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之自由
一个被上帝恩典从根本改变的心,会有怎样的特征?如果我们信靠基督,我们的内心应当如何?这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良善行为。人心里即使充满了惧怕、骄傲或对权力的渴望,也完全可能做出各样道德良善的事。我们要讨论的是那些被上帝恩典从根本上改变的心——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改变是什么样子。
我们将聚焦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的一段经文——哥林多前书3章21节到4章7节:
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在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 神的。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 神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 神那里得着称赞。弟兄们,我为你们的缘故,拿这些事转比自己和亚波罗,叫你们效法我们,不可过于圣经所记,使你们自高自大,贵重这个,轻看那个。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哥林多前书3:21–4:7)
哥林多教会充满了纷争。这间教会最初是由保罗建立的。但正如经文中提到亚波罗和矶法所表明的,后来还有其他传道人来到哥林多。因此,有些人与不同的重要牧者有了关联。有的人是被保罗牧养和门训的,有的人则是由另一位大教师亚波罗提携并任命为领袖,等等。大家原本应当为自己与保罗或亚波罗的关系感到喜乐,但这些关系现在却成了争权夺势的基础。教会中形成了党派,纷争撕裂了教会。有人主张自己应当成为领袖,因为他是由圣徒保罗亲自门训的;另一人则以自己与某位重要牧者的特殊关系为资本,如此种种。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指出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骄傲和夸口。这正是我们彼此不能和睦相处、世界没有和平、人与人之间无法安宁共处的根源。请看,三章二十一节一开始就说“不再拿人夸口”;四章七节问“你为何自夸”;尤其注意六节,他劝勉他们不可“自高自大,贵重这个,轻看那个”。
保罗说:“不可骄傲,不可夸口。”我们所寻求的,是“谦卑”的品格。而这就带我们进入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自我评价。
直到二十世纪之前,传统文化(今天大多数文化依然如此)始终相信,对自己过高的看法是世上一切邪恶的根源。世上大多数犯罪和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人为何彼此伤害?为何有残忍之事?人为何作恶?传统上,答案是“傲慢”(希腊语为 hubris),也就是骄傲或对自己评价过高。传统上,人们认为这是人们行为失常的原因。
然而,在我们现代西方文化中,却发展出一种完全相反的文化共识。当代教育的基础、我们对监禁犯人的方式、大多数现代立法的基础以及现代心理辅导的出发点,恰恰是与传统共识相反。我们今天的信念——而且深植于各方面——是人之所以行为不端,是因为缺乏自尊,对自己看法过低。例如,丈夫打妻子、有人沦为罪犯,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评价太低。过去人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评价太高,自尊过强。现在我们则说,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太低。
几年前,《纽约时报》杂志刊登了一篇由心理学家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撰写的文章,题为《自尊的问题》(The Trouble with Self-Esteem)。这不是一篇开创性的文章,也不是晴天霹雳。她只是开始报告专家们多年来已经知道的事情。她指出的关键在于:没有证据表明低自尊是社会中的大问题。她引用了三项关于自尊的当代研究,全部得出相同结论,她写道:“拥有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可能对他人构成威胁。对自己感觉不好,并不是我们国家最严重、最昂贵的社会问题的根源。”
解释其中的运作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会很有意思。但现在,我们姑且承认她说得对:要让人们接受这种观点将需要很多年。这种“低自尊导致问题”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我们相信吸毒、犯罪、家庭暴力等问题,都是自尊不足所致。斯莱特认为,这个观念将很难被扭转。
你看,“低自尊导致行为失常”的理论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不需要作出任何道德判断,就可以处理社会问题。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支持人、鼓励人、建立人。在传统文化中,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严加约束、予以定罪,并称他们为恶人。
哥林多前书这段经文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自我、看待自我以及认识自我的方式,既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或后现代文化。截然不同。
在这里,保罗向我们展示了三件事:第一,人类自我的自然状态;第二,福音如何改变保罗的自我感知,以及那种被福音更新的自我;第三,如何得着那种被更新的自我。
人类自我的自然状态
在第六节中,保罗劝勉哥林多人不可因为某一个人就自高自大。这看起来似乎不是新鲜的教导,我们也许会想:当然了,骄傲是不合适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保罗在这里使用的“自高自大”这个词,并不是通常所用表示“骄傲”的词“hubris”,而是“physioō”。这是一个不寻常的词。保罗在这封书信中使用了它六次,在歌罗西书第二章也用了一次,除此之外,整本圣经中再没有其他地方使用过。许多圣经注释学者现在意识到,这是保罗特别强调的一个主题。
通过使用这个特别的词,保罗正在教导哥林多人有关人类自我的一些事情。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膨胀过度、鼓胀、超出正常大小的扩张”,它与“风箱”这个词相关。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它让人想到一个人体器官因为被充入太多空气而胀大的情景。空气充得太多,以至于整个器官胀满,快要爆裂。它膨胀、发炎、扩展到超出应有的大小。保罗说,这正是天然人自我的状态。
由于这个比喻如此生动且引人深思,我们应当仔细体会保罗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许我可以这样说:这个形象揭示了人类自我的四个特点:空虚、痛苦、忙碌、脆弱。
首先,空虚。这个形象表明,在人类自我的中心是空的。一个被鼓胀过度的自我,在它的中心什么也没有。它是空的。
祁克果在他的《致命的疾病》中说,人类内心的常态是试图在神以外的事物上建立身份认同。属灵的骄傲,是一种错觉,以为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自我实现价值,在没有神的情况下找到足够的目标来赋予生命意义。祁克果说,人的自我若不是建立在神身上,就一定会寻找别的东西来赋予它价值、独特感与目标感,并据此建立自我。当然,正如我们常被提醒的,如果你试图把其他东西放进原本为神而设的位置上,那东西一定太小。它会在那里面空空作响。因此,人类自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它是空的。
第二,它是痛苦的。一个鼓胀过度的自我是会带来痛苦的。
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平时并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除非它出了问题?我们平常走路的时候,并不会想着我们的脚趾今天感觉多么美妙,或者我们的手肘工作得多么顺畅。除非它们曾经受过伤,我们才会这么想。因为身体的部位只有在出问题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的自我常常在痛。这是因为它出了非常大的问题,出了极其严重的问题。它总是引起我们的注意——每天都如此。它总是让我们想自己看起来如何,别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人们常说“我受伤了”,但其实我们的“情绪”并不会受伤,真正受伤的是我们的“自我”——是我的自我意识、我的身份认同。我们的情绪本身没问题,痛的其实是我的自我。
走路并不会让我的脚趾痛,除非它本来就出了问题。同样,我的自我若不是早就有毛病,也不会这么痛。想一想,我们很难度过一天而不感到被忽视、被轻视,或自觉愚蠢、对自己失望。这是因为我的自我出了问题。我的身份出了问题。我的自我感出了问题。它从不满足,总是要吸引注意。
所以,第一,它是空的。第二,正因为它像被胀大的胃一样,它是痛的。第三,自我非常忙碌——换句话说,它总是在吸引注意。它拼命地忙于填补空虚。它特别忙于两件事:比较与夸耀。这两点在经文中都可以看到。首先请注意第六节,“自高自大”后面并没有句号。保罗没有说“你们就不再自高自大”。不,他说:“使你们自高自大,贵重这个,轻看那个。”这正是人类天然自我的本质。天然的自我是通过不断与他人比较来试图填补自己的空虚、减轻自己的不适。它一直在这样做。
在《默想基督教》中,C.S.路易斯有一章专门论到骄傲。他指出,骄傲本质上是竞争性的。竞争性是骄傲的核心。
“骄傲并不是因为拥有某样东西而喜乐,而是因为比别人拥有得更多而喜乐。我们说人以财富、聪明或外貌自豪,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自豪的是自己比别人更有钱、更聪明、更好看。如果所有人都同样有钱、聪明或好看,那也就没有什么可自豪的了。”
换句话说,我们只会为自己比别人更成功、更聪明或更好看而骄傲;一旦身边有人比我们更成功、更聪明、更好看,我们就再也无法从原有的东西中得到满足。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从中感受到喜乐。我们不是以此为乐,而是以此为傲。正如路易斯所说,骄傲是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快感。骄傲是“我比你更强”的满足。情欲会驱使一个男人想要与一个美丽的女人同床——但至少情欲是因为想要她。而骄傲驱使他去做同样的事,却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做到,能胜过别人。骄傲会摧毁人从这段关系中获得真实喜乐的能力。
我上学的时候,我妈妈常常说:“亲爱的,你应该去参加象棋俱乐部。”我会说:“妈,我讨厌象棋。”她会说:“我知道,可是这对你的大学申请很有帮助。”她又会说:“他们每个星期六早上不是都会到市中心喂流浪汉吗?你为什么不去参加?”我说:“妈,我讨厌这种事。”她又会回答:“我知道,可是这会让你的大学申请看起来很棒。”所以,我在学校做了许多我完全不喜欢的事情,只是为了堆砌一份履历表。这正是我们的自我一直在做的事。做我们不喜欢的工作,吃我们不享受的节食,做各样的事情,不是为了其中的喜乐,而是为了凑出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履历。通过与他人比较,努力让自己显得更好,我们就在夸耀。试图推荐自己,试图建构一个“自尊履历表”,因为我们迫切想要填补自卑与空虚。自我太忙了,时时刻刻都在忙。
最后,除了空虚、痛苦和忙碌之外,自我是脆弱的。那是因为任何被鼓胀的东西都随时可能泄气——就像一个充得太满的气球。
如果我们里面装的只是空气,而不是实质的内容,那“鼓胀”与“泄气”其实是一回事。优越感与自卑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自我过度鼓胀”的结果。拥有优越感的人,是充满气的,随时会被戳破;而自卑的人,则是已经泄了气的人。有自卑感的人会说自己讨厌自己,也会对自己这么说。他们已经泄了气。泄气就说明你曾被充满。鼓胀或将要泄气——其实是一回事。这使得自我变得非常脆弱。
空虚、痛苦、忙碌,因此脆弱。让我举一个完美的例子。我并不是要把她当作比别人更糟糕的人。事实上,她展现了极强的自知之明,我对她十分钦佩。如果你想看到我所说的现象的一个完美写照,这里是《Vogue》杂志早前一次采访麦当娜的片段。她谈及她的事业时说:
“我人生的动力,来自对平庸的恐惧。这股动力一直在推动我。我不断突破某一阶段,发现自己是个特别的人;但接着我又觉得,除非我再做点别的,我还是平庸无奇、不值得关注。因为即使我已经成了‘某个人’,我仍然得不断证明我是‘某个人’。我的挣扎从未停止,我想也永远不会停止。”
我告诉你:麦当娜对自己的认识,远胜过我们大多数人。每当她完成了什么,她心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想法:“现在我得到一个裁定——我是某个人了。但第二天,我发现如果我不继续往前走,我就不是了。我的自我无法满足。我的身份认同、我的价值感、我对自我肯定的渴望——没有实现。我总是以别人对我说的话、媒体写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但第二天,我还得去找别的证据。为什么?因为我的自我贪得无厌。它是个黑洞。无论我往里面丢多少东西,橱柜始终是空的。我每天早上往里面塞各种东西,喂养它,到晚上它又是空的。我已经成了‘某个人’——但我仍然需要成为‘某个人’。”
我们也许会觉得她有点神经质。不,她只是更认识自己。她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有自知之明。
这就是人类自我的常态。这正是保罗对哥林多人所说的。那些在教会里为了保罗而争斗、以与他之间的关系为资本的人,展现出极大的骄傲。他们无法单纯喜乐于自己认识保罗,反而必须把这层关系当作在教会里比别人高一等的凭据。
保罗希望他们明白福音带来的改变,以及福音如何改变了他自己。请看第三和第四节,他向他们展示福音是如何改变了他对自我价值、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的看法。他的自我如今运行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被更新的自我观
请看保罗说了什么。在第一和第二节,他提醒哥林多人,他是一个执事,有责任要完成。但接下来他告诉他们,关于这个身份,他并不在意是否被他们或任何人审判(第三至四节)。这里所用的“论断”一词,其含义与“审判”或“裁定”相同。这正是麦当娜渴望的——那个难以捉摸的评判、认可。保罗不依赖哥林多人,或任何人的法庭,来获得“我是某个人”的认定。
保罗是在告诉哥林多人,他不在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他不在乎任何人怎么看他。事实上,他的身份完全不取决于人如何评价他。他仿佛在说:“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想,我不在乎任何人怎么想。”保罗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评价、身份认同与他们对他的看法和评判毫无关系。
保罗的身份不取决于他人对他的意见——但我们又该如何不被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左右?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人会说答案很明显。几乎我认识的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会说,我们不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们会告诉我们,不该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他们的看法不该成为我们的负担。我们只需在意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建议是:“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去成为那样的人”,因为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有人有自卑的问题,我们现代世界似乎只有一种方法应对——就是用高自尊来补救。我们告诉他们要看到自己是一个很棒的人,要看到自己多么美好。我们鼓励他们回顾自己的成就。我们告诉他们不要再担心别人怎么看他们。我们告诉他们要设立自己的标准并达成它,然后自我肯定。
保罗的态度却完全不同。他并不在乎哥林多人对他的判断,也不在乎任何人的裁定。接着他更进一步:他连自己都不评判自己。他仿佛在说:“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想——但我也不在乎我自己怎么想。我对你们对我的看法不以为意——但我对我自己对我的看法也不以为意。”他虽自觉无愧,却说这并不代表他就无罪。仔细看看第四节他说什么:“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他的良心也许无愧——但他知道,即使良心无愧,也并不代表他就真的是无罪的。希特勒可能也认为自己良心无愧,但那并不代表他是无辜的。
如果有人告诉保罗要设定自己的标准,他会怎么说?他说那是一个陷阱,他绝不会落入那陷阱。你看,说我们不该在乎别人的标准,而要建立自己的标准,这并不是答案。靠达到自己的标准或别人的标准来建立自尊听起来像是个好办法。但它并不会真正带来释放。我达不到父母的标准——我因此感到难过。我达不到你的标准——我也感到难过。我达不到社会的标准——我也感到难过。我达不到别的文化的标准——我也一样难过。也许我该设立自己的标准?但我也无法遵守那些标准——除非我设得特别低。而标准过低也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那让我意识到我不过是个设定低标准的人。靠标准来建立自尊,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所以保罗不向哥林多人寻求身份认同。他不靠他们来证明自己是个“重要人物”。但他也不靠自己。他知道试图通过达成某种标准来建立自尊不过是陷阱。现在我们开始明白保罗的自我感来自哪里。请注意,这已经进入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了。
保罗是一个极具分量的人物。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六七位领袖之一。他有着强大的底气、极大的影响力和不可动摇的自信。他勇往直前,毫不动摇。然而,在提摩太前书中他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摩太前书1:15)不是“曾是”,而是“我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既极具自信,又愿意承认自己是最坏的人之一。我们很少见到一个人既坦率面对自己的道德缺陷,又拥有极度的平稳和信心。
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总是在审判自己。但保罗不这么做。当他说他既不接受哥林多人的判断,也不自己判断自己时,他其实在说:他知道自己的罪,但他不把罪和自己的身份相连。他的罪和他的自我认同无关。他拒绝玩这个游戏。他不会因为自己的罪而毁掉自己的身份感。他不会将罪与自我划等号。他也不会因为成就而自我称赞。他看到自己身上有各种罪,也有各种成就——但他拒绝将这些和自己的身份连接起来。所以,尽管他知道自己是罪魁,这个事实也不会阻止他去完成神呼召他要做的事。
我们和保罗截然不同。如果我觉得自己是个坏人,我就没有任何自信。如果我承认自己是个罪人,心中充满骄傲、情欲、愤怒、贪婪,就像保罗所说的那样——那我就没有信心。因为我们总在审判自己。我们设定标准,然后自己定罪自己。自我是永远不会被这种方式满足的。永远不会!
保罗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在乎我自己怎么看我。”他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一无所知。他的自我不是鼓胀的,而是充实的。他讲的是“谦卑”——虽然我不太喜欢用这个词,因为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谦卑”完全不同。保罗说他已经达到一个地步——他的自我不再吸引注意力,就像他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他已经不再思考自己。当他做错了什么或做对了什么,他不再将这些与自己挂钩。
C.S.路易斯在《默想基督教》中,对福音中的谦卑作了极为精彩的观察。他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真正谦卑的人,我们不会觉得他是个谦卑的人。他不会老是告诉我们自己是个“无名小卒”(因为一个总说自己是个“无名小卒”的人,实际上是个极度自我关注的人)。我们会记得的是这个人是多么对我们感兴趣。因为福音式的谦卑的本质,不是多想自己,也不是少想自己,而是少想自己。
福音的谦卑是不再需要思考自己。不再需要将万事与自己联系。不再想:“我在这群人中,我表现得怎么样?我想待在这里吗?”真正的福音式谦卑意味着我不再把每一个经历、每一次谈话都与自己关联。事实上,我停止思考自己。这是真正的“忘我之自由”。这是只有忘我才能带来的福气与安息。
真正的福音谦卑意味着自我不再鼓胀,而是被充满。这是完全独特的。我们在谈“高自尊”吗?不是。那么是在谈“低自尊”吗?当然不是。这与自尊无关。保罗根本不参与这个游戏。他说:“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但我也不太在乎我怎么看我。”——这就是秘诀。
一个真正有福音谦卑的人,不是一个自我厌恶的人,也不是一个自我崇拜的人,而是一个“忘我”的人。他的自我就像他的脚趾一样——正常运作,不引人注意。脚趾就只是脚趾,自我也只是自我,二者都不会吸引注意力。
这里有一个小测试。一个真正忘我之人,不会被批评深深伤害。批评不会击垮他们,不会让他们彻夜难眠,不会长期困扰他们。为什么?因为一个被批评就崩溃的人,是把别人的意见看得太重了。而这个世界告诉我们,面对批评要说:“谁管他们怎么看?我知道我是谁。”于是人们或是被批评击垮,或是干脆对批评充耳不闻。他们不听,也就学不到。因为他们只在意自己怎么看自己。换句话说,我们唯一能应对自卑的方式就是骄傲。但那根本不是解决之道。自卑与骄傲都是可怕的障碍,既妨碍我们,也妨碍他人。
一个真正“忘我”的人正好相反。当一个自我不是鼓胀而是被充满的人听到批评时,他不会崩溃。他会倾听,并把它看作成长的机会。听起来理想化?但我们越明白福音,就越渴望改变。朋友们,你是否愿意成为那种既不渴望荣誉、也不惧怕荣誉的人?那种既不贪求认可、也不畏惧认可的人?你是否愿意成为那种在镜子或橱窗里看到自己的倒影时,既不会欣喜若狂,也不会羞愧难当的人?你是否愿意成为那种在心中幻想时,不会老是在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也不再反复回味失败、折磨自己的人?你愿意成为那种即使只得了银牌,也能为金牌得主完成三个后空翻感到欢欣的人吗?像你欣赏日出一样去欣赏那件事本身?不在乎是谁完成的——你自己还是别人——你一样高兴。你只因那事被完成而感到喜乐。
你可能会说你不认识这样的人。但如果我们愿意一直跟随保罗的脚步,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可以开始享受那些与我无关的事情。我的工作不是关于我,滑冰不是关于我,爱情不是关于我,约会不是关于我。我可以真正地享受事物本身,而不是让它们成为简历的一部分,不是为了让我在申请表上更有优势,不是为了填补空虚。你愿意那样吗?这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这就是福音的谦卑,这就是“忘我”的福分。不是像现代文化那样“多想自己”,也不是像传统文化那样“少想自己”,而是“少去想自己”。
如何得着那种被更新的自我观
保罗是如何得着这种蒙福的“忘我”的?他确实告诉了我们——但我们要仔细看。首先他说:“我不在乎你们怎么看我,我也不在乎我自己怎么看我。”换句话说,他既不从他们那里寻求评判,也不从自己那里寻求评判。接着他说:“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这里所译为“无罪”的词,原文是“称义”。这个“称义”的词,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保罗一再使用。这里保罗的意思是:即使他良心无愧,也不能使他得称为义。
保罗在寻求的,麦当娜在寻求的,我们所有人都在寻求的,是一个最终的判决:我们是有价值的,我们是被接纳的。我们每天都在各样的处境和人际关系中寻求那个终极的判决。这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审判。每天我们都回到法庭上。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保罗说他不在乎哥林多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任何人的法庭怎么看他?奇怪的是他在提到“法庭”——毕竟哥林多人不是法庭。他说的是比喻意义。我认为他的意思是:不论高自尊还是低自尊的问题,在于我们每天都在法庭里。每天我们都在接受审判。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建立身份的方式。在法庭上,有控方,也有辩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在为控方提供证据,就是在为辩方提供证据。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赢了这场审判,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输了。但保罗说他找到了秘诀。对他来说,审判已经结束。他已经离开了法庭。一切都过去了,都结束了。因为终极的判决已经下达。
这怎么可能?保罗说得非常简单。他知道他们不能使他称义,他也知道自己不能使自己称义。那么他说什么呢?他说:“判断我的乃是主。”只有主的看法才是重要的。
你是否意识到,唯有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中,你可以在行为之前就得到判决?无神论者可能会说他们的自我形象是来自做一个好人。他们努力做一个好人,并希望最终会有一个判决,证明他们确实是好人。表现决定结局。对佛教徒来说也是如此,表现决定结局。如果你是穆斯林,也是一样,表现决定结局。这一切都意味着你每天都在法庭上,每天都在接受审判。这就是问题所在。但保罗说,在基督教中,是“判决带来表现”,而不是“表现带来判决”。在基督教中,当我们一信,就听见神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又如罗马书8章1节所说:“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在基督教中,当我们一信,神就把基督完全的表现算作我们的表现,并收我们为祂的儿女。换句话说,神可以对我们说,就像祂曾对基督说的那样:“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你看,判决已经下达。而现在,我的表现是基于这个判决。因为祂爱我,祂接纳我,我就不必再去做事来堆积我的履历表。我不必做事情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很好。我可以因做事本身的喜乐而去做。我可以去帮助人,仅仅是为了帮助人——不是为了让我感觉更好,不是为了填补空虚。
而其他所有形式的身份认同,或我们赋予自己的各种“徽章”与荣誉,总是建立在“表现带来判决”的逻辑上。我们也许会因称自己为一个“好人”、“自由的人”、“虔诚的人”或“道德的人”而感到安全。但不论是哪一种,逻辑都是一样的:表现决定判决。但判决永远不会真正降临。麦当娜说得很清楚——她知道这个问题。麦当娜做了我们永远无法做到的事情——但那仍然不够。她才华横溢,意志坚强。但即便是麦当娜,在做了那么多之后,仍然说她还没有得到那个她寻求的终极判决。她的表现从未带来终极的满足。
但在基督里,判决可以带来表现。是的,判决可以带来表现。这怎么可能?保罗的回答是:他已经离开了法庭,他已经离开了审判。为什么?因为耶稣基督代替他接受了审判。耶稣进入了法庭。祂接受了审判。那是一场不公正的、虚假的审判——但祂没有抱怨。祂像羊羔被牵到剪毛人面前,祂默默无声。祂被击打、被鞭打、被处死。为什么?因为祂代替我们而死。祂承担了我们应受的定罪;祂面对了原本该由我们面对的审判,使我们不再需要面对审判。因此,我只需求神因着主耶稣所做的而接纳我。于是,唯一的、真正重要的那一位看着我,发现我比地上一切宝石更宝贵。
那么,我们现在还怎么会担心被冷落?我们怎么还会担心被忽视?我们怎么还会那么在意自己在镜子里看起来怎样?
让我对那些对这些内容还感到陌生的人说几句话。你也许希望自己能够相信这些。我要说的是——有些人从来没有明白过“基督徒身份”与其他任何形式的身份之间的区别。他们称自己为基督徒,自认行为端正,参加教会,希望有一天神会接他们回天家。但我要说,真正的基督徒身份,与其他任何身份认同的运行机制完全不同。“忘我”会将你带离法庭。审判已经结束,判决已经下达。也许这对你是新的概念。请继续探究。继续寻找。继续发问。还有很多值得发现的真理。我在短时间内讲了很多内容。还有许多拼图需要拼合——为什么耶稣必须死?祂为何复活?祂真的是神的儿子吗?请继续查考,直到你看到完整图景。
但也许你处于另一个阶段——你已经相信福音,也许已经相信很多年了。但……这是一个很大的“但”……你每天仍然感到自己又被吸回了法庭。你并不觉得自己像保罗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你又被卷进去了。我唯一能告诉你的,是我们必须在每一次祷告中重新经历福音。我们每次去教会时,都要重新经历它。我们要随时随地重新经历福音,问问自己:“我现在为什么又在法庭里?”我们不该在那里。法庭已经休庭。
就像保罗说的那样:“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甚至不在乎我自己怎么看我。我只在乎主怎么看我。”而祂已经说了:“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又说:“你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活在这句宣告之中吧。
反思与提问
- 如果你对基督教还不熟悉,为什么不试着阅读《马可福音》,并祈求神向你显明关于耶稣的真理——特别是祂在十字架上的死。如果你认识基督徒,也许可以请他们与你谈谈这件事。
- 你可以用诗篇第139篇的经文来祷告。求神显明你的内心。求祂指出你用来寻求自我价值的地方,以及你试图建立身份认同的方式:
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
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
——诗篇139篇23-24节
- 你能向别人解释福音是如何(也应当如何)改变我们对身份的理解的吗?你自己有多少真实经历到这种被更新的身份感?
- 神的话在哪些方面鼓励了你或挑战了你?为此向神祷告。
- 祈求神赐给你一切所需,使你能成长出真正的福音谦卑,并享受那“忘我之自由”的生命。