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介
圣经对宇宙起源到底是怎么说的?圣经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框架与我们今天完全不同。当我们期待圣经为当代的争论提供定论时,就会关闭自己,无法按原作者的本意来理解经文。在本期节目中,欢迎与提姆和乔恩一起开启关于《创世记》第一至第三章的新系列,首先我们将探讨古代的宇宙观。
译者注:本系列Bibleproject没有提供原文脚本。采用AI听译,分开朗读人,并用AI识别朗读人和分段。因此,本文仅供参考,准确性不能有很高的保证。
PodCast 目录
- 本系列首集:探讨古代世界观的开篇之作0:00 – 2:03
- 作为圣经最初的受众来读这本书2:03 – 8:31
- 圣经是一部古代人写给古代人的文本8:31 – 8:37
- 你所谓“古代”具体是指什么时候?8:37 – 13:03
- 阅读圣经就像一次文化穿越之旅 13:03 – 20:23
- 古代对“人从哪里来”的回答20:23 – 27:31
- 如何进入古代作者的语言与世界27:31 – 34:38
PodCast要点
节目笔记
引用原文
“当你乘飞机旅行时,你不是去往古代,而是进入另一个文化。当我们翻开圣经的篇章,我们做的是两者兼具。我们既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文化,也进入了另一个历史时期。”
现代关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争论之所以如此多样,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没有将这些文本视为古代文献,而是试图用现代语言、观念和宇宙观来解读它们。古代文本确实可以传达一些对现代人仍有意义的内容,但这和把它当作现代作品来读是完全不同的。
关键要点
- 当我们带着解决当代争议的目的来读圣经时,我们往往就无法真正理解圣经话语的语境。任何一种沟通行为,其意义都建立在特定的语言、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上。
- 古代宇宙观是关于宇宙本质的叙事,其主要目的并非解释宇宙物质的起源过程,而是回答基本的世界观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我们为何在此?神是谁?
- 若我们想深入理解并欣赏圣经,就必须了解古代语言及古代近东的宇宙观。
为原始读者而读圣经(第一部分)
在第一部分(0:00–8:15)中,Tim 与 Jon 开启了一个关于古代宇宙观的新系列,聚焦创世记1至3章——几乎所有 BibleProject 系列中都曾引用的章节。当我们将圣经视为一段通向耶稣的故事时,会发现创世记前几章为整本圣经奠定了基础。其中的主题贯穿旧约与新约。Tim 与 Jon 将重点放在当时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上,而非现代的“创造与进化”之争。他们强调,当我们试图借圣经解决现代争议时,便容易忽视其本来的语境。
写给古代听众的古代文本
(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8:15–12:30)中,Tim 与 Jon 指出一个简单却常被忽略的事实:圣经是一部古代文本。任何沟通行为——无论是口头的、非语言的、书写的,或是视觉的——都必须在其语言、历史与文化背景中理解。古代文献确实可以启发现代人,但我们不该把它当作是写给现代人的作品来看待。
阅读圣经是一种跨文化体验
(第三部分)
在第三部分(12:30–20:00)中,Tim 与 Jon 引入传播学的原则,指出阅读圣经本质上是一次跨文化体验,因此必须进入不同的文化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其信息。
有效沟通需要双方共享的语言、术语与观念。讲话者通常需要“迁就”听众,用他们能懂的语言表达。听众若非该语言或文化的原住民,则需要主动去了解和适应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引自 John Walton,《古代近东思想与旧约圣经》,Baker Academic,2006,第19–20页)
语言与文化价值观随时间而变。希伯来圣经作者的原始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使用词语与文体的含义。圣经是为研读而写的,而非只为快速阅读而设的(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犹太孩童从小便在学习与背诵圣经——它是一部默想文学)。
古人如何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第四部分)
在第四部分(20:00–27:00)中,Tim 与 Jon 从古代语言转向古代宇宙观——理解希伯来圣经的第二个关键。古代宇宙观是关于宇宙起源和本质的叙事(来自希腊词“cosmos”与“logos”)。创世记1、2章就是古代希伯来宇宙观的一部分。
古代近东的宇宙观并不意图解释宇宙如何在物理层面被创造出来,而是用来处理基本世界观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为何在此?谁是神?圣经的创造叙事并非与现代科学的世界起源理论对话,而是与古代埃及、巴比伦、迦南的宇宙观进行对话。
圣经的创世文本并非凭空出现(ex nihilo),而是在继承周边文化的宗教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特别是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及其迦南邻国的传统。(引自 William Brown,《创造的七根柱子:圣经、科学与奇迹生态学》,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圣经作者在神的灵引导下(彼得后书1:21),使用当时文化中人们能理解的语言来书写圣经故事。正如我们今天常提“原子”是宇宙的构成单元一样,这是现代西方文化中共识的一部分。
理解古代作者
(第五部分)
在第五部分(27:00至结束)中,Tim 与 Jon 讨论古代近东人对太阳系构造的理解——与我们今天的理解大相径庭。我们如今知道太阳位于中心,地球绕其运行,而古人认为地球是中心。
我们很容易讥讽这些古老的宇宙观为原始、落后,但若我们真要理解并欣赏圣经,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古代语言与古代近东的宇宙观。
PodCast脚本
本系列首集:探讨古代世界观的开篇之作
Jon: 创世记以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开篇。一开始,神创造了天空与大地。创世记第一章中有许多奇特的图像。我们被告知陆地从混沌的水中显现,一个坚固的穹苍拦住天上的水,神的灵在黑暗的深渊上运行。这些图像是从哪里来的?
Tim: 我们将会看到,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与苏美尔,以及古埃及,都有固定的传统,这些传统是人们理解宇宙运作方式的途径,其中包括水、从水中出现的事物、彼此分离的事物、神的言语或行动。而创世记第一章正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而我们并不属于那个世界。
Jon: 这个系列是关于古代宇宙观的,换句话说,就是古人如何看待现实本质。他们用来思考这些问题的图像,以及这些图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Tim: 所以古代宇宙观并不是提供一种关于宇宙的物质构成过程的解释,即我们所谓“物质”如何进入物理存在的过程。在古代近东,他们解释宇宙的方式完全不同。
作为圣经最初的受众来读这本书
Jon: 所以今天我们邀请你加入我们,做一个好的旅行者。暂时放下你自己的宇宙观,让我们以陌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希伯来圣经作者的眼光来看。在今天这一集里,我们要为这场对话奠定基础。
Jon: 什么是宇宙观?我真的有一个宇宙观吗?它真的重要吗?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阅读古代文本的人,从而拥有一个古代宇宙观?感谢你加入我们。我对我们将要进行的这个新系列感到非常兴奋。
Tim: 我也是。这个系列将探索创世记第一至第三章中的文学结构、主要主题和图像。
Jon: 创世记一至三章。但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谈论创世记第一章。
Tim: 我们确实总在谈论它。它的构成非常精密,意在向你介绍圣经叙事其余部分的所有关键主题和思想。
Jon: 它已经成为我在圣经中最喜欢阅读的章节。
Tim: 是的,当然。这是因为你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意识到它们其实早早就为后面的内容做了准备,而你最初读的时候并不知道。
Jon: 对。
Tim: 但后来你读到以赛亚书、但以理书或约翰福音,你会猛然意识到,“哦,原来如此。”所以,这正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不会探讨围绕这些章节的文化战争或争议话题。
Jon: 是的,而这正是让我对这个系列方法感到兴奋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来看创世记一至三章,我们可以完全绕过有关进化和创造的文化争论。这甚至不需要被提及。我们不是为了回避而回避,而是你根本无需去考虑它。
Tim: 没错。如果我们在尊重神所拣选的以色列古代作者来传达信息,那么我们就是在尊重那种跨文化的沟通方式。所以古代以色列人并不是在与迦南人或巴比伦人争论我们今天所关心的问题。他们在争论的是不同的问题。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是古代世界关于神性与世界本质讨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之所以绕开这些话题,是因为所谓“创造与进化”的辩论在这些文本写成的一千多年前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我们的方法。
Jon: 没错,而我们之所以绕开这些争议,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刻意回避或表明某种立场。
Tim: 因为你真的不需要这样做。
Jon: 是的。事实上,不论人们在这个议题上持有什么立场,首先都应该尝试去理解这些作者在其语境中传达的意思,并将那层意义的价值应用于我们现代的对话中。持不同立场的人都应该把这个目标放在首位。
Tim: 是啊,所以我也很兴奋。我发现这种方式整体上是一种方法。当我今天早上做家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我想到我在圣经学院上过的第一门课之一,是一门关于如何阅读圣经的课程。我接触到所有这些历史背景的文献,但我也上了一门系统神学课程。我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保罗书信中关于属灵恩赐的一段经文——那时我对这一切还很陌生,我不是在阅读这段经文,而是被介绍说:这是大家对此争论的地方,这是各种立场,这些是关键经文。我就是这样被引入的。因此,直到今天,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中仍有一些经文,我必须努力摆脱当初那种阅读框架,重新学习如何按保罗原来的思想流来整体阅读它。
Jon: 真有意思。
Tim: 的确如此。我们是被带入到一个充满争议的语境中接触圣经的。然后这些争议就决定了我们要寻找什么,决定了我们会问哪些问题。于是我们离开时以为自己理解了一段经文,其实我们不过是把它从语境中抽离出来,为了支撑自己的某种立场。
Jon: 很有意思。就像你去看一场戏剧,本来可以直接去看整场演出,但有人提前录好了,然后让你坐下来,只播放某些片段,一边播放一边告诉你这场戏有哪些争论,而你却从未被允许完整地观看它。
Tim: 比如讨论某个角色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Jon: 而不是说,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完整看完这场戏。
Tim: 但对我来说,“看完整个戏”也有问题。阅读创世记一、二、三章时,一方面,我对你想讨论的那些古代争议其实并不了解。
Jon: 没错,没错。
Tim: 另一方面,有些东西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大脑中,它们塑造了我对圣经的阅读方式。
Jon: 没错,这就是我们作为当代文化之子的结果。
Tim: 是的,我们会谈到这个话题。比如你在圣经第一句看到“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处于劣势了。
Jon: 因为我们一看到“地”,脑中想到的就是地球。
Tim: “地”在现代英文中意味着“地球”,但在希伯来文中不是那个意思。这是语言层面的问题。对我而言,问题更多出现在争论上。我们往往是为了处理我们今天有争议的问题才去看圣经的,因此我们本身就不太可能在语境中理解它。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
Jon: 这也提醒我们一个比喻:阅读圣经是一种跨文化体验。当你去到另一个文化时……
Tim: 是的。
Jon: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游客?
Tim: 没错,正是如此。
Jon: 你会把自己的文化装进行李箱强加给别人,还是会试着去体验他们的文化?
圣经是一部古代人写给古代人的文本
Tim: 是的,没错。好,那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有一个研究希伯来圣经的学者,对帮助人们理解创世记一章和二章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他的名字叫 John Walton。他开启整个讨论时提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人会反对,但大多数人却在讨论创世记一和二时忽略了它,那就是:圣经是一部古代文本。
Jon: 我们经常使用“古代”这个词。那你说的“古代”是什么意思?
Tim: 嗯,这有点主观。当我想到“古老”的时候,我可能想到的是几代人之前的事情。
Jon: 是的。
Tim: 但当我想到“古代”时,我会觉得如果我被带到那个世界,我几乎认不出它的样貌,完全认不出。
Jon: 我发现很多时候它是与“现代”这个词对比使用的。现代 vs 古代。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有时候“古代”被贬义使用,但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人用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尊重。
Tim: 这是《韦氏在线词典》的定义:“与记录历史早期某一遥远时期相关的事物。”
Jon: 早期的记录历史?
Tim: 嗯。
Tim: 历史时期从已知最早文明开始,涵盖美索不达米亚,一直到罗马帝国的衰亡。
Jon: 这就是我脑中想到的,大概罗马帝国是那个“古代”的分界点。
Tim: 没错,我也是这么定义的。而在那之前,我会称为“史前时代”,也就是人类还未发展出书写和记录的时候。
Jon: 我们除了化石之类的线索,几乎什么也不知道。
Tim: 另一个术语是“古风时期”(Antiquity),它有时用来指从罗马帝国开始,一直到黑暗时代,再延续到中世纪。
Jon: 中世纪大概从公元 700~800 年代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
Tim: 对啊,快进人类历史。
阅读圣经就像一次文化穿越之旅
Jon: 没错。所以圣经是一部古代文本。我要呼应你刚才说的“做一个体贴的游客”这个观点。
Jon: 当你坐飞机旅行时,你并不是回到古代,但你确实进入了另一种文化。
Jon: 而当我们翻开圣经的时候,我们是同时进入了一个异文化和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Tim: 就像进入了时光机。
Jon: 是的,完全如此。所以要总结现代关于创世记一章和二章的争论以及为何观点如此分歧,有个简单方法:那是因为人们没有把这些文本当作古代文献来阅读。问题出在人们试图以现代语境下的语言来阅读这些古老文本,好像它是在回应我们当代关于宇宙结构的思维方式。
Tim: 不过,这些古老文本确实应该对现代议题产生某种影响。
Jon: 当然应该,没错。但“古代文本回应现代问题”是一回事,而“古代文本用现代语言和范畴写成”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Tim: 所以为什么圣经是古代文本这一事实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以古代文本的方式来阅读它?这其实是沟通中的一个简单事实:语言。首先,词本身没有意义,“人”才是赋予词语意义的主体。我所谓“人赋予意义”是指:人有意图。
Jon: 而词语只是承载意义的一种载体,而且通常只是一个很小的载体。
Tim: 没错,完全正确。
Jon: 因为你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Tim: 是的,是的。词语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语调。
Jon: 有时候,词语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只是很小的一块。
Tim: 是的,完全正确。人通过词语来表达意图,而这些词语的意义,是在某种特定语言体系中才有的,而语言本身是由一些音节组成的抽象符号结构,这些音节以某种模式组合,而你我达成一致认为它们代表某些意义。
Jon: 我们是想读圣经,可我们现在说的却是传播理论。
Tim: 是啊,我们确实在谈这个。因为我发现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创世记一章和二章,你必须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所以我们不要在这里逗留太久。
Jon: 不,我很喜欢这个话题。
Tim: 我们将音节按一定模式组合,我们之所以能理解它们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共享同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共享一个历史与文化背景,这些音节与我们赋予其意义的现实世界相匹配。所以就这样,词汇和短语的意义,是由给予它们意义的人与文化决定的。
Tim: 整个系列的出发点就是要尊重这个关于人类交流的基本事实。
Jon: 好。
Tim: 这里有约翰·沃尔顿的一段话。其实这不是讲创世记一和二的,而是出自他的《古代近东思想与旧约圣经》这本书。他说:“有效沟通需要一组彼此认同的词语、术语和观念,这是发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共享的理解基础。这通常需要发话人为了听众而作出适当调整,使用他们能理解的词汇与观念。”
Jon: 是啊,我们常常这样做。
Tim: 是的。你会根据对象不同而调整说话方式。而听众如果并非来自发话人所处的语言与文化体系,那么为了达成共识,他们就需要——也必须——主动去获取额外信息或解释。换句话说,听众必须去适应一个新的、陌生的文化。
Jon: 你可以这样解读他的话:你不能只拿一本圣经就去读它——你需要一本研读版圣经。
Tim: 没错。
Jon: 你觉得真的需要到这种程度吗?就是说,不能只给别人看“来,这是创世记一到三章”,除非他们是古代闪族语者?
Tim: 是的,但现在没有古代以色列人了。圣经是一部必须研读的书。你必须研读它,必须研读它。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单纯阅读而设计的,而是为了被不断研究、默想,就像诗篇第一篇或约书亚记第一章所说的,你要昼夜默诵。我觉得这就是对“研读”很好的定义。
Jon: 你还记得我们本科的时候有个争论吗?就是解释圣经是否需要圣经以外的东西。
Tim: 哦,我当然记得那个争论。我认为从某个层面来说,如果你手里只有希伯来圣经和希腊文新约,你也可以理解它。
Jon: 你确实可以理解很多。只是对于英文圣经来说那种方法会有挑战,因为所有翻译本质上都是带有解释的。但如果你给任何历史时期的某个人一本希伯来圣经和一本古代希伯来文词典,他自己学会语言并开始阅读纸本圣经……
Tim: 他们会弄懂很多。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其实是语言体系内部的事情。至少我们正在进入古代希伯来文化。但我们发现古代希伯来人并非处在真空中。他们的语言本身就是闪语系的一部分。
古代对“人从哪里来”的回答
Jon: 所以希伯来语属于整个近东地区的一大类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近东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在理解世界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在一些关键地方也有显著差异。这是第二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语言。比如电影台词就很好理解。有些短语,比如“Beam me up, Scotty”,你必须知道《星际迷航》。你必须了解《星际迷航》。随便一个电影台词也一样。在美国文化中,这些词语的使用有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窗口。你得了解那个语境才能理解“Beam me up, Scotty”的意图。否则你就得查资料。
Tim: 然后有些短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比如“Beam me up, Scotty”,虽然这个例子不一定适用,但你可以想象下一代人在用这个词时,只是把它当成“让我过来”的意思。如果你问他们“Beam me up”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说:“我不知道啊,就是让我过来的意思。”
Jon: 是的,那些就变成了“死亡的隐喻”。
Tim: 这种情况很常见。事实上,就在今天,有人还在 Twitter 上指出这个例子——我们谈论“宁录”(Nimrod),圣经中的一个人物。
Jon: 是的,“Nimrod”本意是“反叛者”。
Tim: 它本来的意思是“反叛者”,但在英文里它现在意思是“傻瓜”。
Tim: 你知道这个词怎么变成“傻瓜”的意思吗?
Jon: 不知道。
Tim: 是从兔八哥(Bugs Bunny)那来的。
Jon: 真的?
Tim: 是的。兔八哥会叫艾尔默·法德(Elmer Fudd)“Nimrod”。
Jon: 他是个猎人。艾尔默·法德是个猎人。
Jon: 而宁录也是个猎人。
Tim: 宁录是个猎人。对,兔八哥就叫他“Nimrod”,但语气总是带着讽刺。结果这就成了一个文化引用,叫别人“Nimrod”就等于“你这傻瓜”。
Jon: 哇。
Tim: 是兔八哥?
Jon: 你是认真的吗?
Jon: 这真是个完美例子,说明我们刚才说的语境转换。
Jon: 宁录是个猎人,是个杀动物的人。记得吗?在创世记里,人类下了方舟,本该与动物和平共处,但他们却开始猎杀动物,因为人类变得暴力。这就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在创世记第十章,你会遇到一个猎杀动物的人,他叫“反叛者”(Nimrod),他建立了巴比伦文明。
Tim: 是的,没错。你在英文中看到“Nimrod”这个词时,很难不联想到“傻瓜”,而它原意其实是“反叛者、猎人”。
Jon: 太有意思了。我得查一下这个出处。是 dotandline.net 吗?我不知道这是啥。标题是“兔八哥最经典侮辱之一的秘密起源”。这位文化偶像兔八哥重新定义了“Nimrod”一词的意义,而没人意识到他在这么做。哦,这里有张兔八哥把手指伸进艾尔默·法德猎枪里的图。他不断耍弄并嘲讽艾尔默·法德。他最常用的贬低方式之一就是叫他“Nimrod”,而我们都知道这个词现在意思是“傻瓜”。但在兔八哥之前,它可不是这个意思。
Jon: 哇,太神奇了。正因为兔八哥反复使用“Nimrod”这个词,久而久之,它的主流含义就变了。以至于现在很少有人知道“Nimrod”原本是圣经人物。这简直是“艺术模仿生活”的极致案例。好吧——词语的意义必须放在文化语境中来看。
Tim: “反叛者”。
Jon: 这个词其实是兔八哥的编剧特意用的。我猜是因为艾尔默·法德是个猎人。
Tim: 是的。我之前没意识到。太棒了。
Jon: 但他是个笨猎人。
Tim: 对。
Jon: 所以叫他“Nimrod”其实是一种反讽,是讽刺。
Tim: 是的,而兔八哥本身就是个讽刺型角色。
Jon: 完全正确。你本来应该能打中我这只兔子,但我一直在打败你。你看看,多傻啊,Nimrod。谢谢你,这我真是太喜欢了。这是一个很棒的例子,说明一个词的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它的原始语境。
Jon: 所以说,当我们翻开圣经最初的几页,就是这样了。看起来这应该是个不需要多解释的基本观点,但我发现每当我们继续讨论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时,在现代语境中,我们就得一次又一次地重申这一点。所以,在创世记一章中,“地”的意思并不是“地球”。
Tim: 它的意思是“陆地”。而“穹苍”或“空气之上那片延展”的意思呢?
Jon: 是的,“rāqîa”。
Tim: rāqîa,对,是一个坚实的穹顶。
Tim: 这个词 rāqîa 的意思是被锤平的表面。因此,词语的意义与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密不可分。我认为我们在讨论这些章节时很多理解上的错误,都是因为我们试图用现代英文含义去套用这些古代希伯来语词汇的结果。好了,这是第二个出发点:既然它是古代文本,那么这些词就意味着它们在古代所表达的意义。古代宇宙观——也就是古人关于宇宙起源、本质与结构的叙述。
Jon: 名字虽然拗口。
Tim: 好,我换个说法:创世记一章和二章属于古代希伯来宇宙观。而所谓“宇宙观”(cosmology),就是 cosmos + logos,宇宙 + 言说。也就是说,对宇宙的说明、描述。
Jon: 所以是关于宇宙的叙述。
Jon: 或者说,是关于整个时空体系的说明。
Tim: 对的。cosmos 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动词 cosmeo,我们也因此得到了“cosmetic”(化妆品)这个词,就是“整理、使有秩序”的意思。所以,当我们说“cosmos”,本身就是在谈论一个被安排有序的“雪花球式宇宙”。所以“宇宙观”就是对宇宙有序结构的说明。正如词汇的意义依赖于其文化背景,每个文化的宇宙观也是如此,它的意义必须放在其古代文化设定中理解。
Jon: 而今天的宇宙观变化飞快。
Tim: 是的,按年份都在变。我觉得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期,我们关于宇宙的许多用语,仍然深植于一个早已过时的宇宙观中。比如我们讲“自然律”或把宇宙比喻成机器。
Tim: 但就我对量子物理的有限理解而言,比如说这个分子是这个齿轮、那个分子是那个零件,你把它们拼在一起,结果就出来了——不,远比这复杂得多。
Jon: 是啊,这些都起源于人们试图制造量子计算机。而在量子计算机中,你没有“开/关”这种二元状态。你有一种叫“qubit”的东西,与其说它是0或1,不如说它是一种“潜在状态集合”,这是量子理论的核心概念。所以你把两个 qubit 加在一起,就有了指数级增长的潜在状态组合。因此,量子计算机就能以惊人的方式处理信息。对了,我了解到量子计算的一个问题是:当量子世界进入物理世界时,它非常敏感,bug 很快就会出现,比如 qubit 开始运作不正常。所以现在人们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解决这些 bug,如何……我忘了他们用的术语了,但意思是如何构建“保护机制”,让 qubit 不会崩溃。他们写了各种代码,测试不同结构,结果发现效果最好的那种结构,和重力、时空之间竟然存在奇特的关联。于是有理论家提出:或许整个时空与重力,其实就是量子世界被“平滑处理”之后的结果,好让我们可以生活其中。
Tim: 总而言之,无论宇宙到底是什么,它绝对不是一台机器。
Jon: 它不是一台机器。真的不是。
Tim: 不,它不像汽车发动机那样运作。但我们大多数用来描述宇宙的英文词汇,就是在这种“机器宇宙观”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每一个文化都是这样。每个文化对宇宙的叙述都是在变动中的,这些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关于宇宙的语言和概念。另一个研究这一问题的希伯来圣经学者 William Brown 写过一本很有帮助的书。他说:“圣经中的创世叙述者,继承了来自邻近文化的大量传统宝藏。他们并不是凭空创造出自己的宇宙叙述,而是在与周边伟大宗教传统的对话中发展出自己的传统,尤其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传统,也包括他们更近的迦南邻居。”他不是在说圣经作者“抄袭”了什么。就像我说“原子”这个词时,我也不是在“借用”某个人的概念。
Jon: 就是“atom”,或者“原子”。
Tim: 是,“atom”。这是我的环境给我的词汇。
Tim: 对我来说,这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种理解来自我的文化背景和宇宙观。因此我说“原子”时,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而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我想象力中不可动摇的一部分。
Jon: 它是你理解世界的构件单元。
Jon: 是你认知世界的基础构件。
Tim: 所以他的意思是,圣经作者——我相信也是在圣灵的感动下——使用了他们文化中的语言和范畴去描述宇宙,也就是他们那个文化背景下可用的宇宙观。否则还能怎样呢?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与苏美尔,以及古埃及,都存在固定传统,人们通过这些方式理解宇宙如何运作——涉及水、有物从水中出现、彼此分离、神的言语或行动。而创世记第一章就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书写的。
Jon: 而我们并不在其中。
Tim: 我们并不在其中。所以古代宇宙观并不是试图解释物质如何被创造出来、如何成为我们所谓的“存在”。
Jon: 如何成为物质世界,然后如何变成生命。
Jon: 然后变得更加复杂,变成智慧生命。
Jon: 那些都是现代语境里的事情。
Tim: 对,那都是现代的思维系统。而古代近东的宇宙解释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所以你看,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是用希伯来语写的,我们正是在进入另一个语言与文化。创世记一和二是古代希伯来宇宙观的产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真的想深入理解它,就必须熟悉希伯来词汇、它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古代宇宙观。
如何进入古代作者的语言与世界
Jon: 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你如何使用词语,而在于你对这些词语所处世界的认知架构是什么。
Tim: 而这两者是相关的。
Tim: 词语的意义由文化决定,宇宙观也由文化决定。
Jon: 有没有另一个更通俗的词可以替代“宇宙观”这个词?
Tim: 哦,我之所以用它,正是因为它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所以它可以成为一个全新的词,我们可以在对话中赋予它新的意义。
Jon: 是的。那么你会怎么描述你的宇宙观?给还不太清楚“宇宙观”是什么意思的人一个框架。或者说,不一定是你的,那一个“普通现代人”的宇宙观是什么?
Tim: 哦,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扩张的宇宙中。
Jon: 它在扩张。
Tim: 是的。宇宙由物质组成,包含“物质”和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但必须承认其存在的“暗物质”,因为没有它我们无法解释物质的存在。物质由不断缩小的构件组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最后是那些决定质子和中子行为的量子态。然后是时空连续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律”,但它们其实是一种约束机制,信仰神的人可能会称之为“设计特征”,它们使有意识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意识生命是一种“附带现象”。
Jon: 所以这是一个“很宅”的人会说出的宇宙观。
Tim: 是的,完全正确。
Jon: 那如果是一个对这些事毫不关心的人呢?
Tim: 哦,我明白了。
Jon: 简单一点就是……
Tim: 他是有信仰,还是没信仰?
Jon: 不过即便是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共识。我们经常用“在太空中飞行的岩石”这个说法。
Jon: 我觉得大家都同意这个说法。
Tim: 啊,好吧。
Jon: 我们身处一个球体上,围绕太阳运行。
Tim: 我们在一个太阳系里。
Jon: 我们在一个太阳系里。
Tim: 这说得太复杂了。
Jon: 不,我觉得很好,我很喜欢。
Tim: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世界的图像。
Jon: 是的。你抬头看太阳,你意识到,就连我七岁的孩子……
Tim: 他也知道那东西离我们很远,它没有动,是我们在动,而且我们在……
Jon: 围绕它旋转,而月亮围绕我们旋转。天上看到的那些星星,大多数其实是遥远的太阳。有些是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然后最让人震撼的是你可能看过那种视频,它们不断拉远视角,从地球开始,然后你意识到我们的太阳系只是众多太阳系中的一个,组成了银河系。而银河系是……你如果看到那一条浓密星带、像牛奶一样的,那就是银河(Milky Way),因为它是扁平的。
Tim: 所以那就是那个“扁平的带子”。
Jon: 如果你能再往外看,那外面还有无数这样的东西。我们只是无数漂浮着的银河之一。那就是宇宙。而且宇宙实际上在扩张,它的边缘像气球一样在膨胀。讲到这里有点技术宅了。
Tim: 没关系。但在扩张的可不是银河本身……
Jon: 银河只是众多漂浮体系中的一个,而它们所在的那个整体正在扩张。
Jon: 这就是现代宇宙观的一个例子。
Tim: 现代宇宙观:我们正坐在一块飞行的太空岩石上,和其他太空岩石一起绕着一个爆炸的等离子球运行。
Jon: 而我们常常会对古代宇宙观产生一种傲慢:我们会回头看他们那套体系,会觉得,“这些人也太傻了吧。”但我敢说,将来我们的孩子有了孩子……
Tim: 哦,是的。
Jon: 他们回看我们今天对宇宙的理解时,也会觉得,“哇,真原始。”
Tim: 是的。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差异。
Tim: 古代人在宇宙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可能与我们不同,但他们关于宇宙本质、运作方式和意义的智慧与直觉,我认为可能远比现代更深刻。这是我个人的谦卑看法。
Jon: 所以这个关于宇宙观的对话很有帮助。因为如果我要去解释宇宙的意义,我一定是借用了我所拥有的宇宙观。
Jon: 而我并不是故意那样做,而是因为那就是我的宇宙观——那是我理解宇宙的方式。
Tim: 那是你出生就处于其中的。犹太-基督教传统有一个经典的信仰告白:神选择古代以色列作者作为他与人沟通的媒介,并通过那个文化的宇宙观来传达他的旨意。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尊重这一点,并深入其中。
Jon: 感谢你收听本集 BibleProject 播客节目。下周我们将深入展开,开始探讨以色列邻国的古代宇宙观。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创世记一、二、三章的故事将以全新的方式鲜活起来。
Tim: 另一种很有帮助的方法是:为了把创世记一章和二章放在古代宇宙观的版图上,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以色列邻国的宇宙观。我会为大家简要介绍古代埃及的宇宙观、古代巴比伦的宇宙观,然后看看创世记一章是如何参与这些宇宙观之间的对话。
Jon: 本期节目由 Dan Gummel 与 Zach McKinley 制作,节目笔记由 Lindsey Ponder 整理,主题音乐来自 Tense 乐队。BibleProject 是一个众筹支持的非营利机构,我们存在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把圣经当作一个引向耶稣的统一故事来经历。所以我们有这个播客、还有视频、免费的在线神学院课程,以及更多内容正在筹备中。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因为有成千上万像你一样的人在支持我们。所以,非常感谢你参与到这个使命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