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宴席 认识耶稣——2014年1月12日
约翰福音 2:1–11
1 到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2 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3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4 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5 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6 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7 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8 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9 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便叫新郎来,10 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11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这是主的话语。
在圣诞节与降临节之间,我们会思想耶稣的诞生;到了四旬期、受难日和复活节,我们思想耶稣的受死与复活。而在教会年历中,有一个不那么为人熟知的节期,叫做“主显节”(Epiphany)。在主显节,我们思想耶稣的生命,通常是借着观察他所说的话与所行的事。
在救赎主教会,我们会在一月与二月一同查考《约翰福音》中关于耶稣的言行。尤其是他所行的神迹。在约翰福音中,有一连串神迹被称为“神迹记号”(signs)。你可以在第11节看到:“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就是水变酒的神迹,“……显出他的荣耀。”
这是一个关键的描述。这说明耶稣的神迹不仅仅是赤裸裸地展示能力。如果耶稣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神,他可以随便行个神迹,好比说:“你看,我是属神的,看我能做什么。”但耶稣的神迹并不是单纯的能力展示。它们是“记号”,意味着它们是象征性的、有意义的,指向耶稣是谁,以及他来要成就什么。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将会查考这件神迹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注意,这并不是说圣经中每一段都必须象征性解读。举个例子,《约书亚记》中记载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的战役,当时喇合将一条朱红色绳子挂在窗户上,作为拯救她一家人的记号。
我听说有人会问:“你看喇合那条红绳子,有什么意义?象征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这是一段历史叙述。它的意思就是以色列人攻城时要放过她家。这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没有象征意义。不是每一处经文都需要象征化理解。有时,它就是在叙述历史事件。
但这段却不是那样。因为,虽然它确实发生了,但圣经称这是一个“记号”,这就表示它具有象征意义。我们必须明白,耶稣公开事工的第一个神迹……当你要展开一项使命或计划时,第一个动作的象征意义是极为重要的。你做什么、你与谁同台——一切都代表你是谁、你要做什么。
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不是喂饱贫穷人,不是医治病人,也不是叫死人复活,而是维持一个宴会的欢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个“记号”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来看这段经文,并有一个应用。首先:这些石缸指向什么?耶稣选择在这些缸中行神迹。第二:他与母亲之间那段似乎冷漠的对话,意味着什么?第三:这酒象征什么?最后,我们将思考: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这些石缸指向什么?
“第三天,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约2:1-3)第6节继续说:“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那水就变成了酒。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背景。婚宴在那个时代是大事。你可能会说:“现在婚礼也很重要。”但在当时,婚礼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我第一次见到我太太凯西的祖父时,他是克罗地亚人,大概1910年左右结婚。我在他的小屋里看见一张他和妻子的结婚照片。我说:“那时候婚礼应该很盛大吧?”他只说了一句:“哎哟,四天啊。”
他的意思是,那场婚礼的宴席持续了四天。当时婚礼盛宴不叫“reception(宴会)”,而是“婚筵”,是一场覆盖全村的大型活动。那是一种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聚会,比我们今天的婚礼更重要。
你也要知道,虽然这不是生死攸关的事,但他们的酒用完了。尤其是在那个时代,酒是庆典的核心。没有酒,这个宴会就不再是“筵席”。这是一个重大的疏忽,也是一场社交灾难。
那是一个“尊荣与羞辱”的文化。有些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有些人可能不太清楚。在一个以个人主义为主的文化中,羞耻感较轻,但在一个“尊荣—羞辱”文化中,使家族蒙羞是一件极严重的事。
此外,按当时的文化,与人共席就意味着接受、尊重与友谊。拒绝与人同席则意味着轻视甚至断绝关系。所以每一件事都极具象征与价值意味。在这样的文化中,酒用尽了,意味着这对新人将蒙羞,他们的家庭也将被看不起。
但耶稣救了他们。祂之所以知道自己正在拯救他们,从祂刻意选择使用“那六口照犹太人洁净之礼的石缸”中就能看出来。这些石缸原本是用来执行仪式性洁净之礼的——在旧约礼仪系统中,以色列人必须通过洗净与流血等方式来获得“洁净”,以此象征他们因罪而不洁,必须被洁净之后才能来到神面前。
耶稣用这些石缸来变酒,意思很明显。他是在说:“我来,是要带来这些洁净礼所预表的真实。我来,是要带来真正的赦罪与洁净。我来,是为罪的遮盖与赎罪。”
他救他们脱离了羞辱。他来,就是为了解决羞辱与罪咎的问题。
现在,顺带一提,英文中“羞辱”(shame)这个词往往指一种普遍性的“我不是我该是的样子”的感觉;而“罪咎”(guilt)则指你因自己确实做错的事而感到痛苦。这两者虽有不同,却密不可分。
你若想对比两者,可以看看1941年电影《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中一个场景。顺便说一句,1931年由弗雷德里克·马奇主演的版本更好。但在1941年版中,有一幕博士在宴会中说他正在研究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将人心中的善与恶分离。
这番话吓到了宴会上的人。其中一个人说:“哎哟,这么说岂不是太武断了,假设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恶?”博士回答道:“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就是伪君子。我们都有一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念头,我们的欲望不总是符合上流社会的规范。身为基督徒,我们不应该面对这一点吗?”
全场顿时陷入沉默。因为他说中了要害。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所有的思想都被播放出来、被看见、被听见,你根本活不下去。”我们为自己的本相感到羞耻——若我们的内心完全暴露,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我们其实都知道,我们并不是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羞耻中。否则,我们不会对那种“思想被公开”的假设实验如此害怕。
而罪咎最生动的文学形象,莫过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她为了帮丈夫篡权,谋杀了人,但她的良心却被罪咎摧毁。她精神崩溃,妄想自己的手上有血迹洗不掉。她在梦中喊道:“去吧,污点!谁能想到那老头有那么多血?阿拉伯所有香水也掩不住我这只手的气味。去吧,污点!”
耶稣说:“我能洗净。无论你的污点是什么,无论你犯了什么罪,我都能洁净。我来就是为此。”这就是我们从这件神迹中学到的第一点。
2. 他与母亲之间的冷漠对话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这段有些突兀的对话: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3–4)
这真是不同寻常,也是整段经文的关键所在。首先,这段对话一开始就让人产生疑问,因为耶稣称呼母亲为“母亲”——你也许会说:“是不是原文希腊文其实另有意思?”不,不是的,希腊文的确就是“母亲”(gynē),字面上就是“女人”。这不是粗暴,但确实是冷淡、疏远的说法。
尤其是在一个父母拥有极高尊荣的父权文化中,这样的称呼显得非常突兀。为什么耶稣要这样回应母亲?他是情绪不好吗?但你看他在十字架上被钉、在极度痛苦中依然从未说错一句话。那不是因为情绪,而是他正被某种沉重的事深深压着。他自己也解释了缘由: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在《约翰福音》中,“我的时候”总是指向耶稣的死亡,也就是十字架上的时刻。每次提到“他的时候”,都是预示他的受死。因此,这句话等于是在说:“母亲,现在不是我死的时候。”
这是个非常明显的“答非所问”。玛利亚说:“他们没有酒了。”他却回答说:“我还没到死的时候。”为什么这场婚宴、这次“让喜乐继续”的请求,会让耶稣想到他的死?为什么“喜乐的宴席”与“死亡的时刻”之间会有关联?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但确实可以理解。
你可以从一个普通婚礼的场景说起。你有没有观察过单身者出席别人婚礼时的神情?常常会看到一种遥远的眼神。为什么?因为当你是单身,身处一场婚礼中,很难不去设想、思考自己的婚礼会是怎样。你可能会说:“耶稣没结过婚啊。”哦,不,事实上他有婚礼,而且那一直在他心中。
耶稣对旧约非常熟悉。他深知在旧约中,神常常称自己为祂子民的新郎。祂不仅是王,不只是国王与子民的关系,神也寻求一种亲密的爱情关系——就像新郎与新娘的爱情。所以,旧约中神多次称自己为新郎,是祂子民的良人。
你若没有这个背景,就无法体会《马太福音》第九章的震撼力。当时,有人批评耶稣的门徒不禁食,因为施洗约翰的门徒都常常禁食祷告,显得更“属灵”。而耶稣的门徒却吃吃喝喝。人们说:“你们这群人不禁食,也太不属灵了。”
耶稣怎么回答?他说:“新郎和陪伴之人还在一起的时候,岂能禁食呢?”(太9:15)他称自己为新郎!这是震惊性的宣告。若你知道旧约的背景,你会惊呼:“耶稣在说什么?他竟然称自己是神、是以色列的新郎!”他在宣告自己的神性。
再看《启示录》,它的作者正是《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在《启示录》最后的异象中,历史将如何结束?不是战争,不是混乱,而是“羔羊的婚筵”——耶稣的婚礼。《启示录》21章形容圣城新耶路撒冷“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最后发出邀请:“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19:9)
所以,耶稣当然有一个“婚礼”。宇宙的终局就是那场婚礼——祂的新妇就是所有信靠祂的人。
那么,为什么他想到自己的婚礼反而会感到忧伤?为什么会说“我的时候还没到”?这说明他心里其实在说,“母亲啊,我若要让我的婚筵真正成为喜乐的筵席,我若要迎娶我的新妇,我就必须先走上那‘时候’——我必须先上十字架。”
他深知,唯有先经历死亡、流出赎罪之血,他才能带来那最终的婚筵。玛利亚请求他带来喜乐,而耶稣想到的是:他要经历极深的痛苦与死亡,才能带来那真正的、永恒的喜乐。
3. 这酒预表了什么?
记住这一点:当时人们不是用玻璃杯喝酒的——他们没有玻璃杯,而是用杯子(cup)来喝酒。耶稣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曾在一个晚上两次提到酒杯:一次是比喻性的,一次是字面上的。
在客西马尼园,当他知道自己即将被钉十字架,他祷告、汗如血滴地流下来。他说:“父啊,倘若可行,请将这杯撤去。”他在说什么?这是一个比喻性的酒杯。他所指的,是神忿怒的杯,是神对罪的审判之杯。那是罪所应得的刑罚,那是神的公义。
你看看这世上的罪恶、不义、暴力,都会觉得它们应当被审判。那审判就是“那杯”。耶稣说:“父啊,我是否可以不喝这杯?”然后他加上一句:“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于是他顺服,走上了十字架。
但就在那之前的几个小时,他拿起另一只杯,一个真实的酒杯,说:“这杯是我立约的血,是为多人流出来的,使罪得赦。”他说:“我不再喝这杯,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和你们新喝的那日。”
这说明什么?耶稣必须亲自喝下神忿怒的杯,好叫我们能够喝下祝福的杯。他自己举起那咒诅之杯,好叫我们可以举起祝福之杯。他在黑暗中孤身死去,好叫我们能被带入那永恒的婚筵中,与祂“成亲”。
换句话说,这酒——象征祂的血——就意味着喜乐。耶稣在洁净礼仪用的水罐中变出酒来,祂深知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祂在说:
“我为你们流出的血,对我来说是痛苦,但对你们来说将是喜乐。”
我相信,这就是这段经文这“神迹”之所以被称作“记号”(sign)的意义所在。这记号传达一个主旨:耶稣的死,带来了我们的喜乐。
让我从两个层面说明这一点:
首先,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为什么这是耶稣的“第一个神迹”?为什么他“开场第一件事”是这个,不是医病、赶鬼、叫死人复活,而是……让婚宴继续下去?
当婚筵的总管尝了那变成酒的水,且不知道是从哪来的,他把新郎叫来,说:
“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约2:10)
婚筵的总管,是那位负责主持宴会的人。他高兴是因为这意味着酒还在继续、喜乐还在继续。但你要看清楚,真正的宴会主不是那人,而是耶稣自己。他才是真正的宴席之主(Lord of the Feast)。他知道怎样带来真正的喜乐。
我认为耶稣想告诉我们的是:“是的,我来,是要受苦。我跟随者也会受苦。可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来不是为了苦难本身。我不是个受虐者。我来,是为了带来那终极的喜乐——为要设摆那筵席,终结所有筵席的那场婚筵。届时,我要与你们相会,我们要进入新天新地,擦干一切的眼泪。”
以赛亚书25章说,在那山上,神要除灭死亡直到永远。
所以第一点,耶稣说他是来带来喜乐的。这喜乐不是虚浮的兴奋,而是从救恩中来的真正满足。这是他传达的“名片”——“我是喜乐之主。”但这喜乐,是通过他的流血、死亡、代赎而来。
4.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这段信息,这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我们真明白耶稣可以洗净一切的玷污,如果我们真知道祂是新郎、我们是祂的新妇,如果我们真体会到,祂如何看我们、那是我们灵魂的甘甜之酒——那么,这将如何改变我们?让我给出五个实际的应用。
第一,除了耶稣的这杯酒,所有的酒最终都会“用尽”。
让我稍微用一点寓意式解读。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酒”?什么是你真正的喜乐之源?你也许信神、信基督教,甚至说自己是基督徒,但你真正的“酒”是什么?是事业?是家庭?是一段感情关系?还是某个你投身的事业?
请你知道,如果不是耶稣,那“酒”终究会用尽。世间的一切,都会被毁坏、被打断、被带走。无论你多么聪明、谨慎,你都无法避免它“用尽”。所以你必须认清:除了这杯属天之酒,其余的“酒”终究会干涸。
第二,照着祂说的去做。
你有没有注意到,圣经中,人们常向耶稣求助,而祂的回答却常常令人费解——“不照套路出牌”。在今天这段故事中也是这样。马利亚告诉耶稣:“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却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看似前言不搭后语。
马利亚可以生气地说:“我是你妈,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但她没有,她转向仆人,说了一句深具信心的话:“祂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照着做吧。”
她知道,耶稣有祂的方式。有时候你看不懂耶稣的作为,有时候祂的计划让你困惑,但你可以相信祂知道祂在做什么。就像一个五岁的孩子问三十五岁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有时候父亲只能说:“你还不懂,但你得听话。”
今天,我们面对的许多事也一样。你不明白。你不理解祂为什么这么做。但没关系——照祂说的去做。
第三,从将来的喜乐中汲取今日的力量。
我曾经的老师、也是一位伟大的讲道家艾德蒙·克劳尼(Edmund Clowney)在讲解这段经文时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
“耶稣在喜乐的婚宴中,心里却啜饮着未来的忧伤;
所以我们如今在这痛苦世界中,可以心中啜饮未来的喜乐。”
耶稣在地上那场婚宴中,面对众人的欢笑,祂心里想着的是十字架,那个“时候”——为了带给我们永远的喜乐,祂必须先受苦。
而我们今天在这个受苦的世界里,也可以因着对那未来的盼望,对那荣耀的婚筵,有所预尝,得着安慰。我们可以在哀伤中,品尝将来的喜乐之酒。
第四,不要被“婚姻”这件事困扰。
这段信息里很多关于婚姻、婚筵、爱情,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敏感、困惑或苦涩。
也许你正因婚姻不顺而焦虑,也许你盼望婚姻却久未成家,也许你的婚姻已经破碎,甚至令你绝望。
这三种情形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牧养和应对。但有一个真理,对每个人都适用:
“宇宙中只有一个人能真正满足你心中深处的渴望。
如果你信耶稣,那人就是祂,祂正在等你。”
不要指望婚姻能解决你的一切问题,不要将你灵魂全部的重量压在某个人或一段关系上,那样会压垮对方,也会摧毁你自己。
也许你信耶稣,但若你心里最深的安全感、意义感、满足感,依旧来自别的什么,那么你迟早会失望。你必须学习,把你对完美之爱的渴望——交给耶稣。
第五,不要满足于贫乏的祷告生活。
耶稣来是要带来喜乐,是要把“酒”赐给你——那是祂的爱,是你属灵的甘甜,是你每日可以品尝的福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现在就能够接通祂的爱。
十九世纪的芝加哥布道家慕迪(Dwight L. Moody)有一次经历了极大的属灵低谷——那是1871年芝加哥大火之后,他的事工损失惨重。他陷入忧郁,开始恳切祷告,渴望经历神的爱。
一天,他在纽约募款途中,在街上祷告时,圣灵充满了他,让他经历了神极大的爱。他说:
“有一天,在纽约……哦,那是何等的日子!我无法形容它,几乎不愿提及,因为太圣洁了……我只能说,我经历了神那样的爱,以至于我必须恳求祂‘住手’……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要回到那未曾经历这祝福的状态。”
你能说出类似的话吗?
你有没有尝过“那杯酒”的滋味?
你是否满足于祷告的仪式,还是渴望那触及心灵的深切交通?
让我们祷告:
我们的父啊,我们唯一的祈求,是你借着圣灵将这信息应用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真认识这一切属灵的现实,让我们真实体会在你儿子里我们所得着的一切喜乐。我们祈求你将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喜乐赐给我们,好叫我们能活出你呼召我们活出的生命。
感谢你,父神,因为你在你的道中向我们保证了这一切。
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