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工程PodCast1:律法导论 Part1

蒂姆和乔恩讨论了为什么上帝在圣经中赐给古代以色列人这么多律法。在《妥拉》(圣经的前五卷书)中,共有613条律法,这些律法构成了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基础。这些律法在旧约整体叙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节目笔记

在本集中,蒂姆和乔恩将更深入探讨我们在视频《律法》中提出的一些主题。旧约律法的目的是什么?它与今天的基督徒有什么关系?他们将谈论律法是如何赐给古代以色列人的,以及这些律法如何融入关于人性与上帝创造计划的更大叙事中。这里有很多内容值得细细拆解,而通过理解这些古老的命令,我们确实能够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

在节目的前半部分(01:28-22:02),他们讨论了将圣经前五卷书(即《妥拉》)称为“律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书确实包含了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但“torah”(妥拉)实际上是指教导或指引。即便是那些律法,也往往是以叙事的方式呈现的。

在节目的后半部分(22:16-47:03),他们谈论了律法的目的。律法并不是赐给全世界的,而是为了以色列这群立约的子民而设立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使以色列从万国中分别出来,好让上帝藉着他们赐福给万民。

视频:本集内容配合我们的视频《律法》制作,可以在我们的YouTube频道观看:点击这里观看

书籍参考:

  • 《摩西五经的叙事解读》(The Pentateuch as Narrative)— 约翰·H·赛尔哈默(John H. Sailhamer)
  • 《遵行圣经的一年:一个人谦卑地试图尽可能字面遵守圣经的探索》(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 One Man’s Humble Quest to Follow the Bible as Literally as Possible)— A.J. 雅各布斯(A.J. Jacobs)

经文参考:

  • 出埃及记 20–23章
  • 民数记 14–15章

参考资源
想了解更多?欢迎查阅蒂姆的图书馆,里面有推荐的书单和其他资源。

下载 BibleProject 应用,一站式获取我们全部的资源内容。

PodCast内容提要

律法导论第一集讲稿要点总结:

1. 引言(欢迎与导入)

  • 介绍主持人Jon Collins和对话嘉宾Dr. Timothy Mackie。
  • 说明本系列播客目的是补充视频中未能深入探讨的内容。
  • 本集主要讨论:律法是什么?律法的来源?律法的目的?

2. 什么是律法(Law/Torah)

  • “律法”指的是上帝赐给古代以色列人的命令,集中在旧约前五卷书(妥拉,Torah)。
  • “Torah”一词翻译成“Law”,源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犹太人在埃及翻译圣经(七十士译本)。
  • Torah的本义是“教导、指引”,而不只是法律条文。
  • 在旧约中,Torah可以指具体命令,也可以泛指整体的教导。

3. 妥拉的真正结构与目的

  • 妥拉不是一本法律手册,而是讲述上帝赐下律法给以色列人的叙事故事。
  • 律法被嵌套在故事中,而不是单独列出,体现出上帝与人关系的历史过程。
  • 妥拉的前69章以叙事为主,直到后面才开始出现律法。

4. 以色列律法体系的局限性

  • 《妥拉》所包含的律法并不是以色列完整的宪法。
  • 统计过律法数量的迈蒙尼德斯(Maimonides)提出了613条律法,但存在重复和遗漏。
  • 仅靠妥拉律法文本,无法完全操作圣殿献祭体系,因此犹太传统发展了米示拿(Mishnah)和塔木德(Talmud)作为补充。

5. 妥拉叙事的内在模式

  • 整个妥拉呈现一个循环模式:律法赐下 → 人民违背 → 上帝再赐律法 → 再次违背。
  • 这个模式在《出埃及记》《民数记》等卷中反复出现。
  • 律法是对以色列人不断叛逆的回应和管理。

6. 妥拉揭示的深层主题

  • 律法本身并不能改变人的内心,人类本性倾向于悖逆。
  • 妥拉通过故事揭示:人需要“新心”才能真正遵行上帝的旨意。
  • 律法的功能是暴露人类道德与意志的破损,预示了更深的救赎需要。

7. 律法的四个作用(根据John Sailhamer)

  1. 律法是专门赐给古代以色列民族的,与全人类普遍律法不同。
  2. 律法展示了上帝的智慧与公义,使列国因而认识上帝。
  3. 律法揭示了人类(包括以色列人)无法完全遵行律法的事实。
  4. 律法指向真正的问题——人心的败坏与更新的需要。

8. 律法在今天的意义

  • 对现代读者来说,律法仍可以让人看到上帝的智慧(尤其对比当时的异教文化)。
  • 但必须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来理解,不能机械式地套用。
  • 圣经是上帝在历史文化中与人对话的产物,不是直接落下的“天书”。

9. 小结与展望

  • 本集总结了律法的定义、来源、结构、目的和局限性。
  • 下一集将探讨先知们对律法的理解,以及新约时代(耶稣与保罗)如何处理律法问题。
  • 鼓励听众观看BibleProject关于律法的视频,继续深入学习。

PodCast原文

法律导论(Law P1)

播客日期:2015年10月20日

英文版:48分02秒 中文版 35:31秒 (翻译字数不同导致时长不同)

音频文件中的发言人:

  • Jon Collins
  • Tim Mackie

法律导论

Jon:
嗨,欢迎来到《圣经计划》播客的第一集。我的名字叫Jon Collins。
今天,我将与Dr. Timothy Mackie博士(与我共同创立《圣经计划》的合作者)对话。
我们最近发布了一部关于“律法”的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删减了很多内容。其实每次制作视频都得这样。所以这次的对话,既是为了补充那些被删掉的内容,也为了深入探讨视频中提出但未能充分展开的话题。

在这一集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律法是什么、古代以色列人是如何得到它们的,以及这些律法的目的是什么。
在第二集中,我们将探讨旧约的先知们是如何看待律法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强调需要一个“新心”来遵行律法。然后我们也会谈到耶稣如何进入这个对话,并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能够倾听并讨论这些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也很高兴你们能加入我们的对话。
你可以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账号是@JoinBibleProj,或者在facebook.com/jointhebibleproject找到我们。我们很乐意听到你的反馈。好了,开始吧。

Jon:
那我们就从头讲起吧。首先,当你或者我提到“律法”时,我们到底指的是什么?所谓律法,具体是指什么?

Tim:
在旧约中,律法是上帝赐给古代以色列人的命令。这就是旧约中的律法。数量很多,但它们主要集中在旧约的一组书卷中,这组书卷位于旧约的开头五卷书,被称为“妥拉”(Torah),英文通常译作“律法”。

Jon:
我们在视频中提到过,把“Torah”翻译为“律法”其实有些让人困惑。为什么要这么翻译呢?

Tim:
英语中将希伯来词“Torah”翻译成“Law(律法)”,要追溯到……大约在耶稣诞生前两百年,有一大批犹太人居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那时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学习与文化的中心。
在那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将圣经翻译成希腊文的版本,也就是希伯来圣经被翻译成希腊文。

Jon:
那就是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Tim:
没错,就是七十士译本。
而在七十士译本中,“Torah”被翻译成了希腊词“Nomos”,意思就是律法。之后,这个翻译又传到了拉丁文,再到英文,延续至今。

Jon:
那他们为什么选择了“Nomos”这个词呢?

Tim:
这是个好问题。Nomos是当时希腊语中常用来表示法律的词之一。
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专精希腊语,因此我不能立刻讲出Nomos这个词的历史起源。

Jon:
不过他们当时大概看着那一部分经文想:“嘿,这里确实有很多法律条文。”

Tim:
对的。Nomos是用来描述命令、法则的合适词汇。实际上,“Torah”并不是希伯来语中唯一用于指律法的词。在希伯来文里,还有大约五个不同的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法律细微差别。就像英文里,我们有law(法律)、command(命令)、regulation(规章制度)一样。

Jon:
我想问的是,在希伯来语中,当使用Torah这个词时,它到底是指命令和法律,还是仅仅用来称呼前五卷书?它的词源是什么?

Tim:
“Torah”这个词源自一个动词“Yarah”,意思是教导或指引。
因此,“Torah”作为名词,意指教导、指引、原则或指导。这就是Torah一词真正的含义。

Jon:
所以即使在希伯来语中,Torah的概念也不仅仅是法律,更是教导和指引。

Tim:
是的,是教导或指引。在希伯来圣经中,这个词有时专指那些具体的命令、律例和规章,就是你在前五卷书中看到的那些。

Jon:
在诗篇中,大卫常常说:“我爱慕你的律法。”

Tim:
他实际上说的是:“我爱慕你的Torah。”

Jon:
那么他指的是那五卷书,还是指神赐下命令这件事本身?

Tim:
这是一个价值百万的问题。

Jon:
那我如果回答了能拿到一百万美元吗?

Tim:
哈哈,我也希望是这样。

Jon:
那在希伯来语里,一百万可是一大笔钱啊。

Tim:
这个问题得排在第十位才能得奖吧(笑)。
实际上,Torah可以指上帝赐下的教导和指引的整体。但在以色列历史中,这套教导和指引是从西奈山开始的。因此,Torah后来就成为了前五卷书的代称,因为那里面充满了律法。

Tim:
但我们在视频中也提到,这种理解其实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它让人误以为那前五卷书就是一本法律手册或法典。仿佛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教你遵守律法,但实际上,在《妥拉》中直到第六十九章,律法才首次出现。

如果《妥拉》真的是一本你应该读了之后直接去遵行律法的法典,那它就显得非常奇怪了。
事实上,在犹太传统中,对此有很多讨论:到底《妥拉》是从哪里开始的?是从首次赐下命令——比如《出埃及记》中逾越节的规定——才算开始,还是从叙事故事开始?如果是叙事开始,那么《妥拉》的目的就不仅仅是颁布律法,而是有更深远的意图。

因此,《妥拉》自我呈现的方式,是作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时刻,律法被赐给了古代以色列民。
但这些律法是嵌套在叙事之中的。
而你阅读故事,和阅读法典,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你带着完全不同的期待来读它们

Jon:
说实话,我平常也不怎么读法律书,所以我也不太清楚读一本真正的法律书是怎样的体验。

Tim:
我读过一本。

Jon:
《宪法》?

Tim:
(微笑)人们以前会在睡觉前读字典,就像有人翻字典读一样。

Jon:
你认识这样的人吗?

Tim:
哈哈,其实我刚刚是编的。我想象了一个人每天读五个单词,学习新的词汇。

Jon:
但不是为了助眠,而是真的为了学习新词?

Tim:
对,我只是随口编了个情境。
但确实,有人会整本字典地读。

Jon:
其实字典也蛮像法律书的模式……如果《妥拉》真的是一本律法手册,它可能就像字典那样,每一条都是独立的条目。你可以任意翻到一条,然后读到:“哦,这条规定了……”而且条目一般还会按字母顺序排列,或者按照某种逻辑分类,方便检索——像一个术语表。

Tim:
我有几个朋友是律师。我曾经去过一个律师朋友的办公室,他有一大堆参考书。虽然现在都电子化了,但那时还是一整套的案例法汇编——按主题分类,里面总结了各种案例以及由案例所确立的法律条款。都有索引,便于查找。

Jon:
嗯,听起来很有条理。

Tim:
但《妥拉》完全不是这种结构。

Jon:
那问题来了:古代以色列人有没有一份像宪法那样的文档?
有没有一本完整列出他们所有律法的文件?

Tim: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可以安全地假设,以色列确实拥有一套宗教、政治、法律体系的宪章,用来规范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
而我们在《妥拉》中读到的,只是从那套宪章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内容。

人们常常把旧约或者前五卷书当作以色列人的完整宪法,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我想原因之一,是因为那里确实有很多律法。
按照犹太传统,一位学者迈蒙尼德斯(Maimonides)统计过,整本《妥拉》中一共有613条律法,从《出埃及记》第19章开始——

Jon:
等等,为什么他统计的就成了权威?
这不就是数一数嘛,听起来也不算太难啊。

Tim:
其实这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因为有些律法是重复的,比如“不可以把山羊羔煮在母羊奶中”这一条,在《妥拉》中出现了三次。
还有会幕建造的指示,也是大量重复。

所以,到底怎么数、是否算上重复,是有很多辩论的。
迈蒙尼德斯给出的613条律法,是犹太教传统中公认的数字。

Jon: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确定,《妥拉》并不是他们真正用来执行的完整法律书?因为,如果是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重复呢?

Tim:
没错。
如果这是一本法律手册,为什么开头有69章讲故事?
而且那前11章讲的,根本跟以色列没关系,都是关于列国和洪水之类的事情。
再者,为什么律法中有些最基本的规定反而缺失了?

Jon:
比如什么?

Tim:
比如在613条律法中,关于离婚的只有两条。
而婚姻与离婚本应该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制度,对吧?
可是律法对离婚的指导非常少,甚至那两条也模糊不清,显然是默认了背后还有一套没有写明的规矩。

所以,这本律法书本身就很奇特,很多事情如果只靠《利未记》来操作圣殿献祭系统,根本信息不够。

Jon:
这么说,单靠《利未记》根本没办法完整恢复圣殿献祭?

Tim:
完全不行。

Jon:
那么,如果有人想重建圣殿,并重新恢复献祭体系——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这么做——那他们怎么办?

Tim:
其实,确实有人正在计划做这件事。

Jon:
真的?

Tim:
真的。围绕着《妥拉》,存在着一整套补充文献,用来弥补它的空白,提供更多的指导。这些文献就是犹太传统中的《米示拿》和《塔木德》。它们本质上就是对《妥拉》中613条律法的注释和扩展,同时新增了很多细则,使得这套法律体系变得完整,可以真正付诸实践。

Jon:
所以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离婚的指导,就去查《米示拿》和《塔木德》?

Tim:
没错,正是如此。

Jon:
我们在视频中提到过,这些律法被穿插在叙事中,而且你认为这种安排是有设计意图的。这种理解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Tim:
我最初的两位老师给了我重要的启发。
一位是在大学时的教授,Ray Lubeck,波特兰Multnomah大学的旧约学教授;另一位是希伯来圣经学者John Sailhamer,他在多所学校任教,曾在波特兰的Western神学院授课过几年……

Sailhamer写了一本非常基础性的书,叫做《作为叙事的五经》(The Pentateuch as Narrative)。这本书是对圣经前五卷书的注释,但它的重点是将《妥拉》视为一个叙事故事来解读。

他的基本论点是:《妥拉》并不是一本律法书,而是一本讲述上帝将律法赐给以色列人的故事书。
它的重点不是让你读完之后想着:“哦,我得去遵行这些律法。”
而是要让读者明白:人类自身是无法真正遵行上帝律法的,我们需要上帝来改变我们的心,使我们成为能真正爱神爱人的人

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阅读方式。
一种是把它当作需要遵守的律法,另一种是把它当作一个关于律法与人性故事的叙述,带给你一个深刻的信息。

Jon:
在视频中,我们讲到律法的赐下,比如最早是在西奈山颁布十诫。

Tim:
是的,十诫首先赐下。
以色列人从埃及奴役中出来,来到西奈山脚下。
上帝告诉他们:“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参《出埃及记》19:6,和合本)
意思就是,他们要成为向列国彰显神的独特子民,这就是祭司的角色。
然后是十诫的颁布,随后是第一部分的律法集,被称为《约书》或《约法典》,出现在《出埃及记》第23章左右。

其中,头两条命令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参《出埃及记》20:3-4,和合本)
接着,《约法典》进一步将这些基本原则在铁器时代的农业社会背景下细化成大约50条具体命令。
然后故事继续推进,律法部分结束。

而在律法赐下之后的第一个叙事,就是以色列人违背了十诫中的前两条——他们铸造了金牛犊,敬拜偶像。

Tim:
Sailhamer的观点是:如果你细读《妥拉》的叙事线索,你会发现一种模式——律法赐下,紧接着以色列人悖逆或违背律法。
然后又赐下一大段律法,然后又是背叛或失败,再赐律法,再失败,再赐律法。
这种循环贯穿《民数记》整卷书——而《民数记》正是大多数现代读者最难啃的一卷。

Jon:
因为里面不仅有律法,还有一大堆人口普查数据。

Tim:
对,里面有非常长的人口普查表。
对现代读者来说确实很枯燥难懂,但如果你从叙事结构来看,《民数记》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这个模式:以色列人反叛,出现问题,于是神赐下新的律法。

就像为什么有些建筑物门口要挂上“禁止逗留”的牌子?
因为曾经有人在门口逗留太久,影响了客流,所以就立了规则。

Jon:
就像为什么有人在家门口挂“禁止推销”牌子。因为你吃饭时被敲门打扰了三四次,就忍无可忍,贴个牌子。

Tim:
正是这样。他们总在最不合适的时候上门推销,要你签名之类。
律法的出现,正是这种因应人类悖逆而不断增补的过程。《妥拉》的叙事结构,就是在描绘这种不断反复出现的问题和上帝的应对方式。

Jon:
圣经里有讲摩西不断回到上帝那里,去咨询新的律法,对吧?

Tim:
对,完全正确。
以色列人来到西奈山时,上帝对他们说:“预备三天,不可摸山。”(参《出埃及记》19:10-12,和合本)
然后,上帝的同在要降临,人们本应上山亲近神,但当神真正降临时,他们害怕了,不敢上去,于是由摩西代替他们上山。

在山上,摩西接受了十诫和第一部分律法。
然后他下山,遇到金牛犊事件,以色列人已经违反了头两条诫命。
摩西再次上山为以色列代求,上帝于是更新了圣约。
在《出埃及记》第34章中,有一个简短总结,回顾了之前的《约法典》(《出埃及记》20至23章)。

以色列人在西奈山逗留了一整年,在这期间,神不断赐下新的律法,建造会幕,设立祭司体系。
等他们从西奈出发进入旷野后,就开始不断出现叛逆故事。每次叛逆,导致瘟疫或灾祸发生,有些人死去。

然后,《民数记》第15章中就出现了关于如何处理不洁与尸体的律法。
这很合理:因为出现了大量尸体,所以需要明确规定该怎么处理。

Jon:
那么,是不是说,因为有很多尸体,所以摩西就去咨询上帝,然后得到了新的律法?
还是说,律法本来就有,只是为了教学目的,故意在故事发展到那个节点才呈现出来?

Tim:
我们并不确切知道。
我们所知道的,是《五经》的设计方式:在叙事中出现人死去、出现问题之后,接着就安排律法的赐下。

Jon:
我以前总以为,摩西一次性拿到了一整部完整宪法。
而且我一直很好奇,他怎么能把那么多内容刻在两块石版上。

Tim:
这里有两个相关的事实可以补充回答。
在《民数记》后期,有人来找摩西,说:“关于守逾越节,或关于土地继承的问题,现有的律法没有详细规定。”
于是,摩西就去求问耶和华,然后带回了新的律法。

而《申命记》这整本书,是为了新的这一代人——也就是出埃及一代人的子孙——而讲的。
《申命记》中第12到26章是一大段律法,有些是对早期律法的重复,有些是全新的。
那是摩西在新的地点(不是西奈山)对新一代以色列人再次讲授新的律法。

所以,从故事线来看,律法是分阶段、分批次赐下的。这就是摩西五经叙事的展开方式。

(时间标注:[00:22:16])

Jon:
《妥拉》在英文中被称为The Law(律法),在希伯来文中也有这个意思。

Tim:
但更准确地说,它的意思是“教导”或“指引”。

Jon:
而且,《妥拉》的结尾,是以摩西的一场演讲作为高潮。
而在演讲中,摩西其中一个核心的信息是:“你们自己,是无法完全遵守这些律法的。”

Tim:
是的。
他说:“根据我的亲身经历……”(他和这群人一起经历了40年,他清楚地知道,他们从未真正忠心遵守过律法)——
他预言这种悖逆的局面将会继续下去,以色列人将不能作为神忠实的圣约伙伴,无法完全遵守律法。

更重要的是,在《妥拉》即将结束时,摩西告诉百姓:
你们已经立约承诺要遵守这些律法,也接受了违背律法所带来的后果。
那就是:如果你们行公义,遵守律法,就蒙神赐福、国泰民安;
但如果你们违背律法,就必遭咒诅、国破家亡,被掳到异邦。

Tim:
(顺便提一下)我们在另一部视频中有专门讲到这个内容——是《申命记》那部视频,大概会在2015年11月发布,那里会详细讨论祝福与咒诅的主题。

Jon:
而且,《五经》的整体设计,实际上是把以色列人的故事和亚当夏娃的故事做了平行对照: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接受命令,但他们违背了,结果被逐出乐园;
以色列人接受律法,但他们违背了,结果被掳出应许之地。

Tim:
所以,《妥拉》的部分目的,就是要让以色列成为一个“人类本性”的案例研究。
它让我们看到,人类本能地抗拒被命令,不喜欢别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Jon:
所以,当一个普通人决定要读完整本圣经,他开始阅读,从创世记开头的六十九章叙事故事慢慢推进,这些内容古老又有些奇特,是古代文学,很难理解,但他坚持读下去。
然后,突然之间,他进入了《妥拉》的核心部分,发现里面充满了一连串繁复的律法清单。
其中一些律法非常晦涩奇怪,有些还算容易理解。
大多数人读到这里就卡住了,无法坚持下去。
这就是“律法”的第一个挑战。

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也很关键,就是:
当你在读这些律法时,你会开始思考:“这些律法为什么会被保留下来让我阅读?
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信仰传统的圣书中?
我是不是应该遵守这些律法?
或者只遵守其中一部分?”

因为像十诫——那十条命令——其实还挺正面的,我们现在大多也依然认同。
但是,像“不可把山羊羔煮在母羊奶中”这样的律法,或者一些关于修剪头发、衣物材质混搭的规定,就让人觉得:“我真的要遵守这些吗?”

Tim:
所以问题就是:这些律法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一个相信圣经是神圣启示的人,当我遇到这些律法时,我该如何处理?
它们为什么在那里?我应该怎么面对它们?

我这里正好有一份清单,是John Sailhamer列出的《五经中律法的四个作用》。
这份清单很棒,出自他那本《作为叙事的五经》。
我们可以一条一条来看。

首先,律法并不是赐给全人类的,它们是专门赐给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是上帝与他们立圣约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这些律法为什么要收录在圣经里?
答案是,它们在《妥拉》的叙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那就是,上帝要通过一群人(以色列人)来将祂的祝福带给万国。
而这些人,需要在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活出一套新颖的公义、家庭、婚姻、商业、社会生活方式——
通过遵行这些律法,使他们与列国分别为圣。

摩西在《申命记》第四章说过:
“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和聪明。”(参《申命记》4:6,和合本)
如果以色列人遵行这些律法,就能向万民显明上帝的智慧与公义。

所以,我认为作者把这些律法收录在圣经中,是为了向我们展示一个图景:
不是全面完整的宪法,而是一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样本,让我们看到在圣约之下,以色列的生活是怎样的。

虽然它是选录的,但选得很丰富。

Jon:
所以,这是第一个要点?

Tim:
对,第一个要点。

Jon:
第一个要点是:这些律法是特别为古代以色列民族写的。

Tim:
是的。第一和第二点连在一起说就是:
这些律法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在西奈圣约下,以色列的社会、个人、群体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它们也塑造以色列,使他们成为一个榜样,让其他列国从他们身上看到上帝的智慧和公义。

Jon:
那你认为,哪怕是现代美国人,读这些古代律法时,也依然能从中看到上帝的智慧吗?

Tim:
当然可以。我相信圣经本身就为此做了铺垫。
摩西自己说过:“万民必看见这律法,就说:‘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的民。’”(参《申命记》4:6,和合本)

Jon:
当然,那时候的列国都是些屠杀儿童之类的野蛮民族……

Tim:
是的,没错。这正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
这些律法并不是凭空降临,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民族。
它们是为以色列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环境而设定的。
如果你把《五经》的律法,拿来与同期的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律相比——你会明显看到,
在妇女、仆人等方面,以色列人的生活环境因为这些律法而有了明显的改善。

Jon:
所以你的意思是,《圣经》中的律法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其他民族——包括我们今天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它,看到上帝的智慧。

Tim:
总结得很好,Jon。

Jon: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缺少当时文化的背景资料。
可能只能靠推测,靠“读出”某些线索……

Tim:
你的意思是,如果只读圣经,而不参考考古发现或其他古代文献?

Jon:
是的。如果我们没有《汉谟拉比法典》这种资料,没有考古学的帮助……

Tim:
(思考)这是关于圣经本质的问题了。
如果圣经是像金板一样从天上掉下来的、纯粹告诉人类如何得救的指令集,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圣经确实很糟糕。
因为圣经是用古希伯来文写的——光是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就已经需要大量学习了。

实际上,圣经是上帝在历史中与人同工的产物。
上帝通过在特定时间、特定文化中生活的人,与他们对话,展开祂的救赎计划。
圣经正是上帝话语与人类历史的结合。

我们现代西方文化推崇的是平等、普世、民主理想,
所以,我们天然地以为:
“如果上帝真的想向所有人启示祂自己,应该直接开设全球同步翻译频道,就像联合国开会,每个人戴耳机,实时听见各自母语。”

Jon:
对!应该搞个同步同声传译!

Tim:
但事实是,上帝选择了在某个历史节点上,从一个民族开始,自然地、渐进地启示祂自己。
祂通过与以色列民的关系,一步步展开公义与救赎的计划。

于是,那些在以色列时代看起来是巨大进步的律法,今天我们回头看,可能觉得有些落后。

Tim:
这就是事实——上帝选择了在历史中逐步启示自己。
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那么整本圣经可能就很难理解。

Jon:
是的。所以,关于律法的目的,总结一下:
第一个原则是——这些律法是专为古代以色列民族设立的;
第二个原则是——通过这些律法,其他民族也能看到上帝的智慧。

但问题是,像我们这样的现代人,读这些律法时,很难直接感受到那种智慧的光芒。

Tim:
是的,如果你身处古代巴比伦或其他近东文化中,当时看到以色列的律法,会明显觉得这套律法充满了智慧与正义。

Jon:
如果我生活在古代,读到这些律法,我也许会想:“我喜欢这位上帝!祂真有智慧!”
但作为一个现代西方人,我读的时候会想:“等等,难道祂不知道……?”

Tim:
你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圣经中某些律法的意义,在历史进程中曾一度失落,但后来又通过考古和研究得以重新发现。

比如,前面提到的“不可把山羊羔煮在母羊奶中”,这条律法在《妥拉》中出现了三次,是唯一重复三次的律法。

在犹太传统中,这条律法被理解为一种原则:
不能用同一种生命来源的液体(奶)去煮死去的同种生物(羊羔)。
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残忍的、亵渎的,因此,后来发展出了犹太教洁食律法(Kosher law)中对肉食与奶制品严格分开的规定。
在犹太饮食中,比如不能吃芝士汉堡,就是基于这个原则。

Jon:
所以,芝士汉堡不能吃,就是因为这个律法?

Tim:
是的。
因为芝士(奶制品)与牛肉(肉类)结合,被理解为违背了“不可用母之奶煮母之子”的原则。

Jon:
原来如此。

Tim:
而且,在十九世纪末,考古学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进入高潮期。
考古学家们在一座古代迦南城市(乌加列,Ugarit)中,发现了一座图书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代以色列邻国的文献资料库之一。
那里的文献中,有一本祭司用的仪式手册,其中明确提到了一种仪式,就是“用母奶煮羔羊”。

换句话说,这是迦南人宗教礼仪中的一部分——用来敬拜他们的神明。

而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之一,就是为了让以色列与列国分别出来,不随从他们的风俗。
所以,这条律法的原意,是禁止以色列人参与异教徒的宗教仪式。

Jon:
所以其实和芝士汉堡没关系?

Tim:
这就引发了很大的讨论了。
有可能,我们今天犹太教洁食中的某些做法,并不是《妥拉》最初律法的原意。
很可能原本律法的重点是防止异教礼仪的污染。

这种现象还有很多。
圣经中的某些字词、短语、律法,随着历史背景的消失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但感谢圣经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我们今天还能不断重新认识圣经。

Jon:
听起来有点“令人震惊”。
作为信徒,我们通常以为,圣经就是“生活与敬虔的完全指南”,上帝已经给了我们一套完整的启示文献。
但现在,我们距离耶稣时代已有两千多年,居然还在重新学习如何正确解读圣经。

Tim:
是的。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即使你不了解所有背景知识,
只要你愿意像读故事那样去读《五经》,你也能理解它的基本信息。

即使你对那些律法的背景一无所知,只要你读懂了叙事线索,就能抓住核心主题:
——上帝赐下律法;
——以色列人违背律法;
——上帝再赐律法;
——以色列人再失败。

你能感受到这个循环。

然后,摩西在结尾时总结说:“是的,你们无法遵守这些律法,因为你们的心刚硬。”

Jon:
所以,即便不做圣经学者,也能明白这个信息?

Tim:
没错。
当然,需要调整一点阅读习惯——因为圣经叙事和现代小说的风格很不同。
但只要读者愿意用心投入,是完全可以读懂圣经的核心故事的。

Jon:
所以,在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阅读圣经的门槛其实并不高。
但如果你愿意深入探究,会发现圣经的智慧非常深厚,我们至今还在不断挖掘新的层面。

Tim:
是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通过考古、语言学研究,发掘新的理解角度。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上帝选择了在历史中启示自己,
这意味着祂通过特定文化、特定语言的人类,与我们沟通。

如果上帝真的要每个人都戴上同步耳机直接听到祂的声音(就像联合国大会那样),祂大可以这么做。
但显然,祂选择了另一条路。

Jon:
上帝真的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啊!
如果我每天早上醒来,戴上耳机,上帝就直接告诉我今天该注意什么,那该多好。

Tim:
哈哈,是啊,想象一下。

Jon:
比如,上帝说:“Jon,今天你会因为某些原因容易对你的妻子和孩子发火,要特别有耐心。另外,大概下午两点半左右你会感到疲倦,我建议你去散步。”
然后我就可以回应:“好的,谢谢上帝,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再加一句:“要爱你的邻舍。”我就说:“明白了。”

Tim:
其实,你离新约中圣灵的工作并不远了(笑)。
也许圣灵不会每天提醒你去散步,但……(笑)

Jon:
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只是说,上帝完全可以通过像联合国耳机那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那样真的很有帮助。

Tim:
其实,这个玩笑,恰好触及了《妥拉》叙事想要指出的问题核心:
律法本身是好的,律法确实在设立以色列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在彰显上帝的智慧与公义。
但是,律法本身不足以彻底引导或改变人类败坏的本性,使人真正地爱神、爱人。

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被告知该做什么。
因为人类做决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理性推理,而是出于情感、欲望和内心的动机。
如果人类真的只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是“正确的”,就去做了,那么历史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Jon:
所以,摩西使用的比喻是“新的心”。
先知们也延续了这个主题。
摩西有提到“割去心里的污秽”吧?

Tim:
摩西确实提到了“硬心”。(参《申命记》10:16)

Jon:
“硬心”。

Tim:
对。
实际上,这也是John Sailhamer列出的第三个要点:
在《妥拉》的叙事中,律法揭示了以色列人内心的败坏——他们的意志和道德感已经破损到根本无法遵守律法。

这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
《妥拉》中列出了613条律法。
但是Sailhamer的观点是:如果你仔细读故事,你会发现,叙事本身就在告诉你——以色列人不但没有遵守这些律法,而且他们根本做不到遵守。

Jon:
以前有个实验,不是有人尝试一年之内完全遵行所有圣经律法吗?

Tim:
对,有个例子。AJ Jacobs写过一本书,叫《一年遵行圣经:一个人谦卑地尝试尽可能字面遵守圣经的旅程》(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 One Man’s Humble Quest to Follow the Bible as Literally as Possible)。

Jon:
我记得听过他的采访。
他甚至真的扔小石子去“用石头打死”一个犯奸淫的人——当然,他只是象征性地轻轻扔几颗小石子而已。

Tim:
是的,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Sailhamer会说:AJ Jacobs错解了《妥拉》的真正信息。
Jacobs的理解是:“圣经里有613条律法,所以我的任务就是去尽力遵行这些律法。”

但Sailhamer会说:《妥拉》其实是一个故事。
你读故事,是为了领受故事的讯息,然后用行动回应讯息。
所以,真正“遵行圣经”的方式,不是试图把所有律法都照搬实践,
而是像故事所教导的那样,跪下来祷告:“主啊,请你改变我的心,使我能够爱你,爱我的邻舍。”

Jon:
不过,如果我是流亡归回后的犹太人,我在读这些故事时,即使领悟到“我们需要一颗新心”,
但我作为犹太人,文化传统上还是会继续守安息日等律例吧?

Tim:
当然。
因为作为以色列子民,他们仍然认同自己是神圣约的族群。
他们仍然忠于那些象征身份的律法标志,比如安息日、割礼、饮食规条等等。

Jon:
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化,那是他们的传承。

Tim:
没错。
所以,第三个要点是:
在叙事中,律法被用来彰显以色列无法也不会完全遵守律法的事实。

Jon:
而且,这还引向了一个解决之道。

Tim:
没错。
因此,第四个要点就是:
通过这种叙事结构,律法指向了真正的问题——也就是人心的问题。

Jon:
我们在视频中也探讨了这一点。
我们展示了《妥拉》之后的叙事发展: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但他们继续违背律法。
无论是士师时期,还是后来的君王时代,故事不断地重复这种循环。

Tim:
对,《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都在讲述同样的主题。
每一位重要领袖的人生轨迹,都是先经历一个兴起和蒙福的阶段,
然后因为某个关键性的失败,最终走向衰败。
国家整体的命运也跟随这个循环。

Jon:
最后,整个故事以巴比伦帝国掳掠耶路撒冷、以色列人被掳而告终。
这不正是摩西在《妥拉》中预言过的吗?

Tim:
没错。
正如摩西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们违背律法,就必遭流放。

Jon:
所以,这个宏大的叙事展开下来,
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哦,我明白了。人类自己,根本无法遵守律法。”

Tim:
正是如此。
《妥拉》用一场漫长的历史案例研究,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Jon:
非常漫长的案例研究。

Tim:
占了圣经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

Jon:
我们读了圣经三分之一的篇幅,反复被灌输同一个事实——人类败坏至极。

Tim:
没错,读完你会有点像追完《绝命毒师》(Breaking Bad)或者《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那样的感觉,
觉得内心沉重又被深深吸引。

Jon:
但又感觉非常精彩、震撼。

Tim:
是的(笑)。而且你也学到了不少关于人性的真理。

Jon:
这就是第一集的全部内容了。
下一集,我们将会继续探讨先知们的观点,看看他们如何处理律法的问题,
并且讨论耶稣、保罗,以及新约时代的基督徒——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和处理律法的。

你可以去观看我们在圣经工程制作的那部关于律法的视频,网址是:
youtube.com/thebibleproject
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视频,全部免费,
而且我们为这些作品感到非常自豪,希望你也会喜欢。

感谢你和我们一起参与这场旅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