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通过创造性的非暴力抵抗战胜邪恶
作者: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 – 2024 年 5 月 10 日
多年来,一名女子一直隐藏着身上的瘀伤。她终于向朋友倾诉,讲述了丈夫的暴力行为。她的朋友建议她顺服丈夫,并解释说,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我们要“转过另一边的脸”。但耶稣真的是这个意思吗?他真的教导人们在面对虐待时保持被动吗?
耶稣在马太福音 5:39 中的教导: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 5:39,和合本)
这实际上是要扭转局势,以创造性的非暴力抵抗战胜邪恶。耶稣并不是在说我们永远都不应该抵抗那些试图伤害我们的人。事实上,这种解读会与希伯来圣经的以牙还牙(lex talionis)原则相矛盾,而耶稣正是引用了这一原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1)”(出埃及记 21:24,利未记 24:20,申命记 19:21)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建立公正,并遏制报复。因此,如果有人打掉了我们的牙齿,我们不能报复性地打掉他们五颗牙齿。
在同一句话中,耶稣呼吁人们 “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抵抗恶人”(原文直译)(2),而是要转过另一边脸。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公正,并拒绝以暴制暴。换句话说,转过另一边脸既避免了暴力报复,也避免了被动接受他人的恶行。
在耶稣的时代,“打脸”意味着什么?
在耶稣的时代,打人脸颊是一种侮辱性的举动,但通常不会被视为暴力攻击。在这里,耶稣特别提到了右脸,这意味着攻击者很可能是用手背进行的抽打(3)。在犹太文化中,用手背抽打别人会被视为对一个人尊严的最严重的公开侮辱,因此可能会被处以双倍罚款。(4)
但耶稣并不是在建议他的门徒站着挨打。他的意思有两层:
- 转过左脸,是对侮辱本身的大胆拒绝。
- 这样做迫使施暴者要么停止,要么用手掌击打对方,而手掌打人通常是对一个平等者的行为,而非对一个低等者的羞辱。
换句话说,转过另一边脸,是在向对方表明:你不能藐视我,因为我的尊严不取决于人的认可,而是来自别处。(5)这种行动改变了彼此的关系,让施暴者要么选择退缩,要么被迫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害者。
把外衣给贪婪的人
作为“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另一个例子,耶稣说:“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马太福音 5:40)(6)他在教导人们用创造性的慷慨来抵抗有害的贪婪。
在这个例子中,一个贪婪的人通过不公正的诉讼压迫穷人,并要求他们的里衣作为抵押。希伯来圣经的律法确实允许以色列人也使用他人的外衣(大衣)作为贷款的抵押品,但这件外衣必须在夜幕降临前归还,因为借贷人可能需要它来保暖。(出埃及记 22:26-27)(7)主动放弃外衣是一种极其慷慨的行为。耶稣在教导一种信靠慷慨之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用贪婪对抗贪婪。
更有甚者,一些解经家认为,耶稣的这番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同时交出里衣和外衣,他将会完全赤身裸体,而这在犹太社会中是不可容忍的羞辱。(8)无论耶稣是否真的暗示要使人赤裸,一个愿意交出外衣(和里衣)的人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抵御寒冷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且在社会地位上变得极其脆弱。这种显而易见的脆弱迫使对方直面自己的冷酷贪婪——因为他字面意义上剥夺了他人身上的衣物。(9)与此同时,受害者的极端慷慨与加害者的吝啬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压迫者多走一里路
作为最后一个例子,耶稣教导如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10)”(马太福音 5:41)
在公元一世纪的世界,罗马士兵可以强迫任何人帮他们背负物品,最长可达一罗马里(约 1,000 步)。(11)这种做法让被强迫者沦为劳工,受制于帝国权力的掌控。
耶稣是在对一群长期受外邦统治的犹太人说话。他们已经在罗马人的压迫下受尽屈辱、骚扰和不公正对待,因此当耶稣告诉他们不仅要顺服,还要主动多走一里路时,他们一定感到震惊。
然而,自愿多走一里路会改变互动的性质。耶稣的跟随者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羞辱,而是以创造性的方式抵抗压迫,并通过自愿选择第二里路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以慷慨对待罗马士兵,像对待朋友或家人一样,而不是被奴役的对象。
事实上,耶稣用一个普遍的鼓励语来总结他的教导,即他的门徒应当以慷慨作为待人处事的核心原则,正如箴言 25:21-22 所说:
“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饭吃;若渴了,就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箴言 25:21-22,和合本)(13)
以爱与慷慨维护尊严
在耶稣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如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会让伤害的循环不断延续。正如马丁·路德·金博士所说:
“暴力的最终弱点在于,它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螺旋,滋生它本想要摧毁的东西。暴力不会减少邪恶,反而会使邪恶倍增……以暴制暴只会让暴力加倍,在本已没有星星的黑夜里更添黑暗。”(14)
耶稣邀请他的门徒进入上帝的“颠倒国度”(Upside-Down Kingdom)。他不鼓励以羞辱回击羞辱,也不鼓励以不公回应不公,而是用创造性的方式反抗恶事,以爱与慷慨为标志。
“转过另一边脸”意味着以神的形象看待每个人,并始终寻求对方的最高益处。
正如安娜·凯斯-温特斯(Anna Case-Winters)(15)所观察到的,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让人处于“被动受害者”的位置,但实际上,它使受害者成为“主动采取行动的力量”,用一种积极且非传统的方式主张自己的权利。那些本可能被羞辱的人,却用一种‘维护尊严’的行动进行给予……并向敌人、侵略者或强迫者发出一种隐含的邀请,让他们参与一种不同形式的互动。”(16)
耶稣教导我们既不要因恐惧而退缩,也不要用暴力言行反击。相反,我们应该像他一样,用创造力、爱和慷慨去面对敌人。通过以朋友的方式对待他们,我们邀请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考虑一种新的关系方式。
恢复关系
耶稣关于“转过另一边脸”的教导,旨在恢复神起初创造人类时所设立的和谐关系。
在伊甸园里,当亚当和夏娃吃了神禁止他们吃的果子时,他们选择拒绝神的智慧,行自己眼中看为对的事。这种拒绝迅速导致了伤害和报复的循环。我们可以在拉麦的故事中看到这种报复心态的升级:拉麦因有人打了他,就杀了那个人。(创世记 4:23-24)(17)
然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1)(出埃及记 21:24,利未记 24:20,申命记 19:21)这条律法的本意是限制暴力报复的升级。换句话说,它的目的是阻止人们私自报复,并确保惩罚不会超过犯罪本身的程度。
真正的公正不仅仅是对恶行的惩罚,而是重新塑造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关系,使所有相关的人都得到恢复。
我们可以在约瑟的故事中看到一个生动的例子。
约瑟“转过另一边脸”
由于父亲对约瑟的偏爱,他的同父异母兄弟们对他心生嫉妒,最终将他卖为埃及的奴隶。然而,在埃及,约瑟最终上升到权力的高位。当他的兄弟们因饥荒来到埃及购买粮食时,他们并没有认出乔装成埃及官员的约瑟,但约瑟却认出了他们。他必须做出选择:
- 他可以利用自己作为高官的权力进行报复;
- 他可以让法庭来执行公正的审判;
- 他可以被动地忽略兄弟们对他的伤害,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 或者,他可以“转过另一边脸”,通过考验他们来应对这一切。
约瑟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转过另一边脸”。他想看看他的兄弟们是否会重蹈覆辙,任由他唯一的亲弟弟便雅悯被留作奴隶。(18)(创世记 44:17)他给兄弟们一个机会,让他们面对自己过去对他的所作所为,并选择做出不同的反应。(创世记 42:21-22)(19)
当兄弟们表现出他们已经彻底改变时,约瑟被爱与悲伤的眼泪所感动,慷慨地赦免了他们。(创世记 45:14-15)(20)
耶稣“转过另一边脸”
耶稣自己向他的门徒示范了何谓“转过另一边脸”。有些时候,当敌人想要毁灭他时,他选择退去,从他们的手中脱身。他智慧地分辨何时等待比立即对抗更合适。
但在另一些时候,他直面对手,以创造性的慷慨回应。在他生命的最终考验中,耶稣作出了极致的“转过另一边脸”之举——他任凭敌人诬告、逮捕、审判他,并接受公然的羞辱和残酷的刑罚,最终被钉死在罗马十字架上。
在这一过程中,耶稣转过另一边脸,忍受人们的掌掴;他甘愿交出自己的衣物;他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走完“额外的一里路”(21)。(马太福音 27:30-31)
但他既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无助的受害者。相反,他是主动、有力量地做出这个选择,因为他知道没有人能真正夺去他的尊严或生命。
耶稣主动献上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以恶报恶。他爱他的仇敌到底,甚至在临终前仍为他们祈求赦免。(路加福音 23:34)(22)
面对不公正时爱的回应
对于一个遭受家暴的女性来说,最明智的做法往往是带着自己和其他受害者脱离危险。这不仅保护了她自己,也可能是对施暴者最有爱心的回应,因为通过与他保持距离,她可以阻止他继续伤害自己和他人。
同样,我们可以将“转过另一边脸”的原则运用到身边的人遭受不公的情境中。当耶稣看到圣殿中的不义行为时,他掀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并提醒人们,圣殿应当是“万民祷告的殿”。(马可福音 11:15-17)(23)
耶稣的行动虽然激烈,但并非伤害性的或出于报复心态。相反,他是在挑战不公,并邀请那些行不义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往往要么选择与施害者对抗,要么选择回避局面。然而,耶稣所教导的“转过另一边脸”引导我们采取另一种方式——站在受害者一边,揭露不公,挑战压迫者。
无论是顺服、撤退,还是正面交涉,耶稣始终设定了互动的基调。他总是以爱为出发点,寻求对所有人的益处,包括他的敌人。
神学家奈姆·阿提克(Naim Ateek)说道:
“爱意味着用非暴力的方式抵抗不公。这种抵抗不是出于仇恨,也不是为了打倒或摧毁敌人,而是为了迫使不公的施行者收回错误,并致力于行公义。”(24)
最终,圣经展望着一个没有暴力和伤害的世界:
- “境内必不再听见强暴的事。”(以赛亚书 60:18,和合本)(25)
- “他们必不伤人,不害物。”(以赛亚书 11:9,和合本)(26)
神的国度是一个人人都为彼此的最高益处而活的世界。(27)
耶稣说,这个国度已经近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进入并体验它。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会用神所愿的爱和尊严来对待我们,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行动活出神的国度。当人试图伤害我们时,我们可以选择转过另一边脸,用创造性和智慧去实践这一愿景。(28)
我们不必为寻找唯一正确的回应而焦虑不安。相反,我们可以关注耶稣的生命,学习如何用创造性的方式回应每一次新的挑战。
当我们选择用爱抵抗邪恶,而不是让伤害的循环继续下去,我们就成为了神新创造的指引标志——一个充满公义与和平的国度。
- Matt. 5:38; see Exod. 21:23–24; Lev. 24:19–20; Deut. 19:21.
- Matt. 5:39a (BibleProject translation”).
- Mishnah Baba Qamma 8:6-7
- Craig S. Keener, The Gospel of Matthew: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197.
- Keener, The Gospel of Matthew, 198.
- Matt. 5:40 (BibleProject translation).
- See Exod. 22:25–27; Deut. 24:10–13.
- Keener, The Gospel of Matthew, 198.
- See further David E. Garland, Reading Matthew: A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Macon, GA: Smyth & Helwys), 74.
- Matt. 5:41 (BibleProject translation).
- For an example, see Matt. 27:32.
- Matt. 5:42.
- NASB translation
- Martin Luther King Jr.,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Chaos or Community? (Boston: Beacon, 1967), 62.
- Professor of Theology at McCormick Theological Seminary
- Anna Case-Winters, Matthew, Belief: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15), 82, 84.
- Gen. 4:23–24.
- Gen. 42–44.
- Gen. 42:21–22.
- Gen. 44:14–45:15.
- Matt. 26:67; 27:35; John 19:17; see also Dennis T. Olson, “Loving Enemies as Being Birthed into God’s Creation-Wide Family: A Homiletical Exploration of Matthew 5:38–48,” Word & World: Supplement Series 5 (2006): 64.
- Luke 23:34.
- See Isa. 56:7, which Jesus quotes.
- Naim Ateek, “Who Is My Neighbor?” Interpretation 62 (2008): 165.
- See Isa. 60:18.
- See Isa. 65:25.
- See Phil. 2:1–10.
- See further Jonathan T. Penningt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d Human Flourishing: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197–198.
本文由 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 共同撰写。
布列塔尼·金博士(Dr. Brittany Kim) 领导了初步的研究和写作,
本·特廷博士(Dr. Ben Tertin) 提供了编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