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颠覆性的盼望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哥林多前书 1:27-31(和合本)
神国的颠覆性
当耶稣从死里复活时,他将神未来的国度带入了现在,并将天堂带到了地上。我们如今因悔改和信靠耶稣,并借着圣灵重生,而进入这个国度(约翰福音 3:3,5)。随后,我们真实地被“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歌罗西书 1:13,ESV)。这远远超越了简单地接受新的信仰或伦理规范。进入一个国度意味着归属于新的主权,培养新的爱,并顺服新的生命准则。
当人心、家庭、关系、社群以及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被引导归向神的荣耀,并顺服耶稣基督这位君王的权柄,通过他的话语和圣灵,这些就会被医治、重塑(诗篇 72;歌罗西书 1:16-20;以弗所书 1:9-10)。
这总结了我们目前所探讨的内容。但我们尚未具体讨论神国独特的信息和价值观如何与这世界的国度形成鲜明对比,并如何一点一点地重塑我们的生命。
在耶稣的时代,神国的信息颠覆了世人的一切观念。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基督教信仰常被视为一种传统,而非一种激进且具有颠覆性的力量。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如果正确理解,神国的信息将颠覆我们文化中的主流信仰。
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将圣经视为一系列关于如何通过道德行为拯救自己的故事,而未能看到它真正的本质——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故事,讲述耶稣基督如何通过伟大的反转来拯救世界。接下来的两章,我们将追溯这一故事的脉络。
颠倒的国度
世人的期待是弥赛亚只来一次。然而,耶稣宣告的弥赛亚却是要来两次,而这意味着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事实——一位来两次的弥赛亚,第一次是以软弱而非力量的形态出现。因此,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个两阶段的国度就是一个“颠倒的国度”。这位君王的到来,颠覆了世俗的价值观。他以软弱和服侍的方式来到世上,而不是以权力和武力统治,他来是要舍命作我们的赎价。
这其中包含三个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进入神国的方式同样遵循这种颠倒的模式。不像其他宗教,我们并非靠着自己的努力或美德来获得救赎,而是通过悔改的软弱来接受救恩。其次,我们在这个国度中成长、服侍的方式也不是靠争夺权力,而是效法耶稣,选择放弃权力,以宽恕、牺牲和服侍他人为首要之务。最后,我们将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我们不再过度崇尚那些能力卓越、自信满满、功成名就之人,也不会向富有、聪慧和有权势的人屈服(雅各书 2:1-7)。相反,我们要扶持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
不仅如此,这种国度结构不仅挑战我们身处的主流文化,还会从根本上重塑我们的生命。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就是它让我们理解整本圣经的连贯性。
学者们已经指出,圣经中有许多贯穿始终的主题,如国度与圣约、敬拜与圣所、安息与安息日、流亡与归回等。但在这一切主题之上,有一个核心主线贯穿整部圣经,那就是伟大的反转。
圣经学者 G.K. Beale 称之为“神对人类智慧的讽刺性颠覆”¹。在戏剧性的讽刺中,叙述事件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最终走向与人们所预期相反的方向。Beale 认为,神在处理人类事务时,采用了两种不同但同样讽刺的方式。
第一种是报应性的反转,即罪恶所追求的成功最终变成了咒诅。罪所承诺的自由和奖赏,反而成为奴役和咒诅。罪的本质具有回旋镖效应:背叛别人的人最终会被背叛,说谎的人最终会被谎言所害,依靠刀剑生活的人最终必死于刀剑之下。
第二种是救赎性的反转,即神拣选软弱的胜过强壮的,拣选愚拙的胜过智慧的,以此拯救世界。神不是尽管人的软弱而施行拯救,而是通过软弱来施行拯救。“忠心之人看似受咒诅,但当他们在信心中忍耐时,他们实际上正在被赐福。”²
圣经的信息令人震撼:**“每个人最终都会落入这两种生活模式中的一种……”**³ 世上的美好事物(如美丽、权力、舒适、成功、名誉)若没有神的祝福,最终会成为咒诅,它们会奴役并吞噬人心。因此,神对拒绝他之人的最公正的审判,就是任凭他们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之中(罗马书 1:21-25)。然而,世上那些看似咒诅的事物(如软弱、贫乏、失去、被弃绝),若是带着信心领受,就会成为祝福(哥林多后书 4:16-17, 12:10)。世上的每个人都在这两种模式之中,每个人都在沿着其中一条道路前行。
在神的国度里,高傲者将被降卑,卑微者将被高举。正如哈拿所唱的:“勇士的弓都已折断,跌倒的人以力量束腰。”(撒母耳记上 2:4,ESV)。凡是试图攀登权力巅峰的人,最终只会下落;而那些谦卑降卑自己的人,最终会被高举,“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 14:11;参见 14:7-10)。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世上有美好的事物,有艰难的事物,还有最美好的事物——即神的爱、荣耀、圣洁与美善。而圣经教导我们,通往最美好事物的道路,并不是借助于那些美好的事物,而通常是通过那些艰难的事物,就如耶稣在腓立比书 2:5-11中所展示的。这一信息与世界所理解的人生观完全相悖,并且对世俗的价值体系形成最深刻的颠覆。
伟大的反转不仅挑战世界的思想体系,更是最切合现实生活的指南。神已经将这些反转模式深深地嵌入他所创造和救赎的世界中。若是对这些模式视而不见,就会使人变得短暂的骄傲,如约伯的朋友一般,他们确信凡是遭受苦难的人必定是坏人。但这种肤浅的自负是短暂的,因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当苦难临到时,若你的人生观过于简单,你的信仰就会崩溃,陷入绝望或愤世嫉俗。然而,如果你认识到神是那位施行伟大反转的神——他能使死亡转为生命,使受难之后带来复活,使末位的成为首位,使首位的成为末位——你就能够振作起来,满怀勇气。若我们牢记这一点,就能坦然面对任何困境。
在本章的余下部分,我将追溯这一关键的圣经叙事线索,从旧约开始展开探讨。而在下一章,我们将聚焦于耶稣——这一伟大反转的最终体现和成就者。
无人拣选的男孩们
在《创世记》中,我们看到当时的文化中有两条“铁律”。一是女性的价值取决于她的美貌和生育能力,她们被期待生育更多子女,以供部族获得劳动力和士兵。二是长子继承制,家族的产业和财富几乎全部归于长子。然而,在《创世记》的记载中,我们看到神不断颠覆这些世俗价值观。在每一代人中,神并未拣选那些拥有更大社会权力和地位的长子,而是拣选了较年轻的儿子。该隐之上是亚伯,以实玛利之上是以撒,以扫之上是雅各,流便之上是约瑟和犹大,玛拿西之上是以法莲。后来,神又拣选了摩西而非亚伦,大卫而非他的哥哥们。
这些人不仅是家中较年轻的儿子,而且他们自身也充满缺陷,这是圣经毫不隐瞒的事实。雅各因父亲偏爱以扫而心灵受损,成为一个狡诈的欺骗者。摩西可能患有某种言语障碍。在士师时代,神拣选的基甸、耶弗他和参孙,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愚蠢的决定和道德上的失败。神一代又一代地拣选这样软弱的人,绝非偶然。他这样做,正是要彰显他的能力,使最不被看好的生命焕然一新。
无人想要的女人们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世界,美丽和生育能力强的女性往往更容易获得青睐、权力和特权,甚至吸引最有权势的男性的关注。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即使在相对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外貌仍然被用作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即便有女性抗议外界强加的这些标准,她们往往仍然很难不在潜意识里以此衡量自己。
然而,神早已在旧约中颠覆了这一切。神没有拣选年轻的夏甲,而是拣选年老的撒拉;他拣选了相貌平平的利亚,而非美丽的拉结;他在哈拿和参孙的母亲身上彰显作为,而她们都是不育的妇人。
此外,神也拣选了他玛、喇合、路得和拔示巴。这些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标准下都是被边缘化的人。他玛设计让公公与她同寝,喇合是妓女,路得是被藐视的外邦女子,拔示巴曾是别人的妻子,却被迫与大卫王发生奸淫关系。然而,这些女性竟然都被列入耶稣的家谱(马太福音 1:1-7)。她们成为耶稣的先祖,世界的救恩正是透过她们而来。神将那些世人所弃绝的人带到中心。
世人所轻视的人
《启示录》7章告诉我们,最终,神要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救赎一大群人(启示录 7:9),我们也可以补充说,神要拯救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神并不偏待任何种族或阶层,许多蒙恩得救并被神使用的人也是富有的,如亚伯拉罕、约伯和亚利马太的约瑟。然而,神特别强调那些在世俗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的人。
在《申命记》7章,神对以色列说:
“耶和华你们的神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们,作他的子民,作他的珍贵产业。耶和华拣选你们,并非因为你们的人数多于别国,原来你们的人数最少。但因为耶和华爱你们,又因要守他向你们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领你们出来,从为奴之家救赎你们,脱离埃及王法老的手。”(申命记 7:6-8)
神知晓一切,他当然知道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将会在世界历史上崛起,成为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国。那么,难道这些国家不更适合成为神救赎计划的使者吗?为何神不向他们显现,而是拣选了以色列这个小小的边陲之地?在这段经文中,神向以色列人解释,他拣选他们并不是尽管他们软弱无能,而是正因为他们的软弱。
不仅如此,神一开始就拣选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奴隶民族来成就他的救恩计划。他不断地在他们的软弱中彰显自己的大能,就如我们在士师的生平中所看到的那样。每当以色列人陷入极度困境时,他们才会转向神,依靠神拯救他们。先知哈巴谷曾向神呼求,希望他能复兴以色列这个陷入腐败和不公的社会(哈巴谷书 1:1-4)。然而,神的回应却是,他将允许以色列变得更加软弱,以此带来真正的更新(哈巴谷书 1:5-11)。
果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巴比伦摧毁了耶路撒冷,杀害了许多以色列人,余下的则被掳到巴比伦,试图抹去他们的文化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再过几代,以色列人将完全消失,融入巴比伦文化之中。然而,正是在被掳之地,以色列人最终直面自己的罪恶(但以理书 9:4-14)。他们也学会了一件事,这对神未来的救赎计划至关重要: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异邦之地仍然持守信仰,依靠会堂敬拜,作为少数群体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坚守神的道。这不仅确保了以色列的长期存续,也成为后世基督教教会的原型之一。
这再次向我们揭示:升高之道在于降卑,力量来自软弱。神在我们的苦难、脆弱和无助之中同行,并成就他的计划。
无人愿意经历的故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故事是一段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从力量迈向更大力量,最终获得美好结局的旅程。然而,圣经展现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一种“生命通过死亡而实现”或“软弱之中得胜”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神如何在人类历史和我们个人生命中工作。
在《列王纪下》5:1-19的故事中,患有麻风病的亚兰将军乃缦,以及亚兰王和以色列王,都无法理解神的救恩和祝福如何临到,反倒是仆人和奴隶们显出了真正的智慧。同样,在约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位先知试图逃避神的呼召,结果给与他同行的水手们带来了危机。然而,这些被视为“不敬虔”的外邦水手却比约拿更具智慧、怜悯和道德操守(约拿书 1:1-17)。直到约拿经历了“几乎等同于死亡”的遭遇——被大鱼吞入腹中,他才最终愿意顺服神的呼召。
约瑟拯救了埃及和自己的家族,但这一切的发生,必须先经历“死亡”——被卖为奴、陷入囚禁、经历绝望(创世记 27-50)。参孙拥有强大的体魄,但却极度缺乏情感成熟。他的愚昧和骄傲导致他双目失明、被囚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软弱中,他的信心才得以真正成熟,并最终完成他人生最伟大的胜利,战胜以色列的敌人(士师记 13-16)。
路得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就如同古代大多数女性一样。作为一名摩押女子,她在婆婆拿俄米陷入绝境时,选择跟随她返回以色列。作为一个寡妇和被藐视的外邦人,她在以色列毫无社会保障,甚至可能会被人欺压(路得记 2:8-10)。然而,正是她这样的舍己“死亡”,最终不仅保护了拿俄米,还使她成为神所拣选的器皿,成为大卫王和耶稣的先祖。
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或许是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撒母耳记上》描述了非利士人派出战士歌利亚,挑战以色列人进行一对一决斗。失败一方的国家将被视为战败国,归入胜者的统治之下。大卫根本不是一名战士——事实上,他年纪尚轻,甚至不够资格参军。然而,他获胜的关键不在于“尽管”他软弱,而是正因为他的软弱。他的瘦小使歌利亚掉以轻心,毫无防备,而正是这一点,使大卫得以用一块小小的石子击倒巨人。“神……使大卫的年轻和软弱成为力量,从而战胜强大的巨人。” 为了强调这一点,神对先知撒母耳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 16:7)
这一模式是如此清晰且普遍。《希伯来书》的作者回顾以色列历史中的众多人物,并总结道: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熄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希伯来书 11:32-35)
“软弱变为刚强。” 他所指的是谁?几乎是圣经中所有主要人物。基甸自称是他家中最微小的,他的家族也是最贫穷的(士师记 6:15)。耶弗他是一个被人藐视的弃儿,且是妓女的儿子(士师记 11:1-33)。撒勒法的寡妇(列王纪上 17:17-24)和书念的富家女子(列王纪下 4:17-37)在极度痛苦中经历神的大能,看见他们死去的儿子复活。在一次次的例子中,神拣选软弱的人,并且不仅是在尽管他们软弱的情况下拯救他们,而是通过他们的软弱施行拯救。
圣经的作者不仅以故事的方式展现这一模式,也直接在话语中表达。以赛亚先知说,神喜悦颠倒世界的秩序,使贫穷的人被高举,使强权者降卑(以赛亚书 29:19-21)。诗篇也宣告:
“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诗篇 8:2)
神的拯救将借着“婴孩和吃奶的”——也就是软弱者,而非强者——战胜敌人。在这篇诗篇中,大卫察觉到历史中不断出现的“伟大反转”,尽管他并未清晰看到这一模式在神儿子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中达到巅峰。耶稣通过卑微和受难建立了真正的能力,最终战胜了我们最可怕的敌人——死亡(希伯来书 2:9,14;哥林多前书 15:26)。
人们不愿听见的福音
当马利亚听到天使告诉她,她将要生下弥赛亚时,她高声颂赞:
“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加福音 1:52-53)
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律,并不意味着神毫无例外地推翻每一位君王,提升每一个穷人。但马利亚回顾了整部希伯来圣经,并在圣灵的启示下,看见自己成为这一“伟大反转”叙事的一部分。同样,雅各书也回顾旧约历史,总结道:
“神岂不是拣选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吗?”(雅各书 2:5)
最终,神要拯救各个阶层的人。然而,恩典的福音却常常不被有权有势的人所接受。人的本性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个人努力。我们相信,我们之所以拥有今天的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勤奋、道德和坚韧。任何鼓励“自我奋斗,争取祝福”的宗教信息,都更容易被人接受。
然而,真正的福音却是:“你是一个失丧的罪人。你不仅做了许多错误的事情,就连你所做的好事,也多半是出于自私的动机。你所有的努力,甚至包括你的宗教行为,都不过是试图控制神,让他照你的意思行事。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神白白赐予的,而你却没有完全地爱他、为他而活。唯有悔改,你才能得救——但这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并非因你的行为。”
这正是新约福音的核心信息,而这一信息的根基,正是整部旧约对神的性格和人类本性的启示。越是富有、成功、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就越会觉得这样的信仰信息令人反感、难以接受。
我在纽约市生活了三十多年。这里是全世界最多才自信、功成名就之人的汇聚地之一。因此,基督信仰在纽约的核心地带——曼哈顿,相对较为薄弱,这并不令人意外。相反,在外城区,那些以工薪阶层和贫困群体为主的地方,基督信仰却蓬勃发展。这一点本不应让我们感到惊讶。
我曾听一位社会学家——他本人并非信徒——谈及纽约市时说:“世俗精英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站在穷人一边,但讽刺的是,穷人却站在信仰,尤其是重生的基督信仰一边。”
神常常在那些被世人视为渺小、不重要、被拒绝的人中间施行他的工作,这是何等公正、何等奇妙、又何等颠覆世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