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脚本
Jon:大家好,我是John@BibleProject。欢迎来到我们关于古代宇宙观的新系列的第二集,我们要探讨创世记中的创造故事是如何与古代近东的其他创造故事展开对话的。创世记第一章以一种我们称之为“虚无”的意象开始,但创世记称之为“渊面黑暗”。换句话说,是一片深邃、混乱、无序的海洋。而虽然我们不会把虚无想象成混沌的大海,但这种图像在古代近东却是极为常见的“初始状态”意象。
Tim:这是刻在一位埃及王室官员棺材上的铭文,是一个创造叙事。有两个声音说话。首先,有一个声音说:“我是水,独一无二,没有其他存在。”然后,创造开始于水,那水是被人格化的,有了声音。另一个声音接着说:“我从那里演化而出。”也就是说,水发出了声音,然后又有另一个声音说,“我从水中演化而来,在我漂浮的伟大时刻,那时发生在我身上。我,阿吞(Atum),创造者,是那位曾经演化而来的。”
Jon:混沌的水也出现在巴比伦的创造故事《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中。
Tim:《埃努玛·埃利什》很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最古老的宇宙观:万物从水中涌现,以建立第一个世界秩序。但之后,混乱降临在我们的世界上。而是谁拯救我们脱离混乱呢?是马尔杜克(Marduk),他打败了那条巨龙,并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
Jon:在《埃努玛·埃利什》中,神马尔杜克必须驯服水之巨龙——混乱女王提亚玛特(Tiamat),他与她展开了一场史诗般的战斗。
Tim:马尔杜克右手持锤,直指混乱女王。他用火焰覆盖全身,手持大网,要去捕捉提亚玛特。他调动四风,从四个方向吹来,要困住提亚玛特。他开始制造一场旋风气旋。他驾上他的恐怖战车,那是一场风暴。
Jon:创造从一场暴力、血腥、激烈的对抗中诞生。但在创世记中,神的灵只是浮动在黑暗的深渊上,并用祂的话语创造。而在创世记一章中那个吓人的海中巨龙,只是神所造的一个受造物,它像所有受造物一样听从神的话语。所以,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邀请你一同参观一些古代宇宙观,以了解圣经记载如何意识到这些古代近东的创造故事,并在某种意义上与它们进行辩论。感谢你的加入。我们开始了。我们要围绕创世记一章和二章做一个完整的系列。是的,所以请系好安全带。我们将会有许多关于创世记一章和二章的对话。是的,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在为整个系列奠定基础。最终,我们会开始谈论——
Tim:谈论那些更具体的主题、文学上的重点,还有圣经开篇章节的设计。
Jon:在我们上次的谈话中,你基本上提到了两个观点:其一,圣经是一部由最早的人类文明撰写的古代文本。
Tim:写于那个背景之中。处在那些最早文明的语境中。
Jon:而且它包含了一个古代的宇宙观。说实话,我每次使用这个词都会有点别扭,因为我还没能完全理解。但它表达的是你对世界秩序的理解方式。
Tim:是的,是一个关于宇宙如何被安排的叙述方式。
Jon:所以就是这两点。你必须记得,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词汇有现代意义,我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方式也是现代的。而古人也有他们的方式——
Tim:他们用古代语言来描述世界。我们第一次试图理解某事时,不应该是直接把它翻译成英文,然后假设他们的词义与我们现代背景下的词义相同。如果有人完全没有读过圣经,你第一步不是教他读圣经,而是教他古代希伯来文,那是行不通的。但我认为你确实可以有所突破。如果一个人反复读创世记一章到十一章,是可以慢慢获得一些理解的。
Jon:你知道,其实要转换阅读视角并不难,因为我读这些文本很多次了,是可以做到的。
Tim:你可以转变过来。是的,没错。只要你能运用你的想象力,把自己带入另一个文化的处境中。所以第一步是去适应以色列希伯来人的思维方式,理解那些词语的意义等等,虽然这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你可以爱你的邻舍,爱这些古代作者,去放下你自己的宇宙观,学习另一个文化的语言和宇宙观。另一个帮助我们这样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把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放在古代宇宙观的语境之中,就是学习一下以色列邻国的宇宙观,它们构成了以色列人写作的背景。因此,在这个第一段视频中,我想做两件事:一是重申我们刚才谈的几点;二是带大家快速浏览一下古埃及的宇宙观,再看一下古巴比伦的宇宙观,然后看看创世记第一章是如何参与这场对话,并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它与其他宇宙观有些共同点,就像我们在现代宇宙观中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我们并没有从麻省理工借来这个概念,你——
Jon:也不是你首创的。
Tim:不是我首创的,也不是我从麻省理工借来的。所以在创世记一章和二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东西是理所当然接受的。埃及人就是这么说的,巴比伦人也是这么说的,以色列人也是这么想的。还有一些内容他们则持不同意见,他们刻意与邻国形成对比。我们会看到这两种动态。
Jon:太棒了。
Tim:在这次对话中,我们要做的是探索这些古代宇宙观是如何被“发现”的。事实上,我们拥有这些古代宇宙观的历史还不到两百年,因为它们是从地下被挖掘出来的。
Jon:而希伯来圣经却从未消失。
Tim:从未消失,没错。但它的语境却已经失落。所以我们离原始语境越远,这些古代资料就越有帮助。
Jon:感谢考古学家。
Tim:感谢考古学家。所以,在1847年,一个名叫奥斯汀·亨利·莱雅德(Austin Henry Layard)的人在伊拉克摩苏尔附近进行挖掘。他在一座土丘中发现了一个古代建筑的遗迹,最终他发现那是一位古亚述帝王的图书馆。这是个重要的发现,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发现了成千上万块小泥板,大概是五英寸乘七英寸的样子。泥板上布满了纵向、横向、斜向的刻痕。
Jon:差不多就是个 Kindle 的大小。
Tim:差不多像一个亚马逊 Kindle,是的。那是1850年前后。好吧,那时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Jon:那是什么帝国?
Tim: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土耳其帝国。
Jon:那个直到二战时期还存在的帝国,对吧?
Tim:一战。
Jon:一战,我的意思是。
Tim:是的,一战。然后英国继承了统治权。
Jon:明白了。哦,那他的发现就发生在那个时期。
Tim:他的这些文献发现是在那个时期。是的,是一位英国人。去那边,有点像印第安纳·琼斯风格的。
Jon:是啊。
Tim:总之,这些东西被发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数以千计的泥板碎片被学者研究。到了1872年,也就是三十年后,你就拥有了一整座图书馆,学者们在拼接这些碎片,“哦,这一块属于那一块,这两块断开的正好能拼上。”
Jon: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
Tim:一个没有封面的巨大拼图游戏。所以这里有各种文本,有古老的咒语,有离婚证书,有土地买卖契约,有王室档案记录,有战争纪事。
Jon:哇,这里什么都有,因为那是一座图书馆。
Tim:是的,是一座图书馆,没错。
Jon:这些文献都被存放在那里。
Tim:对,全都存在那里。有一位学者叫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在旧约学会作了研究报告。这篇论文叫做《迦勒底的洪水记载》(The Chaldean Account of the Deluge)。Deluge 就是洪水的意思。以下是他的记载:“不久前,我在大英博物馆的亚述泥板中发现了一份关于洪水的记载。我把这些泥板按照主题分门别类,最近我一直在研究神话类泥板。在这一部分中,我找到了一份关于洪水的记载。我在几千个碎片中搜寻,找到了八十块与这些传说相关的碎片,借助这些碎片,我得以几乎还原整个关于洪水的描述,以及其他一些神话传说的部分内容。这些描述洪水的铭文中,有三份副本,内容完全一致。”最棒的是,他手上有三份相同的文本副本,所以当其中一份缺失某些部分时,他可以用另外两份来补足,最终拼出几乎完整的版本。
Jon:这是他发现的吗?
Tim:不是他。
Jon:是另一个人。三十多年之后,他在图书馆里工作。今天的人要是干这活,可能用人工智能一个小时就搞定了,但他大概花了——
Tim:花了很长时间,可能是好几年。所以他说,这些文献,加上其他大量的神话内容,还有关于巴比伦诸神及其王国起源的资料,他相信它们都源自迦勒底平原。
Jon:我以为我们此刻只是在谈一个洪水传说。
Tim:哦,他有三份关于洪水的铭文副本。但还有许多其他记载。他们包含了大量其他神话的部分。
Jon:这些泥板是这样。
Tim:是的。它们都源自迦勒底平原。这片土地是文明的摇篮,是艺术和科学的诞生地,已荒废了两千年。其中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记录,除了亚述人的文献以外,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但在那些等待挖掘的废墟城市和土丘之下,还埋藏着更多关于洪水的早期副本,和其他最早文明的传说与历史。想象一下,在那个房间里听他演讲会是怎样的感受,一定非常震撼。所以十九世纪后期是圣经研究中非常激动人心的时期。两年后,他把这些研究汇编成一本书,叫做《巴比伦创世记》(The Babylonian Genesis),向世人介绍了两个记载:其一是《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或者说《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这是它的阿卡德语开篇语句;另一个是《阿特拉哈西斯史诗》(Atrahasis Epic)。《巴比伦创世记》这本书在19世纪出版后,据说再版了13次,在当时的欧洲热销得不得了。人们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些内容。
Jon:是啊。
Tim:这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理解方式。
Jon:就像是你发现了你祖母的日记一样。
Tim:完全是。是的。还有一位学者叫赫尔曼·贡克尔(Hermann Gunkel)。我很喜欢他的名字,贡克尔。他为大众读者整合了这些资料,写成一本书,叫做《起初与末了的创造与混沌》(Creation and Chaos in the Beginning and End)。他的重点是指出:创世记一章到十一章与巴比伦的宇宙观之间存在广泛的对话和联系。比如从水开始、混沌之龙、尘土造人、洪水传说、洪水前的古代君王活了几千年等等。所有这些内容进入现代世界也才一百四十年左右。这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
Jon:是的,放在人类历史中,这简直就是昨天。
Tim:没错,没错。我的意思是,许多人可能已经听说过创世记一章到十一章与古代近东之间的联系。而对我而言,了解这些现代考古发现的历史并去想象它们最初被揭示的那一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Jon:是啊,基本上他们发现了这些创造叙事和其他故事,它们的创作时间与创世记的创作时期相近。
Tim:来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区,基本上是同一片土地。我的意思是,这些文化、这些帝国——我们现代人对“时间”的看法是非常短视的,对吧?
Jon:是的,这些故事并不是出现在同一个十年。
Tim:没错。美国的建国才两百多年。而亚述帝国本身就存在了五百年,这些文本在那时流传,所以一切发展的速度都更慢。
Jon:对,没错,就是那个时期的大致范围。而他们发现,这些文本之间有很多重叠之处。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是在别人讲解时听到的,比如讲到洪水,“哦,原来有很多洪水的神话。”
Tim:是的。
Jon:那时这种讲法其实是在试图否定圣经,说圣经不过是诸多古代洪水神话中的一个。所以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说没有什么新意。
Tim:是的,没错。
Jon:但你的观点是,这些记载中确实有些内容并不新鲜,那些只是当时人们对世界的普遍看法。
Tim:没错。
Jon:而这实际上应该帮助我们理解圣经是如何被使用的。
Tim:正确。
Jon:而当圣经与其他文本有所不同时,也就是当它确实说出了一些“新鲜”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知道:“哦,那就是他们真正想强调的重点。”
Tim:没错。圣经中“新鲜”的并不是洪水的存在。其他文化也都有用洪水来解释宇宙起源的方式——先有洪水,再有秩序。真正“新鲜”的,是圣经作者如何解释这场洪水。这种解释方式,与古代世界中任何其他说法都截然不同。所以,如果你认为创世记一章到十一章的目的只是为了告诉我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就像是放了一段古老的录像带,那么你在发现其他类似记载时就会说,“你看,圣经不过是古代世界的一部分而已。”但当然,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只是试图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它是要帮助你去理解“发生的意义”。而这正是圣经突显其独特性的地方。
Jon:这是在巴比伦方面。那在埃及方面呢,当拿破仑入侵古代世界的时候——
Tim:我们现在回到19世纪初,拿破仑正试图征服全世界。
Jon:是啊,像之前的许多征服者一样。
Tim:完全正确。是的。但也正是在拿破仑吞并埃及时——我们都看过那些著名的画作,画中是拿破仑站在金字塔前,在开罗——这件事使埃及向欧洲殖民列强敞开了大门,而“书呆子们”也随之而来。真的,那次入侵成了政治上的通道,使得学者们得以开始研究、挖掘埃及历史。所以19世纪初,在埃及这边你有奥斯汀·莱雅德在摩苏尔发掘;
Jon:是的。
Tim:而在开罗你有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他带领团队在那儿。他就是那个破解“罗塞塔石碑”的著名人物。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埃及的雕像碑,上面刻有象形文字和另外两种古代语言。那是一段相同的铭文,用三种语言写成。其中一种是象形文字。我不记得另外两种分别是什么了,其中一种好像是世俗体(Demotic),这块石碑成为破解象形文字的关键。
Jon:哦,原来是这样他们才明白这些象形文字的含义。
Tim:是的,没错。Rosetta——
Jon:哇,我之前都不知道。我只知道 Rosetta 是那个学语言的软件。“Rosetta Stone”。
Tim:对,没错。
Jon:原来是出自这里。
Tim:那个语言学习软件。
Jon:Rosetta Stone。
Tim:是的。这块石碑是托勒密五世在公元前196年颁布的一个法令的三种版本。上面顶部和中部的文字分别用的是象形文字和世俗体,也就是晚期埃及语,而底部则是古希腊文。于是他就能够通过比较世俗体和希腊文来破译象形文字的含义。
Jon:这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Tim:这是第一次破译象形文字的突破。所以,是的,这个家伙成功破译了象形文字。你知道的,象形文字并不是音节系统,它是一种图画文字系统。
Jon:所以连现代埃及人都看不懂象形文字了。
Tim:没错。
Jon:它的含义完全失传了。
Tim:是的,完全失传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如果你让现代英语使用者阅读十二世纪的英文,他们也会觉得很难理解。
Jon:而如果十二世纪的英语全是用图画表示的,那就更难了,简直无法理解。
Tim:对,完全正确。
Tim:好,我们回到埃及方面。所以现在你知道了,埃及的研究比巴比伦方面早了大约五十年。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初的事,所以他们比研究巴比伦的学者领先几十年。因此,大量的文本开始面世,包括《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一些著名的“棺材文”(Coffin Texts)等。
Jon:棺材文。
Tim:你可能不熟悉这些内容。
Jon:你刚才说的时候,好像我该知道似的。
Tim:哦,明白了。其实我也不算太熟。那个比较有名的是《亡灵书》。
Jon:这听起来很熟悉。
Tim:这本书很流行,是的。那么他们在这里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呢?他们发现了一些宇宙观,描述宇宙的方式让你听起来会觉得,“哇,这听起来像是创世记第一章”,但又和创世记第一章不一样。
Jon:好吧,那我们现在来一趟“埃及宇宙观之旅”。
Tim:来一趟巴比伦宇宙观之旅。然后我们再一起读创世记第一章,届时就会有一些很惊喜的发现。
Jon:太棒了,太棒了。那我们现在先去埃及,好吗?
Tim:我们来读一段文本。这段文字出自所谓的“棺材文”。它刻在一位埃及王室官员的棺材上。
Jon:所以才叫“棺材文”。
Tim:没错,就是这样命名的。它是一个创造叙事,有两个声音在说话。
Jon:是用象形文字写的吗?
Tim:是的。所以首先,有一个声音说:“我是水,独一无二,没有其他。”第二个声音出现了,创造便从水开始。这就是宇宙的故事。
Jon:水被人格化了。
Tim:是的,水被人格化并开口说话。换句话说,他们对“虚无”的概念就是“水”,就是水的状态。
Jon:或者说是“起初”的状态。
Tim:是的,或起初。一切都是水,没错。然后另一个声音响起,说:“我从那里演化而出。”所以水说话了,然后另一个声音说,“嘿,我从水中演化而来。”在我漂浮的伟大时刻,那发生在我身上。我——阿吞,创造者——是那位曾经演化而来的圆圈者,在他的蛋中。
Jon:好的,我听不太懂了。
Tim:所以,“无”就是“水”。一切的初始状态或“无”,就是水。
Jon:嗯。
Tim:然后,在水中有个存在。
Jon:在水中有个叫阿吞(Atum)的存在。
Tim:阿吞。
Jon:阿吞。
Tim:对。
Jon:他就像在说:“嘿,我漂浮了上来。”
Tim:从这些水中,从我的蛋中漂浮出来。
Jon:在我的蛋里。
Tim:圆圈者。他是一个蛋。
Jon:什么是“圆圈者”?
Tim:啊,就是蛋的边界,蛋的形状。
Jon:哦,明白了。
Tim:“圆圈者”。好吧。
Jon:我在这里。
Tim:是的。
Jon:我从原始之水中冒出来了。
Tim:没错,是的。
Jon:在我的蛋里。
Tim:是的。看,我就是那位起初在水中的。我是洪水的余者,洪水从我身上退去,我是那余留下来的。我通过自己的能力演化出我的身体。我是自己造就自己的那一位,我照着我的心意建造了我自己。
Jon:哇。这是一个关于“水”的画面。
Tim:是的。
Jon:就只有水而已。
Tim:是的,是的,就是水。想象在埃及。
Jon:想象你身处汪洋中央,放眼望去,四周全是水。
Tim:是的。但要记得,这是埃及,北非。极其干旱、干燥。
Jon:对。
Tim:但它有一条生命线——尼罗河,是整个文明的生命线。古埃及就是一条巨大的河流文明。
Jon:是的,那条河每年都会泛滥。
Tim:是的,它泛滥并带来生命与滋养。所以水是最基本的。这是根植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水是基本的——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
Jon:而当他们思考最初的情形,“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他们就想象某个存在从水中冒出来。水也仿佛从祂身上流出——好像,不对?
Tim:是从祂身上退去。
Jon:从祂身上退去。
Tim:洪水从我身上退去。
Jon:从祂身上退去了。
Tim:洪水从我身上减除。
Jon:画面像是一个人从洗礼中站起的样子。你知道吗?就是那种从水中升起的场景,水流四散,而祂是那位留下来的。你发现祂称自己为“余者”,然后说“我是自己造就自己的那一位”。
Tim:是的。
Jon:是“第一因”。
Tim:对,完全是。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如果你生活在那种环境里,水是与生命与秩序最直接相关的东西。水是必要的。没有水,一切都是沙漠。但别忘了,埃及北部是非洲的海岸线。他们走到岸边,看出去就是地中海——满眼的水。所以水是最基本的。是的,旱地从水中升起,然后水又给予一切生命。所以一切都依赖水而存在。在那样的生活方式中,这是很直观的。没有水就没有任何东西。而且,水好像总是比陆地多。陆地从水中升起。只要你站在海岸线上,你就能看到这一幕。
Jon:你是指什么?
Tim:哦,我走到海边,就能清楚看到陆地是从水中升起的。我们称那为“海滩”。
Jon:陆地从哪里出来。
Tim:如果你只凭你的肉眼,凭你所见所感来构建宇宙观,那么你就会直觉地认为陆地是从水中升起来的。
Jon:好吧。
Tim:那是一种“高度差”造成的边界线。
Jon:但这个叙述并不是说陆地从水中出来。这是在讲阿吞,这位创造者,是从水中出来的。
Tim:啊,是的,我们后面还会继续讲。阿吞会发展成那最初的土丘。
Jon:哦,祂会变成那块土丘。
Tim:从水中冒出,然后万物就从祂那里自我演化出来。好吧,所以我们是在抽象地把“旱地”的出现想象成一个生命体,一个有机体。
Jon:嗯哼。
Tim:一个被神化的生命体,被想象为一位神,从水中浮现。
Jon:这在某些方面,也不见得和现代人对土地的看法相去甚远。
Tim:是的,完全正确。我本来也打算讲这一点。我们脑中有完全不同的一套象征体系,但我们也会这么看。
Jon: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Tim:没错,生命从水中冒出,陆地从水中出现。我们说那是火山爆发,是板块运动,把土地从水中抬起。
Jon:但不止如此,我们愈发意识到,土地并不是那种死寂、贫瘠的东西,它充满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彼此连接,成了一个“超级生命体”。
Tim:“生命体”,是的,“超级生命体”。
Jon:超级生命体。
Tim:没错,完全正确。所以阿吞是首要的原初神明。
Jon:而祂是陆地。
Tim:祂是一切。祂是“圆圈者”,是那颗蛋,从原初之水中浮现出来。所以来,让我带你看一幅图画。他们为这些理念画了一些插图,这是其中之一。这些画有很多版本。对听播客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但这幅图是几乎所有埃及宇宙图中都会出现的一种典型画面。画中有一个人形,总是一个女性,呈一个拱形姿势,像是在做瑜伽动作。
Jon:对,像是“下犬式”。
Tim:“下犬式”。双脚踩地,双手触地,身体拱成一个大弧形。
Jon:对。如果大家想找这张图,可以上网搜什么?
Tim:我看看。哦,对了,只要你在网上搜索“Egypt cosmology”,就会出现一张女性拱形的图像。这是古埃及最常见的宇宙图之一,是他们对宇宙的图像描绘。好了,从阿吞出现了许多神明。其中一位是干地之神,叫做“盖布”(Geb),而在盖布上方拱着的是天神“努特”(Nut),希伯来作者称之为“地”(Eretz)和“天”(Shamayim)。在埃及宇宙观中,地和天分别是盖布和努特。努特的身体上常常布满星辰,她就是“天空之穹”。
Tim:她是天空之穹。
Jon:她是天空之穹。
Tim:是的。在盖布(大地)躺卧在地,努特(天空)拱在上方之间的空间中,通常还有其他许多辅助神灵,比如掌管山脉或天气的。
Jon:这些其他人物就是这个作用。
Tim:对,他们就在地与天空之间活动。没错。所以你会在这些完整图像的右侧看到一些不同版本的描绘。常常你会看到一些人形角色坐在船上,他们是在努特的背上航行。
Jon:哦,他们像是在天空穹上划船。
Tim:他们正在航行,对。那就是太阳神拉(Ra),或有时称作雷(Re)。所以你在这里看到的就是一个“天空穹”是坚实结构的概念,而太阳在其上航行。有时拉被描绘为从努特体中诞生,又被努特吞下,再次从她体内出生,每天周而复始地上升与落下。然后你会看到星辰布满努特的身体,并且有各种神灵,掌管宇宙各个组成部分。而这一切,全都是从阿吞这颗“蛋”中演化而出的,是所有生命与秩序的潜能。
Jon:所有这些神祇都来自阿吞。
Tim:它们全都从阿吞中演化出来,这颗蛋。
Jon:他们脑中是什么画面?他们可能想象阿吞生出所有这些神灵。
Tim: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阿吞吞下了自己的生殖流液——你可以自行想象——画面相当生动。他不断地自我繁衍,每一次都诞生出一个新的宇宙神灵。但整个重点是:宇宙是自我生成的,宇宙本身就是神性,并且自发地自我生成。所以停下来思考一下,把这个放到哲学语言中:所有的现实,我所看见、所触摸的万物,都是“依存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种先前的因。例如我来自于我的父母,这张桌子来自于一棵树。所有东西都依赖它之前的那个来源。树来自种子。
Jon:种子来自树。
Tim:没错,种子来自前一棵树,来自土地等等。所以当希腊人发展出“无因之因”(uncaused cause)的概念时,他们说一定有一个最初的因在那里,它就是第一因。而在埃及的想象中,宇宙本身就是那个无限的自我因果系统。那第一因之前的存在,在他们的想象中就是水。是的,这是一个宇宙观。你要尽力想象——水永远存在。但水并不是“存在物”。水其实是“不存在”。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宇宙观中,“存在”指的是有秩序的现实。存在就是阿吞,以及从祂之中涌现出来的宇宙,它带来秩序与生命。所以他们并没有“无”的概念。
Jon:这说明“水”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把水视为“反存在”。
Tim:没错。
Jon:另一种是你刚才提到的:水是“生命之源”。
Tim:没错,正确。
Jon:而这两种说法似乎是互相矛盾的。
Tim:是啊,但埃及人对水的看法并不是“混沌”式的。他们并不把水当作一个需要被击败的敌人。在这种想象中,“虚无”只是“存在的潜能”。而这个“虚无状态”被想象成“水”。水就是埃及人想象中的“无”。
Jon:但同时在埃及人的想象中,水又是生命。
Tim:但生命,是从虚无中可以产生的“可能性”。那个“可能性”就来自于水。“潜能”。没错。
Jon:明白了。
Tim:是的,“无”中蕴含“有”的可能。
Jon:我有种感觉,如果你坐下来问一位古埃及人,“水是虚无吗?”我不认为他会同意你。他大概会说,水是潜能,或者水是——我不知道。
Tim:是的。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英文词“nothing(虚无)”指的是一种“宇宙论上的概念”,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存在的。“nothing”到底是什么?
Jon:“nothing”到底是什么?
Tim:你明白我的意思吧?你必须先有一种对宇宙的理解,那就是:宇宙=物质,物质组成万有。那么在宇宙诞生之前,是“无物”。你必须拥有一种非常现代、非常复杂的物质宇宙观,才有办法形成“无”的概念。
Jon:而他们的概念是:“这一切从哪儿来的?”嗯,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的潜能,生命的可能性,是从水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干旱的地方。
Tim:水是最基本的。
Jon:水让我们可以获得食物,获得一切生命所需。所以当他们思考“万物如何而来”,他们会说,这一切都从水而来,一切都从那颗“蛋”中出来。
Tim:是的。
Jon:那颗蛋就是神阿吞。
Tim:阿吞。
Jon:阿吞。
Tim:他从虚无中——
Jon:自我生成地出现。
Tim:没错,然后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所有的现实都是从那位“第一自因者”之后不断发展的阶段。
Jon:我想到了一个类比,可能可以对应中世纪或者20世纪中叶早期的一些宇宙观,比如“永恒宇宙论”。你知道的,也许“多重宇宙论”可以归在这个类别中。就是说,我们只不过是一个不断爆炸、收缩、爆炸、再收缩的宇宙循环的一环。真实的现实,就是这种自发出现、无限自生的循环。但逻辑上,你说的是,宇宙就是自我生成的。
Tim:对。宇宙自我生成。
Jon:对,从“虚无”中。
Tim:没错。
Jon:这跟埃及的宇宙观真的很相似,因为——
Tim:这位阿吞并没有说,“让我来创造万物。”阿吞是从——
Jon:虚无中出现的。
Tim:虚无中出现的。祂从虚无中浮现出来。
Jon:然后整套现实系统在他们的世界观中,都是从那位原初之因不断发展出来的结果。
Tim:是的。所以这里可能可以类比一些旧式宇宙观,比如20世纪中期的一些说法,比如“永恒宇宙”或“多重宇宙”,认为宇宙是自我生成、自我维系的,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系统。但逻辑上,你其实是在说:宇宙自己创造了自己。
Jon:好的,宇宙创造了自己。
Tim:是的,从虚无中诞生。
Jon:是的。
Tim:这其实就跟埃及的宇宙观非常类似。因为——
Jon:在埃及宇宙观中,阿吞并没有说“让我来创造一切”。阿吞是从——
Tim:虚无中诞生的。
Jon:对,是从虚无中出现的。
Tim:祂从虚无中浮现。
Jon:下面这段也很有意思。这段摘自一份名为“布伦纳纸草文献”(Papyrus Bremner-Rhind)的文件,应该是以发现者命名的。这段话还是阿吞在说话,他称自己为“界限之主”,是在他演化之后的陈述:“我是那位演化者,自我演化者。当我演化时,演化本身也演化了。所有的演化都是在我演化之后才开始的。演化之流从我的口中涌出。在那地方,天空尚未演化,大地尚未演化,地面和蛇都尚未被造。我在其中纠缠,与水一起,从惰性中而出,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这是一个诗人对“第一位自我演化者”的反思。
Jon:我已经完全迷失了。
Tim:我们正在尝试进入阿吞的思维模式。阿吞是谁?是那个“自因的第一因”。所以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泛神论的形式:所有现实都是那位“神圣自因”的显现。
Jon:我不确定……这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Tim:是的,真的。这是非常古老的世界观。
Jon:他们使用“演化”这个词。但他们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进化”对吧?
Tim:对,不是现代的“达尔文演化论”,而是“发展”的意思,生命的展开。
Jon: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段理解为:发展、涌现、出现?
Tim:对,没错。你可以从生命的循环直觉中体会到这个想法,比如生与死的交替、四季更迭、植物枯萎又结种传承下去——这就是他们理解“发展”的方式。
Jon:所以当他说“当我演化时,演化也演化”,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Tim: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最初的“发展”?它是指一切朝着秩序和生命的方向首次发展。
Jon:好吧,所以当他开始存在,“存在”也开始存在。
Tim:存在本身也开始存在。是的,“Being itself”。这是“自我造成的”。没错。这就和我试图真正理解我妻子的内心一样难。
Jon:不,我是认真的。这不是因为她难以理解,而是说,要真正理解另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Tim:真的需要很多努力。
Jon:真的需要努力。
Tim:对。
Jon:我们现在就是在经历这种努力。
Tim:是的。
Jon:而你内心可能会有种冲动:“我大概懂了。”
Tim:对,对。所以这里有一些“连接点”:一切的起因是什么?一个神明。但这个神没有起源、没有原因。但请注意,在这个宇宙观中,最根本的并不是这位神,而是“虚无”和“混沌”。
Jon:对,“虚无”和“混沌”是在神之前。
Tim:是的,是的,没错。
Jon:这一点对我来说很突出,因为我们会发现——这一点在创世记中是被颠倒过来的。
Tim:没错,这一点在创世记一章中是被颠倒的。对,完全正确。换句话说,在创世记一章中,“先于一切”的不是水,不是虚无,而是一位“有位格的存在”。
Jon:对,“起初——”
Tim:“起初,神”。没错。而创造的初始状态——那片虚无,那个“未成形的状态”是“水”。是的,同样是水。但区别就在于——顺序颠倒了。
Jon:对。
Tim:而这一点正是创世记想要表达的关键。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酷的点。如果你特别关注太阳神拉(Ra)——那个每天驾船穿越努特(天空)的神。
Jon:天空女神。
Tim:是的,天空女神是努特,穹苍。而拉是太阳神,每天驾着船航行。有很多图像和故事描述日出如何驱散黑夜。在这些想象中,夜晚是“虚无”将我们重新吞噬的时刻。所以当太阳升起时,那是一种拯救,是把我们从再度回归“虚无”的威胁中拯救出来。
Jon:哇,这是一种很紧张的生活方式。
Tim:想象一下“永夜”的世界。你在其中无法建立王国,无法拥有公园和社区,更无法种植作物。
Jon:对。但想象一下每个夜晚你都在想:“希望拉明早还会升起。不然我们就要——”
Tim:陷入虚无之中。
Jon:对,没错。完全陷入虚无。
Tim:是的,所以在古代艺术中和故事中,常常会描绘:每天清晨,当拉出现时,他是在打败“黑暗与虚无”的邪恶势力。在我附上的这幅图像中,我忘了具体出处,应该是一种墙上的浮雕,画的是太阳神拉,在日出之际被一群眼镜蛇和豺狼拉着,而他手里拿着长矛,刺入一条“海蛇”的头部。换句话说,每天清晨,太阳神都会打败黑暗之力,而方式是“击碎那蛇的头”。
Jon:哦,哇。
Tim:你看,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接近圣经作者的语境了。
Jon:是的。
Tim:当然,圣经中蛇的意义,与埃及神话中的蛇意义非常不同。但又确实有重叠之处。
Jon:对。
Tim:而这正是它的一贯特色——既有重叠,又有差异。不论如何,击碎蛇头,在埃及的神话中是众神战胜邪恶与混乱的关键意象。
Jon:要战胜邪恶与混乱,一个常见的象征就是“击碎蛇头”。
Tim:击碎那蛇,但它还会回来。
Jon:而拉每天都这样做。
Tim:拉每天都这样做。
Jon:你能想象吗?每天早上先击碎一个蛇头,然后再泡杯咖啡。
Tim:哈哈,我太喜欢了。好了,这就是埃及方面的宇宙观。我们现在来看看今天所说的伊拉克地区。
Jon:好的。
Tim:那么在这块地区,你有底格里斯河在北方,那是亚述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稍微内陆一些。南边是幼发拉底河。
Jon:所以这两条河流流入海洋的这个区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最早人类文明兴起的地方。
Tim:没错。
Jon: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Tim:是的,没错。这是一个巨大的三角洲地带,是河流注入海洋所形成的三角洲,非常平坦、泥泞。正是在这里,人类首次发展出大规模农业。
Jon:我们学会了耕种。
Tim:对,没错。然后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在那里劳作,最终出现了第一批文字系统,因此也有了第一批历史记录。这个文化就是苏美尔人(Sumerians)。我们所拥有的最早的书面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中早期,那些是第一批文字资料。他们使用的是象形符号的书写系统,像象形文字那样。
Jon:对,像象形文字。
Tim:对,但形式不一样。是的。所以有一位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宇宙观的顶尖学者,他叫伯纳德·巴托(Bernard Batto)。以下是他对这类宇宙观的介绍方式。他说:“尽管苏美尔宇宙叙事种类繁多,但几乎都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那些作者生活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三角洲的季节性水域边上,三角洲边缘是叙利亚沙漠和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广袤荒漠。”所以你可以想象,这里是一个三角洲地带,这些河流每年定期泛滥,把水带到农田灌溉。
Jon:你看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那种纪录片吗?有一集就拍了这种地貌。
Tim:我当然看过。
Jon:所有的动物都奔向那里。
Tim:是的,现在这种景象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还能看到。有些干旱沙漠地区每年会被水淹没。突然之间,它们会在60天之内被12英尺的水覆盖。而这种现象每年都会发生。
Jon:对。
Tim:成千上万的动物会迁徙数千英里来到这里。
Jon:为了找水喝,也为了吃能生长的植物。
Tim:对,完全正确。所以人类文明就是在这种由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灌溉的洪泛平原上诞生的。而在它的东边边界,就是沙特阿拉伯北部的沙漠地带。所以巴托接着说:“任何描述‘创世前’或‘非创造状态’的故事,所描绘的都是一个沙漠荒原。”换句话说,“非创造”就是沙漠。
Jon:这说得通。
Tim:在埃及,非创造的状态是水;在苏美尔和巴比伦,它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沙漠——这是两种“非存在”的象征。
Jon:对,因为在沙漠里没有生命。
Tim:没错,正确。
Jon:我是说,至少是你能察觉的生命。
Tim:对,完全正确。
Jon:不过纪录片也拍到那里其实有一些生物。
Tim:对,所以巴托继续写道:“因此,‘创造’是一个将水引入荒凉沙漠、使其变为沃土的过程。”
Jon:这正是生活在三角洲地区的人会有的直觉,对吧?
Tim:对,完全正确。所以在这类故事中,中心人物是恩基(Enki)——淡水之神,掌管地下的泉水——通过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使土地肥沃。而宁胡尔萨格(Ninhursag)是旱地女神,她接收这些水,生出植物、动物和文明。与这些相关的文本还描绘了动物和人类是像植物一样从地里长出来的。这其实和前面说的一样,在那种自然环境中,最根本的现实就是土地和水,而万物都是从那里诞生的。
Jon:而泥泞的土地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一旦土地变得泥泞——
Tim:你就能种东西了。
Jon:就能种出东西。
Tim:是的,没错。所以他们也有一些宇宙文本,种类很多。有一篇叫做《羊与麦子》(The Sheep and the Wheat),我们现在来看看。在这个宇宙观中,注意这些文本所默认的世界本质。
Jon:好的。
Tim:它开头说:“当在天丘之上——”这是指天之穹顶与地之高丘,即“宇宙之山”。
Jon:哦,是天与地相会之处。
Tim:是的。“在那天丘之上,安(An)创造了神子。”安是天神,是所有其他神明之父,就像埃及的阿吞一样。在苏美尔宇宙观中,安就是那个原初神。但故事的开头是在一个高丘之上,那是天地相接之处。这点很有趣。
Jon:是的。
Tim:然后故事继续:“他并未与他们一同创造麦子,也未为乌图(Utu)女神制造线,也未为乌图钉设织布机。”没有羊,没有多产的羊羔,没有山羊,没有多产的小羊。“羊未生双羔,山羊未生双仔,山中无麦子,圣地无麦子。”也就是说,“没有衣物可穿,纺织女神未诞生,王冠无人戴,君王未诞生,野兽未行走于荒原。”当时人类尚不知如何吃面包,不知道衣物为何物。他们像羊一样赤裸地生活在地上,用嘴吃草,从水渠中喝水。
Jon:嗯。
Tim:这是一段对“创世前状态”的回忆。
Jon:这是古人处于“文明刚刚诞生”时期时,回头思考“在我们学会这些之前是怎样的”。
Tim:是的。
Jon:他们想象人类像动物一样赤裸地吃草。
Tim:是的,他们记得一些事。他们对“创造”的理解,是“秩序”被带入人类文明之中。
Jon:像是学会了如何烤面包,学会了——
Tim:对,学会了做面包、穿衣服。这段讲的就是“织布女神还没诞生”,也就是说,那时候还没有织布业,也没有畜牧业,也没有王权,也没有面包。
Jon:在这一切之前,他们只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神明诞生时”的背景。
Tim:换句话说,这是一整段描述“创世前状态”的段落。
Jon:但它其实是在讲“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状态”。
Tim:对,但这正是重点。这段经文的重点是:他们对“创造”的理解,并不是物质起源,而是秩序的开始。
Jon:宇宙秩序的形成,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Tim:是的。秩序来自诸神,而“无秩序”就是“未创造”。所以在现代宇宙观中,我们认为“存在”是“物质”的存在——
Jon:是的,“物质从哪来?”
Tim:但在这些宇宙观中,“存在”是“有序的现实”,是一个有秩序的宇宙,其中人类也包含在内。这正是诸神所创造的:宇宙的秩序。
Jon:但那些神本身也代表着“物质”的一部分。比如“天空之神”——
Tim:对,没错。他们是“自我生成”的。你看这里的安神,他就存在于天与地的丘陵上,他生出了神子,是所有其他神祇的父亲。那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在“秩序”尚未形成之前。而这些神后来就变成了宇宙中秩序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我觉得这个例子很有意思,它很好地说明了:他们对“创造”的理解,不是物质从无到有的出现,而是“有序现实”的建立。
Jon:那我现在理解了。不过,在埃及的那一套里,他们似乎也确实在说万物都是从那个“蛋”中涌现出来的。
Tim:是的。
Jon:然后那个蛋开始分裂,变成了各种物质的实体。
Tim:我举这个苏美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它其实更像创世记第二章。创世记第二章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干旱的荒原,说当时地上没有耕种,也没有人耕地,只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滋润地面。这就是创世记第二章的开始。它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刚才读到的这个故事一样。“无秩序状态”。
Jon:对,是一个“旱地”。
Tim:旱地。
Jon:是的。
Tim:所以“创造”在这里的含义是:神带来秩序,建立人类文明,使其有方向、有目标地发展。所以这个苏美尔文本就像是创世记第二章。而我们刚才读的那个埃及文本更像是创世记第一章。
Jon:哦,有意思。你说得对。你现在讲的这些是建立在我们还没开始讨论的一点之上,就是——创世记一章和二章,其实是两段创造记叙。
Tim:对,我们之后会讲到的。
Jon:我们会讲的。但我是说,如果有人现在正在听这一集……
Tim:没错。确实是两段创造记叙组成了创世记一章和二章。
Jon:是的,我只是想说这点。
Tim:这是没有争议的。
Jon:对。
Tim:第一段是从第一日讲到第七日——安息日。而第二段从创世记二章四节开始,说当时地上还没有耕种,也没有人耕地。
Jon:它就像是“重启”:嘿,我们再讲一遍这个故事,让我们来说说生物是怎么——
Tim:但它是以“旱地”为前提的,而创世记第一章则更往前推,是从“水”的状态开始的。
Jon:对,明白了。那我们旅程的最后一站是——
Tim:好了,现在我们讲完了苏美尔。
Tim:苏美尔是存在于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河三角洲的文化,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苏美尔文化消失之后,取而代之并盖过它的,是古代的巴比伦。我们现在讲的是苏美尔之后的文明。
Jon:所以这指的是汉谟拉比时期,对吗?
Tim:没错,汉谟拉比是巴比伦早期历史中非常关键的人物之一。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是公元前1700年代,同一个时代。这些就是乔治·史密斯所呈现的那些文本。《巴比伦创世记》。
Jon:哦对,那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其他作品。
Tim:对,没错。所以有一篇作品叫做《阿特拉哈西斯史诗》(Atrahasis Epic)。它的设定是这样:一群“先在的神明”已经存在。他们以一种非常清晰的社会结构存在。你有一位名叫恩利尔(Enlil)的神,祂就像是阿吞或安(An)那样,是一切之先的主神。他身边有两个共治神明,一个叫阿努(Anu),是天空之主,一个叫恩基(Enki),是淡水之神。在他们之下是上层神灵,称为“阿努那奇”(Anunnaki);再往下是下层神灵,称为“伊吉吉”(Igigi)。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伊吉吉。
Jon:你是说你喜欢伊吉吉这一群神灵?
Tim:两个方面都喜欢。我喜欢他们的名字——伊吉吉。而且你可以看到,这个设定是把神明分成阶级体系。
Jon:这种阶级结构直接映射了巴比伦的社会结构。
Tim:完全正确。是的,就是一小撮人站在顶端。
Jon:你有少数几个统治者,然后是上层阶级——
Tim:对,然后是下层阶级。
Jon:然后是最底层。
Tim:最底层就是伊吉吉。而伊吉吉负责让宇宙正常运转。
Jon:他们是劳动力。
Tim:对,他们是奴隶。虽然其实一开始还没有奴隶制度,只是有“下层阶级”。故事一开始是这样:伊吉吉厌倦了服侍上层诸神,厌倦了为他们提供食物和衣物,于是他们组织了“第一次工会罢工”。他们罢工抗议,去找恩利尔抱怨,说:“我们整天都在为你们工作,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恩利尔和阿努那奇派出谈判者,最后他们达成协议:“我们造一些机器人吧,一些自动工作者,可以替我们所有人干活。”
Jon:机器人?你为什么用“机器人”这个词?
Tim:哦,因为这就是他们想象的——一些“纯粹劳作”的造物。
Jon:明白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批劳力机器——做所有杂务的存在。
Tim:对,完全正确。所以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从上层神灵中挑出一位年轻神明,把他杀了,把他的血倒在泥土上,与泥土混合,造出人类。
Jon:等等,伊吉吉是下层神明,对吧?
Tim:对。
Jon:他们厌倦了伺候众神。
Tim:对。
Jon:他们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外包给更底层的存在。”
Tim:对,这个“更底层的存在”尚未存在。
Jon:尚未存在。他们说,“这是个好主意。”然后他们怎么办?他们从上层神明中挑出一个较低阶的神,把他杀了。
Tim:对。
Jon:把他杀了,割喉,用他的血混泥土——
Tim:没错。
Jon:于是人类诞生了。
Tim:这就是人类的起源。所以你想象一下,在一个文化中,这就是他们的“创世故事”。
Jon:所以如果我是一个古巴比伦的小孩,问我妈妈:“妈妈,我们是从哪儿来的?”
Tim:对。
Jon:她会说,“好吧,有一个神割了另一个神的喉咙——”
Tim:“然后他们把他的血和泥混合,做出了你。”
Jon:所以我们就这样诞生了。
Tim:对。至于我们为何存在——我们是为诸神做苦工的。
Jon:然后——我们的使命是——
Tim:我们就是为他们服务的。而我们的国王说他是这些神明的化身,是这些上层神明的代言人。
Jon:真方便。
Tim:对啊。
Jon:所以我是他们的奴隶。
Tim:他们用神话给统治结构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
Jon:虽然我们都是用同样的血泥做的,但他们自称与神有特殊联系,而我们没有。
Tim:对。所以这就是人类的起源故事:神之血+泥土=人类,目的是为神服务。
Jon:我脑中全是:如果我站在一间幼儿园教室前,给小朋友讲这个故事……
Tim:是啊,“孩子们,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存在吗?”
Jon:哦,我的天哪……
Tim:所以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顺便说一句,这一切都是公共领域的内容,你可以在网上找到它的译本,非常值得一读——故事发展到人类开始劳作之后没多久,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有气味。
Jon:嗯……
Tim:确实如此,因为他们是有肉体的。
Jon:而且——
Tim:他们会发出噪音,而且像兔子一样繁衍。他们非常喜欢繁殖。所以很快,众神就后悔造了人类。
Jon:哦,天哪。
Tim:于是阿努那奇神团开始商议,他们请求恩利尔降下一场洪水来消灭人类。但恩基——就是那个主要的神之一——他觉得这件事不对。所以他去警告这部史诗的主角: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并告诉他要为即将到来的七天大洪水建造一艘船。他嘱咐他带上动物,一起上船。然后一场巨大的、灾难性的洪水降临,淹没了所有人,只剩下阿特拉哈西斯一家和那些动物在船上存活。洪水退去后,他派出飞鸟往返,观察地面是否干了,等等。这是一则与圣经洪水故事非常相似的故事,但也有很多非常不同之处。
Jon:对,这场洪水是因为众神对这些又臭又吵的人类感到厌烦,他们原本是要用来伺候神的,现在却令人厌恶。于是众神决定:“把他们全都除掉吧。”但其中一个神说:“我们也别全除。”他救了一家人。
Tim:对。
Jon:他保留了一户人家。
Tim:是的,没错。
Jon:听起来很熟悉。
Tim:对,完全是。重点在于:洪水传说是当时的主流。那已经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式,用来讲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Jon:而这正是发生在一个每年都会经历洪水的文明中——
Tim:每年都会经历洪水——
Jon:而且偶尔还会遭遇灾难性洪水。
Tim:那些原本带来生命的神——年年提供给我们生存所需洪水的神——有时会愤怒地让洪水泛滥成灾。
Jon:几代人之前,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几乎所有人都被灭绝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Tim:因为他们厌倦了我们。
Jon:因为我们又臭、又吵、又脏,神明们有时就是不喜欢我们。我们存在,只是依靠他们的意愿。这种叙事方式——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故事。
Jon:而且你可以想象,这种故事会对你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Tim:是的,完全正确。这其实跟《黑客帝国》(The Matrix)那种设定也没什么两样:我们是某种高级存在的奴隶。
Jon:哦,对。
Tim:我想到《黑客帝国》那种设定。
Jon:机器人。
Tim:对。那些——把人类养在某种孵化器里,从我们身上榨取能量的生物。
Jon:对,我们其实是电池。他们把我们当成电池。
Tim:是的。
Jon:然后他们说:“那我们要怎么处理人类的意识呢?把他们放进一个虚拟世界。”
Tim:对。
Jon:就像《黑客帝国》。
Tim:没错。
Jon:这其实并不遥远。
Tim:这就是其中一个版本。而我把“压轴”留到最后了。你还好吗?
Jon:这信息量太大了。
Tim:是啊,我也没指望你能把所有细节都记住。我们关注的只是“大方向”。我提出这些宇宙观,是因为它们都各自抓住了一个显著的核心元素。
Jon:我们已经看过三个文明的古代宇宙观。
Tim:是的。
Jon:它们都与创世记第一章或第二章有某种联系。
Tim:对,没错。
Jon:我们已经逐渐点出这些联系,但还没有深入展开。
Tim:还没有。我们现在是在尝试进入古代以色列人的文化处境。
Jon:就好像我们说:“我要先给你讲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会帮助你理解接下来这个我真正想让你在意的故事。”
Tim:完全正确。
Jon:但问题是——这些故事实在太疯狂了。它们用的词对我们来说很陌生,概念也很陌生,而且非常难理解。
Tim:是的。
Jon:所以我只能尽力了。
Tim:没关系。但我知道我们现在在读的是“古代近东的宇宙观”——
Jon:是的。
Tim:这可不是散步那么轻松的事。
Tim:好,所以巴比伦帝国的发展方式是这样的:它一方面承认自己的存在得益于前面的苏美尔帝国,另一方面又宣称自己是神圣力量和神旨的新体现。因此,巴比伦的宇宙神话常常采用苏美尔早期的一些观念,比如水与沙漠这些原初元素。但在汉谟拉比时期,巴比伦的守护神是马尔杜克(Marduk)。
Jon:当你说“汉谟拉比时期”,你是指哪段时间?
Tim:哦,汉谟拉比与巴比伦崛起的时期相关,也就是它成为世界强权、在政治和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因此,他们就讲述这个王国是如何崛起的神话故事。而马尔杜克正是巴比伦的守护神。所以他们所做的是——
Jon:他是“上位神”吗?马尔杜克是“阿努那奇”神族的吗?
Tim:我们会看到,他是主神的儿子。
Jon:哦,他是恩利尔的儿子。
Tim:嗯,这里有一整套叙事,叫做《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意思是“当在上”(这是其阿卡德语开头的三个词),也就是“巴比伦创世记”。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马尔杜克如何从一个“后来者”,被众神立为“众神之首”的过程。这是一个政治神话,它与巴比伦取代苏美尔成为主导强权的历史密切对应。
Jon:明白了。所以苏美尔就像是原来的“主神”,而巴比伦就像是那个后来崛起的“神子”。
Tim:对。所以这个神话就是关于马尔杜克的崛起。
Jon:恩利尔是主神,但他有个儿子,马尔杜克。马尔杜克将要接管一切。
Tim:你完全理解了。
Jon:而马尔杜克象征着巴比伦。
Tim:没错。好的,来看看《埃努玛·埃利什》。它以阿卡德语的“Enuma Elish”开头,开篇描述的是“未创造的状态”:“当在上,天尚未命名;在下,冥界尚未被称呼。”原初之阿普苏(Apsu)——阿普苏是一位神,但它代表的是“深渊”,深海之水。
Jon:好的。
Tim:所以“原初的深渊之水”是他们的始祖,是一切的母体。
Jon:它生出了天和冥界。
Tim:是的。然后开头的最后一句是:“创造者提亚玛特(Tiamat)”——咸水之母——是万物诞生的根源。
Jon:阿普苏是深渊的淡水,而提亚玛特是咸水,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Tim:阿普苏代表淡水——也就是大地之下的水。
Jon:地下水,明白了。
Tim:对,是地下的深渊水。而提亚玛特是咸水——是海水。这一切都发生在天和地尚未存在之前。
Jon:他们是在“结合生育”吗?阿普苏和提亚玛特?
Tim:也就是说,他们的假设是:淡水与咸水结合交融,然后诞生了神明。
Jon:对,水混合——生出生命。
Tim:而他们构想的“未创造状态”,就是这些水的混合。这一切都发生在“天与地尚未被命名”之前。所以很像埃及的设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天地的创立是在“被命名”的那一刻发生的。
Jon:对。
Tim:在他们的宇宙观中,被“命名”意味着“存在”。想想创世记第一章——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Jon:对。这里就是“被命名”,就是存在。
Tim:所以他们的意思是:虽然可能“存在于某种形式中”,但若未被命名,就不算在有序的宇宙体系中真正存在。
Jon:它可能“以某种形式存在”,但若不是某种“有意义的存在”,那就不重要。
Tim:没错,对他们而言那不重要。所以接下来文本继续说:水开始混合,但还没有神明被生出来。阿普苏与提亚玛特——分别是淡水和咸水——是神明没错,但他们并非像后来的神一样。他们象征着“原始状态”,是“非存在”或“混沌”,但却又拥有“潜能”。这和埃及宇宙观中的“水”如出一辙。
Jon:没有任何名字被赋予,也没有命运被指定。
Tim:然后,神明就在这二者之间被“生出”。我这里有一幅图,是从一块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石筒上来的图像。图中间坐着的是淡水之神,坐在宝座上,你可以看到他周围有许多条线。
Jon:那些线条就是水流。
Tim:是的,是水从祂身上涌出。所以画中间坐着的那位神,就是“第一个被生出的神”,他将带来秩序。而那两股水流代表咸水和淡水。所以这幅图想表达的意思是:从水中诞生出第一位神明,他将水加以治理,使之有序,然后水再从祂流向世界。
Jon:这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宇宙观:神明从水中出现,然后治理水,使秩序得以建立。
Tim:是的。第一位神就是恩基(Enki),又称“埃亚”(Ea),他是主神。他使水流有序,从而使陆地能够出现,万物可以诞生。
Jon:所以恩基的角色是“带来秩序”。
Tim:对,祂治理水域,使其有序。但现在来了一个我们之前没遇见过的新元素:提亚玛特,在秩序与神明出现之后,开始反击。她组织了一支来自冥界的黑暗混乱大军。提亚玛特是咸水女神,象征着拍击海岸线的海洋之力。
Jon:所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陆地、文明与秩序。水是有序的,从水而来的万物得以滋养。这是诸神的恩赐。
Tim:对,现在“设定”已经完成了。我省略了《埃努玛·埃利什》中间那一段建构天地秩序的过程,那段我们已经熟悉了。
Jon:对。
Tim:而现在出现的新情节是:新的威胁从海边席卷而来——混沌之水。想想潮汐、海浪,甚至偶尔的海啸。这些水域极为危险,平日被压制在那边。他们想象说,虽然旧的神明建立了秩序,但“混沌势力”又卷土重来。而这些混沌势力以提亚玛特的形象——一条巨大的水龙——出现。
Tim:提亚玛特召集了一支军队,准备摧毁旧有世界的秩序。我来读一下原文中的描述:“提亚玛特身边集结大军,怒气冲天、阴谋密布,昼夜不息地策动战事。她召集大会,预备开战;锻造无敌兵器,孕育怪蛇。她为他们的身体注入毒液,使之成为他们的血液;这些是可怕的龙,被她加上荣光的饰品。任何人看到这支军队都会因恐惧而瘫倒:蛇、龙、毛发蓬乱的勇士、古老的战士、狮身怪兽、蝎子人、强大的恶魔、水族人、牛头人……”
Jon:哇哦。
Tim:真是整套奇幻怪兽全员登场。巴比伦的历史是这样展开的:在苏美尔帝国的衰败之后,巴比伦崛起。所以这整套故事就是在讲:“你看,我们原先所熟悉的苏美尔世界垮台了,混乱来袭、战争爆发、饥荒蔓延。那么,是谁从提亚玛特和混沌的黑暗力量中拯救了世界?”答案就是——马尔杜克,巴比伦的守护神。
Jon:所以提亚玛特代表的是——苏美尔崩溃之后所涌现的混乱。
Tim:是的。
Jon:她带来的是那种恐怖大军。
Tim:对,完全正确。你可以想象,一位现代历史学家如果来写苏美尔帝国的衰亡,他会列出五个关键原因,对吧?比如说饥荒啊、腐败啊——
Jon:对,然后他会省略掉蝎子人。
Tim:是的。但对古人来说,那整个文明、秩序——包括天气、庄稼、财富来源——全是神明赐予的。
Jon:这就是他们的“历史书写方式”。
Tim:而当那些东西垮掉了,就代表——要么是我们的神明失势了,要么是某些敌对势力袭来了。混沌之力正压境。所以整部《埃努玛·埃利什》就是在讲:马尔杜克,恩基之子,挺身而出对抗混沌巨龙。
Jon:现在这个混沌巨龙……
Tim:是的,就是提亚玛特——海洋之神。
Jon:她带来的是一整支怪兽大军。
Tim:没错。你翻到下一页,会看到整段描述那场战斗的诗句。马尔杜克直接冲向提亚玛特。我给你摘一段:“马尔杜克右手持锤,雷电随锤前行。”
Jon:等等,马尔杜克是一个人单挑这一整支怪兽军队吗?
Tim:对,不过他采取的策略是“直接击杀女王”,绕过其他小兵。你可以想象——
Jon:我已经在脑中脑补了。他绕过牛头人,滑过蝎子人,直奔女王而去。
Tim:对,他要干掉混沌女王。就是提亚玛特。所以这段诗句非常生动:他手持锤,锤前有雷电。他用火焰护体,手握巨网,要捕捉提亚玛特。他调动四风——从四方召唤四股大风,设下陷阱,要困住提亚玛特。他制造出一场巨大的旋风风暴。他登上他可怕的战车,那是一场风暴之轮。
Jon:到现在为止,我一直把提亚玛特想象成“水”。
Tim:她确实是水的象征。但在这里,她被描绘成一条龙。
Jon:哦,所以你可以用网去捕龙。
Tim:对——捕龙,用网。这条龙象征混沌之水。好的。
Jon:好,我明白了。
Tim:在这首诗中,马尔杜克让她靠近。他将她引诱靠近,让她以为自己能吞噬他。这是他的策略。
Jon:明白了。
Tim:他的想法是:“我要让她张嘴,然后——”他就把风塞进去,让她嘴合不上。诗中写道:提亚玛特张开大口要吞他,他便把四风全塞进去,让她嘴合不上。
Jon:就像你坐在一个超强电风扇前面,风会吹得你脸皮鼓起来。
Tim:对,但这里是把她的食道都吹开。她是一条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喉咙通道被吹开了。
Jon:像是一路直达心脏。
Tim: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Jon:我现在卡在“巨网”这件事上。这个网既然能困住龙,怎么龙还能张嘴要吞他?
Tim:哦,我明白了。这是诗嘛——
Jon:我猜想是她的头露在网外。
Tim:对对对,头伸出来了。
Jon:可能脖子长,穿过网孔。
Tim:对,我可以想象那画面。她以为没事,靠近他。然后——他开始行动。
Jon:她要吞他——
Tim:他骑在风暴战车上——然后他放出风。
Jon:然后风吹进她体内,把她吹鼓。
Tim:对,他释放“邪风”朝她脸吹去。提亚玛特张口时,邪风直冲而入,狂风让她腹部鼓胀。
Jon:狂风鼓胀她的肚腹。
Tim:接着他搭弓射箭,射穿她的腹部,刺入她体内。
Jon:他从她张开的嘴里把箭射进她腹中,穿透她的心脏。
Tim:没错。他制服她,夺去她的性命,把她的尸体抛掷在地。他站在她尸体上。马尔杜克——巴比伦的守护神——拯救了世界,战胜了混沌之龙。
Jon:所以他不是在打败苏美尔,而是在对抗苏美尔崩溃后带来的混乱。
Tim:对。你可以想象,一个现代历史学家会这样写:苏美尔的崩溃有五个原因——
Jon:是啊,苏美尔怎么崩溃的,然后崩溃之后发生了什么。没有了秩序,就有饥荒、有灾乱,有混乱。
Tim:没错。这就像先知书中形容亚述帝国灭亡时的语言:“星辰坠落,地震山崩,无人类、无牲畜”——用的是“宇宙崩塌”的诗性语言来形容历史事件的意义。这里也是一样。这是诸神之战,带来了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所以马尔杜克,作为巴比伦的守护神,是那个把世界从混沌中救出来的神。
Jon:他打败了提亚玛特,然后——
Tim:现在他站在她的身体上。你知道的——天和地已经是旧神建造好的,但现在马尔杜克要重新建立宇宙秩序。他将她的身体劈成两半,像是处理干鱼一样。
Jon:他把她“开膛剖半”。
Tim:对,他“剖鱼”般地把她劈成两半。其中一半被他拿来做“天盖”。
Jon:一半变成——
Tim:她象征的是“海水”,是混沌之水。但“天空穹苍”在先前的神话中其实已经存在了。
Jon:我明白了。
Tim:但现在马尔杜克重新确立宇宙秩序。他是“重塑宇宙”的那一位。所以虽然他不是最初的造物者(那是恩基,他的父亲),但他是“当前世界秩序”的守护者。现在他负责维持天地。
Jon:他把提亚玛特剖成两半,把一半举到上面——
Tim:对。
Jon:她象征咸水之龙,但他把她举到空中——构成“天空中的水”,而另一半放在下面。
Tim:对。接着,文本继续写道:马尔杜克升上穹苍之巅,建造了他伟大的圣殿。
Jon:他升到上方,在天空之顶建了神殿。
Tim:神殿,没错。如果你当时走进巴比伦城,你会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字塔神庙”(ziggurat),那是通天之塔,是马尔杜克的大神殿。这座“巴别塔”是为了接触天上的马尔杜克圣殿,是地上神庙与天上神殿的连接点。所以在他们的宇宙观中,一切都是连贯的:马尔杜克掌管着现今的世界秩序,他居住在天空穹苍之上的圣殿——那是他战胜提亚玛特之后所建的。而我们地上的圣殿,就是通往他天上圣殿的通道。
Jon: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整套完整的宇宙体系。
Tim:我们还可以继续读很多,但这就是巴比伦的“建国神话”。如果你上网搜“Marduk and Tiamat”,你会看到很多著名的战斗图像。有些画中提亚玛特是七头巨龙,有些画中她是牛头狮身、长翅怪物,各种版本都有。这种故事结构被学者称为“战斗神话”(combat myth)。而且它也出现在迦南文献中——不过那里主角不是马尔杜克,而是“巴力”(Baal)——古代叙利亚(以色列以北)的守护神。
Jon:巴力也战胜过龙?
Tim:对。他们也认为自己才是最强的王国。所以他们说:“不是巴比伦——我们才是。我们的神才是真正胜过混沌的那一位。”所以不同文化都把自己神明放在“马尔杜克”的角色上。
Jon:因为这套叙事已经成为了“模板”。
Tim:对,这是你想证明“我的神才是最强、我的国家才是正统”的方式。所以这既是宇宙神话——
Jon:又是“政治主张”。
Tim:没错。
Jon:所以,在这个世界中,还有另一群人。
Tim:没错。
Jon:他们也知道这些故事。
Tim:是的。
Jon: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Tim:没错。他们的故事是:他们的神从埃及拯救了他们出来。
Jon:他们就是希伯来人,以色列人。
Tim:对。
Jon: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读他们的古代创造故事,而我们将会看到,这确实是在和这些其他故事进行对话的过程,就像马尔杜克的故事与苏美尔神话之间所展现的对话一样。
Tim:对,没错。
Jon:这也解释了古代以色列人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
Tim:是的。
Jon:他们熟悉这些词汇、这些思维模式,还有这些宇宙图景。但他们想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我们”是特别的,以及为什么“我们的神”是至高的。
Tim:是的,至高的神。
Jon:对。
Tim:没错。
Jon:这就是创世记的创造故事。
Tim:没错。我们今天称之为《创世记》第一章。
Jon:这集节目好长啊。
Tim:感谢你收听本期《BibleProject 播客》。如果你对我们这个“古代宇宙观”系列有任何问题,我们非常欢迎你提出来,我们计划之后做一期“问题与解答”的特别节目。请在六月十八日之前把你的问题录音发给我们,尽量控制在30秒左右,并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和所在城市。
Jon:下周我们会更深入地探讨。
Tim:与“巴比伦”宇宙观相对照的是:在巴比伦版本中,提亚玛特必须被杀、被彻底摧毁,宇宙才得以形成;但在圣经的叙事中,“水”或“渊”并不是被摧毁,而是被耶和华纳入祂创造的秩序中加以治理。所以圣经呈现的画面是:神使原本混乱、无用的状态为祂的目的所用,以此带来最终的秩序。
Jon:本期节目由丹·冈莫(Dan Gummel)和扎克·麦金雷(Zach McKinlay)制作;节目摘要由林赛·庞德(Lindsey Ponder)撰写;主题音乐来自乐队 Tense。BibleProject 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人们体验圣经作为一个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我们通过各种媒体形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也在不断开发相关技术产品。我们所有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这要归功于全球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支持者,愿意奉献资助,这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谢谢你和我们一起参与这项使命!
Anthea:大家好,我是安西娅(Anthea),来自南非。我第一次听说 BibleProject 是朋友推荐的。我用它来做研究。我最喜欢 BibleProject 的地方是它将圣经呈现得如此生动。
Tim:我们相信圣经是一个通向耶稣的统一故事。
Jon:我们是一个由像我这样的人共同资助的项目。
Tim: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bibleproject.com,获取免费的视频、学习笔记、播客、课程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