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一章 苦难中的盼望
「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为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哥林多后书12:9–10
伟大的逆转不仅是基督徒得救的方式——正如Christopher Watkin所说,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动态」,「展开为一种生活节奏、一种伦理以及一种观看和生活在世界中的方式」。当我们以复活的视角来「观看和生活在世界中」,这尤其会改变我们如何看待并经历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
讲道与城市
在出埃及记和申命记中,我们看到摩西上山与神相会,然后带着十诫下山,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要使全世界看见神的荣耀(申命记4:5–8)。耶稣同样上山祷告与神相会(路加福音6:12),然后下来拣选十二个门徒(路加福音6:13–16),并开始向群众讲道,从登山宝训开始(路加福音6:17–20)。耶稣的目标是为一个新群体——一种「反文化」——奠定基础。
正如上一章所述,耶稣的讲道创造了一座「山上的城」——一个替代的人类社会,指向那将在末日充满全地的神的城。基督徒在每一座城市中都是另一个城市。约翰·斯托得指出,耶稣讲道的一个关键主题是「不要像他们一样」(马太福音6:8)。有时耶稣将门徒与宗教人士作对比,如马太福音6:1–18中,他批评宗教人士以自义的方式祷告和施舍。在讲道的其他部分,耶稣则将门徒与外邦人作对比。马太福音5:44–47批评羞辱—荣耀文化如何报复敌人,而马太福音第6章则指出他们如何为物质的繁荣和财富而忧虑和焦虑。
「随着[耶稣],新时代已经来临,神的统治已进入历史。祂呼喊说:『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这篇讲道……是任何地方对基督教反文化最完整的描绘。在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基督徒的价值体系、伦理标准、宗教敬虔、对金钱、[性、权力]的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关系网络……这个基督教反文化就是神国的生活,一个完全人性的生活,却是在神的统治之下活出来的。」
研究登山宝训的人都知道有两个版本——一个在马太福音中,一个在路加福音中。学者们对两者的差异有争论,但许多人指出二者并不矛盾,而且完全有理由相信耶稣多次讲过这些内容。就本章而言,路加福音中的版本更直接地阐述了基督徒如何面对困难。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人为人子憎恨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的,你们就有福了。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们的祖宗待先知也是这样。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路加福音6:20–26)
「神的国」在第一句中就被提及(第20节)。英文中的“kingdom”让我们想到国家,但希腊文所用的词并不是指一个领土,而是指统治——一种组织与治理人民社会的方式。就像一个新主管接管了你的部门,或一个新教练执掌你的队伍,你会发现事情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新领导者带来一套不同的价值观、优先事项和重点。因此耶稣说:「你们信我,就进入我的国度,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我的国度的价值观,与这个世界的国度截然不同。」
耶稣列出了两个王国的四种价值观:
世界——美好之物 | 耶稣的国度——艰难之物 |
富足(权力) | 贫穷(软弱) |
饱足(安逸) | 饥饿(缺乏) |
喜笑(成功) | 哀哭(失落) |
众人称赞(认可) | 被人恨恶(被排斥) |
我们先来看世界的价值观。耶稣提到那些富足、饱足、喜笑并被人称赞的人。「富足」一词象征着权力,因为财富与贫穷最终归结为不同程度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饱足」代表安逸——这些人拥有他们所欲的一切——最好的餐馆、最好的衣物、最美的住宅。「喜笑」这个词在希腊文中是指夸耀。耶稣不是指快乐,而是成功。这些人竞争并获胜,且对此沾沾自喜。他们完全归功于自己的地位,轻看他人,说:「我赢了,你没赢。」最后,「众人称赞」指的是成就、认可甚至名声。
接着,耶稣列出了他国度的价值观。那些「有福」的人,其生活与世界截然相反。我们可以这样释义:神的国以软弱、缺乏、失落和被排斥为标志。这是那些缺乏权力、物质满足、成就和受欢迎的人所处的状态。
这些列表令耶稣的听众震惊,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同样令人惊讶。谁愿意加入这样的国度?乍一看似乎耶稣在说:凡是成功的人都不能进入他的国度,只有失败、贫困、被剥夺的人才能进去。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神确实呼召并接纳富人进入他的国度。想想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与约伯,新约中的亚利马太的约瑟。
Michael Wilcock 在他关于路加福音的注释中恰当地总结了路加福音第6章的教导:
「在神子民的生命中,首先会展现一种显著的价值逆转(路加福音6:20–26)。他们会珍视世人认为可怜的事物,警惕世人视为可羡慕的事物。」
耶稣并不是鼓励我们主动追求软弱、缺乏或被排斥,也不是说我们应对世上的伤害力量不加分辨地被动接受。《箴言》敦促我们避免会导致贫穷、失望和损失的行为。耶稣的意思是:软弱、缺乏或排斥迟早会临到我们,因为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但当它们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以一种能从咒诅中带出祝福、从死亡中带出生命的方式来回应。
好事与艰难事
理解耶稣教导的一个方式,是把这两份清单看作是「好事」与「艰难事」。财富、满足、成功和被认可的确是好事,而它们的对立面确实难以承受。但世人将这些事视为他们最深的「安慰」(第24节),这个希腊词是 paraklesis,它也指圣灵——「保惠师」所赐下的安慰与满足(约翰福音14:26,15:26,16:7)。当然,信徒和非信徒都会追求事业成功,但在世人的现实观里,若没有这些,好像人生就完全没有意义,变得无法承受。他们的心与身份完全建立在这些事物上——他们以此夸口(耶利米书9:23–24),也从中获得最大的意义和安慰。所以,当好事离去、艰难事临到时,人生也就好像彻底结束了。
耶稣讲的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路加福音16:19–31)正是一个例子。拉撒路(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帮助我」)是耶稣所有比喻中唯一有名字的人。耶稣这样做是为了指出一个只有在来世才显明的无形现实。在世人的观点中,穷人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群众,坟墓也被历史遗忘,而富人却为自己立名,有着纪念碑般的葬身之所。但在死后,拉撒路升入天堂,财主却下到地狱,这就「颠覆了贫穷的匿名性与财富的个体化意义」。这也强烈地传达了一个信息:财主没有名字,因为那就是他的一切。他的身份完全建立在权力之上。他不是「某某人」,只是「一个富人」。一旦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好事——他也就失去了自我。而拉撒路,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事,却显然成为了一个有信心、有美德的人。也许正是这些艰难事使他转向神,并在神那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若没有对神的信心,好事最终会成为奴役、失望,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网罗。正如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说,如果你敬拜的不是那位真神,「它会把你活活吞掉」。当圣经说我们是照着神的「形象」所造(创世记1:27),其中一个意思是我们像一面镜子,要面向并反映神的荣耀,在敬拜、事奉和取悦祂的过程中越来越像祂。这就是我们被造的目的。如果我们的灵魂转而「面向」其他事物,如果我们爱任何事物胜过爱神,就等于违背了自己的设计,也违背了宇宙的法则。结果总是与世人的期待相反。权力最终变成软弱;没有神的成功其实是失败,而时间终会显明这一切。「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53)
艰难的事与最美的事
没有神而得来的好事最终会成为咒诅。另一方面,若人带着对神的信心接受艰难之事,这些看似咒诅的事反倒会成为祝福。许多时候,这种逆转并不会在今生之内实现(正如路加福音第16章所教导的)。然而,大多数基督徒回顾自己曾经历的艰难事时,都能看见神如何借着软弱和困苦将祂的祝福带入他们的生命中。因此,基督徒确实把艰难事看作是艰难的,并不主动追求它们,但我们也领受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若以信心接受,艰难之事能引向最美之事。
J.K.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失败的边缘好处》中描绘出一种常见的动态:唯有通过失败,我们才学习到关键的功课——关于人性、关于自己力量与软弱的认知、关于我们所从事工作的技巧——这些正是未来成功的根基。但神国的应许远不止于此。
耶稣的应许是:对于凭信而活的门徒,艰难的事将带来最美的事。祂亲自列举了这些:
艰难的事 | 最美的事 |
软弱 | 神的国 |
饥饿 | 得饱足 |
哀哭 | 喜笑 |
被恨 | 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 |
耶稣首先提到的最美之事就是神的国本身。当你信靠基督的那一刻,就成为神国的子民(歌罗西书1:13;以弗所书2:9;腓立比书3:20)。这意味着,正如彼得前书1:4所说,我们得着了一个「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保罗说,我们今生的苦楚——这些艰难事——正在我们里面更新我们、塑造我们属灵的生命,并且是「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4:17,和合本修订版)。这段话极具吸引力。「荣耀」在圣经中包括美丽、重要性、伟大与能力。这些艰难事使我们更加倚靠神,使我们在今生就被炼净,结出更多的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谦卑与节制。因此,即使在此刻,我们也已预尝将来在性格上所展现的荣耀之美。而那将来的荣耀——保罗说是「极重无比、永远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神已经为祂国度的子民预备好。
耶稣提到的最后一个最美之事是,对那些被逼迫的人说:「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这超越了世俗常识中的智慧,比如「失败带来教训」或「每朵乌云后面都有阳光」。这些说法在面对每天临到人间的各种巨大悲剧时并不能真正安慰人。这类说法不仅贬低了苦难的真实,而且事实上,我们许多经历的艰难事本身太过沉重,以致在今生任何成本—收益的衡量中都无法平衡它们。
但若真有天堂,那是一个「爱的世界」,远远超过今生任何最美好的片刻所能相比。圣女亚维拉的德蕾莎的那句著名话语正好说明了这种计算方式:「从天堂看来,即使是最悲惨的一生,也不过是一晚住在不舒服旅馆的经历。」她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千个悲惨的人生」。
不仅今生许多惨烈的罪恶会在来世得以偿还,而且,这个原则也成立:凡以忠诚回应神——那位也曾为我们担当一切艰难的主——所承受的艰难事,都会带来更大的良善与荣耀。透过软弱的经历,我们获得本不可能得着的坚强,脱离奴役我们心灵的依附,并找到新的自由。我们只有在那一天亲眼见祂的时候才会得着完全的喜乐(「喜笑」「饱足」),然而,即便在今生,越多为基督与他人而活而非为自己而活,我们也越多经历一种更新、更深的满足。
C.S.路易斯相信这个原则贯穿整个人生,自上而下都适用:
「舍己,你就会找到真实的自己。丧失生命,你就会得着生命。降服于死亡,每天死去你的野心和所爱的愿望,最终甚至你全身的死亡:完全地降服,你就会得着永生。不要保留任何东西。凡你不愿舍去的,将不属于你。凡在你里面没有死去的,也无法复活。寻找你自己,最终你只会找到仇恨、孤独、绝望、愤怒、毁灭和腐朽。但若你寻找基督,你就会找到祂,并且连带得到一切。」
因此,基督徒明白:在耶稣里面,向上之路是谦卑的道路;通往真正能力的路,是放下能力去服事;得着真正财富的路,是极度慷慨地分享一切;而持久的幸福之路,是寻求他人的幸福多于自己的幸福。这正是祂拯救世界、改变你生命的方式,也就成了我们看世界、活在世上的方式。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耶稣的讲道并不是唯一一个用复活来帮助我们面对人生逆转与困境的地方。创世记中关于雅各和约瑟的故事,是圣经中最著名的应许——「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28)——的两个最佳例证。
雅各曾在父亲明显偏爱哥哥以扫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获得父亲祝福所带来的爱与产业,雅各选择了说谎、诡计等方式来掌控他人。然而,当他自己建立家庭后,他又把同样的痛苦带给自己的儿子们,明显偏爱约瑟,给予他比其他十一位兄弟更多的爱。这使兄弟们深感怨恨和嫉妒,也扭曲了约瑟对自我的认知。他表现出傲慢与自大,在梦中自显尊贵,甚至连父亲也因他的梦而被冒犯(创世记37:10)。
约瑟与神的逆转
最后,兄弟们暗中将约瑟卖给阿拉伯的商人为奴,那些商人又将他卖到埃及,成为法老护卫长的奴隶。在那里,他被诬告强奸,结果不仅成为奴隶,还成了国王地牢中的囚犯,生命岌岌可危。然而,在那黑暗之地,约瑟正在改变。「耶和华的话试炼他…」(诗篇105:19,22),神藉着约瑟所经历的环境,使他学会信靠神。那原本可能毁掉他和他身边人的骄傲被打碎了。
约瑟因能解法老的梦而被释放,并被升为埃及的宰相。之后他推行饥荒救济计划,不仅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也拯救了自己的家人。在创世记第42到45章中记载他与兄弟们的重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悔改了,兄弟之间得以和解。
雅各死后,兄弟们害怕约瑟心中仍怀怨,但他却这样回答他们:
「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神呢?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创世记50:19–20)
约瑟并没有为兄弟们找借口——他们的罪是有意的。他们「本意」是要毁灭他。但在神的安排中,他们所加的伤害反而成了医治约瑟性格的手段,使他成为伟大的人。他们的行为也被神用来将约瑟从迦南地带出,安置在一个可以对全世界乃至他自己的家庭发挥最大影响力的位置上。就如耶稣一样,约瑟是「因被打败而得胜」。约瑟「复活」到一个尊贵且有救赎影响力的地位(「保全许多人的性命」),只能是通过他在埃及地牢中所有原始希望与快乐之死而实现的。
约瑟用「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总结了他的一生。他无意中将耶稣救赎的模式应用在自己身上。而我们如今知道,当我们信靠耶稣,我们就因信与祂的死与复活联合(歌罗西书2:12;罗马书6:4;以弗所书2:6),因此耶稣生命中那看似矛盾的模式也成为我们理解自己人生与历史的关键。
想象一下,这是我们多么宝贵的资源。若我们登上一座高山之巅,就能清楚看到自己走过的路。在山谷底部,我们可能迷路、困惑,但从高处我们能看清过去的路与前方的方向。人生「在谷底」时,尤其在失望、失败、痛苦中,我们很难看清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我们常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摆动。乐观主义者把困难看作暂时的异常。他们相信情况会好转,坚信这个世界基本是安全的,只要你行为正直,一切就会顺利。他们仿佛「屏住呼吸」等待转机。悲观主义者则认为世界本质上就是残酷的。他们的人生观是:「人生就是痛苦……谁说不是,谁就是在骗人」,「人一定会背叛你。你不能相信人,也不能相信人生。」他们认为人生的困难不是例外,而是常态。
没有福音的视角,我们在苦难中只会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摇摆。要么人生顺利,所以神是好的;要么人生糟糕,所以神不是好神,甚至根本不存在。
但约瑟靠着神的帮助登上了「山顶」,他看到乐观者与悲观者虽有一部分道理,却在根本上都是错的。苦难不是正常状态,神是良善的神,如同乐观者所感知的那样。神起初创造的世界没有罪恶、苦难与死亡,祂也正在带领历史回归那一切美好的状态,甚至为此在十字架上付出无限的代价。但另一方面,苦难也不是偶发的异常。因人类背离神,世界如今确实如悲观者所察觉的那样,是一个非常黑暗的地方。行善的人不应该期望自己的人生就一定会顺利,耶稣自己也不是如此。
约瑟从神而来的启示使他能兼容两个在世人看来对立的真理。他的意思是:「人生充满痛苦」,但他同时也说:「神是良善的。」他知道这是因为神的良善常常透过苦难与软弱临到我们,并且终有一天,神将彻底结束罪恶与痛苦。
雅各与神交叉的手
在约瑟的故事接近尾声时,我们也见证了雅各人生的终点。在他临终之际,约瑟带着两个儿子前来见他,请他为长子玛拿西和次子以法莲祝福(创世记48:1–22)。这两个孩子是约瑟在埃及与一位埃及女子所生,在雅各与约瑟死后,其余以色列人很可能会说约瑟的儿子不应列入雅各的合法继承人之中。约瑟希望雅各为他们祝福,使此事无可争议。当约瑟带着两个儿子来到父亲面前时,雅各回顾了神所立的约——神应许将地业与祝福赐给他的后裔(第3–4节)。随后他宣告,虽然玛拿西和以法莲生在埃及,他们也必算为他的后裔,并分得产业的一分(第5–7节)。这是约瑟所期待的,他感到满意。
然后约瑟带着两个儿子走近父亲,使玛拿西靠近雅各的右手,以法莲靠近左手。因为右手被视为更大的尊荣之位,约瑟期望长子获得更大的祝福以及家族中的领导地位。令人惊讶的是,雅各却有意交叉双手,把右手按在以法莲头上(第14节)。这令约瑟不悦,他以为父亲是因眼目昏花,或者精神退化而弄错了,于是他回应说,意指:「父亲,你弄错了——这个孩子才应该得更大的祝福。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第18节)。但雅各却回应说,意指:「我知道我在做什么,约瑟。你以为是错的儿子,其实才是对的儿子」(见第19节)。雅各不顾家族的压力与文化的常规,把祝福赐给了小儿子而非长子。
当然,雅各这样行是因他得着从神而来的先知性启示,他说:「只是他的兄弟将来比他还大;他兄弟的后裔要成为多族」(第19节)。但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书11:21特别挑选雅各为约瑟两个儿子所祝的福作为他人生中最显著的信心之举:「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这说明,这件事远不仅是关于两个孩子命运的预言。
雅各终于明白了神「交叉双手」的方式——耶和华如何颠覆世人对伟大与地位的认知。当他拒绝顺着父亲的骄傲与期待祝福长子时,雅各指向神那「交叉双手」的恩典与救恩方式,这方式永远违背世界的逻辑。在世界的秩序中,「首要的要为首,末后的仍是末后」;但在福音的秩序中,「首要的将要成为末后,末后的将要为首」。这正是理解神在世界中作为的奥秘,虽然在世人眼中是愚拙的,但神不断选择世人看为软弱的器皿来成就祂的工。
这不仅仅是因为「神喜爱弱者」——这实际上揭示了神内在本质的一部分,也显明祂要如何拯救世界。在福音书中,耶稣这位弥赛亚降生在马槽,由贫寒的父母抚养。他没有政治势力,也没有军事力量。祂一次又一次地拣选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妓女、税吏、外邦人、妇女和孩童——作为祂的门徒,却拒绝社会中的主流人士、道德主义者、宗教领袖与体面人。最终,祂在救恩中最伟大的行动,就是把自己交出来受鞭打、被钉死。每一次,救恩的方式都是与世界逻辑相反的。神总是颠覆人的期待,将手按在「错的儿子」身上,打破这个世界的体制。
这确实是雅各信心与生命的高峰。他终于(就如约瑟一样)回顾自己的一生,看见那从软弱而来的能力,也看见即使在神似乎不在之时,祂一直都在与他同在。有一位解经家评论创世记48章说:「这情景正是他年轻时用诡计操弄的场景的一个温柔反讽。再一次,长子的祝福归于弟弟,但这一次没有不信的欺骗,也没有苦涩的余味。这是一堂关于安静顺服与信心的课。」
雅各一生总觉得自己必须「帮助」神成就祂的旨意,于是靠着诡计、谎言、争夺权势,只为得着父亲的祝福。但如今,雅各终于明白这是完全错误的——神的祝福是藉着软弱中的忠信而来的。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雅各温柔地教导约瑟接受神那自由恩典、出人意外的救恩方式。他回顾人生,再也不说「这一切都与我作对」——正如他曾在创世记42:36中所说的。那时他的意思是「万事都互相效力,要害我」。在他眼中,神似乎一直在幕后安排每件事来伤害他,使他受苦。但如今他却说,是「神牧养我一生直到今日」(创世记48:15),甚至说「救赎我脱离一切患难的那使者」(创世记48:16)。这完全颠覆了他过去的感叹。如今,当他忆起自己的苦难(逃离家乡、被拉班欺骗、拉结早逝、约瑟失踪),他竟然大胆宣称,自己在这一切之中都被「牧养」并「脱离患难」。他看见,神一直在幕后,为他的益处而工作——出于爱。
苦难中的喜乐
不要浪费你的忧伤
这“伟大的逆转”模式在诗篇中也明显可见。
旧约充满了对神不会在压力与苦难中离弃祂子民的应许。诗篇30:1–5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人写道:「耶和华—我的神啊,我曾求告你,你医治了我」(第2节)。然后他转向会众,劝勉他们「歌颂耶和华」,因为「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第4–5节)。他向他们保证,喜乐必会在悲伤之后来到。
但旧约中也隐含着另一种更深的真理:不仅是在苦难之后有喜乐,更是在苦难中能生出喜乐。诗篇126这样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第5–6节)
这个图像十分鲜明。这里撒下的种子就是眼泪与哀哭。他们正在「种下眼泪」,却得着「喜乐的收成」。
这意味着:确实有一种哀哭方式,是能够结果的悲伤,那果子包含更深层的喜乐。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注定会哭泣——但我们是否在「撒种我们的眼泪」?我们是否「浪费了我们的忧伤」?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哀哭?如果一个撒种者只是把种子堆在一处,不会有收成。同样,仅仅发泄悲伤,也未必在我们生命或他人生命中带出果效。「带种流泪出去」远不只是情绪宣泄,而是带着盼望和信心撒下。我们蒙召是要「撒种我们的眼泪」,而不是白白流泪。
诗篇126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撒种眼泪,也许正因为整本诗篇中充满了所谓的「哀歌」祷告。这些都是人们带着痛苦来到神面前,在祂面前祷告、倾诉,从而避免了愤怒、自怜、绝望等会毒化人心、使人更苦更硬的情绪。
所以,这段教导说明:的确有一种忧伤可以生出喜乐。而新约则更清楚地解释了为何如此、如何如此。
难以言喻的喜乐
整本圣经中,最清楚将这一模式应用在苦难上的,或许就是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第二封书信。在第一章中,保罗谈到他和同伴在亚细亚所遭遇的巨大苦难:
「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知道,我们从前在亚细亚所遭遇的患难,是极重的,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没有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
(哥林多后书1:8–9)
在这样的软弱中,产生出新的力量——那就是依靠神而非依靠自己的新信心、新勇气与新平安。但这不是保罗眼泪所结的唯一果子。他继续写道:「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1:3–4)
保罗之所以能够领受这神圣的安慰——「神恩典的具体彰显,一种属天的介入」,是因为他曾受苦。正如腓立比书4:7所说:「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唯有苦难能迫使我们完全倚靠神,以致祂的安慰临到。这安慰正是圣灵借着神的话语,把神的应许与真实带入我们心中,使我们真切感受到神的同在、慈爱与能力(参约翰福音16:12–14)。而这安慰并非只是给我们自己享用:「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哥林多后书1:6)
保罗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所遭遇的苦难,其中一个目的是让神使用他去帮助他人,使他们也经历那能改变生命、炼净人心、丰富灵魂的属天安慰。从保罗的软弱中,不只是他得了力量,也带出无数人的力量。
接着在哥林多后书4:8–9中,保罗更进一步阐明神如何使忧伤生出喜乐: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那种非凡的韧性从何而来?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哥林多后书4:16–18)
即使他身体正在衰老、「毁坏」,他的内心却天天更新,这种更新特别是在苦难中发生的。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23–29中列出过他所谓的「轻微苦楚」:监禁、公开鞭打(至少五次)、毒打……之所以说是「至轻」,是因为与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相比,那荣耀是无法言喻、极为真实而沉重的。
保罗能在苦难中不失望,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些苦难正在更新他,使他更像基督,叫他在神里得喜乐、在神的爱里得平安、在神的呼召中得意义。他的心越来越扎根于那些不能被夺去、不能被动摇的事物中。他在爱、喜乐、和平、忍耐、谦卑、自制与圣灵的果子上不断增长(加拉太书5:22–23),而最能促进这一切的,正是他经历的苦难及其带来的自省与对神的依靠。
第二,这些苦难也在为他预备未来永恒的荣耀。「成就」这个词不是指苦难换得荣耀,而是指「培养、塑造」的过程,使人越来越预备好去承受那荣耀。换句话说,这些苦难不仅在内里建造他,也使他更能承载那无法想象的喜乐和荣耀。
怎么做到的呢?下一节告诉我们——「顾念所不见的」。这呼应哥林多后书3:18所说:我们因信(而非肉眼,参5:7),可以「得以看见主的荣耀」,在福音中看见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哥林多后书4:6)。我们越多惊叹、敬拜祂的荣耀,就越被改变为祂的形象,荣上加荣(哥林多后书3:18)。若在苦难中仍这样看主,不看可见之恶,而看那看不见的荣耀和恩典,我们便会越来越像基督。这样生出的喜乐,不再依赖境况,而是扎根于神。
我们也曾提到约翰·欧文如何解释哥林多后书中的这些经文。他一生所受的苦难不亚于保罗——他有十一位孩子,却全部早逝,连第一任妻子也早早离世。在1662年的「大驱逐」中,他与其他清教徒牧者一同被逐出教会与职位。整个患难之中,支撑他的是哥林多后书第3和第4章的应许。他发现软弱驱使他祷告,在祷告中他得着从未体验过的喜乐。他写道:
「若我们只是满足于对基督的模糊观念,我们不会经历任何改变的大能。但若我们专心紧紧倚靠祂,我们的心思充满对祂的思想,并在祂里面喜乐……那属灵的能力就会从祂而来,洁净我们心灵、增长我们圣洁、坚固我们的恩典,有时甚至使我们充满‘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这正是真正「从忧伤生出的喜乐」。欧文知道,这正是诗篇126的应许。他补充说:「一切出于信心、带着爱与喜乐而来的对基督的思想都不会徒然;凡撒这种种子的人,必带禾捆欢欢喜喜地回来。」
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在这封信的结尾,保罗不仅坚持认为忧伤可以带来更大的喜乐,软弱可以带来更大的力量——他更表明,没有其他方式能得着这些好处。保罗谈到他生命中某种未指明的长期痛苦——他的「一根刺」,并说他曾三次求神将其挪去。但神的回答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
回顾过来,保罗明白,正是这苦难阻止了他变得「自高」(第7节);而那种内在的谦卑、智慧、喜乐与刚强,唯有在软弱中依靠神的恩典时才能得着。
所以,是的——忧伤可以带来喜乐,软弱可以带来力量。听起来是很美的观念,但保罗怎么能肯定这一定有效?他在哥林多后书第4章中段给出了答案。在叙述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患难后,他写道:
「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我们既知道那叫主耶稣复活的,也必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叫我们与你们一同站在祂面前。」
(哥林多后书4:10–12,14)
这个「由忧伤生出喜乐、由软弱生出力量」的原则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保罗说,正因为耶稣复活了,整个历史的意义也改变了——救赎可以从不公义中产生,生命可以从死亡中诞生。
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个答案比诗人们时代更为清晰。世界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耶稣的受苦——不仅是苦尽甘来的喜乐,更是「产出」喜乐的源头。祂的痛苦与哭泣是代赎性的——祂承担了我们的刑罚。因此,祂的哭泣是终极的「流泪撒种」,而复活则是终极的「欢呼收割」。祂的眼泪与宝血救赎了我们。现在,记念祂为我们所流的泪与所受的苦,使我们在哀伤时的心态完全不同。
我们不会因未解的罪疚而悲伤:
「我知道,尽管我在受苦,但这不是神丢弃我——因为耶稣已经为我在十字架上被丢弃了。」
我们不会陷入深深的自怜与愤怒:
「我知道祂曾为我承担远比我所受更深的痛苦,而且是无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我能为祂忍受这小小的苦难。」
我们不会急躁地哀伤:
「我知道祂的受苦和死亡在祂的门徒眼中也曾毫无意义,现在我所经历的苦难我也看不懂。但祢曾在那苦难中成就了喜乐与救赎,我也知道祢在我所经历的一切中也正在工作。」
正是因为我们注目耶稣的眼泪如何结出喜乐的果子,我们才能不被自己的哀伤压垮、不被苦难毒化、不被忧伤毁灭。如此一来,哀伤反而会在我们里面结出性格、忍耐、谦卑、爱与智慧(参 罗马书5:1–5)。
正如耶稣的软弱与羞辱是通往真实刚强与荣耀的唯一道路,我们的悔改与承认罪和过犯,也成为我们得着最大信心与尊荣的道路——因我们知道,在基督里,我们被万主之主所悦纳、所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