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延伸宽恕
丽贝卡: 特德,我对你撒了谎。我雇佣你是因为我希望这个团队输。我希望你失败。而且我每次都在暗中破坏你……特德,我真的很抱歉。
特德·拉索: 我原谅你。
丽贝卡: 你——什么?!为什么?!
特德·拉索: 离婚很难……会让人做出疯狂的事……你和我……我们还好。
——泰德·拉索 [1]
原谅首先是通过自己承担债务来解除加害者的责任。然后,原谅是为了寻求和解并修复被错误行为破坏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原谅的第三个维度——横向维度。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耶稣和后来的保罗如何实际地告诉我们如何延伸宽恕并修复破裂的关系。
原则:耶稣论愤怒
“你们听说古人说:’不可杀人,凡杀人的是要受审判。’但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姐妹动怒的,也要受审判。凡对弟兄姐妹说’拉加’的,要受公会的审判。凡说’你这傻瓜’的,就要受地狱的火刑。所以,你在祭坛前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姐妹向你有意见,就把礼物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他们和好,然后再来献礼物。你们要赶快与告你的对头和解,趁你们还在路上的时候,免得对方把你交给法官,法官交给差役,你就可能被扔进监狱。”(马太福音5:21-25)
在最初的几节经文中,耶稣对第六条诫命”不可杀人”作了众所周知的阐释。他将其含义延伸到导致杀人的内在状态,即愤怒、蔑视和冷漠。任何未能爱他人的行为都与谋杀联系在一起并被禁止。
许多人争论耶稣是禁止所有的愤怒,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首先,上帝自己,作为圣洁和完美的存在,也会生气。愤怒本身并不是罪恶的。它可以是为了保护我们所爱的事物而释放的能量。圣经文本在《马可福音》3:5 和《约翰福音》11:33 中明确指出耶稣曾经生气。他在为父的殿的尊严而生气(《马太福音》21:12-13;《约翰福音》2:13-16),也在保卫拉撒路免于死亡时生气。事实上,我们被告知在拉撒路的坟墓旁,他充满了愤怒 [2]。因此,耶稣谈论的是罪恶的愤怒,而不是愤怒本身。但是,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他给出的两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如果你的愤怒导致你称呼某人”拉加”——一个亚兰语词,意味着不重要——或者说”你这傻瓜”,这就是有罪的。即使在心里这样想,也是对他人的轻视、蔑视和贬低。当着他人面说出来,则是惩罚和伤害。
所以当我们生气时,应该问自己:”我是在捍卫什么?”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经常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我、骄傲、私心和形象。上帝的愤怒总是正义的,因为他是完全的爱。因此,他的愤怒总是为了捍卫美好、真实和崇高,并且总是为了摧毁邪恶、罪恶和死亡。
在耶稣给基督徒社区提供关于和解的实际指导之前,他以最严厉的措辞警告我们,罪恶的愤怒是对杀人诫命的违背。就像一颗橡子包含了整棵树——以及数百万其他橡子——在其小小的杯状体中,谋杀也是从内心深处的罪恶愤怒开始的。当你沉溺其中时,你就踏上了可能通往谋杀的道路。我们庆幸,绝大多数踏上这条路的人从未走到终点,但在这条路上,还有苦毒、怨恨、仇恨,以及众多的悲伤和不公正。
实践性:耶稣论和解
内心原谅是有可能的,即使无法与冒犯自己的人和解。然而,凡是真心饶恕的人,都将持开放和愿意和解的态度。在耶稣警告关于愤怒之后,他给出了关于和解的案例研究:
所以,如果你正在祭坛前献礼,忽然想起你的弟兄或姐妹对你有怨恨,就把礼物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他们和解;然后再来献礼。要与起诉你的对头迅速和解。(23-25节)
第一个案例涉及一个信徒,第二个案例涉及一个对头、敌人——”弟兄”和”对头”都对你心存不满。耶稣的指示出人意料。
第一个惊讶的是,耶稣并没有给听众举一个他们生气的例子。他刚刚警告过门徒不要生气,但他并没有转而说:”如果有人让你生气,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说:”如果你让别人生气,你应该怎么做。”耶稣的门徒应该如此关心阻止罪恶的愤怒和仇恨的蔓延,以至于他们应该和自己经历愤怒一样,对自己引发的愤怒同样警惕。[3]
第二个惊讶之处是耶稣的紧迫性。他要求听众设想自己在圣殿中敬拜,并想起有一位信徒对自己心怀不满。他敦促他们放下一切,甚至离开祭坛上的礼物,去和好。这反映了保罗教导中的同一原则:”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书4:26,中文标准译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耶稣和保罗不是在制定字面上的时间规则,而是在谴责当我们知道关系出现裂痕时,我们几乎都表现出的拖延和回避。
在耶稣关于和解最著名的陈述中,他说:
“如果你的弟兄姐妹犯了罪,就去指出他们的过错,只在你们两个人之间。如果他们听你的,你就赢得了你的弟兄姐妹。但如果他们不听,就再带一两个人一起去,这样可以’凭两三个见证人的口供,句句都可以定准’。如果他们仍然不听,就告诉教会;如果他们连教会也不听,就把他们看作外邦人或税吏。”(马太福音18:15-17)
在这里,被得罪的是信徒——关系已经从另一方面被破坏。最重要的是,耶稣说,两个基督徒之间关系的破裂不仅仅是这两个人的事。这是整个教会的关切,可能需要运用社区的资源和参与来修复这段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耶稣说,首先私下去 。起初,则不要牵涉其他人。”去并指出他们的错误,就只在你们两个人之间。”尽管我们的时代与他的时代有所不同,我认为按字面意思理解耶稣的话会很好。我认为通常不应该打电话、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研究和轶事都告诉我们,年轻的”数字原生代”对面对面交流极为畏惧。简单地拒绝回复短信和邮件——用”隐身”的方式回避要容易得多。然而, 去并且寻求修复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微妙的操作。必须调动一切——肢体语言、语气、面部表情、言语、情感——以传达真理与爱、正义与怜悯之间的平衡。
如果可能,面对面去与他或她交谈。并在与他人交谈之前这样做,以便你能诚实地告诉对方你没有到处散播关于他们的投诉。以不会使他们难堪的方式去见他们。
其次,耶稣说积极地前进 。是的,”指出他们的错误”这个短语翻译自希腊语 elencho,意味着一种尖锐而痛苦的告诫。然而,批评的目标至关重要。你为什么要 confronting 他们?耶稣的答案是——必须是赢得这个人,而不是赢得争论 (第 15 节)。目标是说服对方并恢复或维持关系。一位评论家指出,”主要关注的不应该是整个群体的安全和/或声誉,而是个人的精神福祉。”[4] 这是一个重要的洞见,尤其是在许多教会为了保护教会和领导人的名誉而压制性侵受害者的情况下。
如果你曾经受到伤害,怎么可能以如此积极的目标和动机行事?在这里,我们必须记住宽恕的多维性质。耶稣教导(马可福音 11:25)我们必须在去求 wrongdoer 悔改之前内心先宽恕——或者至少开始内心宽恕的过程。如果在内心宽恕之前就去找加害者,你很可能不是为了重新赢得你的兄弟或姐妹。你最可能是去责备他们,报复他们,而不是说服和挽回他们。他们会立即感受到你的恶意,并变得防御和愤怒,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因此,他们不太可能对你的对抗做出悔改的回应。
有些人将这段文字理解为只能与做错事的人交谈一次,但文本并没有说” 仅一次私下沟通”,而是简单地说要私下交谈。在修复关系的这个阶段,多次会面是正常且明智的。所以,第三点是, 如有必要,反复交流 。通常,被质疑的人会感到惊讶和防御,可能需要时间消化这一切。如果你被冒犯,但目标是爱与和解,你将保持耐心,并可能多次会面,以处理围绕你们关系的各种问题。
第四点,耶稣说如果第一阶段陷入僵局或被拒绝,就要吸引社区的介入 。如果对方不愿意听你的意见或对你和解的呼吁置之不理,怎么办?耶稣说,如果没有进展,就有必要并且明智地让基督教社区的其他人参与。我们看到他首先说要带上”一两个人”(马太福音 18:16,英语标准版)。这意味着在每个阶段都要尽可能保持私密性。
尽管使用了”证词”和”见证人”这些词,但我们并非在讨论正式的法律诉讼;”一两个人”表明耶稣是在给出一般性指导,而非严格的程序。他也很现实。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说服力,对方认为你不够客观。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存在。”采取行动的人应该确保’罪’不仅仅是个人偏好的问题;最终引入’一两个人’,再到教会,应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危险。”[5]
其他一两个人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发生的事情,并更有说服力地表达。如果你说话过多或无益,他们可以指出。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向施害者确认他或她确实是错误的,并需要悔改。两三个人比一个人更有说服力。让一两个人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使双方都负责的策略。
第五,如果这一阶段不起作用,你应该” 告诉教会 “(第 17 节)。这句话意味着最后不得不向整个地方教会说明情况。具体做法将取决于教会的治理和管理方式。例如,在由长老治理的教会中,”告诉教会”可能就是简单地将问题提交给长老。显然,这种做法不应该轻率行事——耶稣概述的程序尽可能避免这一点。然而,请注意,即便是这样的会议目的也不是羞辱、指责或惩罚,而是恳求和劝诱。其想法是罪人可能会”甚至听从教会”。”面对整个地方门徒群体的不认可,罪人应该(希望)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发起人的个人不满。”[6]
迈克尔·格林,长年担任牛津大学圣奥德莱特教堂的牧师,回忆了一个事件:一位在当地企业任职并且是他教会成员的基督徒被判定犯有经济违法行为。格林讲述:”他单独被发现。他极力否认。所以我作为牧师和其他三人与他见面。当面对令人难堪的证据和证人时,他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7] 但多年来,格林发现”有时这样做仍然不够。有必要告诉教会。这是痛苦的最后手段。我曾一两次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因为]不能总是在幕后处理事情。”[8]
如果这个人不”听从教会”,耶稣说这个男人或女人就不能继续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参与教会的团契。要将他们”视为异教徒或税吏”当然并不意味着要采取什么排斥行为,因为耶稣以与税吏和罪人交谈而闻名。[9] 整段经文的背景表明,即便是这种教会纪律措施,其目的也是为了挽回和恢复犯错者。[10]
马太福音第5章和第18章并读
从这两个简短的案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首先,从这两段经文中浮现出一个单一原则。如果一段关系已经破裂, 主动修复关系的责任总是在你 。马太福音 5 章说:”如果你的弟兄 against 你,去找他,”而马太福音 18 章说:”如果你 against 你的弟兄,去找他,”所以不管是谁挑起的。基督徒有责任开始和解的过程,不论关系疏远的起因。如果你说:”嗯,是她先挑起的——让她来我这边,”那么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她可能也正在心里想同样的话。
其次,虽然有时施害者的错误是极其严重且毫无预兆的(如性侵案件),但在许多关系破裂的情况中, 通常双方都有一些需要认罪和原谅的地方 。很少有一方完全承担破碎关系的全部责任。几乎总是,和解最好是双方一起悔改和原谅——既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指出对方的错误。当然,可能一方的错误更严重,但如果另一方愿意承认哪怕一点点错误,这可能会让施害者更容易”坦白”。
只有福音能让你为基督徒和解模式的双方做好准备。它足以使你谦卑,能成为一个饶恕者,同时又肯定并充满你对自身价值和爱的感受,使你能成为一个悔改者。只有极大的谦卑和极大的喜乐,才能帮助我们作为一个教会、一个团体,维系关系的修复。
保罗论和解
祝福那些逼迫你们的人;祝福他们,不要咒诅。与喜乐的人一同喜乐,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与众人和睦相处。不要心高气傲,反要与地位卑微的人交往。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恶报恶。要谨慎,在所有人眼中行正直的事。若是可能,就尽你们所能,与众人和睦相处。亲爱的朋友们,不要自己伸冤,宁可留出空间给神的愤怒,因为经上记着:”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主说的。恰恰相反:”你的仇敌若是饥饿,就给他食物;若是口渴,就给他水喝。这样做,就会在他头上堆积 burning coals。”不要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马书 12:14-21)
保罗阐述了一个原则,并给出了实现这个原则的五种实际方法。 这个原则是:”不要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第 21 节)。 胜过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思是”击败、征服”。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被恶所战败, 要么你通过以善回应来征服和击败恶。如果当有人伤害你时,你也伤害对方,甚至在心里希望对方受到伤害,那么你就被恶所战败,因为你已经受到了它的影响。
当恶歪曲你与他人的关系时,恶就得逞了。当有人伤害你,而你继续想要伤害对方,甚至滋养内心的低级愤怒时,这就会破坏关系。
当邪恶扭曲了你对自己的看法时,它就获胜了。当你在想象中重播其他人对你做的事时,你会思考他们有什么问题,并以此衬托出自己有多么高尚。你陷入了自怜和自以为是。没有什么比感觉”没人知道我受了多少苦”更能让你变得残忍。这让你更容易被诱惑,当有机会做一些不诚实的事情时,你会这样做,因为在内心深处,你会认为自己是在进行赔偿。你更容易走向邪恶。邪恶已经获胜。
当邪恶通过你帮助施害者进行自我辩解时,它就获胜了。如果你始终保持对作恶者的愤怒、冷漠和恶意,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加正当。他们会告诉自己你是多么残酷,你活该如此。如果我们不通过宽恕战胜邪恶,邪恶就会获胜——在世界上,在施害者身上,在你的内心。
你必须战胜邪恶,而且只能通过以善意回应来战胜,而不是通过伤害对方或希望对方受到伤害。以下是五种用善意战胜邪恶的方法:
1. 为他们祷告。” 祝福那些迫害你的人。”要”祝福”可能意味着很多事情,但最重要的是为他们祷告——祈求上帝祝福他们。如果你在为某人祷告,就很难保持愤怒。同样,除非感到自己优越,否则很难保持愤怒,而在祷告中,你以一个被宽恕的罪人的身份接近上帝,因此很难感到优越。为他们祷告会消除优越感,并转变你的内心,使你开始真心希望他们好。
2. 原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不要报仇……而是要用善胜过恶。”在这里我们看到,宽恕的本质是不再追求报复。我们告诉做错事的人他们犯了错误——这是在说实话。但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像对方伤害我们那样伤害他们,而是为了追求”善”。我们为了他们的缘故、为了其他受害者的缘故、为了上帝的缘故来对质,而不是为了报复。 不带报复地对质就是宽恕。这意味着你已经取消了你们之间的个人债务。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对质或求助于法律,但不是出于报复。
3. 不要避开他们。 第 18 节说:”如果可能的话,尽你所能与所有人和睦相处。”有些人说:”我已经原谅了那个人,但我不想与他们有任何瓜葛。”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报复的形式。即使对方仍然抱有敌意,以至于无法恢复关系,你也不要助长敌意。你要尽可能友好、乐于助人、尊重对方——始终寻求建立关系。
4. 在对方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你的敌人饿了,就给他食物;如果他渴了,就给他水喝。”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为一个做错事的人满足他或她的需求,就去做。然而,这需要很大的分辨力。正如我们一直在说的,他们可能需要的是直接对质,因为纵容某人继续犯罪绝不是爱。如果你害怕对质,你可能就是在不爱他们。如果你带着太多快感和愤怒对质,你也可能是在不爱他们。如果你以一种使他们能够虐待你的方式给予帮助,你就是没有足够地爱他们,不希望他们改变。
5. 谦卑地去做。[11] 第 16 节说,这一切都必须没有骄傲或自负。有些”宽恕”是为了占道德高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正如前一句话中的引号所示,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宽恕。宽恕是一个罪人因着纯粹的恩典而得救,并将这份礼物给予他人。如果你不是为了他们的缘故、真理的缘故或世界的缘故,而是为了你自己的缘故去对质,你将使犯错者变得更糟。但如果你怀着谦卑、爱心,并已经原谅了他们,即使他们可能不喜欢你所说的话,但他们会看到你关心他们,你可能真的能够帮助他们。
成就一切的能力
“留给神的愤怒……’ 我必报应’,主如此说”的含义是什么?
这意味着基督徒,尤其是基督徒,不应该在今生追求完全的正义。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追求正义,但要安息于这样一个认知:最终,神将结清每一笔账,并使一切都变得绝对正确。因此,基督徒不渴望报复。我们的工作是尽可能地追求公正,并将其余的交给神。
然而,关于上帝愤怒的这个比喻指向了别的东西。在查看它之前,再讲一个关于宽恕的故事。
澳大利亚人格雷厄姆和格拉迪斯·斯泰恩斯是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印度最贫困的地区的诊所和麻风病人之家工作。1999年1月22日,格雷厄姆和他们的两个儿子,菲利普(10岁)和提摩太(6岁),被一群反基督教的暴徒活活烧死。第二天早上,当格拉迪斯收到死亡的官方确认时,她的朋友们都在她身边,但没有准备好她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和所说的话:
斯坦恩斯夫人悲痛欲绝,一时间移动缓慢,仿佛正艰难地在空气中穿行。她似乎陷入了某个思绪的中心,最终以颤抖的声音分享道:”无论是谁做了这事,我们都将原谅他们,”她说:”这就是好消息……通过耶稣基督这个器皿,每一个罪都可以得到赦免。”[12]
她此后的人生证明了她确实这样做了。不是离开印度,格拉迪斯和她的女儿留了下来,继续在同一个地方为同样的人服务。她将麻风病人之家发展成了一家全面的医院。2005年,她获得了印度政府颁发的帕德玛什里奖,这是授予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平民的奖项。
谁能拥有如此的力量和爱去宽恕,并且过这样的生活?
“留给神的愤怒”往往被这样解读:”没错——就交给神吧。神会惩治他们!而且是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英国牧师马丁·劳埃德·琼斯曾听过这种观点,并作出回应:”你一说这话,就已经违背了这一训诫的整个精神。”[13] 琼斯继而援引撒母耳记上第 25 章中的事件,那是亚比该险些阻止大卫对拿八进行愤怒的私人报复。圣经中的一切都告诉基督徒:”我们绝不能渴望伤害那些冒犯我们的人——绝对不可以!”[14]
那么,究竟什么是留给上帝的愤怒?琼斯说这并不意味着”某种软弱无力的被动”,[15] 正如周围的告诫所显示的那样。要拒绝回避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同时又原谅他们,尽可能地善待和服务他们,这需要意志和内心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诚实相告的基础之上。
这个呼召不适合心软的人。谁曾经强大且充满爱,能够遵循这种模式?当然,这正是耶稣自己。当他死在十字架上时,他以尊重回应嘲弄,以爱回应残酷,以祝福回应诅咒,以宽恕和善良回应邪恶——正是在这个行动中,他战胜了邪恶。
如果我们不告诉上帝如何处理他的愤怒,而是让他在他愿意的时候和地方发出愤怒,那么他会做什么呢?在耶稣基督里,上帝亲自来承担正义的代价。圣经旧版《国王詹姆斯版本》将第19节译为”报仇在于我”,这提醒我们,本应临到我们的愤怒却临到了他。原本应该落在我们身上的报仇实际上成了他的。
你想要一颗充满宽恕的心吗?你想要一颗能用善良战胜邪恶的心吗?你想要一颗不感到优越、不需要为自己辩护的心吗?看看耶稣承担了本应属于你的报仇。报仇是他的!他已经接受了。
《不宽恕的仆人》比喻的持久教训是:只有当我们看到一位王自愿以仆人的身份为我们服务时,我们这些仆人才会停止表现得像小国王和法官。
没有人能通过尝试学会爱。在爱成为你给予的东西之前,它首先是你所接受的。你通过首先经历爱并将其传递来学会爱。只有当你看到有人以最昂贵的耐心拯救你,并在临死时原谅你时,你才会有耐心:”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才是能够改变你的东西。而且,这也必将改变你。
尾声
电影《心灵之地》(1984)是一部令人落泪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勤劳、普通人在可怕的境遇和失望中坚持不懈的传统故事情节。莎莉·菲尔德凭借出演艾德娜·斯帕尔丁这个角色赢得了奥斯卡奖,她在丈夫罗伊斯——当地警长被一个醉酒的黑人青少年意外射杀后突然成为年轻寡妇。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的一个种族隔离的得克萨斯小镇。种族主义社区成员找到了非洲裔美国人怀利,并将他绑在卡车后面拖拽至死。
失去丈夫的收入,埃德娜无法支付农场的贷款。电影的其余部分展示了埃德娜为挽救农场所做的一切,她得到了租住房间的盲人威尔(约翰·马尔科维奇)和黑人农工摩泽(丹尼·格洛弗)的帮助。他们最终通过赢得当季最早的棉花捆的一百美元奖金拯救了农场。然而,这个 happy 结局被剥夺了,因为当地的三 K 党将摩泽打得奄奄一息。只有威尔通过识别蒙面三 K 党成员的声音并说出他们的名字,才使摩泽免于死亡。尽管摩泽幸存,但他决定为了埃德娜和自己的缘故离开农场。
到这一点,电影是对美国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典型好莱坞致敬。可怕的境遇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克服。黑人和白人可以共同工作。好的白人尊重黑人,尽管存在不尊重的坏人。无数其他电影都向观众传达了相同的信息。像故事中的好人一样,而不是像坏人。尽管会有挫折,但我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心灵之地》以其最后一个场景而闻名,这使得电影独树一帜。
最后的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一群镇上的居民周日早晨在当地教堂的礼拜中就坐。牧师朗读哥林多前书第 13 章关于爱的内容,然后唱诗班演唱”在花园里”,同时圣餐托盘被传递。摄像机一次只允许我们看到一两个人,当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在电影中出现过的角色都在领圣餐并传递托盘时,我们越来越惊讶。然后我们惊讶地看到莫泽也在那里,坐在教堂长椅上并拿着一个杯子。这是一个融合的教堂礼拜,在当时的德克萨斯州是不存在的。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已经超越了现实世界的范畴。
最后,圣餐托盘来到艾德娜面前,她把它递给丈夫罗伊斯·斯帕尔丁,罗伊斯又把它递给那个射伤他的黑人青年怀利。他们又活过来了,并在领圣餐时彼此安静地说:”上帝的和平。”随着摄像机渐暗,观众被深深地触动。
这个震惊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比预期更加丰富和复杂的人类处境分析。
电影表明它理解种族主义和贫困的罪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根深蒂固,是我们堕落的人性的根本特征。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美国自由主义的说教、更好的教育和大家努力做好人就能克服。虽然我们确实必须与这些问题斗争;但要战胜它们,需要的是超出我们能力的力量。这需要某种超自然的、非属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来改变。
然而与此同时,电影向我们展示,无论做过什么,每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得到爱。这最后一个场景,被杀者和杀人者以上帝的和平相互问候,是上帝未来王国的画面,神圣的宽恕在此治愈所有伤痛,抹去每一滴眼泪。
编剧兼导演罗伯特·本顿谈及这个结尾时被问及原因。他回应道:”尽管我知道观众会对此感到困惑,但我在写剧本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结尾。”那么他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结尾呢?”有些事情是图像可以解释而言语无法表达的。对我来说,被杀害的人将圣餐盘递给杀害他的男孩的画面,以一种我无法言说的方式显得非常感人。”[1]
确实如此。圣经告诉我们,这种未来是可能的,因为感动罗伯特·本顿的事情实际上已经发生过。有一位,尽管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却呼求宽恕,向杀害他的人提供和平。对于我们所有人,无论我们做过什么,他都提供”上帝的和平”。这份礼物对他来说付出了无限的代价,但他甘心将它赐予我们。让我们接受它,并以同样的方式将它传递给他人。
致谢
一如既往,我要感谢维京图书公司的布莱恩·塔特和麦科米克文学代理公司的大卫·麦科米克,感谢他们的建议、支持和友谊。他们在文学和出版领域拥有数十年丰富的经验,我从中获益良多。
新冠疫情和癌症治疗以多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是,一如既往,上帝总是使万事互相效力。这两年来,我的妻子凯西和我比原本更多地在一起,我们也看到了每天请求并给予宽恕的重要性。尽管凯西没有与我共同撰写这本书,但是多年来我们已经一起学习和体会了宽恕的意义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