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姆和乔恩讨论摩西和先知们所使用的比喻,探讨人类为何无法遵行律法,以及上帝打算如何修复这一问题。他们也讨论了耶稣关于律法的教导、至大诫命,以及他的门徒们如何处理律法的问题。
节目笔记
在这一集中,提姆和乔恩继续讨论律法,这次聚焦在先知书上。圣经中的先知书,是对《妥拉》的一个有趣延续。先知们似乎真正触及到了上帝设立律法背后的心意,他们迫切希望以色列人能从悖逆中回转。提姆和乔恩将在本集中以耶稣对律法的回应作为讨论的总结。耶稣是旧约预言的成就,但他并不是来废掉律法的,耶稣是来成全律法的。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节目的第一部分(00:56-12:18),提姆和乔恩谈论了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中对以色列悖逆的回应。他们警告了悖逆的后果,但他们的主要信息是呼吁人心的根本改变。
在节目的第二部分(12:33-21:30),提姆和乔恩讨论了耶稣在福音书中对律法常见解释的挑战。耶稣将上帝所有的诫命总结为至大诫命:爱神并爱人。耶稣关注的不是律法的字面意义,而是律法背后的心意。那时的宗教领袖们已完全陷入律法主义,失去了律法背后的目的。
在节目的第三部分(21:46-33:57),他们探讨了新约中一个核心的争论:耶稣的门徒是否需要遵守律法,即使他们不是犹太人?使徒们对此存在分歧,而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也不断回到这个问题上。
在节目的最后部分(34:12-50:05),提姆和乔恩总结了今天的耶稣门徒应如何看待律法。虽然这些律法很可能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尤其是当我们明白上帝设立律法的目的时。当我们了解律法颁布的背景时,就能看到上帝对他子民和他创造世界的心意。
视频说明
本集节目配合我们的短片《律法》一同使用。你可以在我们的 YouTube 频道观看,链接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GO9Mmd_cU
圣经经文参考
- 耶利米书 31:34
- 以西结书 36:26
- 马太福音 5:17
- 马太福音 12:1-2
- 马太福音 12:8
- 马太福音 22:36-40
- 申命记 6:4-5
- 加拉太书 5:12
- 罗马书 14:5
- 启示录 1:10
- 罗马书 13:8-10
- 哥林多前书 9:9-10
PodCast内容提要
1. 以色列的失败与先知的呼声
- 以色列未能遵行律法,先知们回顾历史,指出根源在于人心刚硬与悖逆。
- 耶利米和以西结承接摩西的比喻,强调:若要有盼望,人心必须经历根本性转变。
- 耶利米:预告上帝将更新圣约,将律法写在人心上。
- 以西结:预言上帝将除掉石心,赐下肉心,并以圣灵的内住改变人。
2. 心灵更新的三重比喻
- 心灵受割礼:除去属肉体的顽固与骄傲。
- 换心(心脏移植):除去刚硬的石心,赐下柔软的肉心。
- 律法写在心上:律法不再是外在的规条,而是内在生命的自然流露。
3. 耶稣的来临与律法的成全
- 耶稣不是废掉律法,而是成全律法(参《马太福音》5:17)。
- 他深化了律法的本意,例如:“不可杀人”不仅指行为,更指内心不得怀恨。
- 耶稣总结律法为“尽心、尽性、尽意爱神”和“爱人如己”,视之为信仰的中心。
- 通过十字架上的牺牲和复活,耶稣解决了人类与神破裂的关系,并赐下圣灵,重塑人的心灵。
4. 外邦信徒与律法之争
- 初代教会激烈争论外邦信徒是否需要遵守犹太律法(如割礼、洁食律例、安息日)。
- 使徒们(特别是保罗)确认:外邦信徒因信称义,不必遵守区分以色列与列国的文化律法。
- 保罗强调,真正成全律法的是爱神爱人,而不是外在的律法规条。
5. 新约中的律法智慧
- 保罗与使徒们引用旧约律法时,采用了“爱神爱人”的过滤原则。
- 律法中的普世道德(如孝敬父母、不可杀人)继续有效,作为爱心生活的具体指引。
- 部分文化性律法(如不罩住打谷牛的嘴)则被提炼为背后的属灵原则(如尊重劳工的权益)。
6. 基督徒如何看待律法
- 信徒应以“爱神爱人”作为衡量标准,去理解和应用律法中的智慧。
- 律法启示了上帝关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商业、公义、怜悯、社区责任等)。
- 虽有误解的可能,但若以爱为方向,就不会偏离太远。
PodCast原文
播客日期:2015年10月21日
Jon:欢迎回到圣经工程播客。我是Jon Collins。今天我们将继续和Tim Mackie的对话,延续上一次关于律法的话题。我们将从上次中断的地方接着谈起,讲到先知们如何延续摩西所使用的“需要受割礼的心”这一比喻,以及他们如何拓展了这个比喻。
接着,我们会谈到耶稣,以及他如何讲论成全律法,他怎样总结全部律法以及那至大的诫命。然后,我们还会谈到耶稣的跟随者们,他们如何努力地在自己的生命中遵行律法,以及使徒保罗又是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人也这样行的。
我们关于律法的视频可以在 youtube.com/thebibleproject 上观看,那里还有其他很多视频。但现在,让我们直接进入今天的内容吧。
以色列没有遵行律法。于是我们来到了先知时期,先知们回顾过去,并试图向当时的人们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得出的结论,与摩西当初所说的是一致的。
Tim:在所有论及此事的人物中,最重要的是两位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结。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亲历了以色列被掳和耶路撒冷被毁的惨状。他们都指出,这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是因为以色列人的悖逆和不顺服。
他们指出:“如果未来还有希望——他们相信以色列以及上帝在世上的计划仍有希望——那么上帝的子民,人的心,就必须经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和医治。”他们发展了摩西的比喻——你们的心需要受割礼——虽然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比喻。
Jon:我正想深入问问这个问题。他是不是同时提到了两件事?一方面说你们的心刚硬,另一方面又说你们的心需要受割礼?
Tim:是的。对于摩西来说,病症的描述是“心刚硬”,而在《妥拉》中,“心刚硬”这个比喻是用来描述法老的。也就是说,以色列人变成了像法老一样的人。
Jon:这可不是个夸奖啊。
Tim:当然不是夸奖。确实如此。所以,摩西看到的解决之道是:在你们被掳到异地之后,上帝会信实地介入,有一天,他要改变他子民的心。《申命记》第三十章中,摩西这样说:“耶和华你神必将你心里和你后裔心里的污秽除掉,使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申命记》30:6 和合本)
Jon:这是个很奇特的意象啊。
Tim:这是一个比喻中的比喻。
Jon:比喻中的比喻。
Tim:是的。想想看,“心刚硬”本身就是个比喻。
Jon:顺便说一下,在希伯来文中,“心”这个词的含义其实远不止情感中心,对吧?
Tim:对,不只是情感中心,还包括你的意志和选择。希伯来语中没有“脑”这个词。你的思考、决定、感受,都是用心来完成的。
Jon:所以“心刚硬”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内里的灵性刚硬、自我中心。
Tim:对,是指顽固、骄傲、自以为是、不愿受教的态度。
Jon:那我们再来说说割礼。割礼原本只是一个记号,表明你是属于上帝子民的一部分。
Tim:没错。它源自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要从一个无法生育的人开始,使他成为像沙粒、像天上星辰那样众多的民族。所以以色列人要在男性的生殖器上做一个割除皮肤的记号,象征他们生养繁衍的能力是出于上帝的恩赐。
因此,摩西把这两个比喻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去除肉体的皮肤,另一方面是心作为意志、情感和选择的中心。摩西认为,以色列人的心出了问题,需要有某种彻底的“肉体割除”。
Jon:当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
Tim:是的,是象征意义上的。
Jon:象征意义上的。
Tim:没错。这就是比喻的意思。人类的道德感、自尊心、骄傲等根本层面已经严重败坏,必须有一部分人性被“割除”,然后用新的本质取而代之。
Jon:那为什么摩西会选择用“割礼”作为这个比喻?是不是因为割礼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信靠——信靠上帝供应后代和家庭的能力?或者说,割礼作为归属上帝家庭的记号,和这里所说的心灵更新也有某种联系?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Tim:就我个人的反思而言,这两者确实都和对未来的盼望有关。不过,我也可能有误。我的理解是,摩西在这里实际上是在为这个符号赋予新的意义。因为本来,割礼并不是因为包皮本身有问题。但现在,摩西通过新的经历看到了人心的问题。
Jon:他说:“你们的心出了问题,需要被除掉一部分。”
Tim:是的。为了圣约子民的未来,我们的意志、顽固和骄傲中有一整块需要被割除。我在阅读中也没有见过有人为此提出比这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不过,我也有可能错了。
Jon:那么到了先知们那里,他们又在这个意象上进行了扩展。
Tim:是的,他们承接了这个意象,并用自己的比喻来表达。耶利米说,有一天,上帝要更新圣约,他要将《妥拉》的律法写在他子民的心上,到那时,以色列人甚至不需要祭司或教师来提醒他们说:“嘿,你应该遵行律法。”因为耶利米说:“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也必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参考《耶利米书》31:34)
所以,耶利米所盼望的是一场伟大的赦罪行动,届时以色列所有的悖逆都将被彻底处理,每个以色列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内在的指引,使爱上帝、顺服上帝成为他们的本能。这是耶利米的盼望。
然后,以西结也拿起了“心刚硬”的比喻,他说:“上帝要除掉你们石头般刚硬的心,赐给你们肉心。”(参考《以西结书》36:26)而且他说,这个改变将是因为上帝自己的生命同在——圣灵——要进到人里面,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就像圣灵、上帝的气息和生命之气一样——
Jon:让人联想到《创世记》的记载。
Tim:没错,让人回到《创世记》。在那里,人本是尘土,上帝将自己的气息吹进人里面——
Jon:使人有了生命。
Tim:正是如此。所以,如今,那些爱上帝、顺服上帝的新造之人,同样需要上帝新的创造性作为,将他的生命之气再一次吹入我们里面。
这就会带来一种根本性的改变,使人的心思和意志产生新的道德指向。这就是以西结所说的。
Jon:所以现在我们有了三个比喻了?
Tim:是的。
Jon:一个是心灵受割礼,一个是心脏移植(除掉石心换上肉心),还有一个是律法被写在心上。这个比喻让人联想到律法被刻写在石版上,或者写在书卷上。
Tim:没错,十诫就是被刻在石版上的。但将来,不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刻在人的心上。
Jon:这三个比喻真的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想,尤其是当我们在挣扎着理解什么叫做爱上帝、跟随上帝时。那种从根本上改变情感、意志、欲望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Tim:是的,没错。这里指出了人类状况中某种必须被彻底转变的地方。如果你停下来认真想一想——我不知道,我们俩现在年纪也快要步入中年了——
Jon:中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啊?
Tim:大概从三十多岁吧。
Jon:不,现在叫“第三年龄”了。
Tim:如果说四十岁是中年,那我们——?
Jon:四十岁就是中年吗?
Tim:我觉得是的。
Jon:好吧。
Tim:如果你预计自己能活到八十岁左右的话——
Jon:那我们确实快接近中年了。
Tim:是啊,我们都快到那个阶段了。
Jon:三十多岁末期嘛。
Tim:总之——
Jon:谢谢你提醒我啊。
Tim:我提到这些,是因为年龄越大,你就越能清楚看到自己道德生活的轨迹。
Jon:我尽量不去想这些。
Tim:可是,不管你想不想,你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失败历史,一些你后悔没有做得更好的事情,或者你会开始意识到有些你明明知道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你二十多岁时曾梦想成为的那种人,到头来你可能并没有成为。
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自己在道德意志和道德力量上的某种缺失。有时候我们能够做到正确的事情,有时候却做不到。我想,这正是这些故事和这些比喻所要指出的焦点。你不需要是一个宗教人士,也能体会到——
Jon:我们里面确实有某种“亏缺”。
Tim:是的,在爱、公义、良善这些方面,我们确实有一种亏缺。《圣经》也同样承认并诊断了这一点,它指出:“是的,这正是问题的核心。”而且,它也宣告,上帝愿意介入,改变这一切。
简单总结到目前为止的内容就是:
《妥拉》是一个讲述的故事,旨在表明,以色列人没有,也无法遵守上帝的律法。摩西指出,这是因为人类本性已经如此破碎和败坏,以致我们需要从内心被上帝的生命彻底改变。他提出了“心灵受割礼”的概念。
接着,耶利米和以西结承接并发展了这个概念,他们说:“是的,我们需要上帝的灵,需要上帝将律法深深地写在我们心里。”
所以,这一切都指向未来。但旧约本身,并没有展现出这些盼望或应许真正实现的画面。当你合上旧约圣经时,那种张力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Jon: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拿撒勒人耶稣。
Tim:耶稣登场,在《马太福音》第五章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他来,并不是为了宣告:“神的国到了,所以律法不重要了,我们可以不管律法了。”他明明说:“我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参考《马太福音》5:17)
然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教导,其中引用了一些十诫中的内容。他说:“如果你要成为我的跟随者,在上帝的国度中生活,那么真正的顺服不只是遵守字面上的诫命。”举例来说,他提到不可杀人,但他指出,真正成全这条诫命,不只是指不要杀人,而是连恨人、怀有怨恨、说恶言、心怀不善,都不应该有。
上帝设立“不杀人”这一律法时,其真正的道德理想,是要人心中根本没有恶念或恶意。他说:“我在建立的,是这样一种社区——一群人在我的国度里,成为这样的人。”
因此,耶稣说,他来是要成全律法——真正成全像“不杀人”这样的律法,成就上帝设立律法时所盼望的那个美好目标。
Jon:也就是说,耶稣自己要去成全这些诫命。
Tim:是的,他自己要亲自去成全,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跟随他的人群,使他们也能成全律法。我认为,他成全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他成全了旧约故事中的那条主线——那条以色列无法成全律法的未完成的剧情张力。而他,作为以色列人,也是以色列的弥赛亚,来成为那位真正爱神、顺服神、遵行律法的以色列人。
另一方面,在他的教导中,他呼召人来跟随他,使他们也能成全律法。
耶稣非常独特,因为他既不是要废掉律法,但他又确实以一种超越律法的权柄自居,来解释律法真正的含义和目的,并且他要亲自来成就这一切。
Jon:这在犹太文化中可是一个非常——
Tim:非常大胆的举动。
Jon:新约中是不是有个故事,说耶稣被指控违反安息日的规定?
Tim:是的,是他的门徒被指控。
Jon:是他的门徒被指控违反安息日?
Tim:对,他们在安息日掐麦穗,用手搓着吃里面的籽粒。还有一些时候,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因此,耶稣与当时的宗教学者们围绕着安息日产生了争议。
Jon:因为那时候,《旧约》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其实并没有详细规定你能做或不能做哪些具体的事情,对吧?
Tim:是的,只说了“不可以做工”。
Jon:“不可做工”,然后人们就围绕这个命令建立起一整套解释传统,规定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Tim:没错。
Jon:我想追问的是,既然你说耶稣认为自己高于律法,他在面对这些指控时,并不是简单地说:“我并没有破坏安息日。”他实际上是说:“我知道安息日的真正意义,我没有违背安息日的精神。”
Tim:对,即便是像“在安息日要休息”这样的诫命,耶稣也感到有权利挑战当时流行的诠释传统,对什么是“工作”、什么是“休息”提出新的理解。他指出,真正的安息日休息并不排除治病,行善,甚至在饥饿快要撑不下去时做点必要的劳动。
重点不在于耶稣是否违反了安息日,而在于他将自己视为解释安息日意义的最终权威。
我很喜欢的一个关于《马太福音》的学者R.T. France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大多数拉比在讨论《妥拉》时,总是以《妥拉》为固定的参照点,试图表明自己的解释是最忠实的。而耶稣的教导则是反过来的,他以自己为中心,解释《妥拉》与自己的关系,并且宣告,《妥拉》的成全就在于他的教导和作为。” 这种姿态是不同寻常的。
Jon:这种举动必然会惹怒很多人。
Tim:确实如此。他的教导,以及这些教导传播开的影响,使他结下了许多敌人。
但同样在《马太福音》中,耶稣也与摩西和先知们的诊断保持一致,他认同问题的根源在人心。他有一次教导说:“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才是污秽人的;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假见证、谤讟。”(参考《马太福音》15:19)
Jon:而且耶稣对律法本身也是非常尊重的。比如在那个富有的少年官来到耶稣面前问道:“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耶稣并没有一开始就推翻律法,而是问他:“诫命是怎么说的?”
Tim:是的,他问:“你遵行诫命的情况如何?”(参考《马太福音》19:17)
Jon:从遵守诫命开始。
Tim:没错。因此,律法仍然是一个清晰的参照点,被视为上帝的话语。
耶稣信息中一个极其独特的标志,就是他将整个旧约的律法总结为一个伟大的诫命。他被问到,在《妥拉》的613条诫命中哪一条最重要时,他给了两个答案,但把它称为“一个”诫命。
Jon:因为耶稣不会数数嘛(笑)。
Tim:或者说,他的智慧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分类方式。他首先引用的是犹太人每天祷告时诵念的《申命记》经文(即“示玛”):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参考《申命记》6:5)
然后他说:“其次也相似,就是要爱人如己。”(参考《利未记》19:18)
Tim:所以,耶稣认同摩西和众先知的观点,即人类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心里。我们并没有足够地爱上帝,也没有足够地爱他人,因此无法始终行在正义中。于是,耶稣说:“这就是上帝一直以来所期盼的人类状态——一群人,他们总是以爱上帝来爱人,以爱人来爱上帝。”他将所有的教导都集中在这个中心点上。
但你也可以看到,在耶稣的理解中,创造出一群真正爱上帝、爱他人的人,正是解决旧约故事中所有未竟张力的答案,也是成全那未完成使命的途径。这种爱,就是上帝一直以来呼召人们活出来的生命样式,而耶稣自己不仅要成为那样的人,也要使别人也成为这样的人。
Jon:那么,当耶稣说爱上帝、爱邻舍是最大的诫命时,他的意思是不是说,只要专注于这两件事,其他一切都会自然顺服?还是说,他只是把它们优先排序,强调这是最重要的?
Tim:我认为,这还是得回到问题的语境。当时是在问:“在所有的诫命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所以,耶稣的回答是:“如果这成为你的‘真北’方向,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情境,你都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真心在每个决定中都以尊崇上帝、以他人的福祉优先于自己为目标,那么你就会成为上帝所造、所呼召的人。
我想这正是耶稣的意思。
Jon:所以,耶稣并不是来废掉律法的。事实上,他非常尊重律法。
Tim:是的,但同时,耶稣也看到,律法是置于一个故事线之中的,这条故事线指向了比律法更伟大的东西。而耶稣似乎坚信,他自己正是那个更伟大的应许,他要成就摩西和先知们所指出的问题的最终解决。他要解决以色列和整个人类因悖逆、罪恶而与上帝关系破裂的问题,同时也要修复人心。
耶稣似乎认为,他将通过自己的死亡——在逾越节被钉十字架——来担当以色列的罪。他作为逾越节的羔羊,承担了以色列的罪恶,把以色列悖逆所带来的后果归到自己身上,为他们承受刑罚,并彻底挪去人类悖逆的力量和由此而来的咒诅。
Jon:然后,他将圣灵赐给跟随他的人,好让他们拥有一颗新心。
Tim:没错。《新约》中关于圣灵的基本观念,正是延续自创世记第二章——上帝用他的生命之气赋予尘土生命。以西结所盼望的是,上帝自己的生命之气必须再次创造出真正能爱神、跟随神的人类。
耶稣在他的教导中延续了这一点,他说,藉着他在十字架上的成就和复活,神的灵将要降临,重新塑造一个由他的子民组成的新的人类。
特别是《路加福音》在这方面铺垫得很明显,它在四福音书中提到圣灵最多;而在《使徒行传》中,圣灵的降临五旬节成为一个高潮。随后,保罗和彼得的书信也进一步阐述了圣灵在耶稣跟随者中转变人心的神学意义。
Jon:早期的基督徒原本都是犹太人。
Tim:是的,他们都是。
Jon:那么,当他们领受了圣灵,面对这个新的现实时,他们仍然在遵循犹太人的习俗,对吧?
Tim:是的,他们仍然去圣殿,仍然完全参与耶路撒冷的敬拜生活,包括守安息日等等。
Jon:他们也继续遵守洁食律例。
Tim:对,继续守洁食律例。
Jon:我们到目前为止讨论的,都是关于犹太信仰实践的内容——
Tim:确切地说,是关于以色列的,他们作为圣约子民,按照《妥拉》中的律法来生活。
Jon:然后,耶稣吩咐他的门徒,走出以色列,去使万民作门徒。立刻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那些外邦人跟随者——他们需要遵守所有这些犹太传统吗?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是为了将以色列与外邦人区别开的律法。
因为律法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把以色列与列国区分开来。
Tim:没错,像是与迦南人区分开来等等。
Jon:所以问题就来了,比如洁食律法、割礼、安息日——这三项特别关键。那外邦信徒该如何处理这些律法呢?
Tim:这是基督教运动最初十年里最核心的争论。这场争论及其引发的张力,几乎在每一卷新约书信中都有体现。这就是早期教会里进行的中心辩论。
《使徒行传》把这场辩论呈现得很清楚:当耶稣的运动向外扩展时,越来越多非犹太人听闻福音,爱上了耶稣,愿意跟随他,并且真实地经历了耶稣的同在和圣灵的改变。于是,一些犹太背景的耶稣跟随者观察到这一切,承认:“没错,耶稣真的在呼召这些人,他在改变他们。”
接着,他们召开了一场辩论,其中最关键的圣经章节是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使徒们通过查考先知书和旧约预言,领悟到上帝一直以来的计划就是要让亚伯拉罕的家族以及上帝的国度涵盖万邦万民。
因此,他们达成共识:
《妥拉》中那些为使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分别为圣而设立的律法,在上帝的救赎故事中已经完成了它们的角色。
这些律法对于以色列当时的阶段是必要的,但如今,因为耶稣已经来临,已经活出了律法,并使这一故事达到成全,所以对于非犹太信徒来说,他们不需要再遵守这些律法。
这场辩论曾经异常激烈。
Jon: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Tim:对,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使徒们的判断。即便是那些曾是法利赛人的耶稣跟随者,有些人同意,有些人却不同意。
后来,使徒保罗成为新约中最为坚定地为外邦信徒辩护的人物。他也因此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
Jon:外邦人的使徒。
Tim:对。在他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最深入地探讨了这场辩论的神学意义,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外邦耶稣跟随者不需要遵守那些《妥拉》中规定以色列民族身份的律法。
Jon:那么,保罗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是怎么做的?他是不是彻底不守律法了?还是视情况而定?
Tim:看起来,他的默认立场是坚守自己的犹太人传统。在《使徒行传》中有一些记载,显示他在耶路撒冷时曾遵守某些关于许愿的规定等等,继续遵行《妥拉》的传统。
但他也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他说:“若在犹太人中,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参考《哥林多前书》9:20)
也就是说,他为了向犹太人传讲耶稣,就继续遵循洁食律例、守传统。
但他也说:“若在没有律法的人中,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参考《哥林多前书》9:21)也就是说,当他在外邦人中时,他就不会以犹太律法去增加别人认识耶稣的障碍。
Jon:所以,保罗判断自己行为的标准就是:“我是不是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帮助别人认识耶稣,还是在拦阻别人认识耶稣?”
Tim:正是这样。而在他的书信中,比如写给罗马和加拉太地区教会的信中,那里既有犹太人信徒,也有外邦人信徒,他都对如何处理这些律法冲突提供了教导,特别是关于安息日和洁食律例的争议。
基本上,他的教导是这样的:
“不要因着有人守安息日、有人吃洁净食物,而彼此论断。有人因守安息日、遵洁食律例,借此爱神、尊敬神,这很好;有人在主里自由地不这样做,也是出于爱神的心志,这也很好。”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照着自己对主的心志去生活,并且不彼此论断。
事实上,保罗斥责那些因着律法问题而彼此批评的基督徒,他说:“讽刺的是,你们一边试图遵行律法,却一边用彼此批评、争斗、毁谤的方式,反而违背了耶稣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
在保罗那里,他直接引用了耶稣的话。他说:“爱人如己的人,就成全了律法。”(参考《加拉太书》5:14)
如果你在爱神、爱人的道路上行走,你就可以确信自己是在正路上。
Jon:不过,保罗有一次确实非常生气,特别是对于那些试图让外邦信徒“犹太化”的人——我记得这个词是“Judaize”。
Tim:对,本质上就是关于割礼的问题。
Jon:所以,是因为他们想给福音加上额外的要求,造成了混乱吗?保罗为什么那么激烈地反应?
Tim:在《加拉太书》中尤其明显。那里,有些犹太背景的基督徒进入了教会,那些教会中有许多外邦信徒,从未受过割礼。这些犹太信徒就说:“什么?你们想要跟随犹太的弥赛亚,但却没有受割礼?”
对于保罗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首先,这意味着,人必须通过遵守某种宗教仪式才能成为上帝子民、进入亚伯拉罕的家庭。而在保罗看来,这种说法削弱了福音最核心的真理:
上帝的恩典是白白赐下的,不是凭着人的行为得来的。
无论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上帝在耶稣里主动临到我。当你把任何一种行为、仪式变成得救的前提条件时,保罗认为:你已经失去了整个福音的心脏。
所以,他非常愤怒。
Jon:他真的非常激动。
Tim:他甚至在信中说:“恨不得那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参考《加拉太书》5:12)
Jon:“把自己一刀全割了吧。”
Tim:对,他说:“恨不得他们自宫。”
不过,他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脾气暴躁。
Jon:真不可思议,这句话竟然出现在圣经里。
Tim:是的,确实记载在圣经中。他说:“恨不得他们割绝自己。”
他在《加拉太书》里确实很愤怒。他常常因为这个被误解,好像他是个情绪化的人。但其实,我认为,他完全是出于对耶稣之爱的炽热。他实在太渴望别人能够亲身经历耶稣的爱与恩典了,所以,当任何人——尤其是以“奉耶稣之名”的人——在拦阻他人领受这份恩典时,他的反应才如此激烈。
Jon:这就有点像心理学上说的:当有人在你身上触发了你自己最痛苦的挣扎时,反应往往格外激烈。因为保罗自己就是从严格的宗教传统中走出来的。
Tim:对,确实可以这样理解。
不过,我更倾向于这样说:正因为他被耶稣的爱彻底改变和吸引,所以任何人若拦阻别人也去经历那份爱,他就会义愤填膺——尤其当他们还是打着耶稣的旗号这么做时。
Jon:我很想听听你怎么理解另一个经常引发混乱的问题:
有些人说,“现在的安息日就是星期天”,那整个传统到底怎么回事?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们重新爱上了守安息日的生活方式,觉得在其中看到了智慧。
但也有人坚持说:“这是上帝的诫命,我们理应遵守。”
这就引发了争论。有人回应说:“好吧,所以我们星期天聚会,是不是就是在守安息日呢?”
然后,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安息日真的被“换到星期天”了吗?我们主日敬拜,真的就是在守安息日吗?到底是怎么回事?
Tim:是的,这确实容易混淆,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层叠加在一起的东西。
首先,回到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内容:在外邦信徒是否需要遵守区分以色列与万民的律法的问题上,安息日是个重要案例。特别是在罗马世界中,安息日是犹太人最显著的区别标志之一。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深受犹太—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世界——
Jon:我们有双休日!我们有两天休息!
Tim:是的,有两天休息日!
Jon:而在罗马帝国时期,这简直是疯狂的概念。在那个世界里,人们每天都得工作,只有极少数富人才能休息。
Tim:对,所以当时犹太人经常被看作是懒惰的、不合群的。这种与众不同,也成了犹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到了最早的基督徒那里,尤其是外邦背景的基督徒,许多人似乎不再坚持守安息日了。因为安息日并不是他们的传统。
保罗也提到过这一点。在《罗马书》第十四章和《歌罗西书》中,他都把安息日列为“可争议之事”,属于信徒间可以有不同做法的领域。
Tim:因此,在保罗看来,安息日属于那些可以因信心自由选择是否遵守的事项之一。非犹太信徒并不需要再遵守安息日律法。
但据我们所知,很早期,基督徒就开始在星期天聚集敬拜、唱诗、擘饼、分享圣餐。这主要是因为耶稣的复活发生在星期天,也就是犹太历法中的一周第一天。
我们在《启示录》中看到“主日”(The Lord’s Day)的提法。约翰在启示录中说:“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参考《启示录》1:10)这里的主日,很可能指的就是星期天。
后来在早期教父和教会历史文献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提到:基督徒在星期天聚集,作为复活日的纪念。
Jon:所以,这并不是说安息日被移到了星期天,而是——
Tim:没错,安息日并没有被“转移”到星期天。安息日成了一个可自由选择遵守的问题。随着基督徒群体中外邦人越来越多,安息日的守律逐渐变得不再普遍。
与此同时,基督徒发展出自己的敬拜模式,即在星期天——主复活的日子——定期聚会、敬拜、擘饼。
这是一个简要总结,当然还有更多细节可以补充,但大致就是这样。
Jon: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并不是有一个“周末”,然后想:“好吧,周六和周日都休息,我们选哪一天去教会呢?”
Tim:完全不是。
而且,我得说,这件事至今仍有不同观点存在。但对我来说,很明显,保罗将安息日归类为“可争议事项”,意思是:
如果某人觉得守安息日有助于他们敬拜和尊崇耶稣,那就去守;如果另一些人觉得不需要守,也同样可以自由地跟随耶稣。
当然,安息日本身作为上帝智慧的礼物,依然有很大的价值。毕竟,从创世记开始,安息日就被嵌入了创造秩序中。
Jon:对啊,在创造故事中,安息日被特别强调,似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Tim:是的,没错。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你不休息,其实是很愚蠢的。但关键是:
我是否因守安息日而被接纳进入耶稣的家?是否因守安息日而被上帝接纳?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错了。
Jon:这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最后一个重要话题。你提到过,律法中蕴藏着智慧。那么如果我是一个新归主的基督徒,我不是犹太人,我知道自己应当从“爱神、爱人”的大诫命出发,也知道必须靠着圣灵才能做到。那么,我该如何看待旧约律法呢?
Tim:是的。
Jon:毕竟,在整本圣经中,有大量关于如何生活的律法。
而且,即便在新约书信中,保罗他们也经常引用旧约的律法,显然这些律法还是很重要的。
可如果我去照本宣科地遵守所有的律法,比如有人尝试所谓的“圣经生活一年计划”,每天都严格执行,那就可能出现一种极端情况,比如拿小石子砸街上那些不洁的人之类的荒唐行为。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Tim:我想简单地说,耶稣和使徒们确实引用律法,但他们引用的通常是那些具有普世性原则的律法,是超越以色列民族界限的命令,比如十诫中大部分内容。
比如,保罗在教导以弗所的外邦信徒时,自然地引用了“当孝敬父母”的诫命。(参考《以弗所书》6:2)
Jon:所以,不是因为保罗认为:“当然了,大家都得遵守摩西律法,因为这是规定好的。”
而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带有普世性原则的道德要求,适用于所有文化的人。
Tim:对,他的思路是:“这里有一条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律法,而这条律法可以帮助你按照耶稣的教导去爱神、爱人。”
所以,他告诉以弗所的孩子们:“孝敬父母。”
Jon:听起来,你的意思是,保罗就像在给律法加了一个“过滤器”。
他会思考:“这是上帝给以色列的命令,现在我要爱神爱人,这条律法经过这层滤网之后——
如果它直接符合爱神爱人的原则,那么就直接适用;
如果是一条比如‘不可剥夺牛吃粮食权利’(不罩上牛嘴)的律法,他也会提炼出底层原则。”
Tim:没错!你说得非常好。
保罗的过滤器就是耶稣的大诫命:“爱神爱人”。
在《罗马书》第十三章中,保罗引用了十诫中的几条:“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然后他说:“若还有别的诫命,都包括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参考《罗马书》13:9)
他继续说:“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参考《罗马书》13:10)
所以,对于保罗来说,这个爱神爱人的诫命就是他的最终标准。但即便是那些看似细节的律法,他也能从中提炼出符合这个大诫命的智慧原则。
Tim:比如,他引用了《申命记》第二十五章的律法,说:“牛在打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参考《申命记》25:4)
Jon:所谓“笼住嘴”,就是不给牛吃它在工作的粮食,对吧?
Tim:是的。当牛在打谷时,如果你给它戴上口罩,它就不能一边工作一边吃粮食。如果你有一百磅的谷物,而牛吃掉了十磅,那你就少了十磅收成——当然我不知道牛到底能吃多少磅(笑)。
Jon:我也不知道(笑)。
Tim: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提到了这条律法。他认为,即便是这条看似细枝末节的律法,也仍然是上帝智慧的体现。他从中提炼出的原则是:
“上帝关心那些辛勤工作的人,让他们也能分享自己劳作的成果。”
然后,他将这个原则应用到了人类身上,特别是应用在教会领袖身上。
他认为,牧者、教会领袖投入了时间和精力牧养教会,就应该得到合理的供养。
所以保罗的逻辑是:“要爱护那些服侍你的人。”——就像《申命记》中所强调的对牛的关怀一样。
Jon:那保罗在讲这些时,是不是也意味着:“好,现在我们要制定一个新律法——‘要给牧师发工资’,然后记下来,每次打卡检查一遍。”?
还是说,他只是指出这里有一个原则,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律法?
因为据我所知,他自己并没有拿薪水。
Tim:是的,这确实涉及到具体情境。但回到你的主要问题——
Jon:我并不是为了挑刺,我只是想弄明白:保罗到底是在制定新的律法,还是在应用旧的智慧原则?
Tim:我认为,保罗并不是在重新立法,而是把律法视为智慧的源泉,帮助上帝的子民学习如何以实际的方式去爱神、爱人。
Jon:明白了。我想起我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教育往往是:
阅读新约时,那里提到的每条指令几乎都像是新的律法。
比如,保罗说了什么,你就要严格遵行——逐条记录下来,好像又在收集新的律法清单一样。
Tim: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实际上,在保罗所给出的所有道德劝勉和指引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世界观。那就是:
“这一切具体的道德教导,都是出于爱神、爱人这个最根本的命令。”
而且我们知道保罗是这么看的,因为他自己明确地说过:“所有的诫命都包含在这句话里——‘要爱人如己’。”(参考《加拉太书》5:14)
Jon:那我们今天作为信徒,是不是也应该像保罗那样,自己去做这种“原则提炼”的工作?
还是说,我们可以直接依赖保罗已经做过的总结,就够了?
Tim:唔,对我个人而言,我确实需要亲自去挖掘律法背后的道德原则。
要使跟随耶稣这条路真正对我有意义,我需要理解新约道德命令底下的道德逻辑,尤其是当这些命令和我所成长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时——
特别是在性伦理领域,常常会有冲突。
所以,对我来说,了解律法背后的道德原则,是跟随耶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我相信,耶稣想要塑造出来的人,是一群拥有智慧,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辨明如何爱神、爱人的人。
Jon:这让我想起你之前讲过的那个例子,关于“不可把山羊羔煮在母奶中”这条律法。
传统解释认为,这背后的原则是:“不要用生命的源泉去烹煮生命本身”,因为这样做太残酷了。
于是,犹太洁食律法中发展出了各种规定,不可以混合肉和奶。
但你也提到,近代学者发现,当初这条律法可能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设立的。
那么,在尝试挖掘律法背后的智慧时,会不会有危险?
比如,我们很有可能理解错了律法的本意?
Tim:当然有可能。
确实存在误解律法底层智慧的风险。
Jon:那是不是更安全一点的方法,就是:
干脆照着字面遵守律法?不去试着推测背后的原则?
Tim:当然可以选择这样,但问题是——我又没有养牛,也没有去打谷场工作(笑)。
也就是说,如果照字面遵守的话,许多律法在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中根本无法直接应用。
这又回到了我们之前谈到的更大的问题:
这些律法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遵守条文本身,而在于它们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关心。
Jon:是的。
Tim:而且,如果我们去挖掘律法背后的智慧,往往能够激发出一些我们原本不会想到的爱神爱人的创意做法。
这也呼应了萨尔海默(Sailhamer)的观点:
他认为,律法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我们看见,爱神爱人的生活方式,会如何具体地影响以色列人的饮食、商业经营、雇佣关系、家庭建筑设计(比如防止有人从屋顶摔下)等等方方面面。
这些律法让我们意识到:
在西方高度个人主义文化中,许多我们本能上忽略的领域,其实在上帝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通过探究律法背后的原则,我们能获得极大的智慧启发。
当然,我们有可能有时会理解错。但如果我们的“真北方向”始终是——爱神爱人,那么就不会错得太离谱。
Jon:这就是我们关于律法系列的全部内容了!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问题,欢迎给我们留言。
我们在推特上的账号是 @JoinBibleProj,
在脸书上可以找到我们 facebook.com/thebibleproject。
我们的全部视频都可以在YouTube免费观看(youtube.com/thebibleproject)。
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网站 jointhebibleproject.com。
好了,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