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工程|圣经成书系列播客|第一集:“次经”或“伪经”是什么?

如果你曾对比过新教的圣经和天主教的圣经,可能会注意到天主教圣经中多出了一些书卷,比如《多比传》《友弟德传》《马加比一书》和《马加比二书》等。这些书卷在天主教中被称为“次经”(Deuterocanon),在新教中则被称为“伪经”(Apocrypha),它们都是写于犹太人被掳归回之后、耶稣时代之前的犹太文学作品。

那时,犹太人已经回到应许之地,却仍处于叙利亚及亚历山大大帝之后其他帝国的统治之下。当他们阅读希伯来圣经时,也创作出许多新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思了圣经中的故事,并回应他们当时的处境。

那么,面对这些书卷,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相较于希伯来圣经与新约的地位与价值呢?在本集中,Jon 和 Tim 将探讨这些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文学的背景、历史和内容。

PodCast章节目录

时间段中文标题
0:00 – 3:14引言
3:14 – 21:10不同传统中的圣经版本
21:10 – 34:35新教“伪经”的历史演变
34:35 – 43:05耶稣与使徒如何使用这些书卷
43:05 – 55:37我们为何要谈论“次经 / 伪经”
55:37 – 57:33节目致谢

PodCast摘要

【一】内容摘要(Summary)

本集 Tim 和 Jon 探讨了不同基督教传统中圣经正典(canon)的形成差异,特别关注于天主教圣经中的“次经”(Deuterocanon)与新教称之为“伪经”(Apocrypha)的书卷。二人回顾了圣经的多重形态与发展历程,揭示这些“附加”文献其实在早期基督教中被广泛阅读、使用,并在手稿和书册中与正典并存。他们指出,新教将其排除出圣经的做法是16世纪以后逐步发展的结果,并非古代传统。

此外,节目也指出“圣经”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信仰群体逐步收集、确认、整理出来的文献集合。

【二】结构大纲(Outline)

引言(0:00–3:14)

  • 天主教圣经比新教圣经多出几卷书
  • 这些被称为“次经”或“伪经”的书卷来自第二圣殿时期
  • 它们在早期教会中被重视,也存在争议

第一部分(3:14–21:08)

  • 圣经并非天降,而是历史中逐步形成
  • 不同基督教群体的圣经版本不同
  • 介绍 Tanak(犹太圣经三部分结构)
  • 对比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经目录
  • “次经”包括:《多比传》《友弟德传》《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便西拉智训》《巴录书》《耶利米书附信》及扩展的《但以理书》《以斯帖记》

第二部分(21:08–34:33)

  • 宗教改革中的圣经重译(如马丁·路德的德语圣经)
  • 路德保留“次经”但设为附录
  • 《日内瓦圣经》《钦定本圣经》初版均包含“伪经”
  • 新教在17世纪中后期才逐渐移除这些书卷

第三部分(34:33–43:03)

  • 早期教会对这些书卷的分类:
    • 有人称之为“伪经”(适合成熟门徒阅读)
    • 有人称之为“次经”(次一级但仍属圣经)
  • 《新约》中引用“次经”的例证,如保罗暗引《所罗门智慧书》、耶稣影射《便西拉智训》、犹大书引用《以诺书》

第四部分(43:03–57:34)

  • “书册”(codex)技术革新促进正典形成
  • 卷轴时代的灵活 vs 书册时代的界定
  • 圣经的三重层次:
    1. 核心正典(Tanak + 新约)
    2. 次经 / 伪经(第二圣殿文学)
    3. 其他未被接纳文献
  • 次经的被阅读历史和逐渐“被删除”历史
  • 本系列的目标:向现代信徒介绍圣经形成过程及次经的价值

结语(57:34–完)

下一集将回顾圣经最早出现“写作”概念的经文(出埃及记17章)

  • 支持者 August 与 Evelyn 分享使用感受
  • BibleProject 团队感谢支持者的奉献

【三】术语表(Glossary)

英文术语中文翻译简要说明
Canon正典指被正式接纳为神圣经文的书卷集合
Deuterocanon次经“第二正典”,天主教接纳的圣经附加书卷
Apocrypha伪经新教称呼的“隐藏之书”,指未被接纳为正典的次级经文
Tanak犹太圣经希伯来圣经的三部分结构(律法书、先知书、圣录)
Codex书册装订成册的文本形式,替代卷轴的书写媒介
Second Temple Judaism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主前515年–主后70年间的犹太宗教与文献传统
Septuagint (LXX)七十士译本希腊语旧约译本,含有次经书卷,在早期教会中广泛使用
Geneva Bible日内瓦圣经1560年出版,重要的新教英文译本,莎士比亚与清教徒所用
Martin Luther Bible路德圣经马丁·路德所译德语圣经,包含“伪经”附录
Enoch literature以诺文献包括《以诺一书》等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学,被埃塞俄比亚正教接纳

Podcast脚本

【引言(0:00—3:14)】

Jon:新教的圣经和天主教的圣经之间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天主教的圣经里面多了一些书卷。

Tim:我们说的是《多比传》《友弟德传》《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便西拉智训》《巴录书》还有《耶利米书附信》——差不多有七到八卷作品。然后还有两卷可以称作2.0版的书:即《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在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中,这些资料有一个名称,叫作“次经”(Deuterocanon)——意思是“第二正典”。

Jon:这些文献写于犹太人被叙利亚,后来又被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的时期。当他们阅读希伯来圣经并试图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时,就创作出了许多新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成了他们眼中神圣且重要的经典。

Tim:这是非常精彩的文学。这些作品是为了第二圣殿时期的新群体而重述的圣经内容。

Jon:如果你是天主教徒,你会非常重视这些书卷;如果你是新教徒,可能会对它们的存在感到惊讶。无论如何,这些被称作“次经”的作品,在基督教历史中拥有深厚的渊源。

Tim:耶稣、使徒们,还有他们之后的基督徒世代,都阅读这些书,并极其重视它们,以至于这些作品开始和圣经手稿一起被保存下来,进入耶稣运动最早期的抄本之中。

Jon:无论你属于哪个信仰传统,你都需要意识到,从耶稣运动一开始,这些文学作品就已经存在了。

Tim:但同时,它们是否属于圣经正典的地位,在早期世代中也存在争议。因此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术语。

Jon:如果你称这些书为“次经”,那是因为这些书一直是你跟随耶稣门徒生活中的一部分。

Tim:在早期教会中,这些书被当作圣经的一部分,在祷告和崇拜中被诵读,但也被视为地位次于正典的书卷。

Jon: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些书就没那么重要,特别是对于刚接触基督信仰的人。因此这些书被称作“伪经”(Apocrypha),在希腊语中意思是“隐藏的”。

Tim:他们的说法是:这些书既不是旧约的一部分,也不是使徒所写的新约书卷,但它们广泛被阅读,有价值,但可能不适合一开始就交给刚信主的人阅读。

Jon:不过近年来,这种分裂更加明显:新教将这些书卷从印刷的圣经中剔除,而天主教则保留了它们。那么,谁才是对的?这些书究竟是不是圣经的一部分?

Tim: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退一步,看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而我发现,当我真正回顾圣经形成的全过程时,我对“哪一本圣经才是对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

Jon:今天,Tim 和我要讨论“次经”。感谢你加入我们。我们开始吧。

【第一部分(3:14—21:08)】

Jon:嘿,Tim。

Tim:你好,Jonathan Collins。

Jon:你好。我们这次要展开一场小小的冒险。

Tim:是的。我们接下来会用四周时间,做一个和我们平时内容不同的小系列。

Jon:没错。

Tim:我们打算进行一个简洁的、为期四集的“圣经形成史速成课”。

Jon:也就是圣经是怎么成形的。

Tim:对。圣经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它是——

Jon:对。

Tim:在一些关键的历史时刻诞生的,这些我们了解得不少。而我在牧会和教学中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许多耶稣的跟随者——他们热情、忠诚,也深爱圣经,但对圣经是如何形成的这段历史却所知甚少。所以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关于圣经形成的四集速成课程。

Jon:圣经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Tim:没错。当现代基督徒谈论“圣经”的时候——

Jon:是的。

Tim:我们往往会想象圣经是一次成型、永远稳定的存在,好像所有基督徒在历史上对“圣经”这个词的理解都是一致的。而我想在我们这次开场的对话中温和地、善意地指出——

【笑声】

Tim:这种想法需要被稍微修正一下,因为圣经有其形成的历史,而且许多人今天所接触到的圣经形式,并不是它从前的样子。甚至可以说,“今天的形式”这个说法也得加引号,因为直到今天,不同基督教群体所持有的圣经形式仍然各异,他们对圣经的范围和形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虽然叫 BibleProject(圣经计划)……

【笑声】

Jon:但其实我们——我指我们来自新教背景。

Tim:是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局限于一种特定形式的圣经,也就是新教传统中的圣经形态。这其中有一些原因,我们会在这个小系列里去探讨。但我也想指出,还有另一条传统——规模更大、人数更多——你甚至可以说是主流传统的基督教分支,也就是包括我们的天主教弟兄姊妹、东正教弟兄姊妹——他们的圣经比我们更大本。

Jon:明白了。所以如果你走进一家书店——

Tim:没错。

Jon:你会看到圣经摆在书架上——

Tim:如果我们走进 Powell’s Books(波威尔书店),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圣经。我们可能会看到叫 Tanak 的书,也就是犹太圣经。或者是《犹太研读圣经》(Jewish Study Bible)。它包括了基督徒称为“旧约”的书卷,但排列顺序不同。

Jon:明白。

Tim: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希伯来圣经分三部分结构——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

Jon:简称 Tanak。

Tim:对。T 代表 Torah(律法),N 代表 Nevi’im(先知),K 代表 Ketuvim(圣录),这是第三部分。这整个结构是希伯来文、亚兰文,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希伯来圣经形态。但你也可以拿起,比如《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Holy Bible)对吧?这是很有名的版本。它们还经常出现在旅馆抽屉里,感谢基甸会的发放。如果你拿到的是新教圣经,那么它的目录中会有所有希伯来圣经(Tanak)中的书卷——

Jon:也就是 Tanak 的内容。

Tim:这些内容会被包含在所谓的旧约里——

Jon:也就是“旧约”。

Tim:不会称作“希伯来圣经”——

Jon:而是叫“旧约”。

Tim:这是基督徒的一个命名——

Jon:命名方式。

Tim:用来指代这一系列书卷——

Jon:对。

Tim:因为它默认已经有一个“新”的存在。而虽然内容一样,但旧约的书卷排列顺序不同——

Jon:是的。

Tim:但还是同样的书卷。不过,在那本圣经中,还会有27卷被称为新约的书卷,作为额外部分。而你在同一个书架上可能会看到另一本,比如叫《天主教研读圣经》(Catholic Study Bible)。

Jon:好吧。我从书架上抽出三本书。

Tim:是的。

Jon:我手上有 Tanak,也就是我们视为旧约,但顺序不同。我还有一本新教的《钦定本圣经》。

Tim:对。

Jon:然后我再拿出一本天主教的圣经。

Tim:没错。《天主教研读圣经》。你翻到目录页,就会发现目录更长了一些。

Jon:书更多了。

Tim:确实多了一些内容。你会发现它们都被归入“旧约”这个子分类。新增的书卷都在这里。

Jon:明白。

Tim:其中一些会被归入“历史书”这一类。新教圣经中的历史书,会包括“摩西五经”——这是基督徒对犹太传统中“律法书”的称呼。然后历史书继续往下讲。约书亚记: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士师记:士师时期。路得记在新教圣经中也被安排在士师时期。接着是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大卫和以色列王国的兴起,直到被掳到巴比伦。而历代志上下又从亚当开始重新讲述这一段历史,像是一次重述——

Jon:明白。

Tim:然后是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讲述一部分回归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

Jon:是的。

Tim:描述了——

Jon:不是重述,是首次讲述。

Tim:是首次讲述——

Jon:是的。

Tim:谢谢你指出。没错。然后是《以斯帖记》,背景设定在波斯帝国时期,一些以色列人生活在被掳之地。

Jon:明白。

Tim:这些都是“历史书”。你把这本《钦定本圣经》和旁边那本《天主教研读圣经》中的历史书部分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多出了一本书,叫《多比传》。你会想:“哇哦。”和《以斯帖记》一样,这也是一个故事,讲述一位住在亚述附近城市(靠近尼尼微)的以色列人。

Jon:明白。

Tim:还有另一本叫《友弟德传》,讲述一位极富勇气的以色列女子,如何从敌军手中拯救了她的家乡。这是个很精彩的故事。然后还有《马加比一书》和《马加比二书》——你会想:“这又是什么?”

【笑声】

Tim:这些书讲述的是发生在耶稣降生前大约150年,围绕耶路撒冷的一系列事件。更有趣的是,有两卷在你的新教圣经里本来就有的书:《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在天主教圣经里是加长版。

Jon:它们有更多内容。

Tim:是的,是的。加了几章。

Jon:明白。

Tim:所以你可以说,它们是“2.0版本”的《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然后如果你继续翻,进入新教圣经中称为“诗歌书”的部分——比如《约伯记》《诗篇》《所罗门的著作》——《箴言》《传道书》《雅歌》——天主教圣经中,这一部分还多了两本书:一本叫《所罗门智慧书》,另一本有很多名字,可能叫《便西拉智训、或《德训篇》(Sirach),或《集会书》(Ecclesiasticus)——

Jon:哦。

Tim:不同语言的版本有不同的名称。

Jon:明白。

Tim:这很有趣。接下来是先知书。在新教圣经中是《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以及十二小先知。而《耶利米哀歌》也包含其中,因传统上与耶利米有关;还有《但以理书》,他与以西结是同时代的人。这些构成了新教圣经中的先知类书卷——

Jon:明白。

Tim:而在天主教圣经中,还有几卷与耶利米有关的小书卷:一卷叫《巴录书》,另一卷叫《耶利米书附信》,是附在耶利米书后面的。

Jon:这些是新书卷?还是附录?

Tim:《巴录书》和《耶利米书附信》在基督教抄本传统中,被作为耶利米书的附录加入其中——

Jon:明白。

Tim:附在耶利米书卷之后。

Jon:所以可以说,也算是“耶利米2.0”?

Tim:可以这么说。但与《但以理书2.0》和《以斯帖记2.0》不同的是,那些是将新内容直接编入原文中;而这些是独立的作品——

Jon:加在后头?

Tim:对,加在后头。

Jon:明白了。

Tim:所以我们讲的是《多比传》《友弟德传》《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便西拉智训》《巴录书》和《耶利米书附信》。差不多是——

Jon:七卷。

Tim:取决于怎么分类,大概七到八卷。然后还有两卷“2.0版本”的书:《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在罗马天主教传统中,这些资料有一个称呼,就是“次经”(Deuterocanon)——意思是“第二正典”。“正典”这个词我们在这个系列中会多次提到。它和发射“炮弹”的“cannon”不是一个词。

Jon:明白。

Tim:“canon”是个希腊词,最初的意思是“量尺”或“标准”。后来被用来指代一个“有衡量标准的书目或文集”。

Jon:现代英语好像已经很少这样用了。

Tim:不过在人文学科中,仍然用这个词来指代经典文献合集,比如荷马的——

Jon:荷马的正典。我——

Tim:荷马的正典。

Jon:对,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常常是这样的语境。

Tim:现代语境中我碰到过的另一个用法,是在《星球大战》的粉丝群体中。

Jon:噢,是的。哪些电影或故事——

Tim:算是正典的?

Jon:对。意思是——

Tim:被正式承认的故事?

Jon:对。意思是“它真正在星战宇宙中发生过”。

Tim:所以如果你要新增一部故事进入正典——

Jon:它就必须接轨原有设定。

Tim:要认同原有的一切。

Jon:明白。

Tim:当然也可以有——

Jon:同人小说?

Tim:非正典的故事。

Jon:对。

Tim:那是粉丝创作的想象,用来填补空白或扩展某个角色的背景,比如卢克·天行者曾经说过的:“我在塔图因会用T-16猎击牦鼠。”

【笑声】

Tim:然后有些粉丝就会想象写一个少年卢克猎鼠的故事,但也许没有得到官方许可,只是自创的。

Jon:等等,所以这和“许可”有关?什么才算正典?

Tim:哦,其实我们去 Reddit 找一下,应该就能——

【笑声】

Tim:我相信是有标准的,你得获得授权和版权许可——

Jon:噢。

Tim:才能把一个作品正式提交为星战世界的一部分——

Jon:明白。

Tim:就像谁拥有星战的知识产权——

Jon:他决定。

Tim:对,他来定。

Jon:明白。

Tim:我们脑中存在这样的概念——

Jon:对。

Tim:就使得我们在比较新教圣经和天主教圣经时产生一个有趣的问题。

Jon:哪一本才是“对的”?

Tim:是的,哪个才是正典?

Jon:谁的才是正典?

Tim:而且,考虑到两个传统都视这些文本为神的启示——这就成了一个影响重大的问题。

【笑声】

Tim:神是通过这套书卷,还是那套书卷向祂的百姓说话?这看起来像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Jon:明白。

Tim:那我们再回到 Powell’s 书店,再加入一个版本。你现在手上有——

Jon:Tanak。

Tim:对。

Jon:有新教的圣经,还有天主教圣经。

Tim:是的。然后还有一个近几年推出的新版本,叫《东正教研读圣经》(Orthodox Study Bible)。

Jon:噢,明白。

Tim:这是东正教传统。东正教是天主教中一个分裂出来的传统,大约发生在一千年前。

Jon:只有一千年吗?我以为更久以前。

Tim:更早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分歧。

Jon:明白了。

Tim:但真正成为制度性的分裂,是在十一世纪。那之前有试图弥合,但最终还是完全分裂了。东正教后来进入了许多文化和语言中,比如乌克兰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希腊正教会,还有很多,比如埃塞俄比亚正教会。

Jon:明白。

Tim:虽然表达方式各异,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Jon:明白。

Tim:都来自那个时期。

Jon:但这种分裂没有发生在天主教中?

Tim:罗马天主教作为一个运动,基本保持统一,用拉丁语和文化作为其统一纽带。东正教传统所代表的这一分支有一个更广的次经,所以你会发现其中还有更多的书卷。例如《马加比三书》是额外的主要内容之一。另外,《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在他们那儿有两个不同版本。

Jon:哦,真的吗?

Tim:是的。其中一个版本和新教及希伯来圣经的版本非常接近,另一个则像是混编版。

Jon:两个版本都收录?

Tim:是的。

Jon:哇。

Tim:非常有意思。

Jon:明白了。

Tim:然后如果你看东正教中一个分支——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他们没有自己的研读版圣经,至少在 Powell’s 那里我没看到——

Jon:他们没有印圣经?

Tim:他们有自己印的圣经。我是说,他们没有英文的研读本。

Jon:明白,不是英文的。

Tim:对。他们的次经更大。包括《禧年书》(Jubilees),有一套称为“以诺文献”的作品,还有《历代志》的附录《玛拿西祷词》,《诗篇》也加了一篇——就是《诗篇151篇》。

Jon:噢,明白。

Tim:其实还有更多内容,但我想说的重点是:这些人都信耶稣——

Jon:是的。

Tim:信三位一体,信圣经是神的话——他们都有自己的圣经。而你可以看到,它们是不同的。

Jon:没错。

Tim:所以……

Jon:那……

Tim: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Jon:为什么会这样?

Tim:这是任何人都会自然问的问题。

Jon:是的。我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才是对的?

【笑声】

Tim:完全合理。

Jon:因为我的新教直觉会告诉我:“谁是对的?呃,可能是我们吧。”

Tim:可以理解。每个传统里都有人对此持有坚定信念。但我希望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可以先暂时搁置这个问题。

Jon:明白。

Tim:我知道这就是我们关心这个话题的原因:我们想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才代表神的话语。

Jon:当然,因为如果我们说这是神赐给我们的圣言,就不能随便加书进去说那也是神的话。

Tim:对,对吧?

Jon:没错。

Tim:正因如此我们才重视这个问题。

Jon:没错。

Tim:而我想说的是: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除了带你走一遍我自己多年来的思考过程。我在二十多岁时就开始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它也是促使我进入圣经研究生涯的动力之一。我学了很多古代语言,后来博士研究和论文也专注在这类问题上,研究古代以色列、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早期基督教的手稿历史与文献形成。我想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切,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并与之和解。所以我不会假装自己没有热情,但我发现,退后一步、看看整件事的发展过程,会非常有帮助。而当我对圣经形成过程有了全貌认识之后,我再次回来看“哪一本圣经是对的”这个问题时,我提问的方式也变了,连“正确”是什么意思都变了。

Jon:明白。

Tim:所以我只是想请求你对我有些包容——

Jon:当然。

【笑声】

Tim:并且有耐心。我会尽量在三小时半内,为你呈现一个浓缩版的……

【笑声】

Jon:好吧。

Tim:的速成课。等我们讲完了,我再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

Jon:好。成交。

【第二部分(21:08—34:33)】

Tim:让我再稍微搅动一下局面。

Jon:哦?

Tim:新教圣经本身也有一段历史。宗教改革运动——

Jon:对。

Tim:是在16世纪于罗马天主教会内部兴起的一场运动——

Jon:对。

Tim:它有一些先驱人物,像是马丁·路德,他是德国的一位修道士,还有其他人,比如约翰·加尔文,还有一些更早的前驱,如丁道尔(Tyndale)和伊拉斯谟(Erasmus)。

Jon:哦,我对伊拉斯谟了解不多。

Tim:他可以算是“反宗教改革”派的代表。但重点是,那个时期涌现出很多关键人物,也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神学和制度冲突——

Jon:对。

Tim:都发生在16世纪。

Jon:明白。

Tim:而“新教”这个词中其实就有 protest(抗议)这个词根。

Jon:哦!

Tim:新教本就是一场抗议运动,针对当时很多问题。于是,许多基督徒开始从罗马天主教中分裂出来,建立新的子传统,强调自身的独特性。而“圣经的形状”在这当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趣的是,如果你去看看最早的几本新教圣经,那些在古腾堡印刷机之后印刷出来的——例如马丁·路德亲自翻译的一版德语圣经——它后来影响深远。

Jon:他是自己翻译的吗?

Tim:是的。他将旧约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在当时,这样做非常大胆。

Jon:因为之前的版本都是从拉丁文翻译的吗?

Tim:嗯,之前的英文译本,旧约基本是基于拉丁文本翻译的。而整个天主教传统则是承认拉丁文译本作为正式的圣经文本——

Jon:哦——

Tim:不是希伯来文的。

Jon:明白。

Tim:而有趣的是,如果你去看路德的德语圣经,大约是1530年代初期出版的,你会发现他翻译了希伯来圣经(即犹太的 Tanak),也翻译了新约。然后他还翻译了一些书,他称之为“伪经”(Apocrypha)。“Apocrypha”这个词是希腊文,意思是“隐藏的”。他用这个词来指称这些天主教传统中称为“次经”(Deuterocanon)的书卷。而书目本身其实是一样的。

Jon:明白。

Tim:像《友弟德传》《多比传》《所罗门智慧书》《便西拉智训》——

Jon:他把这些全都翻译了?

Tim:是的,他都翻译了。

Jon:而且还放进他的圣经里?

Tim:没错,他放进去了。

Jon:这可是马丁·路德。

Tim:对的,就是马丁·路德。

Jon:也就是——

Tim:就是那位掀起宗教改革的人。

Jon:没错。

Tim:他把这些书卷从旧约部分拿了出来,单独列成一个附录。

Jon:哦,所以这个做法是他的新创举。

Tim:是的,这是一个创新举动。

Jon:在那之前,它们是直接编排在旧约中的?哦,它们虽然属于旧约内容,但有另一个分类,叫次经?

Tim:好问题——

Jon:是不是还有什么标记,例如加个星号什么的?

Tim:这个我们待会儿会讲到。

Jon:明白。

Tim:我们之后会讲到。

Jon:好,我们之后说。

Tim:重点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是个关键人物——

Jon:对。

Tim:如果没有他,宗教改革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Jon:对。

Tim:而他出版的第一本新教圣经里,确实包含了这批范围更广的书卷。

Jon:明白。

Tim:但同时他也把这些书视为“有区别”的、另列一类的。第一本英文新教圣经不是他做的,但最重要的第一本英文新教圣经是在1560年代印刷的,叫《日内瓦圣经》(Geneva Bible)。

Jon:明白。

Tim:它是英国新教的主要圣经版本。有些人甚至称它为“莎士比亚的圣经”,因为莎士比亚当时用的就是这个版本。

Jon:听起来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噢,是说莎士比亚受到它影响。

Tim:这是莎士比亚所熟悉的英文圣经。

Jon:明白。

Tim:《日内瓦圣经》——这本圣经被清教徒带上了“五月花号”。

Jon:哦!

Tim:清教徒将这本圣经带到美洲殖民地。

Jon:那它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圣经版本。

【笑声】

Tim:可以说是美国早期基督教历史中的核心圣经。

Jon:明白。

Tim:你可以找一找它的目录图,翻开看看。你会看到它的旧约部分与犹太 Tanak 一致,只是顺序不同。然后是“伪经”书卷,再接着是新约。

Jon:明白。

Tim:马丁·路德是把这些书放在最后。

Jon:哦。

Tim:《日内瓦圣经》则是把它们放在中间。

Jon:明白,还继续称它们为“伪经”?

Tim:对。没错。而《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Bible)第一版是1611年出版的——

Jon:也就是“神圣的钦定本圣经”。

Tim:它的结构和《日内瓦圣经》完全一样。旧约部分与犹太 Tanak 一致,只是顺序不同。然后是“伪经”书卷,最后是新约书卷。所以一直到17世纪中后期,英文新教圣经才开始省略掉这第三部分——也就是“伪经”。

Jon: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Tim:17世纪中到后期。

Jon:17世纪中后期。

Tim:所以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

Jon:他们还没有把这些书“踢出去”。

Tim:新教圣经都是三部分结构——

Jon:明白。

Tim:旧约、新约,还有“伪经”。

Jon:明白。

Tim:是的。所以我想指出的就是:现代新教圣经不包含这些书,其实是一个“现代”创新,从整个圣经历史上看是比较晚近的做法。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知道这个事实时,整个观念都被颠覆了。

Jon:对啊,如果你一直以为圣经是像金字牌匾那样,从天而降,一成不变、已经被决定好的——

Tim:对。

Jon:那你就会想:“咦?不是这么回事吗?”

Tim:是的。我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在对这件事作价值评判,我只是说——

Jon:对。

Tim:这是个“事实”。

Jon:明白。

Tim:在新教运动最初的一个世纪里,新教圣经是包含这批书卷的——

Jon:是的。

Tim:是有三部分结构的。

Jon:我们可以聊一下“伪经”这个词吗?你说它的意思是——

Tim:当然可以。

Jon:“隐藏的”。

Tim:对。

Jon:但在现代英语中,它往往有个贬义——

Tim:没错。

Jon:比如人们说某个故事“是伪经的”,意思是——

Tim:对。

Jon:这只是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真实发生。

Tim:没错。它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但你要知道,这两个用于称呼“第三层圣经书卷”的词汇——天主教传统的“次经”(Deuterocanon)与新教传统的“伪经”(Apocrypha)——它们的使用都可以追溯到基督教运动最初几个世纪。所以这些书卷本身——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天主教”或“特别东正教”的东西——

Jon:它们其实是很“犹太”的书。

Tim:它们全都是“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献。

Jon:对,不是说东正教的人突发奇想:“我们来写本新书吧。”

Tim:完全不是。天主教传统中,这些书卷也不是由基督徒写的。

Jon:它们都是第二圣殿时期的文献。

Tim:是的,它们都是在第二圣殿时期广泛被犹太人阅读的文献,就像新约一样。

【笑声】

Jon:也是“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献。

Tim:新约是“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献,不过它是由最早的一群弥赛亚派犹太信徒所写,也就是耶稣亲自差派的使徒们,他们被差派去传播关于耶稣的信息。所以这些文献具有“耶稣为中心”的犹太风格。而这些“伪经”书卷几乎全部都写于耶稣诞生之前。

Jon:明白。

Tim:也就是说,它们是“前耶稣时期”的犹太文献——

Jon:明白。

Tim:由一群犹太“圣经书呆子”——

Jon:哈哈,对。

Tim:圣经学者写给犹太社群的文献。而耶稣、使徒们,以及初代基督徒世代都阅读这些书,并且非常看重它们。他们重视到一个地步,就是将这些书卷和圣经手稿一起保存下来,收入最早期的耶稣运动抄本之中。但它们的“正典地位”从早期开始就有争议。因此,根据各圈子对这些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称谓。

Jon:大家在讨论它们?

Tim:没错。

Jon:明白。

Tim:确实如此。所以你会看到一群人物——我们后面会提到更多——比如早期基督徒马利托(Malito of Sardis)、耶路撒冷的居鲁士(Cyril of Jerusalem)和耶柔米(Jerome)——他们称这些书为“伪经”。他们的说法是:这些书不属于旧约,也不是新约使徒的著作,但它们被广泛阅读,有益处,有价值。但不适合刚信主的基督徒阅读,应该留给那些信仰更成熟、准备迈向“进阶理解”的人。

Jon:所以他们当时说“伪经”,并不是我们今天那种贬义用法——

Tim:不是。

Jon:像是——

Tim:没错。

Jon:他们胡编出来的。

Tim:不是。他们的意思是“把它们藏起来”。

Jon:“伪经”的意思是把东西“藏起来”。

Tim:对,意思是“藏在视线之外”。这个词的使用出发点是说:“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刚信主的人——”

Jon:哦。

Tim:“你想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圣经’——”当时的那群基督教老师就会说:“你应该一开始把这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Jon:明白。

Tim:“等他们信仰更成熟之后,再来接触这些书——”

Jon:对。

Tim:它们会非常有价值。

Jon:就像是门训的“进阶201课程”。

Tim:对!很好地总结。

【笑声】

Tim:完全没错。这是一种流派。还有一些教会老师、主教、教会领袖,他们从小在祷告和礼拜中听这些书被宣读,视之为圣经的一部分,但他们承认这些书是“次一级”的。所以称为“次经”,就是代表这种看法在早期教会中形成。这是我要说的重点:这些书从一开始就在基督教传统中存在。

Jon:明白。

Tim:从一开始起,它们在圣经合集中的地位就有争议——

Jon:是的。

Tim:而你如何称呼它们,其实也反映了你继承了哪个观点。

Jon:确实如此。

Tim:是的。

【第三部分(34:33—43:03)】

Tim:有件事非常有意思,比如说,《所罗门智慧书》,这是天主教“次经”中的一卷,在新教中称为“伪经”——保罗肯定读过这本书。他在《罗马书》开头几章中,明显地使用了其中的关键词汇和思想结构,互动非常频繁,几乎是一整段整段地引用。

Jon:大家都能看出来。

Tim:是的。如果你去查《罗马书》的注释书,几乎都会指出这一点。但在《罗马书》的前几章中,保罗明确地引用了《以赛亚书》《诗篇》《申命记》《创世记》——这些他都特别标明出来。但他从来没有说他在引用《所罗门智慧书》。

Jon:他确实引用了,但没有明说自己在引用它。

Tim:是的,没有指出——

Jon:《所罗门智慧书》。

Tim:没错,完全没有。

Jon:他只是把内容“编织”了进去。

Tim:对。这种现象在新约中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一个例外。

Jon:你是说这种现象的规律是:如果使徒引用的是 Tanak(希伯来圣经)——

Tim:是的,他们会标明出来。

Jon:他们会标注出处。

Tim:噢,其实不是总是。但当他们标明的时候——

Jon:当他们标明时——

Tim:他们的语气会让人感受到:“噢,这就是他们的圣经。”

Jon:明白。

Tim:也就是说,他们把这些文献视为神人共启的话语。

Jon:那他们每次明确引用的,都来自 Tanak?只有一个例外?

Tim:是的,仅有一次例外。

【笑声】

Jon:而每当他们引用其他“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献,即便这些文献对他们意义重大,他们都不会点明出处。

Tim:有一个关键例外。而且——你知道,这里面还有很多星号要标出来。

Jon:我注意到你这段话里星号已经开始堆积了。

Tim:确实如此。熟悉这套研究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中间确实需要加很多星号。但我会尽力用最简明的方式表达这些要点,同时不偏离真实。

Jon:没错。

Tim:大致上说,这个规律是成立的——

Jon:是的。

Tim:当他们引用我们今天所称的 Tanak 时,他们会说:“神说了——”

Jon:明白。

Tim:或者:“经上说”,又或者:“神借着先知说——”

Jon:明白。

Tim:但当保罗或者耶稣说——比如那句著名的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他其实是在引用《便西拉智训》中的一段。

Jon:噢,真酷。

Tim:真的很有意思。但他并没有标明出处。

Jon:明白。

Tim:他没有说:“正如经上所说——”

Jon:没有说“经上记着——”

Tim:对。

Jon:明白。

Tim: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段落,使徒会说:“如经上所记——”,然后他们开始引用。但你会想:“哇,这段是哪里来的?”

Jon:对,你会问:“这哪里找得到?”

Tim:你会发现它可能是一段组合——

Jon:是由多处拼接而成的。

Tim:是从我们今天所称 Tanak 的多个部分中摘取的语句拼合在一起。

Jon:对。

Tim:新约中有一处明确的例外,那就是《犹大书》。在那儿,作者直接引用了与以诺有关的文献中的一段内容。而有趣的是,在罗马天主教传统中,以诺的书从来——

Jon:没有被列入“次经”?

Tim:从来没有。只有在东正教某个角落(比如埃塞俄比亚正教)才将“以诺文献”纳入他们的圣经正典。所以你可以说,这是“证例中的例外”,反而验证了这个规律:犹大当时显然是在一个以“以诺书”为权威文献的弥赛亚派犹太群体中成长,他知道这些人也尊重以诺书,于是就直接引用了。

Jon:我以前听说过这件事。你能指出具体在哪里吗?他引用了哪一段?

Tim:在《犹大书》第14节。他当时在指责一些混入教会团体的教导者,认为他们在道德上十分堕落,也传讲一些与耶稣和使徒教导不符的东西。他谈到这些人时,在第14节写道:“关于这些人,第七代的以诺也曾预言说……” 然后他接着就引用了一大段,而这一段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所知《以诺一书》开篇诗歌中的一段。

Jon:明白。

Tim:更有趣的是,那段开篇诗歌本身就是《律法书》和《先知书》中语句的拼接。

Jon:哦,原来如此。

Tim: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引用一段来自以诺的拼接文——

Jon:引用了“拼接内容”。

Tim:这段内容是由申命记和先知书的句子拼合而成,其主题是:神要带着众圣天使来施行审判,使万事复归公义。所以他引用的这段,其实并不是以诺书独有的内容。

Jon:我明白了。

Tim:它本质上是 Tanak 的神学观点,而犹大是引用了以诺对这一观点的“再表达”。

Jon:就像我们会引用某位牧师,他引用了多个圣经章节,拼接成一句讲道引用。

Tim:对,对。

Jon:然后用来表达一个重点。

Tim:是的,没错。所以这就是争议点所在——这段话对我来说曾经非常关键——我认为你可以有力地主张:在耶稣和使徒的时代,确实存在着一个明确的“圣经”的概念。他们称之为“圣经”或“律法和先知”,有几次耶稣还称它为“律法、先知和诗篇”——也就是三部分结构。我们之后的某一集会更详细讲这个。

Jon:明白。

Tim: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晚近的、更宽泛的文献体。比 Tanak 更晚写成。

Jon:比 Tanak 更晚?

Tim:是的。这些文献非常精彩,反映出犹太群体如何解读他们的希伯来圣经——

Jon:是的。

Tim:他们如何去理解、解释它,并尝试重新陈述其中的主题和思想,适应自己当下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而这时代充满了复杂性——以色列归回后,先是波斯统治,然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接着整个世界开始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去洗浴、去体操馆。然后又换成罗马人来了。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阶段。

Jon:对。

Tim:而这些文献就是那些“圣经书呆子”——

Jon:哈哈!

Tim:试图重新诠释希伯来圣经,重新组合其中的主题和概念,来写新的故事、新的诗、新的论文。而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本书像圣经。”

Jon:对!

Tim:它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圣经。但本质上,它们是为第二圣殿时期的新群体重新表述圣经的内容。而耶稣和使徒们都爱读这些书。他们引用这些文献、甚至使用其中的语言,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将其视为“神的话”,但至少表明他们认为这些书有价值。所以这就是争议焦点。

Jon:明白了。

Tim:这就是争议的核心。

Jon:谢谢你,这部分对我很有帮助。你刚才说的是:如果你的问题是“这些文献是不是神的话语”,那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来决定。但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这些文献在犹太群体中被认真对待,在他们追求忠于耶和华的过程中使用;而初代基督徒,包括耶稣自己——

Tim:是的。

Jon:在他推进“新约”的过程中,他也忠于耶和华之道——

Tim:没错。

Jon:所以,毫无疑问,这些文献是重要的,是被阅读、被思考、被保存下来的。

Tim:是的——不仅被保存,而且还与圣经正典一起被收录在同一份抄本、甚至是后来的书册(codex)中。

Jon:对,因为“书”的这个概念本身——一整本合订本的概念——其实是后来才出现的吧?

Tim:是的,这就要谈到我们今天最后一个关键因素——

Jon:好的。

Tim:就是“书册”(codex)的发明——

【笑声】

Jon:没错,书册的诞生!

Tim:这是个非常关键的发明。

Jon:就是我们所说的“codex”。

Tim:是的。

【第四部分(43:03—57:34)】

Tim:“书册”(codex)在历史上登场——

Jon:我们说的“书册”是指什么?

Tim:是指,不再是把一张张方形的纸单独存放——

Jon:对,不是堆成一叠。

Tim:也不是把纸张卷成卷轴——

Jon:明白。

Tim:而是你把一页页的纸堆叠在一起,然后——

Jon:缝合装订。

Tim:没错。现在我们多是用胶粘,但当时是缝线装订,然后变成一个厚厚的长方形——

Jon:一本很厚的书。

Tim:这样你就可以翻页了。

Jon:而且你能在同一本里装下比以往任何书写技术都多的内容。

Tim:没错。在这之前,如果你有一堆卷轴,你可以把它们收在一起,但它们仍是分开的文献——

Jon:是的,肯定很麻烦。

Tim:而且当时的图书馆墙上都会有一排排小孔——

Jon:哦,对。

Tim:他们会把卷轴插进这些小孔。所以你可以说这是一种“集合”,但即便如此,在那种形态下你不太会思考“哪些书在里面、哪些书不在里面”这样的问题。

Jon:因为你没把它们装订成一个整体。

Tim:对,没装订在一起。但一旦书册被发明出来——我得说明这方面是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不只涉及犹太历史,因为书册是在更广泛的希腊、罗马文化中被发明的——但它在早期耶稣运动中迅速流行开来,成为首选媒介,因为这些文本扮演了关键角色。

Jon:你可以把这些文本都装订在一起——

Tim:变成一个合订本。

Jon:一个完整的合订本。

Tim:对,或至少几本书册而不是几十个卷轴。

Jon:对。虽然刚开始这些书册体积很大,因为当时的印刷技术并不像今天。

Tim:完全正确。

Jon:是的。

Tim:一切都靠手工抄写。

Jon:对。

Tim:所以书册的出现就“迫使”教会更明确地界定正典的范围——这在卷轴时代并不是必须的。

Jon:明白。

Tim:比如希伯来圣经(Tanak),它的结构是通过“超链接”方式协调起来的——我们之后会再讲——

Jon:明白。

Tim: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协调、有统一结构的文集。

Jon:但它不是被装订成书。

Tim:对,它没有被装订。

Jon:对。

Tim:所以你完全可以再加一卷进去,比如——

Jon:《便西拉智训》。

Tim:没错,完全可以。

Jon:有人把它也摆到书架上。

Tim:没错。而且你读《便西拉智训》的时候,他一直在谈论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他说:“我默想了这些书。”所以他心中已经有一部圣经的轮廓。

Jon:明白。

Tim:而且他很明显在说:“嘿,我有一些话要说,我认为这就是神的智慧,但这些智慧都是我在研究圣经时学来的。”这就是《便西拉智训》的逻辑。所以它和《箴言》——

【笑声】

Tim:或者《以赛亚书》那种不同的权威口吻完全不同。而书册的发明也“逼迫”了早期耶稣运动开始面对这个问题。紧接着你就会看到,在最早的耶稣运动中,围绕 Tanak(希伯来圣经)之外那一层“额外的犹太文献”,人们开始有不同意见。有些人称它们为“伪经”,意思是:“我们可以读它,但最好是信仰更成熟的门徒再读。”

Jon:对。

Tim:而另一些人则会说:“不,我从小在教会就听这些书被读出来。”

Jon:对。

Tim:“它们是圣经的一部分,但是次要的。”所以他们称之为“第二部分”(次经)。这就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历史概述,解释这些书卷为何会出现在圣经中。其实这些书也曾经在新教圣经中——只是过去几百年里,新教逐渐不再印它们了。

Jon: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笑声】

Jon:它们本来是在的——

Tim:是的。

Jon:然后大约500年前,或400年前——

Tim:对。

Jon:它们就不再被印进去了。

Tim:没错。因为随着新教运动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不断升温,分歧加剧——你可以说“气氛紧张”,于是双方的分界就越拉越开。然后你会看到,新教改革者为了尽可能与罗马天主教划清界限,就选择不再在印刷版圣经中包含这些书卷。

Jon:明白。

Tim:就不印了。

Jon:所以我们还没聊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谈这些?

Tim:对,我们——

Jon:我们已经聊了很久是什么内容。

Tim:是的。

Jon:那我们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

Tim:是的。我自己在新教传统里的学习过程里,一开始就意识到:有时候,耶稣、保罗,或者新约其他使徒们,在讲旧约内容时——不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提及——我回头去查那段经文,会发现:“哇,这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比如,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信中提到出埃及记的故事——讲到法老的术士,他们和摩西对抗。

Jon:对。

Tim:而保罗居然给这两个术士取了名字——伊安尼和杨布列(Iannes 和 Iambres)。

Jon:他从哪里知道这些名字?

Tim:你会想:“等等,这是谁?这些名字哪里来的?”——在《出埃及记》里可没写。但在“第二圣殿时期”的文献中,有一些想象性的作品为他们取了名字。这些名字流传开来,很受欢迎。保罗在那种文化圈中接受教育,他自然就接触到了这些资料。所以我们并没有任何古代证据表明那两个术士真实名字是什么。但这就是一个例子,说明耶稣和使徒们阅读希伯来圣经,不只是单独读那套书,而是处于“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语境”中。换句话说,他们理解圣经的方式,是受到大量“围绕圣经的文献和传统”所塑造的。

Jon:对。

Tim:使徒们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希伯来书》第十一章中著名的“信心伟人榜”——作者在提到挪亚、亚伯拉罕的故事时,还提到有些神的先知被锯死了。你就会想:“等等,《希伯来圣经》里哪有这个故事?”这来自一个“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作品,它的名字不止一个,有时叫《以赛亚升天记》(Ascension of Isaiah),有时叫《以赛亚启示录》(Apocalypse of Isaiah),讲的是以赛亚在他那个时代被以色列的王害死的故事。

Jon:真有意思。

Tim:所以我想说的是:其实“旧约与新约之间”并没有所谓的“沉默年代”这种真空地带。

Jon:实际上有大量文献。

Tim:在两者之间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真的是“海量”。而其中一小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次经”或“伪经”——在早期教会中被非常广泛地阅读、尊重、使用。

Jon:但不是全部的“第二圣殿文献”。

Tim:对,“次经”或“伪经”只是第二圣殿文学中的一小部分。而之所以它们今天会出现在某些基督教圣经中,是因为从一开始,耶稣、使徒和早期教会就读这些书、看重这些书。

Jon:明白。

Tim:它们始终是圣经文集中的“扩展层”。换句话说,圣经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有一层是“核心”——也就是“神人共启的话语”。然后有一层是“隐藏的”,对吧?

Jon:对。

Tim:你得深入查阅——

Jon:或者说“次级的”。

Tim:或“次级的”。但你去看最古老的手稿——

Jon:它们都在里面。

Tim:基督教的旧约手稿中,这些“伪经”或“次经”书卷就在里面。

Jon:明白。

Tim:而现代新教徒对这一点感到惊讶,其实从历史角度看是非常奇怪的。

Jon:确实有点可惜,我们竟然把它们完全剔除,而不是把它们保留下来,即便放在最后作为附录,也好像在说:“嘿,它们一直都在。”

Tim:是的。

Jon:至少给人一个线索:“这些书本来就在这里。”结果我们真的把它们“藏”起来了。

Tim:我们——

Jon:是真的“藏起来”了。

Tim:是的,真的是藏起来了。

Jon:对。

Tim:没错。

Jon:所以,当你听到你的天主教朋友谈到他们的圣经,你可能会想:“哇,这都是什么书?”

Tim:对。

Jon:“我该怎么应对?”作为新教徒你可能会突然感觉无所适从。

Tim:对。

Jon:我记得我在神学院的时候第一次读这些书,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它们。

Tim:是的。

Jon:我当时只是心想:“我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些东西。”

Tim:对。嗯……但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展开这段对话——

【笑声】

Jon:我们干嘛要聊这些呢?

Tim:是因为我们接下来要推出一系列关于“伪经/次经书卷”的总览视频。我们这么做有很多原因,但我希望这段对话至少提供了一些背景,让你明白:这些书从历史一开始就是大多数基督徒心中“阅读圣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圣经是由一组文献组成的集合,包括旧约——也就是希伯来圣经(Tanak)、使徒的著作、以及“下一层文献集合”。关于这第三层的地位,的确存在神学和信仰层面的分歧与辩论。但不论你是天主教徒,还是认真看待历史的新教徒,你都可以承认——这些文献是有价值的,它们能帮助我们理解旧约和新约之间的过渡过程。而对我个人来说,它们确实加深了我对旧约和新约的理解和体验。因为这些文献出自那些文化处境更接近古代以色列的群体,也出自生活处境更接近耶稣与使徒的群体。所以我们就做了这个视频系列,来向大家介绍这些作品,帮助大家认识它们。而我想说的是,请大家带着开放的态度去观看这些视频,先别急着下判断。所以,就是这样。

Jon:好。

Tim: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系列的原因。接下来的集数里,我们会反向推导——回到最初,看看希伯来圣经是怎么开始形成的。我们这一集是从现代出发,从 Powell’s 书店聊起。

Jon:对。

Tim:接下来我想“倒转时间线”,带大家走回过去,逐步探究圣经的起源,从希伯来圣经,再到新约,一步步向前推进。看看希伯来圣经是怎么成为基督教的旧约的,然后新约又是怎么形成的。呼——

【笑声】

Tim:你还好吗?

Jon:深呼吸——我觉得还行!

Tim:好。

Jon:我觉得还不错。

Tim:那我们继续往下讲。

Jon:走吧!

Tim:好!

【结尾片段】

Jon:感谢你收听本期《BibleProject》的播客。下周我们将回到历史源头,看看圣经是如何从最初被写下的。我们会从圣经中第一次提到“写作”开始讲起,那出现在《出埃及记》第17章。

Tim:圣经第一次提到“写作”,描述的是一个与拯救相关的小故事。所以,即使他们写下的内容,也不只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为了保存那些塑造身份、与神和祂百姓关系密切的重要事件的记忆。

Jon:《BibleProject》是一个由众筹支持的非营利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大家将圣经作为一个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来经历。我们所创作的一切资源——视频、播客、文章、课程——都是免费的,这一切都要感谢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支持者。谢谢你和我们一起参与这项使命。

August:你好,我叫 August,来自巴尔的摩。

Evelyn:你好,我叫 Evelyn,来自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我第一次听说《BibleProject》,是我爸爸给我看他们的一个视频。

August:我第一次听说《BibleProject》,是在我们当地的教会。我用它作为默想的资源。

Evelyn:我最喜欢《BibleProject》的地方是它的插图设计。我们相信圣经是一个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

August:我们是一个由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支持的众筹项目。你可以在《BibleProject》App 上,或在 BibleProject.com 上找到免费的视频、文章、播客、课程等资源。

Evelyn:(继续)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Maddie:大家好,我是 Maddie Beals,我负责我们数据库中的所有赞助人资料。我在《BibleProject》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每天都能看到从世界各地支持者那里送来的捐赠信息。我们的工作完全是你们慷慨奉献的结果,这反映出我们所信的神是多么慷慨。谢谢你们的参与,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本播客由一个团队共同制作而成。如果你想了解每一位幕后工作人员的名字,可以查看你所使用的播客平台或我们官网上的节目说明页面(episode descript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