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爱是永恒承诺-Love’s Enduring Promise

第二章 沉思

第二天清晨,太阳从自己的“床榻”上缓缓升起,将粉红与金色洒在残余的冬雪和绿白相间的杉树上。今天看来是个好日子,正适合学校立架。玛蒂从卧房走出,心中默默献上感恩的祷告。她原本担心又有一场早春风暴,但眼前这一天,正如她所盼所求。她为自己曾疑神不够良善而感到抱歉——无论是风雨还是晴朗——然后快步走向厨房。

克拉克今天起得比她早,已经出门去干活了。他早早生起的火已经将温暖散布在农舍之中。玛蒂赶忙准备早餐,想在孩子们醒来前把饭菜摆上桌。

她站在炉边忙碌着,一边搅拌着麦粥,一边烤着面包。这时,睡眼惺忪的小克莱走进了厨房。他的衬衫没有扎好,背带裤的吊带也扭曲地系错了。一只鞋穿在脚上却还没系好,另一只则夹在腋下。

“爸爸呢?”他一进门便问。

玛蒂看着这个头发凌乱的小男孩,忍不住笑了。

“他在干活,”她回答,“说起来,差不多也快干完了。你得赶紧点儿,要不就赶不上了。来,让我帮你穿整齐。”

她帮他把衬衫塞进裤子里,调整好吊带,然后把他放到椅子上,帮他穿好鞋。

“就是今天了吗?”他问。

“嗯,今天就是这一天。到傍晚咱们就有学校了。”

克莱想了想。他已经告诉过玛蒂,他不确定自己会喜欢上学,但别人似乎都挺兴奋。他宽厚地笑了笑。

“那我得快点儿啦。”他说着从椅子上滑下来。“还好我不上学——爸爸需要我。”

玛蒂笑了。是啊,他当然需要你,她心想。爸爸需要你——需要你在他喂牲口时挡在前头,需要你非要提着个太大的桶跟来。需要你在他赶牛回牧场时拖慢他的脚步,需要你一边跟着一边不停地说话。她轻轻摇了摇头,脸上的笑意却未散。是啊,他需要你——需要你的爱和对他的崇拜。她弯身抱了抱这个小男孩,然后帮克莱穿上厚外套,把他的手塞进手套,又把帽子扣在他头上,为他打开了门。他精神抖擞地踏出门去找爸爸,老鲍勃围着他欢快地跳跃吠叫。

玛蒂回到厨房继续准备早餐,时不时朝孩子们房间的门口望一眼。她得叫醒米茜了。米茜睡得晚,不像克莱那样一早就蹦下床。米茜也喜欢冒险和发现新奇,不过她愿意等一会儿再去探索今天的精彩。她已经是个很棒的小帮手,尤其期待将来能帮助玛蒂照顾即将出生的“妹妹”。为了米茜的缘故,玛蒂也希望这胎是个女孩。她对米茜的爱,已经胜过了血脉相连。

玛蒂摆好早餐的餐具,一边想着,邻居家的女人们此刻也是否怀着同样的兴奋,为一家人准备早餐,为那所即将诞生的学校而激动不已。她们的孩子不会因着父母勇敢西迁、开垦边地,而必须在无知中长大。这些孩子可以受教育,将来能在自己的社区中立足,或是走进其他地方也能有所作为。

玛蒂的思绪转向拉尔森家的两个女儿,她的朋友蒂娜的孩子。丈夫杰德一直不觉得建这所学校有多重要,称之为“纯粹的蠢事——女孩子又不需要读书。”但蒂娜·拉尔森的眼神却曾无声地恳求,让她的女儿们也能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她们已经不小了,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现在不读书,再晚恐怕就来不及了。

玛蒂在厨房中走动着,心中默默祷告着,希望杰德的心能有所转变。

正祷告着,她不经意地望向厨房窗外,看见她的男人们正从谷仓走回来。克拉克一贯迈得又快又大的步伐,此刻为了配合小克莱的短腿,放慢了脚步。克莱紧紧握住牛奶桶的把手,笃定自己正帮忙搬运这重物,一边走一边兴奋地和克拉克说着话。老鲍勃在他们前头来回奔跑,仿佛自己在领路,觉得若没有他,那两个“队员”根本走不到家门口。

玛蒂咽下喉头的一丝哽咽。爱的感觉,有时确实带着些微微的疼痛——但那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疼痛。戴维斯一家是最早抵达溪边的家庭,但那也理所当然,因为这块作为学校用地的土地,正是克拉克从他自家的农场中划出来的。克拉克解下马匹,然后开始丈量地基,一边走一边打下木桩,标出将来校舍的范围。

克莱在他身后活蹦乱跳地跟着,只要锤子一被放下,他就立刻抢来拿着;一会儿递木桩,一会儿又东奔西跑——既是个小帮手,也是个惹人爱的“小麻烦”。

一台旧炉子早已放进了他们的农用车里,玛蒂正忙着生火,烧水。这台炉子远不如她厨房里那台好用,但总比露天烧柴要强许多,对于准备热饭的妇女们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米茜摘下帽子,让她浅棕色的卷发随风飘起。她很享受阳光洒在头上的暖意。她牵着马车来到附近一小片树丛旁,把马拴好,又铺上干草给它们当早餐。

不一会儿,其他马车和雪橇也陆续抵达,整个场面渐渐热闹起来,洋溢着欢快与期待的气氛。孩子们到处奔跑、尖叫、追逐,连克莱都禁不住被吸引离开了他那紧跟爸爸的“职责”。

妇女们彼此打着招呼,一边笑着寒暄,一边加入到准备饭菜的行列中。

男人们则干脆利落地开始评估木材,挑选最适合作为地基的圆木,并在心中排出使用的先后顺序。接着斧头齐上阵。强健的手臂落下精准有力的一击击斧刃,木屑飞溅;结实的后背齐齐弯下,众人合力抬起粗重的原木,将其一根根稳稳就位。玛蒂带着几分自豪地注意到,克拉克在男人们中自然地展现出领袖的角色,大家对他都非常敬重。

这是体力活,虽然辛苦,却因着众人齐心和心中的满足而显得不那么沉重。时不时有爽朗的笑声、互相打趣的轻笑打断工作中的沉闷节奏。很快,学校屋舍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随着每根木头被安放,墙体一层层地堆高。

初春的太阳似乎格外暖热,众人干得汗流浃背,纷纷脱下外套。

旧炉子在这“临时营地”里也尽忠职守地燃烧着——咖啡咕嘟作响,几口大锅里炖着浓汤、猪肉和焖豆子,热气腾腾,香味弥漫四野,令人垂涎。

一个小孩跑过时闻到香味,立刻停下脚步,咽着口水问:“午饭好了没?”一位正扛着大木头的男人扭头过来,也喊着问饭什么时候开。炉边搅锅的女人高声回道:“耐心点儿,别催啦!”她冲着那孩子笑了笑,拍拍他的小脑袋,叮嘱他快去玩去吧。她脑中或许已经浮现出自家孩子,在未来某天,在那尚未竖起的黑板前专心做算术题的模样。

阳光、原木、笑声——但最重要的,是那份“希望”——让这一天如此美好。等他们回到家中,虽然身体疲惫,却会感到精神清新、内心满足。腰酸背痛,但心里却是被高高举起的。他们一同完成了伟大的事,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子孙。他们献出了自己,而必有许多人将从中受益。

玛蒂和克拉克都觉得本·葛拉罕的那句话,说得最贴切。那天傍晚,众人站在那新立起的建筑前,默默凝望,然后才纷纷牵起缰绳准备回家。

“真让人有点儿……挺拔的感觉啊。”本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