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时代的盼望-复活与复活节的意义 -提摩太凯勒

第一章 确定的盼望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多数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逼迫神的教会。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
——哥林多前书 15:1,3-10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福音。“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保罗在罗马书 1:16 这样说。福音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在加拉太书和罗马书中看到其详尽的阐述。然而,哥林多前书这段经文的价值在于,保罗简明扼要地向我们概述了福音,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各个要点。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基督信仰是有历史依据的、合乎理性的,并且充满恩典的信仰。

历史性的信仰

福音始于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录。基督教被正确地视为一种改变生命的经历,但只有当你接受这些事件确实发生在历史中,它才能真正改变你。

当我在大学时,我选修了一些世界宗教课程。回顾我的学习经历,我意识到,没有其他信仰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始:“首先,在一切以先,你必须相信这些历史事件确实发生了。” 当然,各种宗教都有起源故事,也有关于信仰英雄的记载。但这些故事主要是提供榜样,供人效仿。它们的核心信息是:“这样生活,你就能找到智慧之道,并最终与无限合一。”

基督教的开端却不是“这是你必须如何生活”,而是“这是耶稣在历史中为你所做的。” 首先,他为我们的罪而死,并且埋葬了;其次,他在第三天复活,并向许多目击者显现。

非历史性的信仰?

强调耶稣的受难和复活在历史中的真实性,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警惕一种试图将基督教变得更像其他宗教的努力。这种努力始于两个世纪前,意图创造一种自由派基督教。

十九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运动,试图从基督教中去除超自然的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理性观念。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主张,基督教的核心不是对历史事件的信仰,而是一种对神的依赖的内在感受。阿尔布雷希特·里奇尔(Albrecht Ritschl)则认为,我们已经无法再相信神迹,因此必须重新解读关于耶稣道成肉身、死亡和复活的记载,不是作为历史事件,而是作为传说、寓言和道德榜样。

这个现代化改造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基督教信仰中有许多迷信和神迹的元素,现代人无法相信这些事情真的发生了。所以,如果我们要吸引现代世界,我们必须将这些内容重新诠释为虚构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仍然保留基督教中的基本道德原则。”

那么,这种现代化的信仰是如何处理复活节的呢?新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再相信一个真实的、肉身的、历史性的复活。但复活节的意义仍然存在。大自然本身不就教导我们,冬天之后总会迎来春天吗?即使在灾难和死亡之后,也总会有新的开始。在我们的不幸之中,我们可以汲取教训,可以成长,可以重新开始。这就是复活节的原则。”

自由派基督教教导说,耶稣生平故事中的这些事件是否真实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督徒应当成为良善、有道德的人,去爱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种尝试意图创造一种非历史性的信仰,不是基于神在历史中所做的,而是仅仅基于我们自己所做的和我们的生活方式。自由派基督教甚至试图将自己回溯到历史中,将其塑造成最原始、最真实的基督教。它声称,最初的耶稣只是一个教导正义与爱的普通教师,而几十年后,关于他的神迹和超自然故事才被添加到他的生平记载中,最终才被描述为一位从死里复活的神之子。在这种说法中,原始的基督信仰并不涉及神迹和历史事件,而仅仅是一种爱的伦理。

然而,这种叙述实际上并不是基督教的现代化,而是彻底创造了另一种宗教。基督教独特的信息——你得救不是靠你所做的,而是靠神在历史中为你所做的——被完全抹去。那种沉重的“自我拯救”负担再次被放回信徒的肩上,而历史性的福音却将这个负担从我们身上挪去了。

自由派基督教与原始信仰之间的巨大差异,被神学家H·理查德·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著名地总结为:“一个没有愤怒的上帝,带领没有罪的人,进入一个没有审判的国度,借着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基督。” 其实,他还可以补充一句:也没有复活。自由派基督教——一个单纯关于伦理之爱与希望的信息——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人的生命,更不用说整个罗马世界了。

那个真正震撼人心的原始信息是:神的能力从历史之外进入了这个世界。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代替我们承担了刑罚,使我们可以因信认识他的爱,并且得到永生的保证——这一切都是出于恩典,是白白的礼物。他也从死里复活,将“将来世界的权能”带入历史,我们将来都要复活,一切的眼泪都将被擦去(希伯来书 6:5;彼得后书 3:13;罗马书 8:18-25)。因为耶稣的死与复活发生在历史之中,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不同了。

在哥林多前书 15:14,保罗说:“若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 这里“徒然”一词在希腊文中是 kenos,意为“毫无力量”。保罗的意思是,仅仅靠道德劝诫——例如“我们应当努力反对不公”或“我们应当在焦虑中保持希望”——尽管这些劝诫是正确的,但如果耶稣没有在历史中真实地复活,这些劝诫就没有任何力量。如果他真的复活了,我们不仅有充分的理由去行善,更有真正的内在力量去做到。但如果他没有复活,那么,正如古代哲学家和现代科学家一致认为的,世界最终会燃烧殆尽,没有人会为此哀悼,最终没有任何人的作为会有任何意义。

自由派基督教如今在信徒中已显著衰落,但在现代媒体中仍然广受欢迎,因为它被视为基督教唯一可行的版本。然而,一个非历史性的信仰——一个非超自然的信仰——根本行不通。它在起初没有改变生命和世界,今天也同样无法做到。

正如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所写:

不要误会:如果他真的复活,
那必定是他的身体复活;
如果细胞的溶解没有逆转,分子没有重组,
氨基酸没有重新点燃,
那么教会就将倾覆。

他并非像花朵一般,
每到春天就温和地再现;
他也不仅仅是他的灵魂,
存于十一位门徒的口中和迷茫的眼神里;
而是他真实的肉身,他的身体;
正如我们的身体一样。

同样灵活的拇指和脚趾,
同样跳动的心脏

曾被刺穿,枯萎,停滞,
然后因那永恒的力量,重新获得新生。

让我们不要用隐喻、类比、回避或超然来嘲弄神,
让我们走进那扉页已经开启的门。

合理的信仰

因为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的信仰,它也是一个合理的信仰。哥林多前书 15 章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使人相信复活的真实性。许多现代理论试图解释或否定耶稣复活的宣称,但这些经文对它们都提供了有力的回应。

早期的福音传承

其中最古老的一种理论认为,耶稣复活的传说是在他去世数十年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当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哥林多前书的文本本身就是反驳这种观点的重要证据。

3-7 节的内容被大多数新约学者认为并非保罗原始的写作,而是早期教会在传福音和教导中广泛使用的一个福音摘要。保罗在第 3 节说,他所传讲的是“领受”的,而不是自己创造的,并且他“传给”了别人。此外,学者们指出,这几节经文中的一些用语——如“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十二使徒”——并非保罗在其他书信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这表明,这段福音摘要在保罗写信时已经在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徒群体中被广泛使用。

哥林多前书是写于耶稣去世后约十五到二十年之间的。因此,著名的圣经学者詹姆斯·邓恩(James Dunn)总结道:“我们可以完全有信心地说,哥林多前书 15:3-7 这段福音摘要,是在耶稣去世后数月内就被确立的。”

这直接反驳了耶稣复活是一个几十年后才被添加的传奇故事的理论。相反,这段经文证明,在耶稣去世后的短时间内,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已经开始敬拜耶稣为救主和复活的主(使徒行传 2:41)。这在犹太教背景下是前所未有的。犹太人不像罗马人那样相信人可以成为神,这样的宣称不仅令人惊讶,而且在犹太文化中是极为冒犯的,甚至是疯狂的。要让一个增长迅速的犹太人群体突然开始敬拜一个人类为神,必定发生了某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复活,那还能是什么?

复活的历史性

保罗在 1 哥林多前书 15 章中特别提到耶稣“第三天”复活。这一细节否定了另一种现代理论,即耶稣的追随者并非真的亲眼看见复活的基督,而只是在心灵中感受到他仍然与他们同在。“第三天”这个表述表明,耶稣的复活是一个有时间标记的历史事件,而不仅仅是某种主观体验。

随后,保罗详细列举了复活的见证人:“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多数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哥林多前书 15:5-7)

这一点直接挑战了另一种现代理论,即复活是一个骗局。耶稣的主要门徒彼得(矶法)、他的兄弟雅各、以及保罗本人都声称他们亲眼见到了复活的基督。此外,耶稣曾一次性显现给五百多人。这意味着有大量的目击证人,可以互相印证这个事件的真实性。

现代读者可能认为,保罗那个时代的人比今天更轻信神迹。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宣称他们信仰的创始人从死里复活了,只需简单地说:“他复活了,你必须相信,因为我这样说。” 但事实恰恰相反,保罗的写作方式表明,他的读者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宣称,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就像今天的人们一样。因此,他在这段福音陈述中超过 75% 的篇幅都用于列举复活的目击证人。他不仅列出具体名字,还特别指出:“其中多数到如今还在,” 意思是读者可以亲自去寻找这些目击证人,听取他们的证词。

保罗的言论并不像某些“信仰主义者”(fideists)所说的那样:“我没有任何论证或理由,你必须凭盲目的信心接受我所说的。” 相反,他的论述是基于历史证据和理性推理的。

复活的信仰与文化背景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人是否比现代人更容易相信复活?毕竟,他们对神迹可能不如现代人那样持怀疑态度。但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子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中,圣经学者 N. T. 赖特(N. T. Wright)详细解释道,耶稣时代的希腊-罗马文化和犹太教信仰都对复活持有极强的反对立场。

当时的犹太人要么根本不相信复活,要么只相信在世界末日时义人会集体复活,以迎接新天新地。他们完全无法想象在历史进行中,一个个体在其他人仍然经历苦难和死亡的情况下单独复活。因此,这驳斥了另一种现代理论,即耶稣的追随者因悲痛过度,而让自己相信他复活了。赖特指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犹太人而言,这种单独的复活根本无法想象,除非他们面对了空坟墓和大量目击证词,否则他们不可能相信这一宣称。

“任何第一世纪的历史学家都应该承认……无论基督徒早期所期望、渴望或祈求的是什么,他们所见证的事情,完全不是他们原本所期待的。”

保罗对复活的证据

在使徒行传 26 章,保罗面对罗马总督非斯都和犹太王亚基帕时,为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作见证。非斯都打断他说:“保罗,你癫狂了!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使徒行传 26:24)

但保罗镇定地回答:

“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王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向王隐藏的,因为都不是在背地里作的。”
——使徒行传 26:25-26

保罗强调,他的信仰是“真实明白”的,这意味着它经得起理性推敲。他不是在提出未经证实的主张,而是在提供合理的证据。

在哥林多前书 15 章中,保罗向所有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与他面对亚基帕时相同的证据:

  1. 空坟墓:耶稣不只是死了,而是“被埋葬了”。这个细节若不是为了强调坟墓的真实存在和空无一物的事实,就显得多余。几乎所有学者——包括那些不接受复活的学者——都承认,耶稣的坟墓确实是空的。如果他的尸体仍在坟墓中,复活的信仰不可能传播开来。
  2. 大量目击证人:耶稣的复活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私下经历,而是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多次向不同人显现。许多场景都是近距离的、对话式的,甚至有与复活的耶稣一起进食的记录。这些情况极难通过集体幻觉或心理暗示来解释。

最终,我们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坟墓是空的,成百上千人宣称他们见到了复活的基督。如果只有空坟墓,我们可能会怀疑尸体被盗。如果只有目击证人,我们可以归因于幻觉。然而,两者同时存在,就意味着某种非同寻常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我们能确定复活真的发生了吗?

这一切是否能证明耶稣基督的复活确实发生了,且毫无理性疑点?正如赖特(N. T. Wright)和其他学者指出的,过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无法像实验室测试一样被实证证明。例如,我们无法以同样的方式证明威廉一世在1066年入侵英格兰,就像我们知道某种化合物在特定温度下会液化一样。然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说,如果有大量历史证据支持某件事发生了,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认为它确实发生过。

那么,关于耶稣的复活呢?如果你问历史学家:“你如何解释这种关于复活的新观念为何迅速传播,以及教会为何爆炸性地增长?”他们必须以历史的方式作答。即使他们持有不相信神迹的哲学前提,他们仍然需要提出一个历史上可能的替代解释。然而,正如赖特所论证的,这并不容易。“在两千年的冷嘲热讽中,没有其他解释能够令人满意地说明坟墓为何空了、门徒为何看见耶稣、以及他们的生命和世界观为何彻底改变。”

这意味着,一方面,仅凭人类理性无法强迫我们相信复活。对几乎所有历史事件,理性上都可以存有疑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对基督复活的信仰并非盲目的信仰,而是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印记。因此,它“对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世界观都构成了挑战”。对复活的信仰不是拒绝理性的盲目信仰,而是“超越但包含了我们所称的历史和科学。”

事实上,我们基于重要事物做出的许多决定都无法被完全证明。例如,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对人性的信念、我们关于物质宇宙是自有的还是由上帝创造的看法——所有这些关于现实的基本假设,都是通过理性、证据和信仰的结合而形成的。我们能证明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尊严和人权吗?尽管有大量支持这一信念的证据,但它无法被科学证明到使任何怀疑者都不得不接受。同样,我们能知道复活真的发生了吗?即便你在理性上得出复活“可能发生了”的结论,你仍然需要用信心来接受它,并成为基督徒。

恩典之信

虽然保罗强调了基督教的历史性和理性基础,但他并不是说仅仅在理智上认可教义和原则就足够了。我们必须凭信心亲自接受这些真理。相信或不相信复活,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问题。我们不是计算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当我们面对复活的宣称时,我们不仅带着逻辑思考,还带着一生的盼望、恐惧和已有的信仰立场。我们必须看到自己需要上帝的恩典,才能真正接受它。

因此,在《哥林多前书》15:3-8 概述基要教义之后,保罗立即补充了一个个人见证,讲述这些真理如何改变了他: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逼迫神的教会。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
——《哥林多前书》15:9-10

是什么使保罗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他在短短几句话中三次提到“恩典”。从前,被称为扫罗的他,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怜悯和赦免。在他看来,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热心地追求真理和侍奉上帝(《腓立比书》3:6)。但当生命使他谦卑,他看清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意识到自己需要神的恩典时,他才愿意接受那些他过去拒绝的真理。

在成为基督徒之前,我们大多数人也认为自己是真诚的真理寻求者,我们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人。但大多数基督徒在回顾自己的生命时,都会发现自己从未真正寻求真理。他们想要的是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真理,一个他们可以掌控的神。然而,神主动寻找他们,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盲目,以及自己对神毫无根据的不信任。

这正是保罗的经历。他自以为明白上帝是谁,耶稣是谁,但他完全错了。在1992年上映的电影《英雄》(Hero)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伯尼·拉普朗特(Bernie LaPlante)冒着生命危险,从一架坠毁燃烧的飞机中救出了55人。然而,由于他外表不出众,公众选择了一个更上镜、更具吸引力的人,并相信他才是英雄。人们认为他们了解伯尼,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他们的眼睛被表面现象蒙蔽,无法辨识真正的英雄。

保罗(以及我们所有人)在属灵上同样盲目。他曾以为自己可以靠热心和义行赢得神的祝福。他曾认为耶稣这个没有受过教育、无家可归、失业的木匠,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绝不可能是救世主,更不可能从死里复活。然而,他彻底错了。更糟糕的是,他过去宁愿耶稣是个假先知,因为这样他就能继续掌控自己的人生。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而是一个抵挡真理的人。他本该被神审判,但神却主动来找他,赦免他的一切过犯,并且让他成为使徒!

尽管保罗的转变如此戏剧化,但他坚持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属灵上都是一样的状况。他写道: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罗马书》3:10-12

他说“没有义人”时,并不是说没有许多人像保罗一样过着道德的生活。他所否认的是,人们并没有真正寻求真神。除非我们看见自己的属灵盲目和对神的需要,否则我们都会像保罗一样,虽然行善,但却是为了自己,为了掌控自己的人生,同时以自私的方式塑造自己的上帝观。

保罗是通过亲眼见到耶稣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对于我们来说,或许会通过现实的冲击来“被真理重击”。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现代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它带来了死亡,让人们对科技和医学的信赖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危机中,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在1527年的黑死病时期,马丁·路德本有机会离开,却选择留下来服侍病人。他在《基督徒是否可以逃避致命瘟疫?》一文中指出,基督徒既不能鲁莽无视安全,也不能因恐惧而放弃照顾他人。他之所以能如此镇定,是因为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相信复活。

我们若要从复活中得着力量,首先必须相信它真的发生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