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章 未来的盼望
“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马可福音》1:15
耶稣基督的复活确实发生了。但一个合理的问题是——“那又怎样?”
圣经记录了几次神迹般的复活(列王纪上 17:17-24;列王纪下 4:32-37,13:20-21;马太福音 27:52-53;马可福音 5:35-43;路加福音 7:11-17;约翰福音 11:39-44;使徒行传 9:40,20:9-10)。这些事件都极具震撼力,感人至深,见证了神的大能。但耶稣的复活仅仅是对神存在以及耶稣是神儿子的证明吗?我在第一章中论证了复活至少具有这个意义,但本书的其余部分将致力于展示,它的意义远远超越这一点。
许多基督徒认为,唯有十字架使我们得救,复活只是一个伟大的神迹,证明了耶稣是神的儿子,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影响。我在大学时成为基督徒,回顾过去,我意识到自己也曾持有类似的想法。我乐于为耶稣复活的历史证据辩护,但我并未真正理解复活如何影响我的日常生活。我曾忽略了保罗所说的,耶稣是“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称义复活”(《罗马书》4:25),以及成为基督徒意味着“认识基督复活的大能”(《腓立比书》3:10)。这些经文表明,基督的复活不仅仅是一件历史事件,更是我们当下得救、得生命、得能力的源泉。但我未曾真正领会这应许的浩大。
直到我进入神学院预备事奉时,我才学到一个本应在我初信时就被教导的真理。复活的确是神大能的彰显,但它不应被视为对世界自然秩序的暂时中止,而应被看作是恢复世界自然秩序的起点,是恢复神起初创造世界时的美好秩序。自从人类离弃神以来,人与自然界都被罪恶、混乱、疾病、痛苦和死亡所笼罩。然而,当耶稣从死里复活时,他开启了神国度能力进入世界的第一阶段,旨在更新和医治万有。
复活不仅意味着基督徒对未来有盼望,更意味着他们拥有从未来而来的盼望。圣经传递的惊人信息是,当耶稣复活时,他已将未来神的国度带入现在。神的国度尚未完全实现,但它已真实地临到。若基督徒不认识到自己已经得着的恩典,他们的生命将因此而贫乏。所以,保罗为以弗所教会祷告:“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以弗所书》1:18-21)
复活开启了神的国度。如果神要“照明我们心中的眼睛”,使我们认识他赐予我们的奇妙恩典,我们就需要明白,神的国度到底是什么。
神国的预言
在希伯来圣经中,神被描述为掌管万有的君王(诗篇 93:1,103:19)。从某种意义上讲,宇宙中的每个人都在神的统治之下,因此都处于他的国度之中。然而,旧约的先知们预言了一个未来的神圣国度,它将在历史的终结时被建立。
以赛亚先知预言,大卫的后裔(以赛亚书 11:1)将要兴起,且被神的灵充满(11:2-3)。他要掌权,不仅带来对贫穷和受压迫者的公义(11:4-5),也要促成列国和种族之间的合一(11:10-11)。然而,这一异象更进一步地描述了更加奇妙的事情。在他的统治之下:
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
豹子与山羊羔同卧,
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
小孩子要牵引它们。
牛必与熊同食,
牛犊必与小熊同卧,
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
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
断奶的婴孩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
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以赛亚书》11:6-9
这些经文虽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但其信息却十分清晰:这个国度不仅带来政治和平和社会改善,甚至连大自然本身也将得着医治。自然界中的暴力和流血将终结,衰老(参见以赛亚书 65:20)、疾病和死亡都将被除去。另一处预言说:“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以赛亚书 25:8)这正是伊甸园的复原。
神起初创造世界,使其在他的统治下成为完美和谐之地。万物彼此紧密相连,不存在任何冲突。人的身体与灵魂、情感与良心完全一致,人与人、性别之间也没有纷争。身体内部也无失调之事——没有疾病、衰老或死亡带来的瓦解。人与动物及自然界和睦相处,一切关系都未曾破裂。
然而,罪的核心乃是对神王权的抗拒,这破坏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并导致了所有其他关系的破裂,使整个受造界陷入“崩溃”之中。如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受到虚空与败坏的辖制(创世记 3:17-19;罗马书 8:20-21)。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已经瓦解。战争与犯罪、种族歧视与贫困、愤怒与绝望、饥荒与瘟疫、衰老与死亡,都是这场巨大崩溃的结果。神创造我们是为了使我们以他为至高荣耀和满足,但当人转离神,爱其他事物胜过爱神时,破裂和混乱就随之而来。哪里不承认神为王,哪里就充满黑暗与死亡。
然而,先知们坚持宣告:有一天,主自己将要回到地上(以赛亚书 40:3-5),他将被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赛亚书 9:6)诗篇 72 章描绘了这位真正君王的同在如何带来整个受造界的繁荣(1-7 节)。神的王权将带来受造界的完全医治,人类的重新合一,以及物质世界的复原,终结一切败坏与死亡(8-14 节)。
以撒·华兹(Isaac Watts)根据诗篇 72 篇写下的著名圣诗《耶稣必作王》(Jesus Shall Reign)便是对此的经典表达:
凡他掌权之处必满溢祝福,
囚犯跃起,挣脱锁链;
困乏之人得享永恒安息,
所有贫乏者都蒙赐福。
他施展医治大能之地,
死亡和咒诅都不再存;
亚当的后裔因他而夸耀,
得着远超先祖所失去的福分。
在他的另一首著名圣诗《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ld)中,华兹改写了诗篇 96 篇,用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宣告基督的国度将彻底翻转《创世记》3:18-19 所描述的罪的咒诅(“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罪恶与忧伤不再增长,
荆棘不再遍布地上;
他来使恩典流淌,
直到罪咒之处皆得释放!
神国的更新与复活的应许
因此,神的国度意味着“通过超自然的力量使世界焕然一新。”神的国度将医治整个世界,并更新人类生活的每个层面。从未来君王的宝座上,将涌流出新生命和新能力,使任何疾病、败坏、贫困、瑕疵或痛苦都无法在其面前站立。
到了旧约的后期,先知但以理进一步补充了对神国的预言,他宣告神的国度将包含信徒肉身复活,进入永恒的生命(但以理书 12:1-2)。因此,当耶稣宣告自己是弥赛亚时,人们的期望是,这位弥赛亚将医治世界,彻底消灭一切罪恶和苦难,并使所有信徒复活,进入完全的生命——不仅是无尽的生命,更是摆脱罪带来的瓦解、超越人想象的荣耀生命。
然而,耶稣却告诉人们,尽管神的国度已经临近(马可福音 1:14-15),它却不会以人们所预期的方式来到。他所宣告的信息,远比人们所想象的更加令人震惊。
已然但未然的神国
在耶稣的时代,所有相信神国即将到来的人,都对神国的实现方式有着固定的观念:“我们现在生活在罪恶、邪恶和死亡的时代。但当弥赛亚——那位真正的王——降临时,这个时代将完全终结,神的国度将正式开始。”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神国的到来会是这样的:
然而,耶稣却完全颠覆了他们的预期。他宣称自己就是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路加福音 4:14-20)。他教导说,随着他的到来,神的国度已经降临(路加福音 17:20-21)。他宣告,他带来了新的约和圣灵(参见约翰福音 6:45 与耶利米书 31:34、以赛亚书 54:13 的对照);信靠他的人将脱离死亡(约翰福音 11:25-26);神要借着他完成“出埃及”,即使整个受造界从死亡和败坏的奴役中得释放(路加福音 9:31);他正在建立先知所预言的新圣殿(约翰福音 2:19-21)。换句话说,耶稣清楚地表明,神国度的一切特征,都已在他的第一次降临中开始实现。
然而,耶稣也同样清楚地教导,神的国度尚未完全降临。他教导门徒在祷告中求神的国降临(马太福音 6:10)。他告诉他们,那“自创立世界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度”,要等到审判日才会完全赐给他们(马太福音 25:34)。耶稣关于神国的许多比喻都强调它的不完全性和隐藏性。由于神国尚未完全显现,它就像种子,在人眼不可见的情况下逐渐成长,最终会长成最大的树木(马太福音 13:31-33)。
耶稣所启示的神国,与人们所期待的完全不同。
神的国度已经降临,但尚未完全实现。我们不能低估神国当前的临在,但同样不能忽视它仍然未完全实现的事实。正因为神国是部分而非完全降临,我们可以期待在生命的各个方面有实质性的医治,但不能指望完全的恢复。
这对我们的信仰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神国的“已然”而忽略“未然”,我们会期待问题能迅速得到解决,并对苦难和悲剧感到沮丧。但如果我们只强调神国的“未然”而忽略“已然”,我们可能对个人成长过于悲观,甚至远离世界,害怕被它所污染。
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真理的认识
神已经说话。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坚持认为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任何真理,但我们的君王已赐下他的话语。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自己能够完全理解神的话语保持谦卑。在基督徒无法达成共识的领域,我们应当减少胜利主义的态度。**“未然”**意味着在非核心问题上要有更多的宽容、谦卑、对话、包容和开放。
个人的改变与成长
圣灵已经进入我们里面,制服了我们的堕落本性和自私。神国的临在意味着我们成为“有分于神性的人”(彼得后书 1:3,ESV)。 “已然”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相信任何人都能被改变,任何使人受奴役的习惯都可以被克服。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堕落本性仍然存在,直到神国完全降临时才会被彻底除去。我们必须避免简单化的答案,不要期待快速的解决方案。“未然”**意味着对正在成长的人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这意味着不要对人的失误和失败表现得居高临下或不耐烦。
教会的改变与成长
教会是君王的群体。 “已然”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神能够通过地方教会带来复兴和改变。然而,“未然”意味着错误和罪恶永远不会完全被从教会中清除。因此,我们不应苛刻地批评不完美的教会,也不应因为一些缺陷就急躁地从一个教会跳到另一个教会。
社会的改变
基督如今仍在掌管历史(以弗所书 1:22 及后续)。借着 “普遍恩典”,他赐予世界家庭和政府等制度来遏制邪恶,并赋予许多人良知,以及艺术、领导力和科学等恩赐,以丰富世界。在苦难和痛苦的同时,神也带来了医疗进步、人权保护的增长、奴隶制度的废除、对工人的许多保护等。“已然”**意味着基督徒可以期待依靠神的能力来改变社会状况和群体环境。
然而,另一方面,神的国尚未完全降临。世界仍然会有“战争和战争的风声”。自私、残忍、恐怖主义和压迫仍然会继续存在。基督徒对政治不抱幻想,也不期待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 “未然”意味着基督徒不会信任任何政治或社会议程能够在地上带来完全的公义。
总的来说,那些认为神国只是 “未然”的人,会对人的改变、教会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转变持极度悲观和消极的态度。而那些认为神国已经完全临到的人,则会对复兴、改变和转化的可能性过于乐观和天真。
保罗关于神国的教导完全符合耶稣的教导。他反复提到基督是“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书 15:20)和“从死里首先复生的”(歌罗西书 1:18)。在旧约中,初熟的果子是收成中最早的一部分,作为感恩祭献给神。但这一术语不仅仅意味着它是礼物,还象征着“余下部分的保证”,是一个承诺,或者说是对丰收的确据。这意味着耶稣的复活不仅仅指向我们未来的复活,它是对我们复活的保证。
在基督的复活中,我们已经经历了未来的临在。神最终将在时间的终点彻底消灭一切苦难、邪恶、残缺和死亡的能力,现已突破历史,部分但真实地进入了当下。当我们因信与复活的基督联合时,这股足以更新宇宙的未来之力便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天国的自由
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作为复活的主,基督赐给我们当下生活的是什么?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从“自由”这个概念开始。当基督徒被带出一个国度,进入另一个国度(歌罗西书 1:13),这意味着我们从曾经掌控我们的事物中得到了释放。
首先,复活的基督——君王,带给我们从罪疚和羞耻的恐惧中解脱。复活是我们良心的强大记号,表明耶稣在十字架上完全偿还了我们的罪债。它带来的自由,是十字架本身无法单独给予的。
这里有两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果你犯了罪,而你对社会的债务是两年的牢狱之灾,你就必须入狱两年。你怎么知道你的债务已经完全偿还了呢?当挡住你去路的门被打开,你可以走出去的时候。圣经说:“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 6:23)。但耶稣为我们承担了这惩罚,承受了律法的咒诅(加拉太书 3:13),并完全偿还了罪债。我们如何知道他确实付清了所有的债?因为死亡的门打开了,他走了出来。
第二个比喻是收据的概念。如果你在一个大型百货商店里,在某个收银台购买了一件商品。当你走到出口时,被店员拦住,询问你所携带的商品时,你可以拿出收据,说:“这证明了价格已经付清。”于是,你便可以自由离去。在复活中,神在历史和你的生命上盖上了“已付清”的印记。这是一个确信——罪债已经偿还。
保罗说:“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哥林多前书 15:17)。这意味着,因基督已经复活,我们就不再“在罪里”了。相反,正如保罗在书信中一百多次提到的,你们“在他里面”,在基督里。你的罪已被遮盖,天父爱你“正如”他爱耶稣一样(约翰福音 17:23)。天父看你如珍宝。你对这一点的认识有多深,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从过往的羞耻中得自由。你也不再受他人言论的束缚。否则,你的身份认同将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和你的表现,你的情绪起伏不定。夜里,你因某人冷落你而辗转难眠;第二天,你又因自己表现出色而欣喜若狂。但如果基督已复活,而你信靠他,你就不在罪里。
无论你过去是谁,做过什么,这都不再重要。想想保罗,他的过去如何?他曾听见无辜者的呼喊,看见他们临死前的面容,比如司提反(使徒行传 7 章)。你的过去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即便有,这也无法与神的恩典相比。因此,在描述复活的过程中,保罗立即提到这个新真理:“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哥林多前书 15:10)。
神在复活中宣告:“这笔付款已足够,你不再需要为这些事付任何代价,永远不需要。”你明白这一点吗?你是否拿着你的收据?你是否看着复活,认定“这是神对我说,我永远不必再为这些事情付代价”?“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 8:1)。
仇敌或许怒吼
指控我种种罪行,
我知罪数何其多,
但耶和华全不记念!
其次,因复活使我们脱离罪疚和定罪,它也带给我们从死亡恐惧中的自由(希伯来书 2:14-15)。复活的基督不仅让我们看见自己未来复活的身体,他的复活更是对这一未来的保证和证明。在哥林多前书 15:23-26,保罗宣告,当基督从死里复活时,他开始掌权(15:24-25),并将继续掌权,直到“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15:24),直到“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15:25-26)。基督战胜死亡的胜利如今已部分实现,但尚未完全。尽管我们仍然要经历肉体的死亡,但死亡无法使我们与神和他的爱隔绝。事实上,死亡如今只能无限地提升我们对神的爱与喜乐的经历。乔治·赫伯特曾这样描述死亡:死亡曾是“行刑者”,但现在却成了“园丁”,是“引导我们灵魂超越群星与天极的使者”。最终,当神的国度完全降临时,死亡将被彻底毁灭。而在此之前,对于信靠复活基督的人,死亡已经失去了它的毒钩。死亡不再能夺去爱,反而只会带来比你所能想象的更多的爱。
第三,基督的死与复活使我们脱离一切“辖制”我们的权势。在歌罗西书 2 章,保罗写道:
“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明地羞辱他们,仗着十字架夸胜。”
——歌罗西书 2:14-15
当世人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时,他们只看见软弱和失败。如果耶稣自称为王,那么他的“运动”似乎已经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但事实上,保罗说,耶稣取得了双重胜利。在十字架上,耶稣销毁了我们的“罪债”——我们因罪亏欠神的债务。这曾是我们与神之间的障碍,但如今已被挪去。此外,“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明地羞辱他们”,耶稣也让他们的失败成为众人皆知。这明显指向耶稣的复活和升天。复活明确地向世界展示:耶稣已为我们偿还了罪债,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摆脱自我救赎重担的道路,使神的更新之力能够进入那些承认他为主和救主的人的生命。
这些“权势和掌权者”可以从宇宙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理解。在进入神的国度之前,我们都活在虚假的“神”之下,依赖它们寻找意义、安全感、身份和人生目的。我们必须为某种事物而活,而无论是什么,它都会控制我们。正如丽贝卡·皮珀特所写:“真正控制我们的,就是我们的神……追求权力的人被权力所控制,渴望被接受的人被他们想取悦的人所控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而是被我们生命中的‘主’所控制。”
同样,文化中也存在偶像崇拜。例如,社会将军事力量、物质繁荣、科技、性、国家权力等视为终极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意识形态。但十字架在原则上使我们从这些权势中得自由,而复活则赋予我们实际活出这种自由的力量。复活的基督赐下圣灵,使耶稣在我们心中成为真实,以至于过去辖制我们的权势不再能掌控我们。
这种自由今天仍向我们开放。耶稣的死与复活,使我们从一切属世国度的辖制下释放。当我们悔改并相信(马可福音 1:15),重生(约翰福音 3:3,5),我们就被转移到这自由的国度(歌罗西书 1:13)。
神国的判决
这些自由——从掌权者、羞耻与罪疚,以及死亡本身的束缚中解脱——都根植于复活所带给我们的伟大恩赐。
我们的一生都在接受来自他人的评价——我们的行为、个性不断受到审视。父母、老师、教练、配偶、朋友给我们好评或差评,用“喜欢”或“不喜欢”标记我们,并对我们的外貌、智慧、政治立场和品格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判。我们喜欢积极的评价,但它们永远无法抵消消极评价所带来的伤害。我们往往更容易相信批评,并且比赞美记得更清楚。
圣经说,在末日,神要按照人的行为审判地上的居民,“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马书 2:6)。然而,基督徒可以确信,在那日,“信的人就有永生,不至于被定罪”(约翰福音 5:24)。在那日,我们将听到神告诉我们,他爱我们,正如爱他的独生子一样(约翰福音 17:23-24)。最终,我们会得到那个深深进入我们心灵、推翻所有负面评价的肯定性判决。所有的罪疚和羞耻将永远消失。
然而,福音告诉我们,基督徒不必等到末日才听到这医治人心的话。当我们相信耶稣的那一刻,我们就因信称义,被赦免,被接纳(罗马书 3:21-24;哥林多后书 5:21)。当我们重生时,我们实际上得到了神的称赞(罗马书 2:29)。这怎么可能呢?保罗写道:
“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
——罗马书 5:9
请注意,他如何将末日审判的判决与我们如今因信称义的判决联系在一起。对此,神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rton)总结道:
“按照新约的教导……将来世代确实已经侵入现今世代……耶稣的复活是普世复活的起点……最终审判日的判决已经提前带入当下。”
我们之所以能够因信称义、而不凭行为称义,是因为借着基督的复活,我们已经与那个未来的时刻连接在一起,并在当下被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 8:1)。
这个来自未来的伟大恩赐,现在就进入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从羞耻、不安和焦虑中得自由,使我们不再被金钱、性、权力这些偶像所驱使,也使我们不再惧怕死亡和末日审判。
作为一名牧师,我曾与临终之人交谈,他们为自己曾经的过犯感到罪疚和羞耻。但我遇到更多的人,他们不是因所犯的罪而痛苦,而是因自己没有做的事而充满遗憾。他们在生命的尽头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他们的人生似乎只能得到一个负面的判决。这种遗憾不仅折磨信仰不虔诚的人,甚至对虔诚的信徒来说,也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我和妻子已年过七十,我自己也正在接受癌症治疗,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这种未尽之事的重担。年轻时,我们可能会说:“没有人能告诉我该怎么活!没有人能让我感到内疚,只有我自己才能评判我自己。”但即便在这样的框架下,随着岁月流逝,我们会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起初几乎察觉不到的重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沉重。对于宗教信仰更坚定的人来说,这种负担可能是对具体罪行的愧疚;对于非宗教人士来说,可能是一种模糊的羞耻感,感觉自己未能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但所有基督徒都知道,我们的判决早已确定——自从我们凭信与复活的基督联合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他里面被接纳了。
在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基督徒旅者背负着沉重的担子前行,这是自我救赎的重担,既包括对具体罪行的愧疚,也包括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达到道德标准的羞耻感。
“这位背负重担的基督徒就这样奔跑,但因背上的负荷,跑得十分吃力。
他一直跑到一个稍微升起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十字架,下面有一座坟墓。
我在梦中看见,当基督徒来到十字架前,他肩上的重担就从他背上松脱,滚落下来,翻滚不止,直滚到坟墓口,掉入其中,我再也看不见它了。
于是基督徒欢欣喜悦……令他惊讶的是,竟然只是十字架的景象,就能使他从重担中得释放。他凝视着十字架,反复凝视,直到泪水止不住地顺着脸颊流下……
然后,他高兴地连跳三下,唱道:
……蒙福的十字架!蒙福的坟墓!
更蒙福的,乃是那为我受辱的人。”
班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的罪与羞耻的重担如何在十字架前得以卸下,并最终被空坟墓吞灭。他最后喜乐的歌声表明,使他得自由的,并不仅仅是十字架与坟墓的景象,而是那位为我们担当罪疚与羞耻的人,他已偿还了罪债,胜利地复活,使我们得着赦免,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永恒的复活生命。
君王的同在
基督的复活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在跟随一位已逝领袖的教导。相反,我们是与一位活着的主建立了真实而充满爱的关系。耶稣,这位君王,如今与我们同在。我们将在后文详细探讨我们如何经历他的同在。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唯有借着一位复活、活着的救主,我们才能得救,而不是借着一位死去的人。
罗马书 4:25 说:“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 那么,复活的基督如何拯救我们呢?神学家约翰·默里(John Murray)在他的《罗马书注释》中作了解释。
首先,他写道:“我们因基督称义的义(罗马书 5:17-19),绝不能被视为与他分离的、某种存储在‘功德库’中的义。” 许多基督徒在谈论称义时,容易想象义是一种类似银行账户的存款,好像有人把义存入其中,使得得救成为一种机械或交易性的过程。然而,默里强调,“唯有与基督联合,我们才能称义。” 正是在基督里,我们才不被定罪(罗马书 8:1)。唯有当我们借着信心和圣灵与他联合时,我们才能成为蒙爱的、被神接纳的儿女。“唯有作为一位活着的主,他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唯有作为活着的那一位,基督才能成为我们的义,从神而来(哥林多前书 1:30)。” 得救不是获得某种力量的注入,也不是赚取某种功德的积分,而是得着耶稣基督自己——“那义者”(约翰一书 2:1)。我们的救恩是完全个人化的,并且是超自然的。
其次,默里指出,如今基督站在父神面前,作为我们的中保,为我们代求,使得我们的赦罪祷告总被神悦纳(约翰一书 1:8-9;2:1-2;希伯来书 7:25),并使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我们得益处,没有任何事物能使我们与他的爱隔绝(罗马书 8:28-30,33-39)。唯有一位复活的基督,才能为我们代求。因此,我们得救不仅仅是靠着十字架,而是靠着基督的死与复活——“基督的死与复活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罗马书 5:10
昔在将来的王
人类各个文化中,都流传着关于伟大君王的传奇。这些传说讲述着昔日的王者,当他们统治时,曾给百姓带来黄金时代。他们以公义、智慧、怜悯、恩典和权能治理万民,使世界井然有序,欣欣向荣。
罗宾汉的故事讲述的是在等待真王归来的过程中,坚守正义。《指环王》的核心主题是,当真正的君王归位,和平、公正与繁荣便得以恢复。在亚瑟王的墓碑上,刻着一句铭文:“Hic iacet Arthurus, rex quondam, rexque futurus”(“此地长眠亚瑟王,昔日之王,未来之王”)。这句铭文承载着一个应许:曾经带来短暂辉煌时刻的君王,有一天必将归来,使万事恢复秩序,重归美好。
然而,这些传奇故事与历史中的君王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世界的君王多是专制暴政和奴役的象征,历史上大多数君主制政权都被民主制度推翻。而推动这一变革的,恰恰包括基督徒。哈佛学者埃里克·尼尔森(Eric Nelson)指出,近代欧洲民主国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自基督徒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
即便如此,这些关于真王的传说依然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从年复一年的票房大片来看,许多电影仍然以这些古老故事为蓝本,或创造类似的叙事。不仅如此,在仍然保留王室的国家,皇室成员往往受到偶像般的崇拜。而在像美国这样的共和国家,人们则人为地塑造出自己的“国王”——运动明星、亿万富翁、超级模特、影视明星等。人们对英雄和名人的迷恋,不仅对被崇拜者而言是有害的,对崇拜者自身也有毒性。然而,正如 C.S. 路易斯所说,这种“拥立和崇拜君王的渴望”一直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灵魂的本性就像身体的本性一样,需要被满足。若剥夺它应得的食物,它就会吞噬毒物。”
这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人的内心深处确实渴望有一位王。圣经告诉我们,人虽然刻意压制真理(罗马书 1:18-19),但实际上,我们本是受造来服侍和敬拜一位真正的君王。圣经记载,起初有一位君王,他的荣耀、慈爱、怜悯、权能和智慧如同烈日当空,照耀万物。如果我们不能敬拜他,我们就会寻找其他事物来构筑自己的生命,并向其效忠。人的灵魂终究要服侍某种权柄,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自由”。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在服侍,而在于:你是在服侍那位真正的君王——他赦免你,使你自由,帮助你成为受造本相?还是在服侍某种偶像,那偶像既不能赦免你的失败,也无法填满你的心灵?
这就是好消息:这位君王必将归来,登上他的宝座,使一切悲伤成为过往。
那时,我们将终于得见他的荣面。然而,现在,这位“真正的君王已经降临。可以说,他隐秘地降临,正在召唤我们参与一场对抗黑暗势力的伟大反攻。”如今,我们不仅得到了自由,我们也成为了自由的战士,受召在这位昔在、今来、未来的君王麾下,参与神国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