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凯勒证道集:在起初,看见耶稣——2014年1月5日

约翰福音 1:1–14

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6 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
7 这人来,是为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
8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10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
11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12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13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主的话语

圣诞节是我们教会每年用来纪念并思考耶稣诞生的时节。受难节(Lent)则是我们思考耶稣受死意义的时候。在教会年历中,圣诞节与受难节之间有一段较不为人知的时期,称为“主显节”(Epiphany)。主显节的意思,并不是去关注耶稣的出生或死亡,而是关注耶稣的生命——他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做的事。

如果你只看耶稣的出生和死亡,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位真实的耶稣的。你还必须看他活着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这正是我们接下来两个月要做的事。我们将专注研读一卷福音书——约翰福音,我们将一同来看耶稣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生命中的言行。

我们今天从约翰福音第一章,也就是序言部分开始,这是整本圣经中最丰富、最著名的经文之一。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经文反而减轻了讲道者的压力,因为讲道者总觉得,“我必须把这段经文中所有精彩的内容都挖掘出来。”但这正是那种你根本无法穷尽所有精彩内容的经文。因此,我希望给大家一个整体性的概览,借由列出这段经文的三大部分,也就得出三个要点。

第1到第4节讲述了一个主张:一个激进而惊人的主张。
第5到第11节讲述了这个主张被拒绝的过程。
而第12到第14节则回答了人们对这个主张提出的质疑。

所以,我们有三个部分:主张、主张遭拒,以及对主张被质疑的回应。我们就按照这个结构走一遍。

一、主张。

前四节经文非常著名,它们表达了一个主张,是关于“道”的主张。在这段中,我们被告知关于“道”的五个事实:

首先,“道”是一个人,是有位格的。请注意经文中使用了“他”这个词。
第二,“道”是神。“道就是神。”
第三,我们所说的并不是某种“像神一样”的人。这是一位从未被造的存在;他没有起点。经文说:“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这意味着所有有起点的事物,都是从他而起的,因此他本身是没有起点的。
第四,我们得知这是一位未被造的、神性的存在,是一切生命的源头。“生命在他里头……”(而不是“他得了生命”或“拥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源于他。
最后一点,是在第14节才揭示的。在那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位“道”就是耶稣基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

我们当然可以花五小时、五天、五周、甚至五年时间来逐项深入这些主张,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道”这个词本身。约翰用来描述耶稣基督的方式非常有趣又非同寻常。他写道:“太初有道……”(耶稣是“道”),而因为他是用希腊语写的,这里“道”一词的希腊文是 Logos。太初有 Logos;耶稣基督就是 LogosLogos 成了肉身。

约翰在此使用了一个承载巨大文化、语言和哲学含义的词,这是有意为之。要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他为何用它、以及它有多么激进,我们就需要一些背景知识。你必须从希腊哲学家谈起,因为“logos”这个概念正是他们所发展出来的。他们观察自然界时,看到了什么?他们看到了平衡、和谐以及秩序,并推论其背后必有某种属灵、宇宙性的秩序原则。

有本哲学书上写道:“对斯多葛学派来说,logos 融合进了宇宙那无人格、和谐而神圣的整体结构中。”也就是说,在自然的秩序和平衡背后,是 logos。当然,logos 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话语”。它的语义范围比我们“话语”一词更广。Logos 意指目的、理由(即 logic 的词根),也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或理性。换句话说,当他们说“我们相信宇宙有一个 logos”时,那是说:宇宙存在的背后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理由,事物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这已经非常高深了,是不是让你感到有点哲学性鼻血要流了?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我必须说个关于我们公寓电暖器的事。

你知道“本地法11条”(Local Law 11)吧。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大楼正面就要进行砖墙维修。因此,我们的大楼正在进行这一维修作业。于是就有工人上上下下,敲打砖块等等,而白天我们被禁止打开暖气,因为会吹到外面施工的工人。

我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看过温度计,但天气真的很冷,所以大楼给了我们电暖器。电暖器总是会附带使用说明书,阅读说明书很重要。你知道说明书里包含了什么吗?就是这个电暖器的 logos,也就是它的设计原理。

你必须按照特定的方式使用电暖器。它被设计成必须插在特定的电源上,而不是其他电源。你必须把它放在这个地方,而不是那个地方。换句话说,你的使用方式必须与它的设计目的保持一致,与它的存在理由保持一致。如果你没有按照它的 logos 使用,最好的情况是你无法发挥它的功效,最糟的情况就是——你可能把整个地方烧掉,那就是场灾难。

希腊人是怎么说的?他们说:“如果宇宙有一个 logos 呢?如果生命有一个 logos 呢?如果在宇宙背后真的存在一个神圣的秩序或属灵的宇宙结构,那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与它保持一致,我们的生活将顺利进行;如果我们不按它的方式来生活——也就是不按宇宙的生命理据(logos)来生活——那我们最好的结果是感到不满足,最糟的就是会把我们的人生毁掉。”

所以他们就是这么说的。他们说:“你要做的,就是弄清楚那个 logos 是什么,然后与它对齐。”当然,问题来了——说“我要与终极实在保持一致”,“我要让我的生命与宇宙的法则一致”,听起来当然完全合理。但是,没有人能真正完全同意那个 logos 究竟是什么。

希腊的斯多葛派(你一听这个词就大概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认为,与 logos 对齐的方式就是接受一切发生的事。无论自然界发生什么,都是合理的;因此,你的任务就是接受它。斯多葛派的意思是:接受一切。坚定、冷静、上唇紧绷。苦难?死亡?别让它影响你。那就是一种快乐生活的方式:完全与宇宙保持一致。而他们所谓的一致,就是无条件接受一切。

然后还有伊比鸠鲁学派(Epicureans)……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流派的观点。有些说:“不不不,真正的与宇宙对齐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后来的人类着想,要无私地活着。”伊比鸠鲁学派则说:“不不不,要自私地活着。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让你快乐的事,然后去做。”

于是,人们提出了各种对齐之法:“你必须与它对齐。”然后,历史迎来了一场地震。

约翰出现了,他说:“是的,确实存在一个 Logos,但它与你们曾经想象过的一切都不同。你们一直在寻找原则、抽象、律法书。确实有一个 Logos,那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是我们被设计的源头,但它不是一个原则,而是一个人。”

我读过的一本哲学史书里这样写道(这是一本由一位法国哲学教授撰写的书,他不是基督徒):“对斯多葛派来说,logos 融合进了宇宙那无人格、和谐而神圣的整体结构之中。[…] 然而让希腊人震惊的是,新信徒坚持认为,Logos——也就是那神圣的原则——并不是与世界和谐秩序等同的东西,而是道成肉身于一位非凡的个体身上,即基督。”

不是一个原则,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如果宇宙的核心不是无人格的(如希腊人和东方宗教所认为的),而是一个“人”——那么这就意味着,在人类生活中,“爱”的概念与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高举。

“但还有更深一层:当基督教将其根基建立在对‘人’的重新定义之上,并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爱’的理念时,它对思想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很明显,若没有基督教对人的重新评价,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人权哲学’是不可能确立的。”

这句话完全正确。顺带一提,这位哲学教授并不是基督徒。他接着写下很多内容,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说了类似的话。如果你相信宇宙本质上是“无人格”的,那么人就并不那么重要;但如果你说宇宙的意义本质上是“有人格的”,是来自一位创造主的,那么人就非常重要,人人都拥有尊严和权利。

关键在这里:如果你相信生命的意义(即生命的理据,logos)本质上是一个抽象原则,那你该如何与它对齐?你必须足够聪明,因为你需要进行哲学思辨,才能搞清楚它是什么;你必须具备科学素养,要从自然秩序中寻找它;你还要足够坚强,才能按它活出来。你得具备天赋异禀的智慧、自制能力。那不就是一种精英主义了吗?那我们其余普通人怎么办呢?

而基督教来了,它说:“不,不是这样的。确实有一个 Logos。生命并不是‘一个傻子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愤怒,却毫无意义’。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想与这终极的实在保持一致,你不需要去追求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需要与一个人建立关系:你的作者,你的创造主,我们一切的源头。并且,借着与这位神建立一段爱的个人关系,你就与宇宙保持一致。”这太颠覆了。这不仅改变了人类思想,当然,它还席卷了当时整个罗马帝国。

这就是那个主张。你看得出它有多颠覆吗?话虽如此,尽管这个主张伟大而惊人,尽管它对西方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西方文明因着基督教的缘故,将永远比其他任何世界观或文化背景更重视“人”。

二、对这个主张的拒绝。

这段经文的第二部分说,尽管有以上这些内容,这个主张却遭到了广泛的拒绝。第5到第11节讲述了人们对耶稣基督就是 Logos、生命意义、我们必须认识的现实核心这一主张的广泛拒绝。当然,这一部分经文正是在讲这件事。经文说:“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祂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祂造的,世界却不认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

这中间的部分讲的是,整体而言,世人广泛拒绝了耶稣就是 Logos 这一主张。要理解这种拒绝,我们需要看看一节非常有意思的经文。你们当中熟悉这段经文的一些人可能注意到,根据不同译本,这节经文常常被翻译成不同的方式。

第5节写道:“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但你知道吗?有些译本写的是:“黑暗却不能胜过光。”而更早的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则写作:“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领会。”

我们在“圣诞九课与颂歌”中读到这节经文,事后有位合唱团成员走过来对我说:“等一下,今天早上读的时候是‘黑暗不能胜过光’,但我记得是‘黑暗不明白光’。”这是因为约翰在这里(再次是刻意的)使用了一个含义模糊的词。

事实上,我的一位朋友唐·卡森(Don Carson)——他为《约翰福音》写过注释书——曾经说,这节经文和这个词构成了一种“预谋中的双关模糊”。这个词可以表示“胜过”,也可以表示“理解”。你可以说“无法战胜某物”,也可以说“无法理解某物”。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含义毫不相关。但想想“掌握(master)”这个词。你“掌握”某物是什么意思?

“掌握”可以表示压倒它、制服它,但也可以表示理解它、搞懂它。我希望你现在跟我一起思考一下。这之所以叫“预谋中的模糊”,是因为它至少意味着人们拒绝耶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敌意;另一种是不能理解祂(或者自以为理解,其实并没有)。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在拒绝祂。

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方式现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约翰写作时有他当时的背景,但这个问题在历史中持续演变。今天我们如何看到这两种拒绝的体现呢?

首先,当然,住在像纽约市这样地方的人都知道,有很多人敌视这样一种观点:基督教是真理,耶稣基督是宇宙背后的终极真理,甚至连“有一个绝对真理(logos)”这一观念本身都遭到反对。有些人正试图“战胜”这个观念。

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是一位社会学家,研究生活在美国的年轻人的宗教、道德与属灵状况。他写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书。其中一本叫《过渡中的灵魂》(Souls in Transition),一本叫《迷失在过渡中》(Lost in Transition),还有一本关于青少年的书叫《寻魂记》(Soul Searching)。他与成千上万名年轻人谈论他们的道德观,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们的道德观具有三个特征。你准备好了吗?听好了。

第一,他们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感。他们强烈反对不公正、侵犯人权、不公平对待他人、剥削穷人、不关心弱势群体。

第二,他们是道德相对主义者。他们反复强调,没有人有权告诉别人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对的或错的。这种道德相对主义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人而异”(person-specific),一个是“因文化而异”(culturally relative)。(当然,他们不会用这些社会学术语。)

所谓“因人而异”就是指:“每个人都有权决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无权告诉别人对他们来说什么是对或错。”而“因文化而异”则是指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习俗和伦理,你所处的文化不该对其他文化指手画脚,也不该认为你所在的文化优越于他们的。

所以,第一,他们有强烈的道德感;第二,他们是道德相对主义者;第三,他们相信道德是“自明的”。如果你问一个美国年轻人,“你觉得那是不对的吗?为什么不对?”他们会说,“大家都知道啊。”

“你认为什么理由说明它不对?”

“就……人们知道的。你自己也能看出来。”

社会学家们研究了这三点,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他们认为这种观点极其不连贯。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比方说,有人会说,“你知道某个国家、某个文化,那里丈夫甚至不允许妻子开车吗?女性连驾照都不能拥有。你知道另一个国家,丈夫让……女性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你觉得这对吗?”

“这不对!”

“为什么不对?那是人家的文化。你是在说你们的文化比他们的好吗?”

回答:一片寂静。

这就是为什么说这种观点不连贯:他们有强烈的道德感,却完全没有任何公义原则的基础。他们没有立足点去对某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们拥有道德情感,却没有任何实施道德行动的方案。这是完全不连贯的。

其次,社会学家还指出,这三种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道德相对主义,以及“道德是自明的”这种想法——其实它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争论,怎么可能是“自明”的呢?)不仅不连贯,而且彼此矛盾。他们指出,美国的年轻人虽然强烈地觉得我们应该关心穷人,但他们在花钱方式上却极度消费主义和自我中心。这是个问题,不是吗?你否定绝对真理的结果,往往就会变成不连贯和不一致。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决定接受确实有一个 logos,确实有绝对真理。我们决定相信存在绝对真理,也存在道德的绝对标准;我们要接受它、拥抱它,让自己的生活与它对齐。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好人”。让我告诉你这会带来什么结果。你若只是说“有道德绝对标准,有 logos,我要活出它”,那么这种想法其实是压迫性的。这种“对齐”会以两种方式带来压迫:

第一种,是它会压迫并击垮你。因为你一直努力想要活得配得上它,但你永远无法真正做到。你会一直讨厌自己、鞭打自己:“我就是成不了应该成为的人。”这是一种与宇宙对齐的方式,但它行不通。

第二种可怕的后果是:你可能真的“活得出来”。你可能就是那种精英中的人,设立了标准并且真的做到了。那么你在内心里不会感到被压迫;你会变成施加压迫的人。换句话说,你会变得自以为义、固执、像法利赛人一样,说:“你看,我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别找借口。我自己拼出来了,没进监狱,我挣了很多钱。你贫穷?你坐牢?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你看,如果你说,“没有 logos,没有道德绝对标准”,那你得到的就是混乱和不一致。如果你说,“有 logos,我要按它来活”,你就会产生压迫——要么是内在的压迫,要么是你对外的压迫。但这不是耶稣的本意。说“没有 logos”是一种相对主义;说“有 logos,我来努力做到”是一种道德主义。那么,耶稣到底讲的是什么?他是道德主义者吗?

否认 logos 是相对主义;而承认有 logos 并试图靠行为达到它,是道德主义。耶稣讲的是这个吗?不是!你看得出这一点。第11节说:“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

“祂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却不接受祂。”为什么?祂是犹太人,对吧?祂来到了犹太人中间,他们却拒绝了祂,因为他们不理解祂。他们不理解,是因为祂做了一些“奇怪”的事。

祂与妓女和罪人交往;然后祂对法利赛人说(这些法利赛人可是那些活得非常“端正”的人,他们是那些真正“与真理对齐”的人):“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更先进入神的国。”他们无法理解祂,因为祂不讲相对主义。如果你是相对主义者,你就已经拒绝了耶稣;但如果你是道德主义者,你同样也在拒绝耶稣。你没有理解祂,也没有真正领会祂的本意。

在我们进入最后一点、解释如何走出这个困境之前,请允许我说一句也许有些大胆的话?虽然我以前也说过,但每次说出来都仍然觉得有些冒险。耶稣的“自己人”今天是谁?如果我们谈论耶稣的“自己人”,那么今天的“自己人”是谁?是我们,是教会,是那些自称“我们是基督徒”的人。

那么,我们有多大程度上并不真正明白耶稣?我们有多大程度上并不理解祂?我们有多大程度上陷入了道德主义,而不是理解福音?我们有多大程度上说我们相信绝对真理,却成为了压迫的媒介——或是向内压迫(总觉得有罪、永远不够好),或是向外压迫?

你明白问题了吗?一方面,有一种拒绝这个主张的方式是相对主义;另一方面,另一种拒绝是道德主义。而我们被卡在了中间。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已经拒绝了道德主义。我们不喜欢它。我们不喜欢那些声称拥有“绝对真理”的人。我们已经拒绝了这一点。

让我稍微从文化角度说明一下:你们当中一些年纪和我差不多、头发颜色已经不是从前颜色的人……如果你是在美国长大的,谁是“坏人”?谁是那些要炸毁我们的敌人?是共产主义者,对吧?而谁是共产主义者?他们是不信神的。所以,宗教人士就是“好人”,而那些不信神的人就是“坏人”。这是我们那一代人从小接受的观念。

而你们当中头发颜色看起来还和出生时差不多的人,就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现在是谁在试图炸毁我们?是宗教狂热分子。是那些坚信自己拥有真理的人。如果你是在这样的阴影下长大的,你大概不会喜欢宗教。你可能害怕它,或者害怕任何信得“太深”的人。

但我们刚刚已经说过:如果你说“没有 logos,每个人都得自己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你知道这代表什么吗?不连贯、不一致、没有正义的基础。这是个问题。当然,另一端的问题是道德主义。那么有没有出路?有没有解决之道?

三、对反对意见的回应:福音。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而且两千年来一直都有。这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而它被极其美丽地表达在最后这三节经文中。令人难忘、广为人知——可以说是最能解释福音的三节经文之一: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我们简要但仔细地来解读一下。首先,这段话表明,并非所有人一出生就是“神的儿女”;成为神的儿女,是必须接受、必须领受的。这与流行的说法相反:很多人认为所有人类都是“神的儿女”。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经确实提到过这一点。保罗在使徒行传17章中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这番话正是对希腊哲学家说的。保罗对斯多葛派、伊比鸠鲁派这些一直在寻找 logos 的人说话。

他说:“我们是他所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没错。因为神创造了我们,就像亨利·福特是T型车的“父亲”一样。神是我们的创造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父”。但圣经整体的教导是:你不是仅仅因为出生就自然而然是“神的儿女”。儿子或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在圣经中是非常特别的。这是一份恩赐。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是雇员,而你有一个老板,当你行为不当时,会发生什么?你越是表现不好,老板对你的评价就越低,最终你就会被开除。为什么?因为你和老板的关系是建立在表现和效益分析之上的。对吧?不是说老板没有同情心,但如果你持续行为不端,他对你的评价会不断下滑,最终你会丢掉工作——因为这段关系是“功利关系”,是基于绩效和成本收益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好父亲,而你有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开始严重偏行走样,会发生什么?你做父亲的心会更加被牵动,你的父爱会更加浓烈。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表现的。那不是消费关系,不是“付出—回报”关系。这是一段“约的关系”,是基于无条件的忠诚与委身。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没有预约,就闯进美国总统办公室,会被拦住;你要是朝总统跑过去,还可能被击毙。事实上,即使你有预约,你要是突然奔跑过去,也可能会被击毙。但如果他是你爸爸,而你是他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你可以径直进去。你不需要什么凭证,不需要值不值得总统“拨冗”。你只需要是他孩子。

那我们能否与创造宇宙的神拥有这样的关系?答案是:能。我们可以拥有一段“以恩典为基础”的关系。那怎么可能呢?答案就在这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再次强调,这太奇妙了。约翰用希腊文写这段话时非常谨慎,他使用的这个词……在原文中是:“道成了肉身,‘搭了帐幕’在我们中间……”

“帐幕”是什么?“圣所”是什么?全世界几乎每个文明都有圣殿,因为所有人类都本能地意识到:如果有神,那就存在一条鸿沟——神伟大,我们渺小;神圣洁,我们污秽。圣殿就是为了弥合这鸿沟而存在的地方。人们献祭、赎罪、尽力做一切能做的事以靠近神;有祭司专职代表人执行这些仪式。

但现在我们被告诉:耶稣成了那帐幕,祂成了圣殿。祂是那终极的大祭司,因为祂献上了终极的赎罪祭。当祂走上十字架时,祂为我们的罪而死。那意味着,祂成了圣殿;祂废除了对物理圣殿的需要,而我们能因着恩典成为神的儿女。

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无法没有“绝对”;但我们又承受不了一种“压迫性的绝对”。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非压迫性的绝对”。而这正是福音:一个人为你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一位大有能力的神变得软弱成肉身,一位拥有生命的主,走上十字架,失去生命,成为终极的赎罪祭,搭起帐幕,成为我们的圣所。

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位人为仇敌而死、为仇敌牺牲生命并赦免他们,你就不可能变成一个压迫者。一方面,这意味着我是因恩典而得救的。这不会让我在内心被压垮;另一方面,如果我真的是靠恩典得救,那就意味着我并不配,也无法自以为高人一等,因此我也不可能去压迫别人。

你可能会说:“可过去的基督徒不也曾经压迫过人吗?”是的,确实如此。但那只有在他们“不明白”、“没有真正理解”这福音的时候才会发生。而那些真正理解福音的早期基督徒,他们发明了孤儿院和医院(这些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他们阻止了杀害女婴的陋习;他们改变了历史。

而你,现在——明白它。去建立一段以恩典为基础、与那宇宙之心的爱的关系。然后走出去,继续你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直到祂再来。

我们一起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你,让我们得以一窥耶稣基督的真实面貌。我们求你帮助我们把这真理应用在生活中。我们愿意成为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器皿。这个世界需要一些人,不但能帮助他们借着耶稣与你相遇、与你连结;

甚至在他们还不信福音之前,也需要周围有一些已经被福音改变的人——这些人不是压迫者,而是像你的儿子耶稣那样,为仇敌、为敌对者倾倒自己的人。哦,父啊,请用福音改变我们,使人们可以因着我们看见你差遣了你的儿子。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