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色列人要造金牛犊?

西奈山上以色列人拜偶像的根源

John Drummond 著 | 2025年4月9日

为什么以色列人要造一只金牛犊?这是一个困扰《出埃及记》读者数千年的问题。

正如《出埃及记》所述,在耶和华战胜埃及的众神和军队、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为奴之地之后,他带领他们来到西奈山,要与他们立约。立约的过程以神显现为起点,神自己降临在震动的山上,有火和烟环绕。在这发生之前,百姓被吩咐要用三天的时间自洁,为这次属神的经历做准备,免得他们死亡。当神在烈火中显现,他向聚集的以色列人亲口说出那著名的十诫。那场经历极其可怕,以致百姓再也不愿听见神的声音,恳求摩西代替他们与神说话。摩西应允了他们的请求,立约的律法便由十诫开始继续传达下去。

立约誓言的最后一部分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神应许要差遣一位天使作为神圣的统帅,为以色列人争战,使他们战胜仇敌。摩西将所有的约文写下来,然后回到百姓中间,将律法读给他们听,百姓完全同意神的条款,并献上合宜的流血祭物。仪式以亚伦、他的儿子们以及七十位长老共享献祭筵席而告终。之后,摩西留下他的哥哥和众长老,独自登上山顶,要在那里领受神亲自写下的圣约之版。山上再一次被可怕的火焰和烟雾所笼罩,而摩西迟迟未归(出埃及记 24:15–18)。

读者继续跟随摩西的脚步,在山上聆听神指示他建造会幕及其他圣物的命令,包括约柜。与此同时,以色列人完全不知道过去四十天里山上的情况,神那可怕的同在持续焚烧着山顶。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告知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因此很自然地以为摩西已经触怒了神的烈怒,死了。接下来便是那段臭名昭著的金牛犊事件,百姓请求亚伦为他们造一个神,好让他们可以敬拜。

《金牛犊的崇拜》,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绘。公有领域。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们很容易论断这些不忠心的以色列人,认为他们刚刚才承诺不拜偶像,就立刻陷入了拜偶像的罪中。虽然这确实是一项严重的违约行为,但也可以理解。他们被应许将得着一片新地,并且有神的力量在他们前面行走,使他们战胜仇敌。但在他们同意这份圣约之后,他们立刻陷入无领导、无答案的状态。那位曾经敢于直面强大法老、带他们出埃及的人,如今似乎已经死去。他们还能做什么呢?在歌珊地生活了好几代之后,他们如今变成了在西奈旷野中漂泊的游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园。他们又如何能成就大胜,得着耶和华所应许的土地呢?他们做了当时任何一群人都会做的事——他们选择亲自动手。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塞西尔·B·德米尔(Cecil B. DeMille)导演的电影《十诫》中的著名场景,使我们想象以色列人将他们的金牛犊打造成类似埃及许多已知的牛形偶像——尤其是阿匹斯神牛(Apis bull)。考虑到他们刚刚在埃及人中生活了几代人,有些以色列人甚至可能是为偶像制作服务的工匠,这样的描绘似乎更有可能。亚伦在百姓向他提出请求时,似乎已经知道该如何制造金牛犊。我们也几乎不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那些年间的宗教信仰状况。许多人假设他们一直持守祖先的信仰,继续敬拜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之神,但同样也有可能许多人参与了对埃及诸神的敬拜。

选择牛犊来代表以色列的神,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与埃及宗教毫无关系。在古代近东,许多文化将神明描绘为站立在牛身之上。所描绘的神通常是最高位的风暴之神,在不同地区分别被称为亚达德/哈达德(Adad/Hadad,出自美索不达米亚)、巴力(Baal,出自乌加列)、特舒布(Teshub,胡里特人中),或特伊斯帕斯(Theispas,乌拉尔图地区)。按照迦南传统,在圣经中,这位神通常被简单称为“巴力”(意为“主”),并具有多种地方性显现(如毘珥的巴力、巴力西卜、巴力比利土等)。在所有这些图像中,牛通常被视为风暴神的座位或基座。在某些图像中,这位神明还被有翅膀的生物所簇拥,这立刻让人联想到约柜上方、至圣所内装饰的基路伯。

由于当时尚未从摩西处收到任何指示,以色列人可能是将金牛犊打造成一个与约柜功能相似的物件——一个神圣的脚凳,是神登宝作王的座位,好让他们出征时神同行其中。在后来的时代,耶罗波安制造的金牛犊也被视为与耶路撒冷的约柜相竞争的对立物,它们很可能也被用来作为耶和华脚凳的象征。

来自叙利亚北部阿尔斯兰塔什遗址的石碑,描绘了风暴神亚达德骑在公牛上的形象。提格拉帖·比列萨三世统治时期(公元前744–727年)。图片来源:John G. Drummond。

巴力的图像对以色列人来说极为熟悉,即使是在他们寄居埃及时期也是如此。在中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来自南黎凡特的迦南人征服了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新的首都亚瓦利斯(Avaris)。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得知,埃及人曾哀叹他们的新统治者不敬拜阿蒙-拉(Amun-Re),而是崇拜他们称为巴力-哈琐(Baal-Hazor)的神,并将他认同为埃及的赛特神(Set)。在此之前,赛特通常被认为是众神的混乱敌人,但在希克索斯时期之后的几个世纪里,他的形象逐渐软化。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及其父亲塞提一世,甚至特别钟爱这位神明。

无论人们将出埃及事件归于哪个年代,有一点是明确的:希克索斯人确实将某种形式的巴力崇拜带入埃及,尤其是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而以色列人很可能熟悉巴力,甚至也参与过对他的崇拜。他们甚至可能知道希克索斯人、他们的神明与迦南地之间的联系——这正是他们被应许要去征服的那片土地。考虑到这一点,决定铸造一个金牛犊作为耶和华的脚凳,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他们的神也应当按照迦南那些强大神明的方式来敬拜。

在西岸达赫拉特·塔维莱(Dhahrat et-Tawileh)公元前12世纪的祭祀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公牛。图片来源:Nathaniel Ritmeyer/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许可协议。

贯穿整本希伯来圣经,以色列人经常在巴力崇拜的问题上挣扎。第一次明确记载发生在他们旷野漂流四十年之后,正安营在摩押平原时(民数记第25章)。除了少数几个光明的片刻之外,这种拜偶像的循环一直持续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巴比伦之掳。从众先知的记述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百姓有时认为巴力与耶和华是同一位神(何西阿书 2:16–17)。

这样的挣扎是否从一开始就存在,甚至早于西奈山的事件?就像希克索斯人那样,是否有一部分早期的以色列人同时敬拜巴力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神?又或者他们干脆将两者等同起来?考虑到金牛犊事件,这种可能性似乎确实存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