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章 个人的盼望:耶稣基督的复活——不只是历史事件
耶稣基督的复活真实发生了,但它并不是普通的历史事实。如果我是否相信公元前 49 年尤利乌斯·凯撒渡过卢比孔河,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然而,若我相信耶稣基督的复活,它能完全改变我的生命——但这种改变不是仅仅通过理性认同发生的。唯有当我们亲自遇见复活的主,并凭信心与他联合,我们才能真正经历“他所召你们来得的指望是何等指望”(以弗所书 1:18)。
新约圣经中记载了五个与复活的耶稣相遇的例子。其中四个出现在《约翰福音》的最后两章,最后一个是《使徒行传》第 9 章记载的保罗归信。这些记载共同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人真实地遇见复活的基督时,会发生什么。
马利亚遇见耶稣
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她转过身来,就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耶稣问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耶稣说:“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主了!”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约翰福音 20:11,14-18,和合本)
马利亚认出耶稣
当复活的耶稣走近马利亚时,她看见了他,却“不知道是耶稣”(约翰福音 20:14)。这并不奇怪。我们已经看到,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起初也没有认出他。基督复活的身体仍然是他原来的身体,但如今已经完全改变并得以成全,因此那些认识耶稣的人,看到他从死里复活时,并不能立即认出他。
然而,马利亚无法认出耶稣,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形象改变。在她的心中,有一个固有的叙事框架,她用它来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她说:“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约翰福音 20:13)正是这个固定的想法,使她没有认出天使,甚至连耶稣本人也未能认出。耶稣和他的救恩并不符合她的期待,而她的期待就像一层滤镜,使她无法真正看见眼前的耶稣。她虽然目睹了他,却没有真正“看见”他。
在这一点上,马利亚代表了整个人类。《使徒行传》13:27 告诉我们:“耶路撒冷的居民和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他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耶路撒冷的居民特别属灵瞎眼,若是耶稣去了罗马或别的地方,人们就会认出他是神的儿子、是救主。不是的,这个问题属于整个人类。
保罗在《罗马书》3:10 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这并不是说人们不寻求神圣、超越的事物,或是不追求某种灵性,而是说,没有人真正寻求真神。人心渴望某种灵性,但总想要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神,一个可以掌控的神,一个不会挑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神。无论马利亚当时如何理解耶稣,站在她面前的那一位并不符合她的期待。而圣经的信息就是:神永远不会符合人的框架和观念。
若是神等着我们主动去寻求他,我们就毫无希望了。如果他站在远处,不耐烦地跺着脚,等着我们自己去发现他是谁、他在哪里,我们就必然灭亡。除非他亲自呼唤我们的名字,我们永远不会来到他面前。
这正是他对马利亚所做的。他先问她:“你为什么哭?你找谁呢?”他并没有以命令的方式接近她,而是像一位引导者,帮助她理解。马利亚或许一生都在思考这句话的双重含义——“你找谁呢?”就像耶稣在对她说:“马利亚,你爱我,但你对我的认识仍然太小。”
最终,耶稣打破了她的心灵障碍。注意这里的顺序。不是她先认出耶稣,呼喊“夫子!”然后耶稣才呼唤她的名字,而是耶稣先呼唤:“马利亚!”然后她才惊讶地回应:“拉波尼!”(约翰福音 20:16)基督教的救恩从来不是人的成就,也不是我们经过长期挣扎后得到的奖赏,而是神主动来寻找我们,使我们从沉睡中苏醒。这完全是恩典的礼物:
“我心不再属别物,
唯慕你丰盛恩惠;
我若真爱你,
定是你先爱我。”
我们还可以从这一刻学到,基督教信仰意味着与神有亲密、个人的相交。当马利亚惊呼“拉波尼!(夫子)”时,耶稣随即对她说:“不要摸我”(约翰福音 20:17)。这句话乍听之下令人费解。一些人认为耶稣是在说:“不要触碰我,我太圣洁了。”就像神从荆棘火焰中对摩西说:“不要近前来。”(出埃及记 3:5)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耶稣稍后却邀请多马摸他(约翰福音 20:27),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他允许别的妇女抱住他的脚(马太福音 28:9)。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注意“摸”这个词的含义。这里的词意更接近“紧紧抓住”或“紧抱不放”。很可能,马利亚认出耶稣后,立刻以全身心的力量拥抱住他,这并不奇怪。《路加福音》8:2 记载,耶稣曾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鬼,他释放了她,使她摆脱了属灵和情感上的折磨。耶稣死后,她以为自己永远失去了他,如今发现他还活着,自然会紧紧抱住他,不愿松手。然而,耶稣对她说:
“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主了!”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约翰福音 20:17-18)
耶稣对马利亚的启示
耶稣对马利亚所说的话,可以这样理解:“马利亚,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紧紧抓住我。你曾因失去我们的关系而悲伤,现在你以为,只要紧紧抱住我,就不会再与我分离。但你还不明白。当我升到父那里,坐在他的右边,并赐下圣灵时,全世界凡信我的人都能与我建立亲密的关系。借着圣灵,我将来到你那里,与爱我的人相交,并住在他们里面。让我去见父吧,这样你——以及所有寻求我的人——都能经历一种超乎想象的相交。”
与复活的主建立亲密关系,是复活所赐给信徒的恩典之一。知道神和认识神之间,有着无比巨大的差距。真正认识神,就是永生(约翰福音 17:3)。这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真实的互动关系——通过敬拜、神的话语和祷告,与主相交、倾诉并聆听他的声音。正因为耶稣不是一位死去的老师,而是复活的救主,我们才能享有这样的关系。
这份亲密关系也带出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当你祷告时,你是否感受到自己真的在与神相交?你是否在祷告中感受到他的同在?你是否发现,有时候——不是总是,甚至不是大多数时候,但确实常常——当你祷告时,他的智慧、怜悯、良善变得清晰、真实、令人安慰,并充满喜悦?你是否发现,有时当你向他祷告,心中的重担就得以减轻?这一切,都是基督徒可以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祝福——认识复活的主。
耶稣对马利亚的话中包含着一个似乎矛盾的真理——他必须离去,才能比以往更加亲近她。 这一点在《约翰福音》14-16 章中已有详细的铺陈。耶稣告诉门徒,他要离开他们,并赐下圣灵(约翰福音 14:17,28)。然而,他也说,当圣灵降临时,他自己也要来(约翰福音 14:17-18)。圣灵将“荣耀”他,使门徒能够比他在世时更清楚地看见他的美善和伟大(约翰福音 16:14)。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7–4:6 中宣告,当我们凭信心默想福音中的耶稣,在圣灵的能力中,他的荣耀就会照进我们的心,并使我们改变。耶稣的意思是:“当我升到父的右边,我要差遣圣灵,而圣灵将使我向你们显明。他要向你们彰显我的荣耀。”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句话是无与伦比的安慰。我们或许会以为,“如果能亲眼见到耶稣,亲耳听见他的声音,亲手触摸他,那该多好!” 但耶稣告诉我们,借着圣灵,我们所能经历的与他之间的关系,比当年那些肉眼见到他的门徒还要深刻。比起他亲自拥抱我们、亲吻我们,我们如今能经历的更加真实。
尽管马利亚起初没有认出耶稣,但她对与主相交的热切渴望,表明她真正明白了神的恩典。马利亚曾经的生命是一片荒凉。当耶稣救她脱离黑暗时,她也许曾在心里想,或者甚至对自己说过:“我?我曾在街上游荡,哭号、衣衫不整、神志不清。我怎么可能成为神的儿女?” 但耶稣向她显明了,是的,她可以成为神的儿女,这完全是因着恩典。 这份恩典塑造了她,使她成为今天的她。
你对恩典的理解有多深,信心就在你的生命中以爱心的方式爆发出来。 《加拉太书》5:6 说:“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重要的就是借着爱心发出的信心。”
约翰遇见耶稣
在《约翰福音》20 章的复活事件中,还有另一个在场的人。经文称他为“那个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福音 20:2)。按照传统的理解,这个人就是约翰——十二使徒之一,也是本福音书的作者。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的。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约翰福音 20:3-8)
与马利亚不同,约翰和彼得进入了空墓,开始四处察看。他们仔细观察裹尸布,并开始深入思考。这一点在英文翻译中并不明显。当第 1 节说马利亚看见墓门的石头被挪开时,使用的是普通的希腊文“blepei”(βλέπει),意指一般的观看。但当彼得和约翰查看墓穴时,使用的是“theōreō”(θεωρέω),意思是思考、推测、推理。 换句话说,他们不仅仅是看了一眼,而是开始仔细推测墓中情况的合理解释。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尝试建立理论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现象。
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首先,他们看到裹尸布**“放在那里”(约翰福音 20:6),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整齐地摆放”。这表明这些布料既没有被撕碎,也没有散乱成一团。他们还看到,耶稣的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的”**(约翰福音 20:7)。为什么这些景象会促使他们思考和推理呢?
在当时,死者并不像今天这样穿着日常衣服入殓,而是用长条布紧紧包裹,就像木乃伊一样。因此,当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时,耶稣对人们说:“解开,叫他走。”(约翰福音 11:44)因为拉撒路自己无法挣脱裹尸布,他需要别人帮助。
而正是这一点,使得约翰和彼得所见到的景象显得极不寻常。
- 如果敌人偷走了耶稣的尸体,他们为什么要脱掉裹尸布?尸体在墓中已经开始腐烂(参见约翰福音 11:39),他们不会浪费时间去脱掉布料。
- 如果是朋友偷走了尸体,他们为什么要如此不敬,把他裸露地带走?
- 如果耶稣只是复苏而非复活,他怎么能自己脱掉裹尸布?更何况,为什么这些布料没有被撕破,而是整齐地放好,头巾甚至还被折叠整齐?
- 如果耶稣只是昏迷过去,而后自行苏醒,他怎么可能从一个严重受伤、几乎奄奄一息的状态下挣脱出来,并且还从容地整理裹尸布?
在他们的思维中,所有非超自然的解释都被一一排除。就像亚瑟·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所说:“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情况后,剩下的,无论多么难以置信,都必须是真相。”
经文告诉我们,在彼得和马利亚之前,约翰就已经相信了。 “他看见,就信了。”(约翰福音 20:8)在《约翰福音》中,“信”不仅仅意味着理性上的认同,而是指一种带来救恩的信心。
信仰不仅仅是理性的推理和认同,它远远不止这些,但它也绝不会少于这些。 信仰包括理性,因为信仰是整个人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情感或意愿。约翰,这位思考者,成为第一个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他不仅接受了这一事实,还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建立在这一真理之上。
信仰不仅是认知,更是交托
有一个关于走钢丝的故事:
一位世界著名的走钢丝演员在众人面前展示他的技艺。他一次次成功地跨越高空,甚至中途停下来吃午餐,或骑着自行车过去,还用手推车推着重物走过去。观众无不惊叹。
然后,他问观众:“你们相信我能安全地推着 200 磅重的东西过钢丝吗?”
观众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
接着,他又问:“那么,谁愿意上来,让我推着你过钢丝?”
此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相信这位表演者的能力,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他。
约翰不仅推理出耶稣复活的真相,他更是“坐进了推车”,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这位复活的主。
值得注意的是,约翰在没有亲眼看见复活的耶稣之前,就已经信了。 其他大部分门徒都需要真正见到他,甚至触摸他的伤口,才能相信。但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耶稣强调,人不需要直接的经验,也能得到转化生命的信仰。
约翰成了我们的榜样。他推理,然后相信——而他并未亲眼见到耶稣的复活之身。 今天的我们,也可以如此。
多马遇见耶稣
“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 20:24-29)
关于多马,福音书并没有提供太多细节。在约翰福音 11:16,他对耶稣表现出忠诚,但态度却带着一种无奈和悲观:“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 在约翰福音 14:5,当耶稣谈到要去父的家为门徒预备地方时,多马表现出对耶稣话语的完全不解。从这些片段可以看出,多马是一个忠诚但略显死板的人,他只会采取行动,但前提是他必须绝对确信事情的真实性。
当耶稣被钉死后,多马没有和其他门徒在一起(约翰福音 20:24)。有解经家认为,这是因为耶稣的死对他而言过于沉重,他需要独自面对现实。因此,当耶稣在复活的那天晚上向门徒显现时,多马并不在场。而当其他门徒告诉他“我们已经看见主了!”时,他并不为所动。
**多马不仅拒绝接受朋友的见证,还设下了严格的条件。他说,除非他能亲眼看到耶稣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钉痕,并用手摸耶稣的肋旁,否则他绝不相信。**他知道,一个受到如此重创的人不可能活下来。如果他能够触摸到这些伤口,并且伤口的主人仍然活着,那么他才能相信那真的是耶稣,而不是鬼魂或冒充者。
多马:古代最著名的怀疑者
多马是古代最著名的怀疑者,他几乎可以代表现代世界的怀疑论者。许多人像多马一样,因为个性、理性或哲学信念而怀疑耶稣的复活。
- 个性上的怀疑:多马可能属于心理测验(如 MBTI)中的“感觉型”(Sensing)人格。他更关注现实、事实和确凿的证据。今天有无数像他一样的人,他们认为,“如果看不到、摸不到,就不能相信。”
- 哲学上的怀疑:今天许多人对复活的基本态度是:“死人是不可能复活的。” 事实上,在第一世纪的犹太人看来,他们的逻辑也差不多:“个别的死人不可能在历史中途复活。” 他们相信,在世界的末日,所有死人会一起复活,但无法接受一个人在历史中途复活。
- 心理上的怀疑:很可能,多马在心里并不是完全不信,而是不愿让自己失望。其他门徒兴奋地说:“他活了!”而多马可能在想:“别让我抱太大希望……这太痛苦了。”
无论是世界观的障碍、个性的怀疑,还是害怕失望的心,这些都是今天人们不愿相信复活的主要原因。
从最深的怀疑到最伟大的信仰宣告
尽管多马一开始是门徒中最深的怀疑者,但他却成为全本福音书中对耶稣作出最高信仰宣告的人。当耶稣第二次显现时,他直接对多马说:“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多马立刻回应:“我的主!我的神!”(约翰福音 20:28)
这句话在犹太人当中是极为惊人的!多马不是仅仅承认耶稣复活了,而是直接称他为**“主”(Kyrios)和“神”(Theos)。这句话成了整个《约翰福音》的高潮**,见证了怀疑最深的人,竟然成为信仰最坚定的人。
多马如何走到这一步?
- 他听见了使徒的见证
- 在这一点上,多马和我们今天的处境相同。他听到了亲历复活的人的见证,而我们今天则通过新约圣经得到了这些见证。
- 事实上,多马当时拥有的证据和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证据是一样的——来自目击者的见证。
- 他认识到,耶稣不只是复活了,而是为他而复活
- 当耶稣再次显现时,他直接转向多马,说出了他心里的疑问:“你要摸吗?来吧。”
- 但经文并没有说多马真的伸手去摸。多马的信心并非因触摸,而是因耶稣完全知道他的疑惑。
“耶稣是如何知道多马的疑问的?”
解经家莱昂·莫里斯(Leon Morris)指出,耶稣的话向多马表明,他一直无形地在他身边,听见了他的怀疑,看见了他的挣扎和恐惧。
耶稣对多马说:“我知道你的疑问、你的害怕、你的失败、你的软弱……我看透了你的一切,但我仍然爱你,我仍然为你而来。”
这句话深深击中了多马的心。他本来想要看到耶稣的伤口,以此证明他的复活。但他最终看见的,不仅是复活的能力,更是牺牲的爱。
耶稣的伤口不只是证明他活着,而是证明他为多马而死,也为多马战胜了死亡。
复活不仅是神迹,更是救赎的高潮
作为一个神迹,复活当然令人惊叹。但它不仅仅是神迹。复活的意义远超出一个超自然现象,它是人类救赎故事的高潮,是对罪与死的最终胜利。
当我们不只是将复活当作一个超自然的事件,而是看见它是救赎故事的核心——神战胜罪恶与死亡的最终宣告,复活才真正成为我们心灵最强而有力的盼望。
这正是多马所经历的。他本想寻求证据,但最终他得到了恩典。
多马是否得到了特殊待遇?
耶稣最后对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 20:29)
耶稣的意思是,我们不需要用肉眼看见他,才能拥有完全、改变生命的复活信仰。这一点在约翰的例子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约翰福音 20:8)。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耶稣还是特别向多马显现?他是否得到了特殊待遇?
使徒的特殊职责
我们必须记住,多马是使徒之一,而第一批使徒的职责是成为最初的教师和福音传扬者。作为使徒,他们有两个重要的标志:
- 他们是耶稣亲自训练的(见马可福音 3:14-15)。
- 他们是耶稣复活的亲眼见证人(使徒行传 1:21-22)。
所以,多马的确需要“特殊待遇”,因为耶稣在确保他的使徒资格,使他能作为耶稣复活的可靠见证人,被差派出去向世界宣讲福音。
然而,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多马那样直接看见耶稣才能相信,我们仍然需要经历与他相同的发现——耶稣一直耐心地在我们生命中动工,引导我们归向他自己。
看见基督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
在 C. S. 路易斯的童话《能言马与男孩》(The Horse and His Boy)中,主人公沙斯塔(Shasta)试图逃离异国他乡,回到故乡纳尼亚(Narnia)。然而,在他的旅途中,似乎一切都在与他作对。他不断地遭遇凶猛的狮子,让他惊恐万分,觉得自己霉运连连。
在旅程的某个时刻,他身处浓雾之中,感觉到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引导他前行。随后,他听到一个声音与他对话。
沙斯塔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抱怨道:“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一路上遇到那么多狮子?”
“只有一只狮子。” 那个声音回答道。
“你在说什么?” 沙斯塔惊讶地问。
“是我。” 那个声音继续说道,“我是那只狮子,迫使你与亚拉维斯(Aravis)同行。我是那只化作猫,在亡者之家的废墟中安慰你的狮子。我是那只狮子,在你睡觉时驱赶豺狼。我是那只狮子,使马因恐惧而奋力疾驰,让你及时赶到国王身边。我也是你记不得的那只狮子,推动你躺在的孤舟,把你送到海岸,让那个午夜未眠的人找到你。”
神一直在你身边
C.S. 路易斯借着这个故事,回忆自己如何从无神论者一步步归信基督。当你走向信仰,你会发现,你所开始相信的神,从来不是被动的。
耶稣是活着的,他已经复活,他一直在主动寻找你。
就像多马一样,我们可能最终会惊讶地发现——他一直就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