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伟大的逆转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于父神。”
——腓立比书 2:5-11(和合本)
我们在旧约中看到神一再使用逆转的方式行事。在每一代人中,神拣选了那些被世人忽视的人,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整个民族。神不仅拣选那些被弃绝和软弱的,而且一再在他们的失败、无助和苦难中拯救他们。神只是一个偏爱弱者的浪漫主义者吗?神当然是慈爱的,但这背后有更深的意义。
旧约中的这些记载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它们是对神最终在耶稣基督里成就救赎的预表和指向。在耶稣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另一次出乎意料的转折,更看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逆转。没有比腓立比书第二章更好的说明了。第八节告诉我们,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第九节以“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开始。神使耶稣复活,不仅是尽管他受死,更是因为他受死。他被弃绝、定罪、折磨、处决,因此神使他复活并将他升为至高。复活的荣耀既是对十字架定罪的逆转,也是其直接的结果。受难日的黑暗带来了复活节的晨光。这就是神的作为,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逆转,而整个新约都见证了这一点。
马可福音——“服事人,而非受人服事”
马可福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福音书一开始,马可引用了以赛亚书 40 章的预言,宣告主自己将要来拯救他的百姓。接着,他令人震惊地宣告,耶稣的到来正是这预言的应验(马可福音 1:1-4)。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主,以耶稣基督的身份来到世上。在马可福音的前半部分,读者会期待耶稣很快显出大能,彻底摧毁所有反对的势力。一次又一次,我们看到他的超自然能力:他医治病人、平静风浪、喂饱成千上万的人,甚至连污鬼见到他都害怕并服服帖帖(马可福音 1:24)。当时的人都认为,耶稣必将推翻所有压迫人类的邪恶势力。
然而,在马可福音的后半部分,一切却发生了逆转。我们看到这位弥赛亚被仇敌逼迫,被朋友离弃,甚至在十字架上被天父暂时离弃(马可福音 15:34)。在这一切之中,耶稣告诉门徒,他是来服事人的,而不是来受人服事的(马可福音 10:45)。
然而,甚至在马可福音的前半部分,就已有迹象表明,耶稣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行事。新约学者理查德·B·海斯指出,耶稣对抗邪恶的“战役”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的,并最终在十字架上达到顶点。他提到马可福音中耶稣的事工有三个令人惊讶之处。
首先,他写道:“在马可福音中,神的到来带来了一个颠倒的世界:神逆转了内外之别。”在马可福音第 3 章,民间领袖拒绝了耶稣,而普通百姓却“拥挤着要摸他”(马可福音 3:9-10)。那些本应成为属灵领袖的人被抛在后面,而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却成为耶稣的跟随者。
其次,马可福音重新定义了权力的本质以及苦难的价值。耶稣选择了那些软弱的人,而不是强者。但他不像革命者那样,仅仅让贫弱者取代强权者,而是彻底重新定义了权力。那些用权力来统治、杀害、压迫他人的人,不仅是恶棍,更是被邪恶势力操纵的棋子(如希律和彼拉多)。耶稣放弃自己的权力,成为一个软弱无助的人,最终死于一场不公正的审判。但他的“软弱”其实是他用爱来服事的能力,而非操控他人的力量。这正是神真正的能力:“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可福音 10:45)。只有这样,罪恶和死亡才能被战胜。
路加福音——“在后的将要在前”
路加不仅撰写了《路加福音》,也撰写了《使徒行传》。这两卷书的主要情节都围绕“逆转”展开。在《路加福音》中,我们比在任何其他福音书中更清楚地看到耶稣对被边缘化者的爱。他说:“看哪,有在后的将要在前,有在前的将要在后。”(路加福音 13:30)
撒玛利亚人在犹太人眼中被视为种族低等者和敌人,然而耶稣却将他们置于与犹太人相同的属灵地位(路加福音 9:54;17:16),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地位更高(路加福音 10:25-37)。耶稣超越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和部落主义,这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的。当他宣告神爱外邦人与爱犹太人一样多时,人群甚至因此爆发骚乱(路加福音 4:25-27)。
税吏同样被人鄙视。他们通常是犹太人,却与罗马政府签约,为其征收税款,并借助罗马权力从人民身上敛财。这使他们被视为叛徒,就像二战时期那些在纳粹占领下攫取权力并从中获利的法国人。然而,在《路加福音》中,税吏被提及六次,每次都是正面的。税吏热切地寻求施洗约翰和耶稣的教导(路加福音 3:12;5:27-30;7:29,31;15:1)。税吏撒该悔改归主,而耶稣在比喻中宣告,那位谦卑悔改的税吏,而非自义的法利赛人,才是真正得称义的人。“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 18:9-14)
耶稣对儿童表现出特别的关爱,尽管他的门徒曾认为他们不值得耶稣花时间关注(路加福音 18:15-17)。他也主动接触麻风病人,这些人因疾病而贫困、濒死,被社会隔离。然而,耶稣伸出手触摸他们,满足他们对人际接触的渴望,并公然违背社会对他们的禁忌(路加福音 5:12-16;17:11-19)。
路加特别记录了耶稣对妇女的肯定。他提到十三位其他福音书未曾提及的女性,包括拿因城寡妇的故事(路加福音 7:11-17),以及那些财务支持耶稣事工的妇女(路加福音 8:1-3)。他接纳那位用眼泪洗脚、用头发擦拭他脚的“罪人女子”(路加福音 7:36-50)。在耶稣的诞生和复活故事中,妇女的角色也尤为突出。
最后,路加展现了耶稣对穷人的深切关注。耶稣多次宣告,他的信息是“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路加福音 4:18;7:22)。他教导门徒不仅要慷慨地施舍给贫穷人(路加福音 11:41;12:33;19:8),还要欢迎他们进入自己的家中(路加福音 14:13)。耶稣宣告,那位穷寡妇的奉献——仅仅是两个小钱——在神眼中比富人的慷慨捐赠更为宝贵(路加福音 21:2-3)。
耶稣的教导和行动彻底颠覆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展现了神国度的原则: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
“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
为什么神总是拣选那些软弱无助的人,并借着他们的无力和苦难施行拯救?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看到被遗忘的妇女或被轻视的人逆袭成功。耶稣对穷人、被遗弃者、麻风病人和税吏的爱也令人鼓舞,因为现代社会关注公义。然而,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圣经故事仅仅是为了激励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故事的目的不仅仅是鼓舞,而是要改变我们,使我们归向基督(哥林多前书 10:1-4, 11)。所有这些“小逆转”最终都指向最伟大的逆转——神儿子的受死与复活。
耶稣基督是一位君王,他荣耀地进入自己的城(约翰福音 12:12-19),门徒期待他被高举,登上王位。然而,就在凯旋进入耶路撒冷后,耶稣却说,他将要“被举起来”,但那是为了受死(约翰福音 12:32-33)。他不是被高举在宝座上,而是被高举在十字架上。
耶稣曾在另一处提到自己将被举起来受死:“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翰福音 3:14-15)
耶稣所提到的这个事件发生在《民数记》21 章。当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悖逆神时,神使火蛇进入营中,咬伤百姓,使许多人死亡。百姓悔改后,求摩西向神祷告求医治。神听了他们的祷告,吩咐摩西做一个铜蛇,挂在杆子上,让被蛇咬的人望见就得存活。这个医治方法充满讽刺意味——人们竟然因仰望导致他们死亡的象征而得医治。这件事暗示,神不仅要除去死亡的咒诅,更要借着死亡的咒诅带来祝福。
当耶稣说自己要被举起来,如同铜蛇被举起一样,他是在说明保罗所讲的:“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 5:21)以及“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拉太书 3:13)“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 6:23)在十字架上,耶稣成为毁灭我们的那个“罪身”,他被当作罪人,代替我们承受咒诅,被处死。如今,我们唯有凭信心仰望他——仰望他成为我们罪的象征,并担当我们应得的死亡——我们才能得赦免,得医治。在十字架上,神使死亡的咒诅转变为对我们的祝福。
福音与伟大的逆转
“伟大的逆转”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福音的本质。剑桥学者西蒙·盖瑟考尔(Simon Gathercole)在分析保罗对福音的阐述时指出,许多人传统上仅仅将福音归结为十字架上的救赎,将其简化为“耶稣为你的罪而死,好赦免你的罪。”在这种表达方式中,复活似乎只是一个奇迹般的附加内容。另一方面,也有人为了避免这种片面的表达,把福音归结为“耶稣是主。”然而,这种说法同样过于简化,让人误以为福音只是服从耶稣的教导。当然,基督徒确实应当遵行主的教导,但这样的表述却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耶稣的救赎完全出于神的恩典,而非人的道德努力。
在研究了保罗多处关于福音的论述后,盖瑟考尔总结出福音包含三个核心要点:
- 耶稣是谁(罗马书 1:3-4)——他是神的永恒之子,降卑成为人,并且是弥赛亚。
- 耶稣做了什么(哥林多前书 15:3-4)——他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且从死里复活。
- 耶稣带来了什么(歌罗西书 2:13-15;以弗所书 2:4-7)——他复活后,带来了新创造,并赐下圣灵的大能。
简而言之,盖瑟考尔总结道:“福音是耶稣基督借着他的受死与复活,成就赎罪,并带来新创造。”
他的研究表明,“伟大的逆转”正是福音的核心。耶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复活,是因着他那奇妙的爱。他与我们交换了位置——他从天降到地,为要使我们从地升到天。他本是富足,却为我们成为贫穷,好让我们因他的贫穷而得富足(哥林多后书 8:9)。他成为罪,为要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 5:21)。他的咒诅成了我们的祝福(加拉太书 3:13-14)。这就是福音。
愚拙与软弱
耶稣的受死与复活不仅带来了救恩,也彻底颠覆了世上的智慧。
让我们做一个思维实验。假设我们召集了一群世界上最优秀的商业顾问和政治战略家,他们毕业于顶尖学府,在最成功的企业和竞选团队工作过,并帮助客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目标是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最著名的人。几百年后,我希望整个文明都建立在我的教导之上,数以亿计的人以我为生命的中心。我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这些世界级的顾问认真对待你的问题,他们会怎么建议?他们会说:“出生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不要涉足任何政治、经济或学术精英圈,在三十多岁时被悲惨地处死,甚至没有写过一本书。” 当然不会。他们绝不会这样建议。然而,这正是耶稣所做的,他使世界的智慧变成愚拙。
如果耶稣按照世界的方式去“成功”,他反而会失败。如果他作为一位哲学家,建立一套伟大的思想体系,那他的影响力仅限于知识分子。如果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道德导师,领导一个强大的伦理运动,并以自己为榜样,那只有那些有能力模仿他的人才能受益。然而,事实证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各地的各种阶层、各种背景的人都因耶稣的福音得到了改变。
穷人不会聚集在一起讨论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但他们却会一起查考耶稣的教导,并因此改变生命。耶稣没有说:“我是强大和聪明的,你们只要努力,就能变得像我。” 相反,他取代了我们的位置。他活出了我们本应活出的生命,又代替我们承受了本应属于我们的死亡,使我们可以与神和好,得赦免,得重生。
这就是为什么福音对所有人都是好消息,并且它改变生命的大能持续扩展到世界各地。它不仅仅是给道德高尚的人、强者或智者的,而是给所有人的。无论你是谁,做过什么,这福音都与你有关。因此,保罗写道:
“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
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哥林多前书 1:20-25)
在世人的眼中,耶稣的十字架是一场彻底的失败。有人质疑:“他怎么能帮助世界,却不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师?他应该建立一所学派!” 另一些人则问:“他怎么能拯救世界,而不成为一位伟大的将军和领袖?他应该建立一个帝国!” 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对希腊人来说是愚拙的,对犹太人来说是软弱的——但历史证明,那些第一世纪的怀疑者错了。
“伟大的逆转”不仅是真正的智慧,也是真正的能力。它反映出世界对伟大的理解其实是一种软弱,这种软弱导致了无休止的战争和冲突。而世界对智慧的理解——脱离神的理性主义——最终也是最空虚的。因此,“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其他伟大的宗教创始人都在宁静中去世,被追随者环绕,知道他们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而耶稣却死在羞辱之中,被门徒出卖、否认、抛弃,甚至在十字架上感受到天父的离弃。
世上所有宗教都教导,人必须通过良善、道德、宗教仪式和心灵修炼来努力向神提升。而基督教的核心却是:神亲自降临到我们中间,带来拯救。这就是基督信仰与其他所有哲学和宗教体系的根本区别。
背起你的十字架,放下你的荣耀
当耶稣呼召我们“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太福音 16:24),这意味着,要因他的“伟大的逆转”而得救并被改变,我们自己也必须经历一场逆转。正如耶稣并非借助权力的彰显,而是借着自愿的失去来成就我们的救赎,我们也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得救,而是要承认自己完全的软弱、无助和需要。同样,正如耶稣的软弱和羞辱成为真正力量和荣耀的道路,我们唯一能进入最高的信心和尊荣之路,就是悔改,并承认自己的罪恶和亏欠,从而在基督里得着神完全的悦纳和喜悦。
有些礼物若不承认自己的软弱,就无法接受。
想象一个年迈的老人,他的听力正在衰退,但他拒绝承认。他常常抱怨别人说话含糊不清。然而,最终,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去检查了听力,结果非常明确——他需要助听器。但当他看到助听器的价格时,他吃了一惊:“我们买不起。” 但他的妻子对他说:“买最好的吧,就当是我送你的礼物。” 这听起来是件美事,但这个老人意识到,若接受这份礼物,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软弱。接受它就等于说:“谢谢你,我的确已经老了,听不清别人说话了!” 有些礼物,若不承认自己的缺乏,是无法接受的。
福音正是这样一份终极的礼物,它要求我们做出最彻底的承认——承认自己完全无能为力,唯有在基督里才能得救。
这种谦卑,以及甘愿交出自己生命掌控权的心态,若没有神的帮助,是无法生发的。然而,我曾见过许多人,当他们凝视耶稣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时,内心被深深震撼,从而愿意放下自己。最大的荣耀,莫过于为他人舍弃自己的荣耀。世上再没有比一个人愿意放弃自己的美丽,去拯救他人,更美的事情了。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
多受痛苦,常经忧患;
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
我们也不尊重他。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
背负我们的痛苦;
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
被神击打苦待了。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
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
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以赛亚书 53:3-5)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这样表达耶稣“伟大的逆转”之美妙悖论:
“他被卖,为要赎回我们;
他被囚,为要释放我们;
他被定罪,为要赦免我们;
他成为咒诅,为要使我们得祝福;
他成为赎罪祭,为要成就我们的义;
他被毁损,为要使我们得美;
他为我们而死,为要赐给我们生命;
因着他,愤怒变得温和,
神的忿怒得以止息,
黑暗变成光明,
恐惧得以安慰,
被藐视的反成尊贵,
债务被偿清,
重担变得轻省,
忧伤变为喜乐,
不幸变为祝福,
困难变为容易,
混乱变为秩序,
分裂变为合一,
羞辱变为荣耀,
叛逆被降服,
恐惧被征服,
诡计被揭露,
攻击被抵挡,
暴力被挫败,
战争被平息,
报复被报复,
痛苦受痛苦,
定罪被定罪,
深渊被吞灭,
阴间被击败,
死亡被消灭,
凡必死的被赋予永生。
简而言之,神的怜悯吞灭了一切苦难,
神的良善胜过了一切不幸。”
耶稣的受死与复活,不仅为我们带来救赎,也彻底颠覆了世界的逻辑。世人以为荣耀是靠着力量、成就、智慧而得,而基督的道路却是放下自己的荣耀,背起十字架,甘愿降卑,为拯救他人舍弃自己。当我们看到耶稣的美丽,他为我们舍弃自己的荣耀时,我们才真正明白:这才是最伟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