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一个关于宽恕的故事
威尔·马尼: 杀死一个人,真是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你剥夺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以及他未来可能拥有的一切。
斯科菲尔德小子: 嗯,我想他们是活该。
威尔·马尼: 我们都有这一天,孩子。
—— 不可原谅 (1992)
一个关于原谅失败的故事
汤姆是一名职业投资者,近几年在股票选择上表现出色。信心满满的他找到了一位富有的朋友约瑟夫,并要求一笔巨额贷款,以便购买多家热门股票的大量股份。他向约瑟夫承诺丰厚的回报,而基于过去的业绩,这看起来很有可能。然而,他对于自己投资的公司隐瞒了许多事实。
当其中一家公司陷入危机,市场对汤姆的股票不利时,约瑟夫损失了数百万美元。当约瑟夫看到发生的事情时,他写道:
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汤姆?我相信你的话,而你对我隐瞒了你让我承担的风险程度。你伤害了我。我要求你偿还我,并且我要去法院确保这一点。
汤姆去见约瑟夫。他走进约瑟夫的办公室,坐下,然后哭了起来。”如果你以这个金额起诉我,我将一无所有!请原谅我!”
而约瑟夫确实原谅了他。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仁慈行为。约瑟夫因为汤姆的错误损失了一笔财富,但他还是原谅了他。
当汤姆告诉他的朋友约瑟夫的宽宏大量和慷慨时,他们都感到震惊。但当他们看到接下来汤姆的所作所为时,他们同样感到惊讶。他们朋友圈中的一个人,哈里,刚刚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离婚。他的妻子得到了房子和孩子的抚养权,而哈里则住在一个狭小的租房里,收入微薄。
嘿,”汤姆在与约瑟夫会面数天后对哈里说,”去年我借给你五千美元,现在我需要收回来。
你选择的时机再糟糕没有了,”哈里说。”那几乎是我全部的积蓄。如果我把钱给你,我就要流落街头了。请给我多一些时间——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就直接免了这笔债务。这正是我现在最需要的。
你把我当成什么人?”汤姆大笑。”如果你不给我,我会想办法让你的生活变得非常不舒服!现在就付钱,否则后果自负。
汤姆的一位震惊的朋友联系了约瑟夫,并告诉他整个事情的经过。约瑟夫给汤姆打电话说:”我原谅了你的债务,你难道不应该也原谅你的朋友吗?明天我将重新对你提起诉讼,因为你丢失了我的钱。我们让法庭来处理你。”
不怜悯的仆人的比喻
读者可能已经认识到,这是耶稣基督亲自讲述的一个比喻的重述。这段文字(已在本卷开头印出)也许是新约中关于宽恕主题最为持续深入的阐述。但它并非以论文或散文的形式呈现。相反,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悲惨的故事。这个现实生活的描述展示了,即便是一个充满治愈和改变生命潜力的宽恕行为,也可能被滥用,最终给周围的所有人带来毁灭。
彼得来到耶稣跟前,问:”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饶恕他几次为好?到七次吗?”耶稣说:”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七次。”(马太福音18:21-22)
主对宽恕这个问题在他的教导中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事实上,在主祷文中唯一附加的条件就是马太福音6:14-15,他在那里强调,如果我们不饶恕他人,神也将不会饶恕我们。
门徒们对耶稣关于上帝的赦免和赦免他人彼此相互依存的说法感到震惊。彼得的问题显示了他的担忧:耶稣的命令可能被不正直的犯罪者用来得以逃脱对他人的罪过。因此,彼得提出了一个限制。”主啊,我应该原谅我的兄弟或姐妹多少次?直到七次吗?”彼得的建议在他看来似乎已经很慷慨了,因为即使是《塔木德》(b. Yoma 86b–87a)也认为我们只需要原谅同一个人三次。[1]
耶稣拒绝承认宽恕有任何限度。他惊人的宣告是,我们必须饶恕”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七次”。他使用的这个词有时被翻译为七十乘以七,即 490。但若专注于具体数字,就完全误解了耶稣的意思。数字七象征着完整性。这意味着
这是夸张的语言,而非精确计算。那些关心究竟是 77 还是 490 的人……都已经偏离了要点。……没有限制,不存在已使用完赦免次数的计算。彼得的问题本身就是误解:如果人们还在计算……就根本没有真正原谅。[2]
为了证明这个惊人的说法,耶稣讲了一个故事。
“因此,天国好比一个王,他想与仆人结算账目。在开始结算时,有人带来一个欠他一万他连得的仆人。由于他无法偿还,他的主人命令将他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卖掉,以偿还债务。这仆人就跪下,恳求他说:’请宽容我,我必还清所有的债。’出于怜悯,那仆人的主人就释放了他,并赦免了他的债。
“但是,当那仆人出去时,遇见了一个欠他一百银币的同伴,就抓住他,掐住他的脖子,说:’还你所欠的!’他的同伴就跪下恳求他:’请宽容我,我必还清。’但他不肯,反而去把他下在监里,直到还清债务。
“同伴们看见所发生的事,就极其忧愁,去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他们的主人。主人就召见他,对他说:’你这恶仆!因为你恳求我,我就赦免了你所有的债。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吗,就像我怜悯你一样?’主人就生气,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有的债。
[耶稣说,]”所以若你们各人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每一个人。”(马太福音18:23-35,新译本)
罪过。
一个王有一个仆人欠他一万他连得的债务。所有学者都指出这个数额故意不切实际。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可能一年只能赚取大约一他连得。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如果普通工薪阶层年收入为 4 万美元,那么这笔债务就相当于 4000 亿美元——超过当今世界 80%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们仍需理解耶稣的本意。他为什么要引入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在故事框架内,这显然不可能是一笔商业或个人贷款。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国王会或能够给仆人一万他连得的债务。
有些人认为耶稣是想让听众想象一个实际上是王国中的富有总督或总督的仆人,他通过极其糟糕的管理和渎职,危及了整个经济和王国。另一方面,耶稣可能是故意要指出一些打破世俗现实的事物。他连得是帝国中最大的货币面额,而一万是希腊语中有特定词汇的最高数字。[3] 耶稣可能只是生动地描述一个无限的 、难以衡量的债务。
王当面对质仆人并要求他偿还债务,但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在古代文化中处理破产的常规方式是成为奴隶,王要求出售他,尽管这显然无法帮助他收回损失。
请求。
仆人恳求国王”请您宽容我,我将偿还所有欠债。”跪地是表达深切的情感和对错误真诚的悔恨。”偿还一切”不仅仅是表达悔恨,更是承诺进行赔偿。然而,即使仆人最诚挚的努力,也永远无法弥补国王和王国所遭受的损失。
释放。
国王回应”释放了他”并”免除了他的债务”,使他摆脱了责任和义务。仆人请求”宽容”——makrothumeo,这个希腊词字面意思是”慢慢沸腾或融化”——暗示了宽恕的代价。旧英语翻译 makrothumeo 是”长久忍受”。忍耐是承受苦难而不屈服的能力。宽恕某人的债务就是自己承担这笔债务。如果朋友借用你的车,因鲁莽驾驶将车撞毁,且无法在经济上赔偿,你可能会说”我原谅你”,但错误的代价并不会凭空消失。你要么自己掏钱买新车,要么就不开车。无论如何,宽恕意味着错误的代价从施害者转移到你身上,由你承担。
因此,宽恕是一种自愿承受苦难的形式。在宽恕而非报复时,你选择承担代价。
新的冒犯。
在下一个场景中,我们看到这位被宽恕的仆人遇到第二个仆人。第二个仆人欠他相当于几美元的债务。但这位被宽恕的仆人抓住他并开始掐他的脖子!第二个仆人用与之前被宽恕的仆人对国王一模一样的方式回应——提出完全相同的请求。但当他的同僚无法立即拿出钱时,这位被宽恕的仆人将他扔进监狱。
判决。
当国王听到这个,他召见第一个仆人,他实际上说:”一个曾经经历过我慷慨仁慈的人怎么能对他人如此残酷、不宽容呢?”就这样,他把第一个仆人扔进了监狱。耶稣以这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结束:”所以,如果你们每个人不从心底原谅自己的弟兄,我在天上的父也会这样对待你们。”
这个意义并不难理解。国王就是上帝自己。我们都是仆人。一万个银币是我们亏欠上帝的无限债务。上帝创造了我们,每一秒都在维系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欠他至高无上的爱、依赖和顺服,但我们并没有给予他。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在某种程度上蒙受上帝的怜悯(参见诗篇145篇)。然而,我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与上帝对待我们的慷慨仁慈相比,相差无限。
对这个比喻基本意义有了这样的理解,以下是我们对上帝宽恕我们以及我们宽恕他人的一些认识。
宽恕的困难
正如我们所见,在我们的社会中,宽恕被视为困难且复杂。这个比喻对此描述极为写实。
对我们来说,接受宽恕是困难的。仆人所欠的巨额债务告诉我们,我们欠上帝的债务大到永远无法偿还。上帝的宽恕绝对不能以任何方式赚取——它必定是完全免费的。仆人试图偿还国王债务的可怜尝试,就像通过好行为赚取进天堂一样不切实际。对上帝说:”如果你原谅我,我每周都去教堂,我会更加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像说”我将通过每月支付五美元来偿还四千亿美元的债务”一样徒劳。同样,认为像不宽恕的仆人那样:”如果我厌恶自己、贬低自己、卑躬屈膝,那么我就会配得上被原谅”也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任何自我惩罚可以抵消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唯一的希望是来自上帝自己的惊人的、 自由的恩典和宽恕。
宽恕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困难的。我们必须在这里谨慎而虔诚地讲述,这个比喻指向了我们在圣经其他部分将会看到的内容,即上帝自己也面临宽恕的障碍。这个故事暗示了宽恕对上帝的代价是非凡的。比喻并未直接探讨这一点,但耶稣有意选择了一个即便是伟大的国王也会觉得不可能在不动摇王国的情况下宽恕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债务。上帝原谅我们对他自己来说需要付出多大代价,这超出了这个比喻的范畴。[4] 然而,这一点被暗示了——这一点很重要。
宽恕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困难。这个故事最令人震惊的部分可能是被宽恕的仆人对他人的冷酷无情。他怎么能未能被王的仁慈所感化和改变?作为故事的听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其中的不协调。然而,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上帝的怜悯中,却仍然无法每天善良、仁慈、宽大、恩慈和宽恕。因此,这个故事直指我们自己的内心。
宽恕的定义
当然,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问:什么是原谅,实际上?错误理解悔改和赦免,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在精神和社会层面都是致命的。然而,这个故事帮助我们看清了原谅的核心定义。在国王的身上,上帝做了四件事——他将那人带到他面前 ,然后对他产生怜悯 , 赦免了债务 , 并释放了他 。[5]
王首先将这个人”带到他面前”(第24节)。然后点明了实际的债务。宽恕从诚实相告开始,从揭露而非掩盖借口或半真半假的情况开始。
但随后国王对他产生了怜悯(第 27 节)。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表示怜悯,意味着你故意去理解施害者的处境和脆弱之处。这并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的内心倾向于只关注 wrongdoer 有多坏,以及他应该受到多少惩罚。但国王,代表上帝,不仅仅将施害者视为恶棍,还将他视为一个拥有自身恐惧和悲伤的人。
要取消债务 (第 27 节)是我们触及原谅的核心。当国王赦免了债务,意味着他自己承担了损失。如果我向某人借了钱,然后说我无法偿还,而债权人原谅了我的债务,这意味着她自己吸收了损失。”但这是如何运作的,”你会说,”如果我们不是在谈论金钱?”原谅意味着,当你想让对方受苦时,你选择不这样做。而这种拒绝是很难的 。这是困难且代价高昂的,但通过它,你自己吸收了这笔债务。有些人认为保持愤怒是在给 wrongdoer 应得的惩罚。但实际上,你正在让他们的行为继续伤害你。相反,如果你一点一点地给予原谅,最终你会开始感受到原谅。
最后,经文说国王放了他走 (第 27 节)。这意味着这个人和国王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恢复。他不再是一个债务人和违背国王信任的人,而是再次成为一个公民和仆人。这个故事的这一部分可能会引起那些关心正义的人的疑问,但应该记住两点。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原谅和追求正义必须齐头并进。事实上,如果你不原谅对方,你追求正义的方式可能会转向复仇的领域。
但是这个比喻并没有深入到那么细节的层面。相反,它表明任何真正宽恕的人——就像国王那样——都愿意和解,重建关系。然而,这取决于被宽恕者的回应。因为仆人没有对国王的宽恕做出真诚的悔改和生命的改变,他们与国王的关系再次破裂。
要宽恕,首先要如实地承认过错是错误的且应受惩罚,而不是简单地原谅。其次,要认同加害者也是同样有罪的罪人,而不是认为自己与他们有多么不同。这意味着希望对方好。第三,要通过自己承担债务来解除加害者的责任,而不是寻求报复。最后,目标是和解,而不是永远断绝关系。如果省略这四个行动中的任何一个,就不是真正的宽恕。
宽恕的维度
寓言最根本的教训是,人类的宽恕必须建立在对神圣宽恕的体验之上。对第 35 节的肤浅解读(”我天父若不赦免你们,我也必这样对待你们……”)导致一些人误解耶稣的意思是,上帝宽恕我们取决于并且是由我们宽恕他人而赚得的。但是故事的叙述完全不符合这种解释。国王首先给予宽恕,然后特别指出仆人应该以国王对他的宽恕为基础并受其激励,来宽恕他的同伴。耶稣的最后一句话意味着,神圣的仁慈应该改变我们的内心 ,使我们能够像上帝宽恕我们那样宽恕他人。如果我们不愿意宽恕他人,这表明我们并未真正悔改并接受上帝的宽恕。
这里的主要思想体现在王在第33节的话中——”你难道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就像我怜悯你一样吗?”(和合本)。人的宽恕依赖于神的宽恕。
换句话说,基督教的宽恕有三个基本维度。首先是垂直维度——神对我们的宽恕。其次是内在维度——我们原谅所有伤害过我们的人。第三是水平维度——我们提供和解。水平维度基于内在维度,而内在维度又基于垂直维度。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我们对他人的宽恕建立在神对我们的宽恕之上。王的宽恕本应使这仆人成为一个宽恕者。为什么没有?答案,这个缺失的环节——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进一步探讨的——是仆人缺乏真诚的悔改。耶稣最后的话——宽恕必须发自内心 ——至关重要。仆人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和悲伤,最终被证明只是自怜,而非真诚的悔悟。他未能悔改,意味着垂直和水平维度之间没有联系。
(我们的)宽恕失败
我们不应忽视这个比喻中的对抗性质。耶稣关于宽恕的比喻并不是一个人们得到上帝宽恕后热切传播爱的感人故事。相反,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寻求宽恕,却在得到宽恕后丝毫未变的故事。
在大卫王娶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为妻之后,先知拿单来到他那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富有的人拥有许多羊群,但在需要为宴会准备食物时,却偷走了一个穷人唯一的羊羔的故事。大卫勃然大怒,说故事中的那个人理应处死。
“你就是那个人!”拿单说(撒母耳记下12:7),大卫心中被刺痛。
我们应该这样聆听《不宽恕的仆人》的比喻。马太福音18章的其余部分讲述了基督徒应该具有的那种根本性改变的关系。他们应该以谦卑和服务他人而非傲慢为标志(马太福音18:1-5),以对人的缺陷保持耐心和理解(马太福音18:6-10),并以和好和修复破裂关系的准备就绪(马太福音18:11-17)。
然而,耶稣通过这个故事将我们唤醒到残酷的现实。大多数声称已经求过神赦免的人并没有被它改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耶稣说,可见的、不寻常的、明显的爱是他真正门徒的标志(约翰福音13:34-35),基督徒形成的独特、充满爱的群体是世界认识耶稣并确认他所声称的身份的主要方式之一(约翰福音17:20-23)。约翰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反复强调这一点——非凡的爱是你个人认识神,而不仅仅是形式上或名义上认识神的证据(约翰一书2:5,10,3:11,14,16-18,4:7-11,16-21)。
这个比喻讲述了一个赦免失败的故事,因为这是人类常见的故事 。从神的赦免到人间的赦免,这个过程不断地被人性的罪阻碍。即使在耶稣另一个著名的关于赦免的比喻——浪子回头的比喻中,我们也看到父亲的行动引起了冒犯和争议,而非爱和慷慨。
基督教会以对怀疑者和非信徒的爱和宽容而闻名吗?并非如此。你是一个自称的基督徒吗?如果是,你是否被你的朋友和邻居认为是不同寻常地充满爱、慷慨、宽容和宽恕?如果不是,那么请听这个比喻,听耶稣说:” 你就是那个人。”如果我们真正领悟并接受了他的救赎,它就应该改变我们,就像这个人没有被改变一样。上帝的怜悯必须并且将使我们充满怜悯——如果没有,那么我们从未真正理解或接受上帝的怜悯。
如果你相信福音——你是凭着纯粹的恩典和上帝的无条件赦免得救的——但你仍然怀恨在心,那么这至少表明你正在阻碍福音在你生命中的实际效果,或者你在自欺欺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相信福音。无论如何,从属灵的角度来看,不饶恕某人就是把自己关进了一种监狱。寓言的最后一幕——不饶恕的仆人被投入监牢——看似残酷,但实际上却相当现实。当你对某人保持愤怒,对他们耿耿于怀,继续认为他们亏欠于你时,那种自我中心的态度本身就是一座监狱。
当我还是弗吉尼亚州一个小镇上的年轻牧师时,我在同一周遇到了两个被自身不饶恕的监狱禁锢的人。那是六月,我们正在赞助”假期圣经学校”。我们挨家挨户敲门,邀请居民把孩子们送来参加为期一周的活动。一位年轻的父亲最初礼貌地说:”不,谢谢。”然而,当我提出可以来接他的儿子时,他带着些许火气回应:”我父亲强迫我们去教会。他强迫我们接受宗教。我绝对 、 绝对不会让我的儿子踏入任何教会的大门!”我敢肯定他还嘟囔了些关于对教会如此靠近他家的不满。虽然没有更多可说的了,但很明显,因为他仍然对父亲充满愤怒,他自己和他的为人父母都仍然被父亲所左右和控制。
不久之后,我与一位教会的青少年女孩进行了一次长谈。她也有一个专横且难相处的父亲,他曾在她的朋友面前让她难堪。她告诉我,她拒绝原谅他。我的反驳大意如此:”是的,他对你做错了,但如果你不像耶稣原谅你一样原谅他,你实际上会给他权力控制你。你会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它们是最好的选择,而是因为你内心知道你的父亲不会喜欢。你不会做其他事情,因为你知道你的父亲会喜欢它们。我见过这种情况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我不希望这发生在你身上。”出乎意料的是,这对她来说非常有道理。”我从未这样想过,”她说。
她能够逃避不饶恕的仆人——以及许多其他人——无法逃脱的牢笼。
为原谅而成长的翅膀
对不饶恕的仆人的强烈而正当的谴责可能会分散我们对寓言所假设的生命改变的注意力。我们不是通过更加努力或诉诸社会利益或自身利益来原谅。我们要通过悔改和信心遇见活神,不仅接受抽象的赦免,还要接受基督本人和作为被接纳、称义、被领养、无条件被爱的神的孩子的新身份。然后,我们要通过圣言、祷告和敬拜与这位神相交,使这些客观现实越来越主观地真实地进入我们的内心,并塑造我们回应生活的本能方式。
在一首赞美诗中,十八世纪诗人威廉·考珀雄辩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考珀曾遵守律法,并出于务实的原因严格追求道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赢得上帝的祝福和天堂。然而,他发现这些基本上源于对惩罚的恐惧的消极理由,并不足以真正改变他的品格。他的信仰寄托在自己遵守道德标准的能力上,这种压力正在压垮他。当救恩之恩和赦免被向他解释时,他真正地将信仰置于基督身上,这彻底改变了他内心的动机。
我曾长久地匍匐在律法之下
处于束缚和苦恼之中;
我竭尽全力遵守每一条诫命,
但徒劳无成。
那时我所有卑微的工作都已完成
一种提升正义的方式;
现在,在子的里面自由地选择,
我自由地选择祂的道路。
看见藉基督成就的律法
听到祂赦免的声音,
将奴仆转变为儿女,
并将责任转变为选择。
C.S. 刘易斯对考珀所描述的情况有一个经典的比喻:
因为单纯的道德改进并不是救赎……这不像是教导一匹马越跳越好,而是将一匹马转变成有翅膀的生物。当然,一旦它长出翅膀,就能飞越原本无法跳跃的栅栏,从而在自身的领域击败普通的马。但在翅膀刚开始生长的阶段,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无法做到:在那个阶段,肩膀上的隆起——没有人能从外表判断它们将成为翅膀——甚至可能会让它看起来笨拙。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正是基督的追随者,如果我们已经领悟并经历了福音的恩典,那些”翅膀” 将会逐渐生长。耶稣在寓言结尾说的大意是:”如果你心存怨恨,如果你对他人进行报复,那么即便你说自己相信自己是蒙恩得救的罪人,你实际上并不真正相信。无论你说什么,你都在用内心和生活否定这一点。”
哈什姆·加勒特是一个长出这双翅膀的人。哈什姆当时只有十五岁,与母亲一起生活,并在布鲁克林街头与一个帮派混迹。他被枪击六次,从腰部以下瘫痪。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他躺在纽约市的医院里,幻想着复仇。他后来写道:”复仇占据了我的内心。我所能想的就是,’等我好了,等我见到那个孩子。'”
但在他被枪击后立即躺在人行道上时,他本能地呼求上帝帮助,令他惊讶的是,他感受到了一种奇怪的宁静。现在在康复期间,一个新的想法突然浮现:如果他向那个孩子复仇,上帝为什么不会因他所有的罪过而惩罚他 ?”你看,就在这件事发生前六个月,”他写道,”我无缘无故地枪击了一个孩子,只是因为一个朋友叫我这么做,而我想证明自己有多 tough。六个月后,我被人枪击,因为他的朋友叫他这么做。”这个想法令他深受触动——他无法觉得自己比犯罪者高尚。他们都是应受惩罚的罪人——同时也需要宽恕。
最后……我决定原谅。我感觉上帝拯救了我的生命是有原因的,我最好能实现那个目的……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出去伤害别人。我已经与那种心态和生活方式决裂了……我意识到我必须放下,停止仇恨。[10]
仆人国王
这个比喻勾勒出宽恕的困难、定义和维度。基督教宽恕的唯一主要方面是它暗示但未明确描绘的”动力”——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使上帝能够如此彻底地宽恕我们,尽管他是圣洁和公正的?是什么赋予我们如此彻底地宽恕他人,并给予我们超自然的谦卑、自信、爱和喜乐的内在资源?这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赎罪之死。
不肯饶恕的仆人对其他仆人的态度有何如此不协调?问题就在于:一个仅凭王的怜悯生活的仆人,却表现得仿佛他是国王和法官。”把你关进监狱!”他对同伴仆人说。多么不恰当和不合适。但耶稣希望我们在这个故事的镜子中看到自己。当我们这些仅凭上帝怜悯而生存的人坐在审判别人的位置上时,我们是否不是在取代上帝的位置?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在彼此审判,互相报复,然后遭受报复并给予报复。我们都是像国王一样行事的仆人。
什么能改变我们的心?唯一能使仆人不再像国王行事的,是看到那位成为仆人的王的惊人的爱。
我们本应站在被告席上,但我们却把自己置于法官席位。然而,那位理应坐在宇宙审判席上的主,降下来,将自己置于被告席,并走上十字架。万物的审判者被审判。他为我们受罚。他承担了我们应受的惩罚。这使我们因知道自己也是仅凭怜悯生存的罪人而谦卑,摆脱苦毒。同时,这也使我们因能说:”我在耶稣基督里已被称义和收养”而得到高举,摆脱苦毒。你们伤害了我,我将与你们对质,但你们不能夺走我真正的财富,我最深的喜乐。”然后,你就能宽恕。
当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临死时,他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路加福音 23:34)。他是在说他们所做的是错误的 ——需要被原谅,但他仍然恳求父赦免他们。他不是对刽子手咆哮”你们会得到应得的报应”,而是说:”父啊,他们确实不明白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耶稣正在为那些正在杀害他的人恳求宽恕。
如果他对待他的刑人如此,我们又怎能冷漠、疏远——对人们刻薄和苛刻呢?耶稣即使面对他的刑讯者也不会这样说话。愿上帝赐予我们恩典和耐心,这种恩典和耐心只能源于深刻理解基督临终时对我们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