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耶稣关于财富关系的比喻
单独来看,耶稣关于“眼睛是身上的灯”的比喻似乎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结合上下文来解读时,这一模糊的表达就变得清晰了。耶稣使用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意象,表明一个人的属灵健康可以通过他如何使用物质财富来衡量。
首先,这句话属于《马太福音》第 5-7 章中广为人知的“登山宝训”。耶稣在讲论眼睛如同身上灯的这段话时,正在讲述财富所带来的危险。这一背景帮助我们理解,耶稣的比喻特别针对人与金钱和财物的关系。
其次,作为一位犹太教师,耶稣引用了希伯来圣经中的常见习语。从圣经作者使用“明亮”与“昏暗”的眼睛,或“好”与“坏”的眼睛这类比喻性的语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耶稣的本意。对耶稣来说,眼睛象征着慷慨或吝啬。诚实的、善良的眼睛代表一个慷慨的人,他效法神的慷慨,将恩典施予他人;而“坏的眼睛”象征着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人只索取而不施予,忽视他人的需要。
让我们深入探讨“登山宝训”的背景,以及希伯来圣经中的相关经文,以更清楚地理解耶稣这句著名(但令人困惑)的话语:
“人的眼睛就是身上的灯;所以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马太福音 6:22-23,和合本)
圣经对眼睛及其品质的解读
“好眼力!”当你找到丢失的拼图块时,朋友这样称赞你。“眼睛很好!”当验光师发现你视力 20/20 时,他这样告诉你。拥有“好眼睛”可能意味着许多事情,但耶稣对这个概念有更具体的用法。
耶稣所提到的“好眼睛”根源于希伯来圣经,圣经作者常用这个词组来比喻慷慨。希伯来语 tov ‘ayin(טוֹב עַיִן) 字面意思是“好眼睛”,但在英语翻译中,通常会用“慷慨”来传达其深层含义。例如,《箴言》22:9 说:
“眼目慈善的(tov ‘ayin),就必蒙福,因他将食物分给贫穷人。”(和合本)
“好眼睛”(tov ‘ayin)的反义词是“坏眼睛”(ra’ ayin, רַע עַיִן)。《箴言》23:6-7 提到了这一概念,展现了“坏眼睛”带来的欺骗和自私:
“不要吃恶眼(ra’ ayin)人的饭,也不要贪他的美味;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他对你说:‘请吃,请喝!’他心却与你相背。”(和合本)
请注意,这句箴言警告我们不要贪恋这种双面人的食物。即便他给予的东西有物质价值,但其中隐藏着腐败,因此最好彻底远离。“坏眼睛”代表一种假装关心他人、实则自私自利的方式——表面上摆出慷慨的姿态,实际上内心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所做的一切都出于个人利益。
在《马太福音》6:23,耶稣借用了这一“坏眼睛”的习语:
“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和合本)
这里,马太使用了希腊语 poneros(πονηρός) 来形容“坏的”眼睛。但有趣的是,马太没有在 6:22-23 里用希腊语中的“好”(agathos)来对比“坏眼睛”,而是使用了 haplous(ἁπλοῦς),这个词可以表达“健康的”、“单纯的”、“真诚的”或“清澈的”含义。
“你的眼睛若单纯(haplous),全身就光明。”(《马太福音》6:22,和合本)
这一不同寻常的词汇选择暗示着,耶稣所说的“好眼睛”不仅仅是“好”或“慷慨”,更涉及到一个人内在的专一、真诚和清澈的状态。这种单一的眼光意味着对财富的正确态度——不被贪婪、私欲或双重心态所蒙蔽,而是完全致力于光明和神的旨意。
Haplous 经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动机,表达出“单纯”或“真诚”的意思。拥有单纯或真诚动机的人,他们的行为是坦率的,他们就拥有“好眼睛”。而 haplous 的反义词是 diplous,意为“双重的”或“有双重动机的”。那些带着双重动机的人,言行表面上一致,实则隐藏真实意图,他们就拥有“坏眼睛”。因此,耶稣并未简单地使用“好”与“坏”来对比,而是用“单纯或真诚”对比“坏”。
另一个有助于理解的关键是,与 haplous 相关的名词 haplotes 在新约中经常出现,表达“单纯”、“真诚”和“慷慨”等概念,例如:
“施舍的,就当诚实(haplotes)施舍。”(罗马书 12:8,和合本)
“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仍格外显出他们乐捐(haplotes)的厚恩。”(哥林多后书 8:2,和合本)
“你们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舍(haplotes),就借着我们使感谢归于神。”(哥林多后书 9:11,和合本)
通过这些词汇的运用和比喻,我们可以看到,耶稣使用眼睛与灯的比喻,是在说明人的属灵健康可以从他如何使用物质财富来衡量。正如新约学者 R.T. France 所说:“这句看似晦涩的短语实际上利用了文字游戏……以此强调单一专注(即追求天国的价值)和慷慨……这是门徒有效生活的关键。”
圣经中眼睛与光明、黑暗的关系
耶稣的“眼睛如同灯”这一比喻,似乎是借鉴了希伯来圣经中的概念。旧约的作者经常用“眼睛”来象征光的源头,或者光所居住的地方。拥有“满有光明”的眼睛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大卫在哀歌中向神呼求帮助时,表达了这个概念(诗篇 13:3):
“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看顾我,应允我,使我眼目光明(ha’irah einai),免得我沉睡至死。”(和合本)
《箴言》15:30 也提供了一个关于“光明的眼睛”象征喜乐的例子:
“眼有光(me’or einayim),使心喜乐;好信息使骨滋润。”(和合本)
此外,圣经有时也用眼睛和灯的比喻来描述属灵的存在。在《撒迦利亚书》4:10 中,天使告诉撒迦利亚,灯台上的七盏金灯象征着神的眼目:
“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einei),遍察全地。”(和合本)
相反,旧约中也描述了“昏暗的眼睛”,通常用来表示因年老或病痛而导致的健康衰退。例如:
“以撒年老,眼睛昏花(einav),不能看见……”(创世记 27:1,和合本)
“以色列年纪老迈,眼睛昏花(ve’einei),不能看见……”(创世记 48:10,和合本)
眼睛昏暗甚至可以象征一个人极度的痛苦,例如大卫在诗篇 38:10 中的经历:
“我的心跳动,我的力量衰微,连我眼中的光(ve’or-einai)也离开我。”(和合本)
这些旧约背景为耶稣的“眼睛如灯”比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和神学意义。眼睛不仅是观察世界的器官,更象征着一个人的灵性、内在状态和对财富的态度。如果眼睛清澈、单一、真诚(haplous),那么整个人的生命都会充满光明;但如果眼睛昏暗、贪婪、自私(poneros),那整个人就陷入黑暗之中。
耶稣借用了这些关于光明与黑暗眼睛的描绘,在他的教导中至少传达了两个主要观点。首先,他指出,慷慨的人如同灯光明亮,充满活力,甚至因对邻舍的爱而喜乐。其次,他将缺乏爱的吝啬与昏暗的眼睛联系在一起,暗示吝啬的人会经历持续的衰落,最终陷入孤独与痛苦的黑暗之中。
财富不是神的恩赐吗?
耶稣说,“坏眼睛” 的吝啬生活充满黑暗,他用《路加福音》16:19-31 中的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作为例证。这位财主拥有“坏眼睛”,因为他只为自己和财富的舒适而活,却忽视了拉撒路的需要。
但是,财富不正是神的赐福吗?
听耶稣讲这个比喻的人中,或许有人认为财主的奢华生活正是神赐福的明证。然而,在圣经的叙事中,繁荣与财富往往意味着对弱势群体的残酷不公。
早在亚述掳掠以色列之前,先知阿摩司便严厉责备那些以财富为神祝福凭据的以色列富人。他指出,他们的财富并非神的恩典,而是他们的贪婪、吝啬,以及对穷人的剥削所导致的(参见《阿摩司书》4:1-2,6:4-7)。他们的行为在社会上或许被接受,但在神的眼中,却与祂的心意背道而驰。
几百年后,在巴比伦掳掠耶路撒冷前夕,先知以西结揭露了以色列隐藏在财富和权力背后的极端脆弱。他宣告,以色列的财富和权力不再代表神的祝福,更糟糕的是,神的同在早已离开圣殿和祂的子民(参见《以西结书》10:18-19)。由于他们已经将压迫合理化,他们的财富其实是“沾满血的金钱”,而非神恩典的象征(参见《以西结书》22:12-13)。
在耶稣的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中,他并未明确说明财主是否通过不义手段获取财富,但他的故事与这些先知的主题一致——邀请我们反思自己与财富的关系,以及我们为何如此紧抓财富不放。最终,财主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的自私将他引向灭亡。
耶稣在他的教导中反复强调,真正美好的生命与财富无关。耶稣自己生活贫困,却活出了最丰富的人生,因为神所赐的美好生命,乃是建立在对邻舍的爱之上。
财富本身既非光明,也非黑暗,但爱财富却是黑暗。如果一个人爱财富胜过爱邻舍,那么他实际上已经熄灭了自己眼睛的灯光。透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马太福音》6:22-23 的含义。
那些专注于物质财富的人,或许以为自己正享受人生最美好的一切。但实际上,吝啬的生活熄灭了我们里面神形象的光。神创造人类是为了彼此相爱、和平共处,并且甘心乐意地彼此分享。
对待财富的两种方式
从整个圣经的背景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比喻“眼睛是身上的灯”与希伯来圣经中的“好眼睛”与“坏眼睛”的习语相呼应。这个比喻的核心就是慷慨与吝啬。通过这个生动的形象,耶稣警告人们,即便一点点吝啬,也会败坏整颗心:
“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马太福音 6:23,和合本)
但令人欣慰的是,反之亦然:
“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马太福音 6:22,和合本)
为什么耶稣要用这么复杂且多层次的比喻?为何他不直接说:“不要吝啬,要慷慨”呢?
也许是因为比喻让人思考。它们能绕开我们的心理防御,促使我们深思。或许耶稣的意思是,他希望他的听众在长期的反思中,渐渐成为真正愿意顺服他教导的人,而不是仅仅被动地遵从命令。
当我们认真思考“眼睛是身上的灯”与自私或慷慨的关系时,我们无法不自问:
“我是利用他人来获取个人利益,还是以慷慨的心待人,真诚地关心他们的需要?”
自私的生活使人腐化,并最终陷入黑暗;但耶稣说,充满爱的生活能建立彼此,并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健康、明亮、充满光明的生命。
这篇文章由 BibleProject 学术团队 共同撰写。副研究员 哈基姆·布拉德利(Hakeem Bradley) 负责初步研究和撰写,学者 本·特廷博士(Dr. Ben Tertin) 提供编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