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笔记
引言摘句
当你乘坐飞机时,你不是去往一个古老的时代,而是进入另一个文化。当我们翻开圣经的篇章时,我们是在做这两件事:我们进入了另一个文化,也进入了另一个历史时期。现代许多争论和各种不同观点的一个简单总结方式,就是:这些争议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没有把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当作古代文本来看待。那是出于一种倾向,即希望古代文本的语言能直接回应我们现代对于宇宙论的思想和分类方式。然而,古代文本确实能够传达能触及现代读者的内容,但这与把古代文本当作现代作品来阅读是截然不同的。
关键要点
当我们阅读圣经主要是为了处理当代争议时,我们就容易误解经文的语境。任何一种沟通行为——无论是语言的、非语言的、书面的或是视觉的——其意义都根植于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以及历史与文化语境。
古代宇宙观是描述宇宙本质的叙述,其主要目的并不是阐明宇宙如何在物理和物质层面上被创造出来,而是回应人类根本性的世界观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为何在这里?神是谁?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并欣赏圣经,我们就必须培养对古代词语和古代近东宇宙观的认识。
为原始听众而读圣经
在第一部分(0:00–8:15)中,Tim 和 Jon 开始探讨一个关于古代宇宙观的新系列,深入研究创世记第1到第3章。几乎在《BibleProject》的每一个系列中,他们都会提到这几章。当我们将圣经视为一部通向耶稣的整体故事来阅读时,会发现创世记1-3章为整本圣经的后续故事作了铺垫。这几章中呈现的主题,在旧约和新约中不断被重复。Tim 和 Jon 将关注那些原始作者所关心的议题,而非当今关于创造与进化的争论。当我们把圣经当作解决现代争议的工具来阅读时,我们就倾向于无法理解经文的语境。
一部写给古代听众的古代文本
在第二部分(8:15–12:30)中,Tim 和 Jon 强调了一个基本但常被忽略的事实:圣经是一部古代文本。任何一种交流行为——不论是口头的、非口头的、书面的或视觉的——其意义都取决于其特定语言、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一部古代文本确实可以传达对现代读者有价值的内容,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是为现代读者而写的文本来读。
读圣经是一种跨文化经验
在第三部分(12:30–20:00)中,他们借用了传播学的原理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阅读圣经。因为阅读圣经是一种跨文化的经历,我们必须进入一种不同的文化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它。
有效的沟通需要一套共享的词汇、术语和观念,也就是一块共同理解的基础。对于发言者来说,这通常意味着要通过听众能够理解的词语和观念来“适应”他们;而对于听众来说,如果他们并非该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原生者,那么达到共同理解就可能需要主动去寻找额外的信息或解释。换句话说,听众必须去适应一个新且陌生的文化。(引自 John Walton,《古代近东思想与旧约》,第19–20页)
语言与文化价值观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希伯来圣经作者最初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所使用词汇与体裁的意义。圣经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被“研读”,而不仅是“阅读”。(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犹太孩子从小就开始研读和背诵它——因为它是一种默想型文学。)
古人如何解释“我们从何而来”
在第四部分(20:00–27:00)中,Tim 和 Jon 将重点从古代语言转向古代宇宙观,这是理解希伯来圣经的第二个关键。
古代宇宙观是关于宇宙起源和本质的叙述(来自希腊语“cosmos”和“logos”)。创世记第一章与第二章构成了一种古代希伯来宇宙观。古代近东的宇宙观并不打算解释宇宙在物理和物质层面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回应根本的世界观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为何存在?神是谁?
圣经中的创造叙述并不是在与现代关于世界起源的科学观点对话,而是在与古代埃及、巴比伦和迦南的宇宙观进行对话。
圣经中的创造故事并不是凭空创作的(ex nihilo),而是承袭了他们文化邻居留下的宝贵传统。圣经的作者并非孤立写作,而是与周边文化中的一些伟大宗教传统进行对话,尤其是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较为接近的迦南地区的传统。(引自 William Brown,《创造的七根柱子:圣经、科学与奇妙生态学》,2010年)
圣经的作者在神的灵感动下(彼得后书一章二十一节),使用当时文化中通行的语言来写作圣经故事。(比如,我们现代人通常会用“原子”来描述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这就是当代西方文化中关于宇宙的共识之一。)
理解古代作者的世界观
在第五部分(27:00–结束)中,Tim 和 Jon 以古代近东人对太阳系物理构造的理解作结,这种理解与我们今天的认知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绕太阳旋转;但古人却认为地球是中心。
我们很容易对那些看起来“原始”或“简陋”的宇宙观嗤之以鼻。但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并欣赏圣经,我们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古代语言和古代近东宇宙观。
相关经文
- 创世记十章8-9节
参考资源
- John Walton,《Ancient Near Eastern Thought and the Old Testament》,Baker Academic,2006年
- William Brown,《Seven Pillars of Creation: The Bible, Science, and the Ecology of Wonder》,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播客脚本
Jon:创世记这本书以对世界如何开始的解释为开端。一开始,神创造了天空与大地。创世记第一章充满了许多奇特的意象。我们听说陆地从混沌的水中浮现出来,有一个坚固的穹苍挡住天上的水,还有神的灵运行在黑暗的深渊之上。这些意象是从哪里来的?
Tim:我们将会看到,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和苏美尔,以及古埃及,有一套固定的传统,这些传统是他们理解宇宙运行方式的方式,涉及到水、有事物从水中浮现出来、有事物彼此分离、神明说话或行动。而创世记第一章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诞生的,而我们并不属于这个环境。这个系列是关于古代宇宙观的,换句话说,就是古人如何理解现实的本质。
Jon:嗯。他们用来思考现实的意象是什么,这些意象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Tim:所以,古代宇宙观所提供的,并不是关于宇宙的一个以物质过程为中心的说明,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物质”是如何产生并进入到实际存在当中的。在古代近东,他们对宇宙的理解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Jon:所以今天我们邀请你和我们一起,成为一位好的文化旅人。暂时放下你自己的宇宙观,一起来看看这个世界在他者的眼中是什么样子——以希伯来圣经作者的眼光来看的世界。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要为这场对话奠定基础。
Tim:到底什么是宇宙观?我真的有宇宙观吗?它真的重要吗?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阅读拥有古代宇宙观的古文的人?感谢你收听我们……
Jon:我对我们将要开始的新系列感到非常兴奋。
Tim:我也是。这个系列将探索创世记一至三章的文学结构、主要主题和意象。
Jon:创世记一到三章。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创世记一到三章……我的意思是我们总在谈论创世记一章。
Tim:我们确实总在谈论。是的,它高度浓缩,旨在引介整本圣经叙事的所有关键主题和思想。
Jon:它已经成为我最喜欢阅读的圣经章节。
Tim:当然了。因为你会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意识到它们其实是在为后面的内容做准备。可你第一次读时并不知道。
Jon:对。
Tim:但当你在以赛亚书、但以理书或约翰福音中遇到某些内容时,你会说:“哦”,然后再回头看,“啊,我明白了”。是的,是的。所以这就是重点所在。我们不会涉及围绕这些章节的文化战争和争议话题。
Jon:没错。这也是让我对这个系列方法特别兴奋的一点。我们将用这样的方式来研读创世记一至三章,可以完全绕过关于进化与创造的整个文化辩论,这样的话题根本不需要被提及。我们不是为了避而不谈才绕开它——不,它根本就不需要成为话题。
Tim:没错。如果我们尊重那些神拣选来传达祂话语的古代以色列作者,那我们也就在尊重这场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古代以色列人并不是在与迦南人或巴比伦人争论我们今天关心的那些议题。他们关心的是另外的事情。而他们在争论的——我们会看到——创世记一章和二章非常明确地参与了古代世界关于神明本质与世界本质的讨论。所以我们之所以绕开这些现代争议,是因为所谓的“创造与进化”之争,在这些文本写成的第一千年或更早的时候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我们的方法。
Jon:而我们绕开这些争议,其实并不是真的在表态。
Tim:是的,没错。
Jon:因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表态。
Tim:对。事实上,不管持哪种立场的人,首要目标应该都是去理解这些作者在其原始语境中到底要表达什么,然后再把这些意义带入现代对话中去。而持有不同立场的人至少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Jon:对。
Tim:是的,我也很兴奋。我发现从整体上说,这种方法特别有帮助。今天早上我还在洗碗的时候在想这个,不知道为什么。那是我在读圣经学院时上的第一门课之一,是关于如何阅读圣经的课。我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背景文学。但我也同时修了一门系统神学课。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就是保罗关于属灵恩赐的一段——当时我对这些还很陌生,我接触这段经文时并不是在直接阅读,而是“这段经文有哪些争议、有哪些立场、关键经文是哪些”。我就是这样被引导的。所以至今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中还有些经文我需要主动去脱离那个思维框架,重新以保罗的思路来整体阅读它。
Jon:这很有意思。
Tim:这也是事实。我们是在关于圣经含义的争论中认识圣经的。这些争论决定了我们关注哪些内容,也决定了我们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我们离开时会以为自己理解了一段经文,其实我们只是把某段内容从上下文中拿出来,为的是支撑我们对某个议题的立场。
Jon:这很有趣。这就像是去看一场戏剧,但你没有直接看完整场戏,而是有人录了这部戏,然后让你坐下来,一段一段地放给你看,还告诉你这段戏有怎样的争议,却从来没让你完整地看一遍。
Tim:关于某个角色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争议。
Jon:对。
Tim:与其那样,不如一开始就说:“我们先什么都不讨论,就坐下来看看整出戏。”
Jon:但问题是,当我读创世记一、二、三章时,对我来说,看整出戏也不容易。第一,我并不了解你想谈的那些古代争论。
Tim:没错,是这样。
Jon:第二,有些东西对我来说……它们在我脑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了我读经的方式。
Tim:确实。我们就是这个文化的孩子。
Jon:对。
Tim:我们之后会谈这个。没错。你在圣经第一句话中看到“地”这个词时,我们已经处于劣势了。
Jon:因为我们一看到“地”就会想到地球。
Tim:在现代英语中,“earth”就是指地球,但在希伯来语中不是这个意思。这只是语言的一个例子。对我来说,问题更多是出在争论。当我们带着要解决当代争议的目的来读圣经时,我们就天然地倾向于忽略它的语境。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
Jon:这让我想起我们用过的那个比喻:读圣经是一场跨文化的体验。你去到另一个文化时——
Tim:是的。
Jon:你会成为什么样的游客?
Tim:没错,说得好。
Jon:你会把自己的文化装进行李袋,然后强加在别人身上?还是你会试着去体验别人的文化?
Tim:对,说得好。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有一句话——这是圣经学者约翰·沃尔顿说的,他在帮助人理解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方面做了很多有用的工作。他以一句谁都不反对、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事实来引介对创世记一章和二章的讨论。那就是:圣经是一本古代文本。
Jon:我们经常用“古代”这个词。你说“古代”时到底是什么意思?
Tim:嗯,有些东西只是“旧”,这可能很主观。当我想到“旧”,我会想到几代人以前的事情。
Jon:对。
Tim:而当我想到“古代”,我会觉得那是一个我几乎认不出的世界,如果我被带去那里,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世界。完全不同。
Jon:我发现这个词常常跟“现代”相对而用。“现代”之外就是“古代”。但这个分类太大了。有时候这个词带有贬义。但我发现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它来表达一种敬意。
Tim:这里是韦氏在线词典的定义:“与遥远的过去有关的,记录历史早期的时期。”
Jon:记录历史的早期时期?
Tim:嗯。
Jon:对。
Tim:这个历史时期开始于最早已知的文明,延续到罗马帝国的衰亡。
Jon:这也是我心中设想的“古代”的截止点——罗马帝国。
Tim:对,我也是这么用这个词的。在那之前,我会称为“史前”,就是人类还没有发展出文字与记录能力之前。
Jon:那段时期我们除了化石什么都不知道。
Tim:另一个相关的术语是“古风时代(antiquity)”。
Jon:哦,对,“古风”。这个词有时候指的是从罗马帝国开始到黑暗时代,再到中世纪。
Tim:中世纪,是的。中世纪大约开始于公元七八百年,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Jon:真是飞快地穿越人类历史啊。
Tim:没错。所以圣经是一部“古代”文本。我要回应你刚才关于成为“有同理心的旅人”的观点。
Jon:是的。
Tim:你坐飞机时,并不是去一个“古代”时代,而是去另一个文化。
Jon:对。
Tim:而我们翻开圣经时,我们是在做两件事:我们进入了另一个文化,又进入了另一个历史时期。
Jon:像是在坐时光机。
Tim:完全就是。所以总结现代关于创世记一章和二章各种观点争论的一个简单方式,就是:这些分歧大多源于人们没有把创世记一章和二章当作古代文本来看待。这些分歧源于人们试图用现代的语言与观念来阅读一部古老文本。
Jon:但它还是应该对现代议题有些启发意义吧?
Tim:当然应该。有启发意义没问题。但一部古代文本是可以传达对现代读者有意义的内容的,但这跟“把它当作现代文本来读”是完全不同的。
Jon:对,把它当作现代写成的文本来读。
Tim:没错。所以我们要问:圣经是一部古代文本,这点为什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按古代文本的方式来读它?这是语言沟通最基本的事实。首先,字词本身没有意义,是人赋予它们意义。所谓“赋予意义”,指的是人有意图。
Jon:而字词只是一个载体,常常是个非常小的载体。
Tim:对,完全正确。
Jon:因为你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Tim:是的,是的。语调也是一部分。
Jon:有时候你说的话只是整段交流里非常小的一部分。
Tim:确实。所以,人通过字词表达意思,而这些字词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在特定语言中——那是一套抽象的符号系统——这些音节按一定的模式组合,而你我都同意它们代表某些意思。
Jon:我们明明是在说读圣经,怎么变成在讨论沟通理论了?
Tim:哈哈,是的。但我们非讲不可。我发现讲到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时,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讲起。所以我们别花太多时间。
Jon:不,我喜欢这个。
Tim:所以我们把音节组合成一定的模式,是因为我们约定它们在我们共同的语言中具有特定含义。其次,我们共享相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使这些音节与我们所赋予意义的现实相对应。就是这样。字词与短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说话的文化和人赋予了它们意义。
Jon:对。
Tim:所以这个系列就是要尊重人类沟通的这一基本事实。
Jon:是的。
Tim:这里是约翰·沃尔顿的一段话,实际上不是讲创世记一章和二章的,而是出自《古代近东思想与旧约》这本书。他说,有效的沟通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词汇、术语和观念,是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共识。这通常需要说话者向听者“适应”,使用听者能够理解的字词与观念。
Jon:我们经常会这么做。
Tim:对。你会根据你的听众是谁来调整你说话的方式。对于听者来说,如果他们不是说话者语言与文化体系中的一员,那就意味着为了达到共识,他们就必须……
Jon:获取额外的信息或解释。
Tim:对。这就是说,听众必须主动适应一个新的、陌生的文化。
Jon:按他这个说法,你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你不能不借助研读工具就读懂圣经。
Tim:是的。
Jon:你觉得他这个意思有这么强烈吗?比如说,“拿去吧,这是创世记一章到三章”,除非对方是个古代闪语的母语者,否则根本读不懂。
Tim:对,可我们身边没有古代以色列人了。圣经是一本需要研读的书。你必须研读它,必须不断研读。是的,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简单阅读”而写的。无论是《诗篇》第一篇,还是《约书亚记》第一章中那些编纂希伯来圣经的人怎么理解的,他们都说这是你需要日夜默想、反复低声吟诵的书。我觉得这就是“研读”的很好定义。
Jon:你记得我们大学时有个争论吗?“解释圣经是否需要圣经以外的资料?”
Tim:哦,我记得。是的,我记得那个争论。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手上只有希伯来圣经和希腊文新约……
Jon:你还是能读懂它。
Tim:是的,完全可以。只是用英文圣经来读时就会遇到挑战。因为任何翻译本本身就是一个诠释。但对,我觉得,如果你把一部希伯来圣经和一本古代希伯来语词典交给某个人——不论哪个时代的人——让他自己去学这门语言,然后开始在纸上……
Jon:他还是能搞懂的。
Tim:对,他能搞懂很多。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是语言体系内部的事情。至少,我们正在跨越到古代希伯来文化。而我们发现,古代希伯来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语言本身就是闪族语言。
Jon:所以……
Tim:希伯来语属于整个近东地区的闪族语言家族,而这些文化在很多世界观上都有共通之处。它们也在一些重要方面有重大差异。这是第二点。第一点是关于字词。对我来说,好比电影台词是很容易理解的例子。我手上有一些常见短语,比如:“beam me up, Scotty(斯科提,把我传送上去)”,你得知道《星际迷航》。你得知道《星际迷航》。不管怎样,任何一句电影台词都有这个特点。它只有在美国文化的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窗口中才能被理解。否则你就得去做点功课。
Jon:还有一些短语会失去原本的意义,比如“beam me up, Scotty”。这句或许没那么明显,但想象另一个世代的人用它,他们只是把它理解为“让我过来一下”。当你问某人:“‘beam me up’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啊,反正就是‘让我过来’的意思。”
Tim:对,这些就变成了“死隐喻”。
Jon:这种情况很常见。事实上,有人今天就在推特上指出一个类似例子。我们在谈宁录,因为宁录是圣经中的一个角色。
Tim:对,“宁录”意思是“叛逆者”。
Jon:对,但在英文里,“nimrod”意思是“傻瓜”。
Tim:没错。
Jon:如果你说某人是个“nimrod”,就是在骂他是个白痴。
Jon:你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是从哪里转变来的吗?
Tim:不知道。
Jon:是兔八哥干的。
Tim:真的吗?
Jon:对。兔八哥会叫艾尔默·福德“nimrod”。
Tim:他是个猎人。艾尔默·福德是个猎人。
Jon:对。
Tim:而“宁录”也是个猎人。对,他会叫他“nimrod”,但总是用一种讽刺的语气说,所以这个词就变成了贬义。说某人是“nimrod”就等于叫他傻瓜。
Tim:哇。
Jon:兔八哥?
Tim:你是认真的吗?
Jon:当然。
Tim:这个例子太棒了,完全就是我们所讲的内容。
Jon:对。
Tim:所以“宁录”是个猎人,是个屠兽者。记得吗?人类从方舟出来后,不是以和平的方式管理动物,而是开始杀戮动物,因为人类变得暴力了。这是人类的问题。而在创世记第十章,你会遇到一个屠兽者,他的名字就叫“叛逆者”,他建立了巴比伦这座城。
Jon:对。而你用英文读到这个名字时,几乎不可能不先想到“白痴”,可它原本的意思是“叛逆者、屠兽者”。
Tim:太有意思了。我得去查查这事。这网站叫 dotandline.net。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网站。兔八哥:兔八哥最经典的辱骂用词的秘密起源。这位文化偶像兔八哥重新定义了“nimrod”这个词的意义,而没有人意识到他正在这么做。哦,是一张兔八哥把手指插进艾尔默·福德猎枪的图片。他总是机智地戏弄艾尔默·福德。其中一个最喜欢的侮辱就是叫那个倒霉猎人“nimrod”,而我们都知道“nimrod”就是“白痴”的意思。但在兔八哥出现之前,这个词并不是这个意思。
Jon:是的。
Tim:哇,真是太神奇了。因为兔八哥对“nimrod”的使用太受欢迎了,这个词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主流含义,以至于今天几乎没人知道这是圣经中的人物名。这就是“艺术模仿生活”的典范。
Jon:原本的意思是“叛逆者”。
Tim:但却被兔八哥编剧拿去用了。我猜他们是因为艾尔默·福德是个猎人。
Jon:对,我之前没把这点联系起来。太妙了。
Tim:但他是个笨猎人。
Jon:是的。
Tim:所以叫他“宁录”反而是一种反讽,是讽刺。
Jon:对,而兔八哥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个满口讽刺的角色。
Tim:完全是。他应该能抓住我这只兔子,可我总是赢他。于是他就说:“你这宁录。”谢谢你。我真的很开心知道这个事。这个例子太棒了,因为它说明了一个词的意义是如何完全脱离原始文化语境的。
Jon:对。
Tim:所以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在翻开圣经第一页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情况。这看似是一个不需要特别说明的基本问题,但我发现,在你不断谈论创世记一章和二章的时候,你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申这个观点,至少在现代语境下是这样。所以,“地”在创世记一章中的意思并不是“地球”。
Jon:没错。
Tim:“地”的意思是“陆地”。而“穹苍”或“上面的穹顶”……
Jon:对,“rāqîaʿ”。
Tim:“rāqîaʿ”,对,是一个坚固的穹顶。
Jon:对。
Tim:“rāqîaʿ”这个词的意思是被锤平的金属表面。所以,词语的含义与古代人对宇宙结构的观念密切相关,这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我们在有关这些章节的很多争论中之所以走偏,往往是因为我们试图用现代英语的含义来理解这些古代希伯来词汇。就是这样。所以第二个出发点是:如果圣经是古代文本,词语的意思就是它们在古代语境中的意思。那么我们接下来谈谈古代宇宙观。也就是关于宇宙起源、本质和结构的古代叙事。
Jon:听起来就很复杂。
Tim:那我换一种说法。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宇宙观叙事。而“宇宙观”(cosmology)这个词的意思是“cosmos”和“logos”的结合,“cosmologos”——也就是对宇宙的理解、描述,一种“关于宇宙的说法”。
Jon:也就是对整个宇宙的一个描述。
Tim:没错。
Jon:或者说是对整个时空的一个理解。
Tim:对。“cosmos”是一个希腊词,来自希腊动词“cosmeo”,也就是“整理、装饰”。我们现在讲的“化妆品(cosmetics)”就来自这个词。要说“cosmos”,就意味着我们在谈论这个有序的宇宙,像是一个雪球世界。所以,“宇宙观”就是对这个“有序宇宙”的描述。同样地,就像词语的含义必须放在古代文化中来看,一个文化的宇宙观也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
Jon:但今天的宇宙观变化非常快。
Tim:变化很快,没错,几乎是按“年”在变。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型期。我们很多关于宇宙的语言仍然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早已过时的宇宙观中。比如我们会说“自然律”(universal laws),又比如我们用“机器”这样的比喻来看待宇宙。
Jon:对。
Tim:但据我对量子物理的粗浅理解,这个分子是那个齿轮,另一个分子是另一个齿轮,你把它们拼在一起就能运作出一个东西。可实际上远比这复杂得多。
Jon:是的,这一切都起源于建造量子计算机的尝试。在量子计算机中,没有传统的“开/关”二元状态。我们用的是“量子比特(qubit)”,而量子比特不像传统的“比特”那样非零即一。它存在着多种潜在状态,是量子理论的特性。所以当你把两个量子比特结合起来时,你就获得了指数级增长的潜在状态组合。也正因如此,量子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拥有惊人的潜能。是的,我理解的其中一个问题是,量子世界一旦显现为物理世界就非常脆弱,所以这些量子比特很容易“崩坏”或失效。因此现在的研究是在试图解决这些bug——我想他们称之为“纠错”吧——研究怎么构建一种机制来稳定量子比特不出错。为此他们写了各种代码、方法来防护。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这些最有效的代码,竟然与“引力、空间与时间”有关。于是有一些理论家就提出,也许整个“时空与引力”本身就是对量子世界的某种“稳定机制”,让我们可以在其中生存。
Tim:总之,不管宇宙究竟是什么,它都不是一台机器。
Jon:它不是机器,真的不是。
Tim:不,它不像汽车引擎那样运作。但我们对宇宙的描述用词,大多数都来自那种文化语境。每个文化都是如此。每个文化对宇宙的理解都是在不断演变的。而这些文化语境也决定了我们关于宇宙的用词的意义。所以另一个写过很有帮助的书的希伯来圣经学者,名叫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他这样说——他说圣经中的创造叙事作者,从周边文化中承接了大量尊崇已久的传统。他们并不是“无中生有”(ex nihilo)地创造出这些宇宙观,而是在与当时的伟大宗教传统对话中逐渐形成这些传统,尤其是那些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传统,还有他们更近的邻居——迦南人。
Jon:他不是在说“圣经作者只是抄来的”。
Tim:没错,就像我说“原子(atom)”这个词时,我也不是“抄”谁的。当我说“原子”或“atom,a-t-o-m”时,那就是我生活的环境中给我的理解。
Jon:对。
Tim:对我来说,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这其实是我根据自己文化背景和宇宙观得出的认知。所以我并不是“借用”这个词,它已经是我思维中的固定成分了。
Jon:它是你理解世界的构件之一。
Tim:没错。
Jon:是你思维世界的“积木”。
Tim:所以布朗的意思是,我相信圣经作者是在圣灵的引导下,用他们文化中的语言与观念——也就是他们手头上可以使用的宇宙观——来讲述神如何创造世界。否则还能怎么讲呢?我们将会看到,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苏美尔、古埃及等地,有一整套固定传统,用来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这些传统涉及水、有事物从水中出现、有事物彼此分离、神说话或行动。而创世记第一章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出现的。
Jon:我们今天不属于这个环境。
Tim:没错,我们不在那个文化之中。所以,古代宇宙观提供的,并不是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物理学解释,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物质”如何产生的过程描述。
Jon:不是关于物质如何诞生,然后如何演化成生命,
Tim:没错。
Jon:再演化成更复杂的生命。
Tim:对。
Jon:不是这些内容。
Tim:对,这些都是现代发展出的解释。而古代近东对宇宙的理解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所以你看,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是用希伯来语写的。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另一个语言和文化中。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是古代希伯来宇宙观的表达。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深入理解,就必须熟悉希伯来语言的词汇、它们的文化语境,以及古代的宇宙观。
Jon:所以不仅仅是“你的字词怎么用”,而是“你用这些词时脑中对世界的理解是什么”?
Tim:这两者是有关联的。
Jon:对。
Tim:词语的含义只能在文化语境中被理解。宇宙观也是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Jon:有没有一个更普通点的词……
Tim:你是说能替代“cosmology”这个词?
Jon:对。
Tim:哦,我之所以用这个词,恰恰是因为它不是我们日常用的词。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对话中重新赋予它意义。
Jon:也是。
Tim:是的。
Jon:那你会怎么描述你自己的宇宙观?或者说,为了让人理解什么是宇宙观,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一个现代人的宇宙观大致是什么样的?
Tim:哦,是这样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中。
Jon:它在膨胀。
Tim:是的,它由物质组成,也包括我们称之为“暗物质”的东西,这种物质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理解,但它是解释已知物质存在所必需的。物质由极小的构件组成,从分子到原子,再到质子和中子,然后是决定它们行为的各种“量子态”。然后我们再有一个“时空连续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律”。但这些律也许是某种“约束力”——神论者可能会称之为“设计机制”或“限制条件”——它们使意识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则是,意识生命只是物质复杂演化的副产品。
Jon:那是一个“很极客”的人可能会这样描述他的宇宙观。
Tim:是的,完全是。
Jon:那如果是一个根本不关心这些问题的人……
Tim:哦,我明白你意思了。
Jon:咱们稍微简化一点。嗯……
Tim:他们是宗教信仰者吗,还是不信的?
Jon:就算不管他们有没有信仰,其实大家之间也有一些共识。我们常用的一个说法是:“我们都生活在一块飞行的太空岩石上”。
Tim:对。
Jon:我觉得大家都同意这一点。
Tim:哦,好。
Jon:我们在一个球体上,绕着太阳转。
Tim:我们在一个太阳系里。
Jon:我们在太阳系中。
Tim:哎,说着说着就太复杂了。
Jon:不会,我很喜欢。
Tim: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世界的图像。
Jon:对。你抬头看见太阳,你意识到——就连我七岁的孩子都知道——
Tim:知道那东西离我们很远,而且它并没有在移动,是我们自己在动。
Jon:我们绕着它转,月亮绕着我们转。天上的星星其实是很远的太阳,大部分是。有些是我们太阳系里的行星。接着最令人震惊的是——你应该看过那种视频,它从地球开始,不断放大、放大,直到你意识到,我们的太阳系其实只是一个“邻里”,它和其他很多太阳系共同组成一个星系:银河系。
Tim:是的。
Jon:银河系的形状像一条带状的密集星光带,就是“银河”名字的由来。因为整个星系是扁平的。
Jon:所以看上去像是一条平坦的条带。
Jon:而当你再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还有无数个这样的星系。我们只是其中一个,漂浮在宇宙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星系。而这个宇宙还在膨胀。它的边界就像气球一样在向外扩张。这就有点“极客”了。
Tim:没关系。宇宙的扩张并不是说银河系本身在扩张,而是它所处的更大的结构在扩张。
Jon:对,银河系只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它们都漂浮在这个整体中,而这个整体正在膨胀。
Tim:没错,完全正确。
Jon:这大概就是现代的宇宙观。
Tim:现代宇宙观就是:我们在一块飞行的太空岩石上,与其他许多飞行的太空岩石一起绕着一个巨大的爆炸等离子球转。
Jon:但我们在这个观念中也会生出一些骄傲。我们回头看古代宇宙观,会觉得他们真是蠢透了。我敢打赌,当我们的子孙再有了下一代时——
Tim:哦,对。
Jon:他们回头再看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会觉得:“哇,这么原始。”
Tim:是的。这其实就是“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异。
Jon:对。
Tim:古代人在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或许和我们不同,但他们对宇宙本质、运行规律与意义的智慧与直觉,恐怕反而比现代更深刻。这是我个人的谦卑看法。
Jon:所以这整段关于“宇宙观”的讨论很有帮助。因为如果我要去描述“宇宙的意义”,我所使用的概念、语言,其实正是从我自己的宇宙观中提取出来的。
Tim:没错。
Jon:我不是刻意“用它”,而是下意识地使用,因为那就是我对世界的理解方式。那是我的宇宙观。
Tim:你生来就处在这个宇宙观中。犹太-基督信仰对“圣经默示”的经典告白是:神选择以色列的古代作者作为祂的话语载体,通过那个文化的宇宙观与祂的百姓说话。就这样。所以我们要尊重这一点,然后好好地进入其中。
Jon:感谢收听本集 BibleProject 播客。下周我们将深入探讨,以色列邻邦的古代宇宙观。当我们了解这些背景,创世记一章、二章与三章的内容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Tim:另一种很有帮助的方式,是把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放进古代宇宙观的地图中,看看它在整个古代世界观中处于什么位置。我想带大家快速了解一下古埃及的宇宙观,再了解古巴比伦的宇宙观,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创世记第一章其实是在与这些宇宙观展开对话。
Jon:本集节目由 Dan Gummel 和 Zach McKinley 制作,文字说明由 Lindsey Ponder 编写,主题音乐由 Tense 乐队演奏。BibleProject 是一个众筹资助的非营利项目。我们的使命是帮助每一个人将圣经作为一个指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来体验。因此我们有播客、视频、免费的线上神学院课程,还有很多正在制作的内容。这一切之所以能免费提供,都是因为有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人慷慨支持。所以非常感谢你和我们一同参与这个使命。
Grace:你好,我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七谷(Seven Valleys)的 Grace。我是在大学刚信主那几年第一次听说 BibleProject 的。当时我正在摸索如何更好地研读圣经。现在我依然用 BibleProject 来帮助我更深入研经,探索圣经中复杂而精妙的文学结构,并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的生命。我最喜欢 BibleProject 的一点是:它能把非常复杂、庞大的圣经主题与观念讲得非常清晰,激发你的好奇心,促使你深入挖掘神的性情,以及祂如何编织整部圣经。我们相信圣经是一个指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我们是由像我这样的人资助的众筹项目。你可以在 bibleproject.com 免费获取视频、学习笔记、播客、课程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