Tim:不是为了档案式地记录。实际上,在《列王纪》的多个地方,作者会说:“嘿,听着,如果你想要查看耶罗波安的完整记录,或者——”

Jon:所有那些不同的战争。

Tim:对,他会说“去读吧……”他称之为“列王实录”。而且他不停地提到那些书。所以这告诉你,“哦,《列王纪》其实并不是一部主要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从历史编年史中提取素材,创作出一部先知性的作品,也就是一部从神的视角来看以色列历史的作品,目的是为了产生智慧、教导上帝的子民,并维持对未来的盼望。而这种未来的盼望完全是关于上帝国度的来临和弥赛亚君王的,尤其是在这个阅读顺序中。

Jon:所以它们被认为是先知书,是因为历史的结构以及讲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对未来有盼望,并且让你明白为什么一切会以特定的方式发生,而这种视角是先知们独特带给我们的?

Tim:是的。这四本书的故事线——《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是这样的:我们进入了那片土地,按着我们在西奈山所立的约,但我们彻底搞砸了。我们最好的君王也彻底搞砸了。

而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是百姓被掳到巴比伦。但从头到尾一直有一些暗示,表明这个故事的走向是注定的。同时,这也不会是故事的终结。上帝将要复兴他的百姓,把他们从被掳之地带回来,并成就他的旨意。

然后你会看到先知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基督徒通常称为“先知书”的那些:《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还有12本小先知书。

Jon:它们就是那种“你看,我早就说过了”的书。

Tim:对,完全是这样。而且它们的结构是“3加12”。三本大的,十二本小的,这正好对应了《创世记》中的族长故事。

Jon:三位族长?

Tim:三位: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还有十二个儿子。所以,这又一次把过去和未来的盼望结合在一起,表明上帝对这些族长的应许,在以色列彻底失败之前就已经立下了,而这实际上是未来唯一的盼望。而这就是先知书所要展开的内容,他们用诗歌的方式重新讲述以色列是如何彻底失败的,以及那并不是故事的终结。他们真正发展了对上帝国度的盼望,对“耶和华的日子”的盼望,对弥赛亚的来临,以及以色列归回本地,好让亚伯拉罕的祝福可以临到万国。这就是先知书。

Jon:所以这就是律法和先知书。

Tim:对,律法和先知书。

Jon:所以当耶稣说“律法和先知书”的时候,他指的就是这些?

Tim:他指的就是希伯来圣经的那两大部分。然后,当耶稣说“诗篇”,或者其他犹太作家说“其他书卷”的时候,他们指的是一个多样化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从《诗篇》开始的。《诗篇》是那部分的第一本书。这是Tanak这个词里的K,意思是“Ketuvim”。

Jon:那意思是诗篇吗?

Tim:“Ketuvim”意思是“著作”或“圣录”。圣录。然后在古代犹太手稿中,圣录内部的顺序往往会有所不同。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一个连续的叙事把它们统一起来。但有一点看起来是很重要且刻意安排的,就是《诗篇》排在最前面。而且在许多犹太人的排序中,《历代志》是圣录的最后一本书。这也就使它成为希伯来圣经的最后一本书。

Jon:所以《历代志》不是先知书?

Tim:它不属于先知书的范畴,没错,尽管它的目的和先知书是一样的。有几件事。首先,我们知道耶稣在《路加福音》24章提到过《诗篇》——律法、先知书和诗篇。但他也以一种奇怪而出乎意料的方式,提到了《历代志》作为圣录的结尾。

这出现在他对以色列领袖们所宣告的一个审判性神谕中。在《路加福音》11章51节,他说:“所以,这世代要为自创世以来所流众先知血的罪负责,就是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祭坛和殿中间的撒迦利亚的血为止。”

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首先,他提到了亚伯,就是圣经第四页上该隐和亚伯的故事。他称亚伯为先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话题。但他提到的是圣经中第一次的谋杀案。然后他提到了撒迦利亚的血。

Jon:撒迦利亚是个先知吗?

Tim:对,对,他是个先知,而且他是在《历代志下》的末尾被杀的。如果耶稣是按以色列历史从头到尾来看,撒迦利亚是在以色列历史中期被杀的。但这是因为他不是按时间顺序在想这件事。

他是在以文学的方式思考。他指的是希伯来圣经最后一本书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历代志》。

所以,从圣经第一本书到圣经最后一本书里所有先知所流的血,这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他提到《诗篇》作为第一本书——律法、先知书和诗篇。然后他提到《历代志》作为圣经的结尾。

Jon:那“圣录”是不是有点像个杂物抽屉?因为它不像律法那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妥拉是摩西的书卷。然后你有先知书,是历史和先知的结合。但“圣录”就是一组很杂的书。你有《诗篇》,是诗歌;《约伯记》是诗歌;《箴言》是箴言,是古代的智慧书。然后还有《路得记》,那是历史。

Tim:一个讲以色列早期故事的章节。

Jon:对。《雅歌》是浪漫诗歌。

Tim:对,没错。

Jon:《传道书》是诗歌。所以大部分是诗歌,还有一些智慧书。

Tim:是的。

Jon:嗯,这我能理解。然后《耶利米哀歌》,还是诗歌。但接下来又是历史、历史、历史。

Tim:《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还有……

Jon:然后是一本“随机”的书,就是《历代志》,又是把历史重讲一遍?

Tim:对。乍一看,它就像厨房里的杂物抽屉,但别忘了——文学的天才。

Jon:这里没有杂物抽屉。

Tim:这整本书里没有一句话是随意放上去的。在我们回到“圣录”是什么以及它代表什么之前,我们得先退一步。这是一组卷轴的合集。在希伯来圣经中,他们没有书的概念。

Jon:对,那时候它们不是装订在一起的。

Tim:所以,这是一组卷轴的合集,被视为并称为一个统一的三部分整体。而且这些不同的作者,这些犹太教的不同群体;加利利的耶稣,死海古卷,死海旁边的前祭司,还有耶路撒冷的一位智慧教师,还有埃及的那些犹太哲学家,他们全都有这种对圣经是“三部分结构”的认知,尽管他们接触到的只是单独的卷轴。

Jon:这个角度很好,很有帮助。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所有东西装订在一起,所以他们不会有那种“嘿,我们来一起看看目录吧”的体验。

Tim: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书”的概念,是罗马时期的发明。

Jon:是“抄本”吗?

Tim:基督教之后的,对,叫“抄本”(Codex)。

Jon:所以他们就是用那些很长的卷轴,然后把它们卷起来——

Tim:如果你看过死海古卷,那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性例子。它们大多是用动物皮制作的,羊皮纸、皮革。

Jon:那些很长的动物皮卷轴?

Tim:卷轴。

Jon:它们会缝在一起吗,还是类似那样的?

Tim:对,会缝起来。

Jon:好的。然后他们会把它卷起来,一本书就是在上面,还是一本书会拆成很多卷轴?

Tim:看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希伯来圣经的每本书对应一卷卷轴。

Jon:一卷卷轴?

Tim:对。直到犹太教后期,你才会看到摩西五经全部放在一个卷轴上的情况。那时就叫做“律法卷轴”。

Jon:所以我想象我是一个古代的犹太人,我有机会接触到一组卷轴——

Tim:那可不是很多人能接触到。大概就是你们的会堂。

Jon:对,不是很多人。

Tim:你们的会堂。

Jon:而且你得把它们按某种顺序放好。传统上,人们会说,“好,这五卷,这是一套,这就是妥拉。然后这些……”你说中间那部分有多少?17本书?

Tim:是4加15本书。

Jon:所以你会有一组19卷轴?

Tim:哦,抱歉。小先知书一直是放在一卷卷轴上的。

Jon:哦,好,所以那就只是——

Tim:先知书是四卷卷轴。抱歉,让我想想。《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每一本各是一卷。然后还有四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还有那“十二小先知”。总共八卷卷轴。

Jon:所以你会有这五卷卷轴——

Tim:五卷卷轴。然后八卷是第二部分。

Jon:你会有八卷卷轴,把它们叫做先知书,然后你还有一组其他卷轴,把它们叫做“Ketuvim”,就是“圣录”?

Tim:对。

Jon:这种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且作为一个合集来思考的传统是传承下来的。它并不是像写在一个目录里那样?

Tim:没错。

Jon:这就是你看待这组卷轴的方式?

Tim:是的,没错。

Jon:而这三组合集加起来,就是你们的古代圣经?

Tim:对,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兔子洞”还能再挖深一点。如果你想建立某种系统,某种交叉引用链接系统,来帮助从中建立起顺序和结构,而你用的是卷轴这种技术,那一个想要让这个大合集变得有连贯性的编辑最有可能在哪做这项工作呢?

如果你懂卷轴技术,这其实很明显,因为你打开卷轴的时候,不是开头,就是你已经读完了,看到的就是末尾。

Jon:哦,好的。

Tim:所以如果你去看希伯来圣经每一本书的开头和结尾,你就会开始注意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你会开始看到一些看起来像是小的编辑链接提示。

如果你看妥拉所有书卷的第一行,它们都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而如果你看妥拉书卷的最后一行,或者是每本书的最后一章,你会看到有这些小小的引用机制,要么是链接回这本书的第一行,要么是让你准备好去读下一卷的开头。

Jon:能举个例子吗?

Tim:有一个例子是,《出埃及记》的开头是:“以色列的众子名字记在下面,他们与雅各一同下到埃及。”然后给你一个名单。但你之前已经看过那份名单了。你刚刚在《创世记》的结尾几章里读过它。

所以《出埃及记》的开头实际上是把《创世记》结尾的一整个部分重新提取、浓缩,放在《出埃及记》故事的开头。这是一个把《创世记》的结尾和下一卷开头连接起来的方式。

Jon:所以你的意思是,很有可能原本的《出埃及记》卷轴并没有这一段,然后某个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卷轴的人说:“你知道吗?我想让它从《创世记》到《出埃及记》之间衔接得更流畅一些。所以我要把《创世记》的结尾重写一下、改写一下,然后把它放在卷轴开头的地方,因为我这还有点空白?”

Tim:对,完全是这样。你到处都能看到这种现象。所有先知书的开头都有小标题,它们全部都在交叉引用《列王纪》里的不同情节。原封不动地——直接从《列王纪》里提取的句子。

所以每一本先知书在某种程度上都被链接回去了。就像是超链接。你知道,就像网页那样,它会把你链接回你刚刚读过的先知故事:《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在这个三部分结构中,这里是有智慧的手在运作的。所以,这些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彼此连接起来的,但是——

Jon:我觉得得退一步说,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想法,对很多接触过圣经或者以某种方式熟悉圣经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在我的想象中,这些书卷一直是这样传下来的:上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人,以这种形式把它们交到我们手中。但它好像是,“这是完整的《出埃及记》。这是完整的某本小先知书。”然后这些书就一直被忠实地抄写,一遍又一遍,永远不改变。

因为一旦你开始引入“其实有编辑,他加了一个新引言”这种想法,这完全不是我原来理解的圣经形成的方式。

Tim:好的,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两件事。第一,圣经里没有任何地方声称这些书卷是作为完整的“初版”作品写出来的,每一本都是单独完成的作品。它们只是各自完成之后才被集合在一起。这在圣经里没有任何这样的宣称。

第二,人类写作的历史中,也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书是那样被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现代,这也不是书籍创作的方式。

Jon:但如果这是一本上帝要赐给你的书,因为祂想让你知道关于现实的真理,你会觉得祂应该是用那种方式来做的吧?

Tim:为什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

Jon:这样会干净利落很多啊。

Tim:按照谁的标准?

Jon:嗯,我是说,如果我要记录——

Tim:我现在就在思考这件事。

Jon:如果我要记录一部能准确并忠实地告诉我生命真正意义的书,而且我想要绝对确定这本书是来自上帝的,那看起来,好像如果我是上帝的话,我会说,“好,我要给他们一本万无一失的东西。我会给他们一本完整的书,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没有什么发展的过程。这本书会非常具体、准确和完整地预言未来的事情,”然后就再也没人能争论说,“哇,也许是乔写的吧。”不,这怎么可能是乔写的?那样它就变得万无一失了。

我一边说这些的时候,其实也很清楚我们手里并不是这样的东西,但这好像就是我原本以为会找到的东西。

Tim:很有意思。

Jon:我们总是谈论耶稣成就的那些预言,或者将来会应验的那些预言,那一直是个证明,比如,很明显这是来自神的,因为你看,谁能预言未来呢?这些500条预言怎么可能应验了?当然,这是一本神圣的书。所以这就成了我心目中“来自神的书”该有的样子。

Tim: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啊。你的这种想法,是现代西方的一种观念,它把对“确定性”的标准强加在圣经上。它也把一种关于“启示”的看法强加在圣经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帝是如何使用人类作者写出这些书卷的。这是在把一种对“启示”的理解加在圣经上,而其实你在圣经里并没有找到这种模式。因为圣经本身包含了很多关于它的写作起源的记载。

比如《耶利米书》第36章,就是一个例子。耶利米感到神呼召他,要他把20年来的所有诗歌、文章和预言都整理起来,编成一卷卷轴。但他自己并没有动手去做。他雇了一个专业的书记员来做这件事。那得花多久啊?我简直无法想象。我自己只有七年的讲章,光是想到要把那些全部编在一起,就头疼。

结果他做了。巴录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个人叫巴录。然后他们把这卷书交给了君王和祭司们,结果他们气得把卷轴烧了。那些内容让他们非常愤怒。

后来,耶利米再次感到神的呼召,要他再做一个版本。这些都记在《耶利米书》第36章里。于是他们做了第二版。这章的最后一句是:“巴录把所有的话都写了下来。”然后最后一句是:“又加添了许多类似的话。”你就会想,“等等,第二版的《耶利米书》比第一版更长。‘类似的话’是什么意思啊?”

Jon:对啊,那是什么意思?

Tim:就是啊,对,没错。关于那句话的含义,大概有八种不同的解释。是不是有耶利米写的额外诗歌,他在第一版时忘了收录?还是巴录写的诗歌?还是其他人的作品,但主题是相关的?总之,这也是一种让人抓狂的模糊性。

但它至少告诉我们,这本书经历了多个版本的修订,并且在这些版本中是有扩展的。你在《箴言》中也能看到这种情况。开头说是所罗门的箴言,但你读到最后,会注意到里面有不同小合集的标题,你会发现还有“智慧人的言语”,还有所罗门的箴言,还有希西家王手下的人在所罗门之后200年又补录的箴言。

然后这本书以一组谜语收尾,是一个叫亚古珥的人写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这个名字也不是希伯来名字。然后还有一位外邦王名叫利慕伊勒的作品。但书上说,这其实是他母亲教他的智慧之言。

Jon:所以是有人把这些全都收集到一起了?

Tim:很明显,是所罗门死后很久才有人收集的。

Jon:我记得我们之前谈过《箴言》的时候就聊到过这个问题,我当时就在纠结同样的事,就是说,“这不是我心目中那种整洁、规范的‘神圣经文’的样子啊,而是有个人说‘我要把以色列人、外邦人的一堆很棒的谜语和箴言都收集起来,放在一起。’”不过,我们先别深挖这个话题。

Tim:这背后有个核心问题。这很重要,我觉得我们以前没谈过这个。在那种“圣经就像从天而降的金色石版”这种现代观念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关于上帝通过圣灵在世界中工作方式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上帝在世界中工作,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在工作。

Jon:对,人类就被绕过去了。

Tim:或者即便人类参与了,那也只是偶然的。好像他们的大脑被“击中”,然后他们就像在恍惚中写下这些卷轴,完全不理解自己在写什么。但这种观念背后的意思是,如果是人类在工作,那就不是上帝在工作。如果是上帝在工作,那人类要么不参与,要么只是偶然参与。而这种想法,完全不是圣经里所描述的圣灵的工作方式。

Jon: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多了。

Tim:是啊,完全正确。这意味着上帝选择通过人类,在人类历史中工作。这和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教义是同样的问题——耶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耶稣不是突然从天上降下来,说着外星语言。他是出生在世上,长大后说的是亚兰语,你知道吗?

Jon:对啊,不然没人能听懂他。

Tim:对啊。但不知怎么的,我们却期待圣经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几乎是与它的起源无关的。我们期待它的写作和出版过程是和当时那个时代所有其他书籍的创作方式都不一样的。我觉得,我们其实是在把一套奇怪且外来的假设强加在圣经上。

Jon:好吧,这真是让人脑袋一懵。

Tim:这是一个新的范式,它是建立在实际历史证据基础上的。

Jon:让我觉得有点不安的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变成了,如果圣经的某本书可以被编辑过,而且那是上帝所启示的编辑……

Tim:那就是上帝工作的方式……最终的结果是,上帝通过这些著作向祂的子民说话。而这些著作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完成的。

Jon:……那这个过程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呢?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现在回头看,会说:“这已经完成了,别再动它了。”

Tim:对,就是“最终版”。

Jon:我们把它定稿了。那么那是——

Tim:什么时候是最终版?

Jon:什么时候是最终版?而且那个最终版真的是上帝的最终版吗?

Tim:确定“最终版”的用词,就是圣经研究中一个完整领域的目标,这个领域叫做“文本鉴别学”(textual criticism)。我爱上了这个领域。我写博士论文时选的就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小众课题,因为它涉及古希伯来文手稿、死海古卷、古希腊文手稿、古亚兰文,这真的太棒了。

圣经的文本历史是公开的——是可以被大量历史调查研究的内容。这里没有什么秘密。而且它很复杂,不是简单的东西。但当你深入研究所有这些之后,我们确实知道圣经文本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相当有信心地说,我们掌握了圣经“基本最终版”的内容。不过,这背后付出了大量努力。

Jon:那我们说的“最终版”是什么意思?

Tim:嗯,这很复杂。

Jon:听起来就很复杂。

Tim:确实很复杂,因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手里有哪些文本抄本见证”。我们有中世纪时期的一些版本,那些非常重要;我们有死海古卷;我们有古希腊语翻译本——

Jon:因为那些在它们当时的历史时刻,就是“最终版”。

Tim:对,完全正确。对我来说,我是一个耶稣的跟随者,所以我最感兴趣的是耶稣所读的那本Tanak(旧约圣经)。我,一个苏格兰裔外邦人,波特兰滑板爱好者,为什么在2000年后还在读希伯来圣经?这不是因为我单纯觉得它有意思,而是因为我跟随耶稣。而耶稣说,这些书是为祂作见证的。

Jon:所以你最感兴趣的是耶稣读的那本圣经是什么?

Tim:作为基督徒,我想知道,也想接触到耶稣所读的那本圣经。那不是英文版,也不是希腊文版,虽然了解希腊文以及希腊文译本对于探索圣经的历史非常重要。但我想尽可能接近耶稣所读的圣经。

耶稣在《约翰福音》里对一些犹太领袖说过一句话,那是一场争辩。他对他们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然后他说:“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在这一节经文中,我觉得你可以抓住重点:先有马,再有车。

在耶稣看来,圣经之所以是上帝的话,并不是因为你被邀请要和这本书建立私人关系。你是被邀请去与耶稣,这位复活的弥赛亚,建立亲密而真实的联系。而我之所以读圣经,是因为它是一部神人合著的作品,它把我指向耶稣。

它从旧约开始把我引向前方。而到了新约,它又把我引回去。而一切的核心是耶稣本人。这使耶稣——这位活着的耶稣——成为焦点,我离开圣经是无法认识祂的,但与此同时,我所认识的耶稣,是圣经为我呈现的那位耶稣。但与此同时,耶稣不是圣经。

圣经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告诉我,也把我引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这个人与这些文本有着亲密的联系,但祂并不是这本书本身。祂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好像我可以读你的传记,但现在我坐在桌子对面跟你说话。而你并不是那本关于你的书。

Jon:但等我死了,那就只剩下这些了。

Tim:嗯,那你得是神的儿子,这样圣灵才能在我读那本书的时候与你同在。

Jon:这就是我和耶稣之间的区别了。

Tim:没错,这就是区别。正确。所以,当我们强调“圣经是受启示的”或者说它是“神人合著的话语”,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通过正常的人类过程创作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这些书卷所传达的信息,是上帝希望祂的子民听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把他们指向耶稣的生、死和复活。

而你说得对。我在这个范式中生活了很久,但我也是经历了一次范式的转变才走到这一步的。每次我教导Tanak(旧约圣经)的结构时,这就是必然会出现的讨论。每次我谈到Tanak的结构和统一性时,这个问题都会被提出来。

Jon:就像是,“等一下,你正在打碎我一直以来坚守的那种思维框架。”

Tim:所以我们就是这样走到这里的。

Jon:我们就是这样走到这里的。

Tim:谈到希伯来圣经的编辑统一性。

Jon:那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段关于旧约的讨论吧。我们这些基督徒——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都叫它“旧约”。在希伯来语中,它只是被称为“经文”。

Tim:圣经,就是“经文”。

Jon:它也被称为“Tanak”,因为那是三个部分的首字母缩写?T、N、K。

Tim:对。Torah(妥拉)、Nevi’im(先知书)、Ketuvim(圣录)。

Jon:Nevi’im,Ketuvim。我记得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学这个。没怎么深入研究,只是听说,“哦,那是另一种希伯来文的编排顺序。”我其实不太明白,但我听说过,因为我没有你那么“极客”。我记得我当时心里想,“我是不是应该用希伯来文的顺序来读旧约?那样是不是更属灵,或者说那是不是更合乎圣经呢?”

Tim:是啊,这很有意思。多年来我一直很难找到一种公允的方式来谈论这个话题。这两种顺序,英文的编排是有它的逻辑的。它讲述以色列的基本故事,然后是以色列的诗歌和智慧作品,最后是先知书。就像是一个滑雪跳台,在陡坡的末端,先知们把你抛向弥赛亚和神国未来盼望的方向。

Jon:有道理。

Tim:Tanak也把你引向弥赛亚和神国的盼望,但方式不同。那种盼望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强调了。然后整个先知书又有它自己的“滑雪跳台”,圣录本身也是一个“滑雪跳台”。

这个三部分结构——我们之前没谈过这一点——它本身作为一种编辑上的统一,在每一步都是为了把你推向未来对弥赛亚和神国降临的盼望。这是因为这种编排方式,把这些“跳台”突出了,而英文版的编排没有特别突显这一点。

这涉及到《申命记》的结尾和《约书亚记》的开头是如何衔接的。这些都是卷轴的开头和结尾。

Jon:我们这个传统中也是这样。

Tim:对,我们的传统中也是这样。如果你留心,你会发现那里面有一些东西。但学者们所说的,就是妥拉和先知书之间的“文学接缝”,它直接关联到先知书和圣录之间的“文学接缝”——Nevi’im和Ketuvim。

如果你去读《申命记》的最后一段,然后再去读先知书的最后一段,也就是《玛拉基书》,你会注意到那两者之间有一种“编辑的电流”。然后如果你再读先知书开头的第一行,再读圣录的第一卷《诗篇》的第一行,你也会看到那种“编辑的电流”。

那些段落彼此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它们是整个希伯来圣经编辑统一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段落都在讲,当你沉浸在经文中时,你是在等候将来“耶和华的日子”的到来,你在等候将来的先知来带来“耶和华的日子”。那么在《诗篇》中“耶和华的日子”是什么呢?那完全是在讲将来那位弥赛亚、大卫的子孙,他会带来神的国度。

所以,Tanak的三部分结构是在基督教出现之前就有的,而且它是“弥赛亚性的”,是指向未来的。这正是为什么耶稣会说那句话:“我岂不是对你们说过,这一切必须应验吗?就是写在妥拉、先知书和诗篇里的那些话。”

耶稣读祂的圣经时,把Tanak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霓虹灯,指向弥赛亚和神国的未来盼望。而祂就是来成就这一切的。所以我认为,用Tanak的顺序来读圣经是基督徒应该重新拾起的一种重要实践。

而且你是可以做到的。你可以去书店——好吧,大多数人现在没有书店——去亚马逊书店,找“犹太出版协会”版本的圣经英文译本。它就叫Tanak,真的是叫Tanak,T-A-N-A-K。你可以在亚马逊上花大约12美元就能买到。

Jon:Zondervan或者其他出版社有没有把旧约和新约一起装订的版本?

Tim:没有基督教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的Tanak译本。

Jon:完全没有?一个都没有?

Tim:一个都没有。有一些现代犹太教的旧约和新约译本,它们会用那种编排方式出版,但那些都是非常小众的出版社,完全不是主流出版机构。我理解,大出版社不出版这种版本,是因为没有利润。

Jon:等等,是不是有一些小众出版社可能会做这个?

Tim:对。有的。等一下。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位弥赛亚犹太学者叫David Stern,他通过一个叫Lederer Messianic Publications的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的Tanak和B’rit Hadashah——B’rit Hadashah是“新约”的希伯来文。你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Kindle版大约12美元,平装版30美元或20美元,书名是《The Complete Jewish Bible》(完整犹太圣经)。

Jon:他用的是什么翻译版本?

Tim:在《Complete Jewish Bible》里。

Jon:嗯,《Complete Jewish Bible》呈现了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上帝之道,是一本为所有人(犹太人和外邦人)准备的统一犹太圣经。这段文字指的是皮革装帧版。

Tim:这本书很棒,因为它给出了旧约人物的希伯来名字,这样他们就不会像大多数英文翻译那样被“糟蹋”。比如新约中的James,其实是Yacob。

Jon:所以这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翻译版本?

Tim:对,应该是他自己的翻译。

Jon:我觉得是。

Tim:对,他的英文翻译评价很高。

Jon:哦,有意思。

Tim:是啊,就是这样。

Jon:对于跟随Yeshua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在你的书架上与NIV、NASB等版本并列的好译本。

Tim:对,非常棒。你再读圣经的时候感觉会完全不同。这真的会改变你读圣经的方式。

Jon:好的,酷。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新约。

Tim:好啊。

Jon:那就是Tanak的部分。现在我们来快速聊聊新约的构成。

Tim:我们现在谈的是27卷书,它们都源自耶稣·拿撒勒人的事件。这些书全部由以色列人——犹太人——所写,他们成为了耶稣的门徒。

Jon:是在第二圣殿时期吗?

Tim:在第二圣殿时期的晚期。然后,当耶稣运动在祂的死而复活之后扩展开来,耶稣任命的某个圈子的人物成为了祂所称的使徒。而新约的书卷都起源于这个使徒圈子。大多数是由使徒本人所写,或者是由他们委托、或出自他们的圈子,即使不是亲自执笔的。

所以你有四卷关于耶稣生平的记载,它们都与使徒彼得、马太——

Jon:彼得是和哪一卷关联的?

Tim:《马可福音》。马太则是《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就比较复杂了,很多人认为它与保罗的圈子有关,因为我们知道路加是保罗的同工。还有《约翰福音》。

接着四卷耶稣生平的记载之后,就是《使徒行传》,它也是出自《路加福音》的同一位作者,内容以保罗把福音传播到罗马为结尾。然后你会看到保罗的13封书信,这些书信是写给七间教会的,很有意思。第一封是写给罗马教会的。

你读完《使徒行传》,它讲到保罗在罗马,然后翻过一页,就是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

Jon:那是他最早的书信之一吗?

Tim:对,那是他职业生涯后期写的。

Jon:哦,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这些书信的排序是按长度来的,对吗?

Tim:对,是按长度排序的,不是按写作日期排序的。这就是为什么《腓利门书》排在最后。

Jon:而《马太福音》排在最前面。

Tim:对。其实我还得回去做些作业,研究一下保罗书信集的排序方式。那种排序掩盖了一些有趣的联系。它让你以为《罗马书》是第一封书信,但实际上,它是他整个神学最成熟的晚期表达之一。

Jon:但它是最长的。

Tim:对,它是最长的。据我们所知,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帖撒罗尼迦前书》似乎是保罗最早的书信。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联系,比如《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之间。我认为这两卷是应该连着读的,因为它们提到的都是同一批人。

Jon:顺序是以弗所书,歌罗西书?

Tim:但实际上是……对。

Jon: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

Tim:对,没错。

Jon:我们能不能快速过一下这些?既然我们在谈排序,那四福音书的排序传统是怎样的?

Tim:哦,是啊,这我也还有作业要做。我知道,把《马太福音》排在四福音书的第一位是一个很早的传统。这里的“很早”,是指大概到公元150年左右,我们有的最早证据显示它们被一起收集成册。

但历史上,新约学术界的共识——我认为是正确的——是《马可福音》是最早的。第一个。而且《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以《马可福音》作为它们的资料来源之一,因为他们知道那是彼得的见证。然后《约翰福音》是在四福音中最后写成的。但它们全都是在第一世纪结束之前写成的。

Jon:所以它们的排序是《马太福音》排在第一位?

Tim:对。这里是我的一个猜测,而且不只是我的猜测,我听一些其他学者也这么说过。《马太福音》是最容易理解的版本,它是那种最适合在地方教会群体中讲授的耶稣生平记载。我是凭经验学到的,因为我真的做过这件事。

Jon:没错。

Tim:实际上,我当初提议我们在本地教会用一年半的时间来讲解它,部分原因就是,《马太福音》本身就是被设计成一卷适合在群体中教导的福音书。这就是为什么他把《马可福音》里零散分布的耶稣教导内容,全都收集整理起来,在《马太福音》里编排成了五大段耶稣的教导。他在推进叙事的时候是非常有条理的。

所以,如果你想带领整个教会去认识耶稣完整的故事和教导,《马太福音》是一个很棒的福音书来进行教导。

Jon:它更“完整”吗?

Tim:对。这里的“完整”,我是指马太在叙述上尝试用一种系统化的方式,给你一个全面、丰满的耶稣呈现。他的结构是:讲故事,然后一大段教导,再讲故事,再一大段教导,这样有条不紊地安排。

Jon:所以我们其实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是按那样的顺序排的?不像书信那样简单,比如按长度排序。

Tim:对,它不是按长度排的。我在亚马逊的愿望清单上有两本关于四福音正典形成的大部头书。很多都和我们的手稿证据有关。

Jon:因为很奇怪,《路加福音》没有排在最后来和《使徒行传》连起来。

Tim:是啊。《路加福音》显然是和《使徒行传》配套写的。但在某个时候,早期教会群体认为,把《路加福音》作为四福音集的一部分,比把它当作《路加-使徒行传》这种双卷本更有价值。

Jon:因为其实完全可以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约翰福音》,然后《路加-使徒行传》。但事实不是。

Tim:对,没错。而且因为《马太》、《马可》和《路加》之间有一个独特的关系——它们都使用了共同的资料来源——所以它们一直被当作一个三联体保存下来。

Jon:明白了。然后我们就进入了保罗的书信,我们已经谈过那些了。接下来还有别的书信。

Tim:然后是……你可以称它为“使徒前十榜单”。所以是彼得,然后是约翰。彼得有两封书信,是写给很多不同教会群体的循环信件。然后约翰有三封书信——《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其中《约翰一书》是最长的。《约翰一书》其实根本不像是一封信,更像是一篇早期基督徒的讲道稿。

Jon:它们是按长度还是按日期或其他什么顺序排的吗?

Tim:哦,其实写作的先后顺序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Jon:但它们是按长度排的,对吗?

Tim:对,是按长度排的。

Jon:长的,中等的,短的。

Tim:对,没错。然后你有雅各的书信,就是耶稣的兄弟。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是那个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写的,但主流观点——我也认为比较可能——是耶稣的兄弟写的。接下来是雅各——哦,不,等一下,是雅各。

Jon:雅各其实字面意思也是“雅各布”。

Tim:对,雅各布,没错。他的希伯来名字是雅各布。

Jon:雅各布(Yacob)。

Tim:然后犹大也是耶稣的兄弟。他不是那十二门徒之一,但我们知道耶稣的兄弟们后来都成了宣教士和教会领袖。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提到过这一点。我们现在不是按顺序讲的,是在讲正典的顺序。

然后我们还有一卷新约中匿名的早期基督徒讲道稿,以书信的形式出现,就是《希伯来书》。它在教会历史的某个时期曾经和保罗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一些早期手稿中被编入了保罗书信集。

Jon:它在正典顺序中是怎么排的?

Tim:新约书信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是保罗的书信,然后是《希伯来书》,接着是《雅各书》。

Jon:那是匿名的书信。

Tim:对,匿名书信。然后是彼得的两封书信,约翰的三封书信,还有犹大的一封书信。

Jon:这些就是书信部分了?

Tim:对,这些就是新约的书信。

Jon:那它们为什么是按这种顺序排的,你知道原因吗?

Tim:嗯,就保罗的部分来说很合理,因为保罗的通信在当时是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那些书信被收集了起来。然后你有“明星名单”:雅各、彼得、约翰。彼得和约翰是耶稣最亲近的两个门徒。然后是雅各和犹大,耶稣的两个兄弟。所以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很完整的关于使徒和与使徒最亲近的领袖们的呈现。

Jon:那为什么《希伯来书》夹在中间呢?

Tim:《希伯来书》本身意识到它是出自使徒门徒的作品。在第一章,他就说,“我们这些人是从那些亲耳听见主话的人那里听来的。”

所以这位作者——我称他为“希伯来书的牧师”——他是写给一个教会群体的,一个信奉弥赛亚的犹太群体,他担心他们会放弃对耶稣的信仰。所以他借用了使徒们的教导,这是他在讲章开头就说的。我们其实不知道……《希伯来书》真的很有意思。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就涉及到正典历史了,这些书信之所以被公认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它们经过什么会议投票表决,而是因为耶稣运动的发展,以及哪些书信和文学作品是出自使徒圈子并“走红”的,最后浮出水面,成为正典。

《希伯来书》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它不是直接由一位使徒执笔——至少它自己没有像保罗的书信或彼得的书信那样在文件中声明——但它确实声称自己是在传递最初那些使徒的教导。

所以它脱颖而出了。而且它很有力量。《希伯来书》很有力量。

Jon:所以这就是一个大的板块了。最后是《启示录》。

Tim:对。一本犹太-基督徒的“启示录”。

Jon:一本犹太-基督徒的“启示录”。

Tim:或者说是一个基督徒犹太人写的“启示录”。

Jon:我们也从旧约的其他书卷知道“启示录”是什么,对吧?

Tim:对,旧约中先知书里有些部分也是这样表达的:先知经历了一个奇异的梦或异象,然后他遇到一个中介,通常是天使类型的人物,这位中介会解释他的梦或异象是什么意思。《以西结书》有,《以赛亚书》有,《撒迦利亚书》也有。

所以在第二圣殿时期,这种表达方式——如果用我们之前讲过的“艺术工程”的比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Jon:那可能是口头讲述的。

Tim:对,有点像口头讲述。就像,“哦,这是一段启示性的内容,有一个梦或异象,然后它被解释出来。”于是,从围绕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犹太社群中,那些极其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就诞生了整本的“启示录”类书籍。

历史上最重要的几本是叫做《第四以斯拉书》和《第二巴录书》的,这两本是最重要的。它们的风格和新约的《启示录》非常相似:先知做了一个梦或异象,里面有奇特的象征性画面,然后这些画面被解释,并使它们与作者想要写信的群体产生关联。

所以我们在《启示录》中看到的是约翰。不论那是不是使徒约翰,还是一个在他写信的七个教会中巡回的犹太-基督徒先知,但他并不是一位使徒。

Jon:哦,我们不确定?

Tim:对,这两边都有很强的论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历了一系列梦或异象,然后把它们编写成了这部极其深刻且复杂的文学作品,他称之为“耶稣基督的启示”。

这部作品就像其他书信一样,也是从早期教会的生活中诞生的,但他很清楚自己是在向全世界所有耶稣的跟随者说话。他试图激励他们在即将来临的迫害面前保持忠心。他知道迫害即将到来。

Jon: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书排在最后,因为它非常具体地讲到了这世代的终结。

Tim:对,“启示录”的本质就是,先知会做一个梦或异象,而这会给他们带来……学者们说,先知的视野会打开两个维度:一个是垂直的。

通常,会有一个天上的宝座之所,先知看见上帝宝座的异象。这样,他就能从天上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中的当前事件。同时,这也使他能有一个横向的视角,从最终实现上帝应许的角度来审视当下——也就是弥赛亚的再来、上帝的国度、天地的再联合、邪恶被永远消灭。

因此,启示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天上看历史的视角,使人能够从上帝国度终极实现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事件。显然,《启示录》作为基督教圣经的压轴之作是很合适的,因为它讲述了故事的结局,也因此教导我们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以故事的结局为指导。

所以,有一个问题是:“约翰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写圣经的最后一本书?”不过,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错误”(anachronism),因为那时这27卷书的合集还没有全部收集在一起。它们在那时都已经存在,并被传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已经拿到保罗的所有书信。那些书信还在不断传抄流通中。

这些出自使徒圈子的27部作品,花了一段时间才被普遍承认和接纳为圣经。

Jon:这个故事以后再讲。

Tim:对,那是以后再讲的故事。但这就是圣经的结构。

Jon:这就是我们关于圣经是什么的讨论了。我们为这个主题制作了一个视频,可以在我们的 YouTube 频道上找到,网址是 youtube.com/thebibleproject。你也可以在我们的网站 thebibleproject.com 上看到。

接下来的播客节目,我们将讨论圣灵。Tim 和我一起从圣经的叙事弧线中探讨了上帝的灵这个主题,发现上帝的圣灵对于基督徒的生命是多么关键。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这个播客,请务必订阅,这样当那期节目上线时你就能第一时间收到通知。那也会成为我们接下来的主题视频,发布在 YouTube 频道和我们的网站上。欢迎在推特、脸书和 YouTube 上跟我们打招呼。如果你喜欢这个播客,请给我们一个评价,这对于提升本项目的曝光度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你们与我们一同参与!

Pages ( 2 of 2 ): « 上一页1 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